商业银行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来 源
:
|
财贸与金融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商业银行学是现代金融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货币、信用、银行和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货币、信用、银行和金融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就没有作为研究金融活动及其规律的金融学科(包括货币银行学)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从教材内容来看,货币银行学内容丰富,涉及货币、信用、商业银行、国际金融、中央银行、金融市场等各个方面,商业银行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此期间,一些关于商业银行的教材不断出现,如中国人民大学庄毓敏教授主编的《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北京大学易纲教授等主编的系列教科书中俞乔等编著的《商业银行管理学》、中央财经大学史建平教授主编的《商业银行管理学》等。 | ||||||
关键词
:
|
银行 商业银行 金融 Journal banking 概况 绩效 银行业 银行风险 金融研究 要素生产率 |
在线阅读
商业银行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字体:大中小
一 学科发展概况
商业银行学是现代金融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
商业银行学的研究对象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简单地说,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其主要职能是筹集储蓄资金并将这些资金在生产领域进行配置。商业银行是企业的一种,具有企业的基本特征。同时,商业银行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商业银行经营及管理的各个层面,包括商业银行理论研究、商业银行资本管理、负债管理、资产管理、中间业务等等。除此之外,银行与宏观经济的关系、银行与企业的关系等也是商业银行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商业银行学涵盖的内容理论与实务并重,既涉及规范研究,也涉及实证研究。
商业银行学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多学科的综合。首先,商业银行学是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建立在经济学、金融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对商业银行的研究需要借鉴经济学、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次,随着经济的总体发展,商业银行发展空间也在不断拓展,服务手段更加多元,经营风险更加复杂,业务总体复杂性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学在研究方法上也越来越多地引入各种先进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同时借鉴数理统计、金融工程、证券投资等其他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
商业银行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我国最早的商业银行学被包括在货币银行学之中。货币、信用、银行和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货币、信用、银行和金融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就没有作为研究金融活动及其规律的金融学科(包括货币银行学)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与苏联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货币银行学教材基本上以苏联教材为蓝本。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金融教学中使用了李达教授的《货币学概论》,以后用从苏联引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1957年,中国人民大学林与权教授等根据该教材改写的同名教材出版。这本教材1980年的修订本与1981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主义货币信用学》构成姊妹篇,被喻为“蓝皮书”和“黄皮书”,影响深远,为培养我国金融人才作出了历史贡献。其不足之处是将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分为“两条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三大块”(货币、信用、银行),带有较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教条主义倾向,且研究内容与金融实践脱节。
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主编的《货币银行学》出版发行,该教材打破了传统货币银行学“两条线”和“三大块”的束缚,成为我国高等学校财经类核心课程教材,在我国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的权威教科书。从教材内容来看,货币银行学内容丰富,涉及货币、信用、商业银行、国际金融、中央银行、金融市场等各个方面,商业银行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学逐渐从传统的货币银行学中分离出来,独立形成一门单独的学科。在此期间,一些关于商业银行的教材不断出现,如中国人民大学庄毓敏教授主编的《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北京大学易纲教授等主编的系列教科书中俞乔等编著的《商业银行管理学》、中央财经大学史建平教授主编的《商业银行管理学》等。这些教材以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业务为主线,分别对各项业务进行了深入阐述。同时,这些教科书还在将商业银行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此同时,国外一些以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的教科书也被引入到中国,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唐旭等翻译引进的罗斯著的《商业银行管理》等。与国内的一些教材相比,这些教材在涵盖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要更加深入,对我国的商业银行学科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 学科前沿动态
(一)国内研究
1.银行绩效
作为商业银行研究中的一个经典问题,银行绩效始终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近期文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拓展。
第一,在绩效测度的方法上更加注重投入产出绩效,衡量方法更加精细。比如,王兵和朱宁(2011a,2011b)运用共同边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中国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成分,并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宏观经济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发现,中国银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是进步的,纯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主要动力,与前期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这一方法的特点在于将不良贷款作为“坏产出”引入分析中来,使得分析更为准确。另外,侯晓辉等(2011)利用个体效应与非效率项分离的SFA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了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指数、技术变化指数与规模效率指数,进而测算了广义Malmquist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探讨了所有制属性、战略引资与市场势力对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在研究方法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拓展。此外,一些研究还从新的角度考察了银行的财务绩效,比如窦尔翔和熊灿彬(2011)利用RORAC指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
第二,在研究对象上更加注重非上市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受数据限制,前期研究较多地集中在上市银行,对非上市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绩效的关注相对较少。事实上,中小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尚梅等(2012)以非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地方融资平台与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信贷结构、绩效关系及传导机制。他们发现,从短期看,地方城市商业银行背靠政府这一特殊股东,有利于保证其初始成长。但因为地方政府可能出于地方利益和官位升迁的特殊考虑,存在掏空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的欲望和能力,因此从长期看,应当改变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控制局面。程茂勇和赵红(2011)运用我国14 家上市银行和50 家未上市银行数据讨论了市场势力对银行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未上市银行相比,上市银行具有较高的市场势力和利润效率以及较低的成本效率。尽管当前文献关于中小银行绩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我国中小银行数量众多,信息披露仍然非常不完善,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有很大空间。
第三,银行绩效的驱动因素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业务多元化在推动业务转型方面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孙浦阳等(2011)对七个OECD国家359家银行的研究发现,银行服务多元化对银行收入起到了负面作用。除银行业务多元化外,网点及分支机构的设置也是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张强等(2012)考察了网点布局对银行效率的影响。他们发现,大部分银行网点布局较为合理,且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网点布局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是另一个与银行网点有关的研究问题。王擎等(2012)首次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现阶段从事跨区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多为资产规模大、资本水平高、资产质量好、市场势力强的“好银行”。从跨区经营的效果来看,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能够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区域经济波动风险,并提高信贷增速。他们的证据总体上支持了跨区经营的正面效果。不过,由于样本不同、考察区间不同,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存在很大差异。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还远未达成共识。
2.银行与企业
作为一种金融中介,银行的宗旨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其中向企业发放信贷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最主要方式。近期关于银行企业信贷方面的文献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银行的贷款行为受哪些因素影响。刘浩等(2012)考察了具有银行背景的董事对企业信贷的影响。他们发现,具有银行背景独立董事咨询功能的发挥较为明显,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信贷。除了一般企业需要从银行获取贷款外,银行的关联方也希望从银行获得贷款即关联贷款。由于借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联关系,关联贷款也表现出与一般贷款所不同的特征。张敏等(2012)发现,商业银行的大股东为了更加便捷地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会降低银行高管薪酬与银行业绩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允许他们更多地进行在职消费作为补偿。此外,政治因素也会对银行的信贷行为产生影响。钱先航等(2011)考察了地方官员的晋升压力及任期对城商行贷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晋升压力大时,城商行会减少贷款,但官员任期会弱化这种作用;从期限结构看,减少的是短期贷款,且会增加中长期贷款。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晋升压力会通过增加中长期贷款、增加房地产贷款、提高集中度的途径形成不良贷款。谭劲松等(2012)同样发现,政府干预是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原因。蔡卫星和曾诚(2012)考察了市场竞争和产权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他们发现,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还不完全是市场化行为,表现在银行贷款增长率与其盈利能力之间呈现负向关系;不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逐步朝市场化方向转变,说明市场竞争是推动商业银行贷款行为改善的有效措施。上述证据都为银行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支撑。
第二,银行如何更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服务。近年来,电子商务平台逐渐被应用于银行信贷发放。赵岳和谭之博(2012)建立理论模型对银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新型信贷模式进行了分析。他们证明,引入电子商务平台后,其在增大企业违约成本、采集企业信息、实现风险共担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帮助企业展示自己的信用类型。即使在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传统模式下受到信贷约束的低风险中小企业在新模式下可以获得银行贷款。除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这种技术手段外,关系型贷款被认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另一个有效途径。邓超等(2010)分析了大银行和小企业的共生关系,认为关系型贷款是大银行与小企业的最佳结合路径,大银行发放关系型贷款具有多种优势,银企之间的长期合作可以为银行带来潜在的收益“关系租金”。
3.银行与宏观经济
银行与宏观经济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国民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田素华和徐明东(2011)以上海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上海制造业部门的年度行业总产值增加产生了积极影响。邱立成和殷书炉(2011)发现,在制度设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中东欧国家贸然引进外资会危及银行系统的稳定,从而加剧了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随着这些国家相关法律与监管措施的不断完善,外资银行进入对中东欧国家绩效的提升作用明显。除外资银行外,在更为一般的意义上,李连发和辛晓岱(2012)发现信贷总量的适度逆周期调整有助于减少宏观经济的波动和福利损失。谭之博和赵岳(2012)基于跨国数据的研究发现,银行业集中度是导致经常账户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上述研究表明,银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凸显了银行业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宏观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也会对商业银行的行为产生影响。从信贷行为来看,徐明东和陈学彬(2011b)的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依赖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特征。从不良贷款来看,张雪兰和陈百助(2012)的研究结果显示,宏观经济要素及银行特征与不良贷款的关联因产品门类不同而存在不对称性:相对而言,公司贷款对来自宏观经济层面的负面冲击更为敏感;而银行成本效率对两类贷款不良率的作用方向也截然不同。与之类似,江曙霞和陈玉婵(2012)发现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取决于银行资本状况,而且紧缩的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抑制作用。张雪兰和何德旭(2012)同样发现,货币政策立场显著影响银行风险承担,且受市场结构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特征的影响。从流动性来看,徐明东和陈学彬(2011a)分析了国际收支对银行业流动性的影响。他们发现,国际收支顺差的流动性分配效应是中国银行业流动性结构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国际收支持续大规模顺差导致的流动性供给主要集中在大型银行。
4.银行风险、银行危机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使许多国家的银行业受到很大冲击,银行风险和银行危机等问题成为近期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国内近期的文献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银行风险与危机的度量和识别。陈守东和王淼(2011)构建了银行稳健性指数BSI以综合评价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检验了银行稳健性与经济增长、信贷规模扩张及资本市场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显示,银行稳健性的波动主要受自身和GDP的影响。荆中博等(2012)利用66个国家银行危机样本,实证检验了修正后的指数对银行危机的识别精度。结果表明,采用整体样本标准差构建的货币市场压力指数适用范围更广、识别精度更高。
第二,银行风险与危机的影响因素。刘红忠等(2011)考察了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体系风险的影响,从正向冲击和逆向冲击角度研究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是否产生了放大作用。他们发现,逆向冲击放大了系统性风险,正向冲击作用并不明显。近年来,随着房价的攀升,房地产对银行业造成的潜在风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房价的上涨一方面会增加抵押物价值;另一方面,房价过高造成房地产价格与其基础价值偏离,当偏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面临价值回归过程,由此可能导致风险产生。邱崇明和李辉文(2011)估计了房价偏离基础价值程度以及对银行稳定的影响。他们发现,房价上涨并没有因为抵押物价值上升而增加银行稳定,相反增加了银行不稳定。其他影响银行风险与危机的因素还包括中长期贷款比重(张金清等,2011)、法律保护水平(张健华和王鹏,2012)等。
5.影子银行
所谓的影子银行体系是一组复制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发挥着商业银行核心功能(期限匹配、流动性服务、信用转换、杠杆)的非银行信用中介(周莉萍,2011)。此次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声讨影子银行体系的声音不绝于耳。这是因为,影子银行体系长期以来游离于监管当局之外。在这种背景下,影子银行问题也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不过,由于相对于其他研究内容,影子银行是一项崭新的课题,目前国内的研究还处于概念或框架的讨论等定性阶段。随着关注的增多和研究素材的积累,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望得到深化。
6.银行监管
随着世界银行业发展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各国开始对全球金融监管特别是银行业监管体系进行深刻反思。蒋海等(2010)的分析表明,目前上市银行普遍建立起了与银行经营业绩相关联的薪酬激励制度,但监管当局尚未建立起与风险控制相联系的正向和负向激励约束机制,这样的薪酬契约安排可能导致高管将过多精力放在经营业绩上,而忽视对银行风险控制的努力。黄宪等(2012)考察了货币政策操作与银行资本监管之间的关系。他们结合经济周期对银行资本约束下的IS—LM模型进行了拓展分析,发现银行资本约束会通过银行信贷渠道使货币政策产生非对称效果,从理论上证明了货币政策操作必须考虑银行资本监管。
(二)国外研究
1.银行业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与中国相比,本轮危机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冲击无疑更为明显。就银行学研究而言,银行业危机以及银行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成为关注的焦点。
第一,银行在危机中的表现。Ivashina和Scharfstein(2010)考察了次贷危机中银行信贷行为的变化。结果显示,危机发生时银行对借款人的信贷发生了大幅下降,即出现了明显的信贷收缩。Ivashina和Sun(2011)发现,在高杠杆化的银团贷款中,机构资金的介入使得贷款的定价出现混乱,并最终对企业的借款成本产生影响。非常有意思的是,银行在本轮危机中的表现与1998年的危机基本类似(Fahlenbrach et al.,2012),历史发生了重演。
第二,危机和风险的根源。关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Gorton 和Metrick(2012)认为由证券化产品和回购市场组成的“证券化银行业(Securitized banking)”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他们基于微观市场利差的数据验证了这一点。Demirguc-Kunt和Huizinga(2010)利用跨国数据证明,银行过多地追求非利息收入和吸收非存款资金增大了银行的风险。Shleifer和Vishny(2010)建立的理论模型证明,杠杆越高、证券化程度越大,银行受市场情绪波动影响程度就越大。这些研究为当前过多地强调由信贷业务向非信贷业务转型提出了警示。其他因素还包括债权人权利的高低(Houston et al.,2010)、组织模式的选取(Dell'Ariccia and Marquez,2010)、银行管理层的动机(Fahlenbrach and Stulz,2011)、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Chava and Purnanandam,2011;Cetorelli and Goldberg,2012;Schnabl,2012)、银行体系内部的传染效应即“太大而不能倒”(Brown and Dinc,2011),等等。
第三,危机的处置。一场金融危机一般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存在隐患的金融机构会较早地暴露风险。此时,监管当局是否有必要立即对此类机构进行清理?Diamond和Rajan(2011)建立理论模型对此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延缓处置问题银行会增加持有流动性较差资产的私有收益。此时,银行便没有动力出售这些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由于预期未来这些资产将会贬值,拥有现金的投资者更加不愿意购买这些资产而愿意持有现金,最终导致信贷收缩。因此,在危机期间,对问题金融机构进行及时清理十分必要。Diamond和Rajan(2011)的这一结果对于指导各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四,危机的影响。银行业危机不仅会对其自身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到其他利益相关者。这一点在直观上非常明显,但是,要想准确测度这一点并不容易。Chava和Purnanandam(2011)利用1998年俄罗斯银行业危机作为对美国银行业的外生负向冲击,以此作为自然实验,考察那些对银行依赖程度较高的公司收益率的变化。他们发现,与对银行依赖程度不高的公司相比,依赖程度较高的公司的超额收益率显著为负。因此,银行业危机对于那些对银行依赖程度较高的公司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
2.银行经营模式
一些文献在微观层面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模式进行了探讨。发薪日贷款(payday loans)是目前美国一项非常热销的业务,是指折价购买延期兑付的个人支票。对中低收入阶层来说,发薪日贷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当铺,成为重要的贷款来源。发薪日贷款的年利率通常要高出普通消费贷款几百倍,因此从事该项业务的放款人常常被认为是贪得无厌。Morse(2011)分析了这种业务究竟是减轻还是加重了个人的财务危机。通过自然实验的方法,Morse(2011)发现,发薪日贷款业务增加了消费者的福利。
地域多元化是银行实施资产扩张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Goetz等(2012)的结果表明,地域多元化对于银行的绩效会产生损害。尽管对银行本身绩效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但地域多元化对经济总体发展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Rice和Strahan(2010)发现,地域多元化使得当地的小企业能够以更低的利率借款,意味着银行业竞争改善了小企业融资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地域多元化行为,银行的跨国经营受哪些因素影响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Houston等(2012)发现,追逐监管套利是银行进行跨国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因。
3.银行信贷与企业
近期有较多的文献对于银行信贷成本的高低进行了考察。Loannidou和Ongena(2010)发现,企业通过更换银行,能够以更低的利率获得贷款。企业的股权结构也会影响到其债务成本高低。Lin等(2011)发现,企业最终控制人的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分离程度越大,其债务融资成本越高。除企业自身的股权结构会产生影响外,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监督机制,其股权结构也会对银行的信贷行为产生影响。Houston等(2011)发现,媒体的国有股权比重越高,银行发生腐败的概率越大。
4.其他问题
除了对银行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外,银行业样本还可以被用于研究其他金融学中的问题。利用银行业并购样本,Minnick等(2011)考察了薪酬业绩敏感性(PPS)对绩效的影响。他们发现,薪酬业绩敏感性高的银行更少采取对银行价值有害的并购活动;对于那些从事并购的银行来说,薪酬业绩敏感性高的银行并购绩效更好。
(三)代表性学者和代表作
[1]蔡卫星、曾诚:《市场竞争、产权改革与商业银行贷款行为转变》,《金融研究》2012年第2期。
[2]陈守东、王淼:《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10 期。
[3]程茂勇、赵红:《市场势力对银行效率影响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 第10 期。
[4]邓超、敖宏、胡威、王 翔:《基于关系型贷款的大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定价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5]侯晓辉、李婉丽、王青:《所有权、市场势力与中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世界经济》2011年第2期。
[6]黄宪、王露璐、马理、代军勋:《货币政策操作需要考虑银行资本监管吗?》,《金融研究》2012年第4期。
[7]江曙霞、陈玉婵:《货币政策、银行资本与风险承担》,《金融研究》2012年第4期。
[8]蒋海、朱滔、李东辉:《监管、多重代理与商业银行治理的最优激励契约设计》,《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9]荆中博、杨海珍、杨晓光:《基于货币市场压力指数的银行危机预警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5期。
[10]李连发、辛晓岱:《银行信贷、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调控:1984—2011》,《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11]刘浩、唐松、楼俊:《独立董事:监督还是咨询?——银行背景独立董事对企业信贷融资影响研究》,《管理世界》2012年第1期。
[12]刘红忠、赵玉洁、周冬华:《公允价值会计能否放大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金融研究》2011年第4期。
[13]钱先航、曹廷求、李维安:《晋升压力、官员任期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14]邱崇明、李辉文:《房价波动、银行不稳定和货币政策》,《财贸经济》2011年第3期。
[15]邱立成、殷书炉:《外资进入、制度变迁与银行危机》,《金融研究》2011年第12期。
[16]孙浦阳、靳一、张亮:《金融服务多样化是否真正改善银行业绩?》,《金融研究》2011年第11期。
[17]谭劲松、简宇寅、陈颖:《政府干预与不良贷款》,《管理世界》2012年第7期。
[18]谭之博、赵岳:《银行集中度、企业储蓄与经常账户失衡》,《经济研究》2012年第12期。
[19]田素华、徐明东:《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不同行业影响差异的经验证据》,《金融研究》2011年第10期。
[20]王兵、朱宁:《不良贷款约束下的中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21]王兵、朱宁:《不良贷款约束下的中国上市银行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金融研究》2011年第1期。
[22]王擎、吴玮、黄娟:《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信贷扩张、风险水平与银行绩效》,《金融研究》2012年第1期。
[23]徐明东、陈学彬,《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流动性分配效应与银行贷款渠道检验》,《世界经济》2011年第8期。
[24]徐明东、陈学彬:《中国微观银行特征与银行贷款渠道检验》,《管理世界》2011年第5期。
[25]张健华、王鹏:《银行风险、贷款规模与法律保护水平》,《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26]张金清、张健、吴有红:《中长期贷款占比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的影响》,《金融研究》2011年第9期。
[27]张敏、刘颛、张雯:《关联贷款与商业银行的薪酬契约》,《金融研究》2012年第3期。
[28]张强、陶江、吴敏:《中国商业银行网点布局绩效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5期。
[29]张雪兰、陈百助:《宏观经济要素、银行特征与不良贷款》,《财贸经济》2012年第8期。
[30]张雪兰、何德旭:《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31]赵尚梅、杜华东、车亚斌:《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财贸经济》2012年第7期。
[32]赵岳、谭之博:《电子商务、银行信贷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33]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金融评论》2011年第4期。
[34]Brown,C.,and I. Dinc,“Too Many To Fail?Evidence of Regulatory Forbearance When the Banking Sector is Weak”,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4,1378-1405,2011.
[35]Cetorelli,N.,and L. Goldberg,“Banking Globalization and Monetary Transmission”,Journal of Finance,67,1811-1843,2012.
[36]Chava,S.,and A. Purnanandam,“The Effect of Banking Crisis on Bank-dependent Borrower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9,116-135,2011.
[37]Dell’Ariccia,G.,and R. Marquez,“Risk and the Corporate Structure of Banks”,Journal of Finance,65,1075-1096,2010.
[38]Demirguc-Kunt,A.,and H. Huizinga,“Bank Activity and Funding Strategies:The Impact on Risk and Retur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8,626-650,2010.
[39]Diamond,D. and R. Rajan,“Fear of Fire Sales,Illiquidity Seeking,and Credit Freez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26,557-591,2011.
[40]Fahlenbrach,R. and R. Stulz,“Bank CEO incentives and the credit crisi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9,11-26,2011.
[41]Fahlenbrach,R.,R. Prilmeier and R. Stulz,“This time is the same:Using the events of 1998 to explain bank returns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Journal of Finances,67,2139-2185,2012.
[42]Goetz,M.,L. Laeven and R. Levine,“Identifying the Valuation Effects and Agency Costs of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Evidence from the Geographic Diversification of U.S. Bank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Forthcoming,2012.
[43]Gorton,G. and A. Metrick,“Securitized Banking and the Run on Repo”,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04,425-451,2012.
[44]Houston,J.,C. Lin,P. Lin and Y. Ma,“Creditor rights,information sharing,and bank risk tak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6,485-512,2010.
[45]Houston,J.,C. Lin and Y. Ma,“Media ownership,concentration and corruption in bank lend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00,326-350,2011.
[46]Houston,J.,C. Lin and Y. Ma,“Regulatory Arbitrage and International Bank Flows”,Journal of Finance,67,1845-1895,2012.
[47]Ivashina,V. and D. Scharfstein,“Bank lending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7,319-338,2010.
[48]Ivashina,V. and Z. Sun,“Institutional demand pressure and the cost of corporate loa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9,500-522,2011.
[49]Lin,C.,Y. Ma,P. Malatesta and Y. Xuan,“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cost of corporate borrow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00,1-23,2011.
[50]Loannidou,V. and S. Ongena,“‘Time for a Change’:Loan Conditions and Bank Behavior When Firms Switch”,Journal of Finance,65,1847-1877,2010.
[51]Morse,A.,“Payday Lenders:Heroes or Villai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02,28-44,2011.
[52]Minnick,K.,K. Unal and L. Yang,“Pay for Performance?CEO Compensation and Acquirer Returns in BHC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4,439-472,2011.
[53]Rice,T. and P. Strahan,“Does Credit Competition Affect Small-Firm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e,65,861-889,2010.
[54]Schnabl,P.,“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Bank Liquidity Shocks:Evidence from an Emerging Market”,Journal of Finance,67,897-932,2012.
[55]Shleifer,A. and R. Vishny,“Unstable Bank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7,306-318,2010.
三 学科建设状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成立于2006年,是金融研究所银行学科建设的责任机构。截至目前,研究室共有全职科研人员4人。银行研究室主要致力于银行业宏、微观问题的研究。宏观研究主要涉及中国商业银行体系改革、银行业监管体系等方面。微观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以及商业银行的重组改制等。研究室自成立以来,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管部门,以及众多银行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2010—2012年间,研究室科研人员共主持课题20项左右,发表论文超过30篇,在银行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一些成果已经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纳,并已经形成相关政策,较好地发挥了中国社科学院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2010—2012年间,银行研究室承担项目和发表论文情况如下:
1.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开发银行客户价值评价体系研究”(国家开发银行委托)
(2)“兴业银行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兴业银行委托)
(3)“金融生态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鄞州银行委托)
(4)“苏州工业园区‘十二五’金融发展规划”(苏州工业园委托)
(5)“中国银监会实施《巴塞尔协议Ⅲ》的经济影响评估”(中国银监会委托)
(6)“新昌农村合作银行实施EVA经济资本管理研究”(新昌农村合作银行委托)
(7)“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中国银行业协会委托)
(8)“银行业结构、发展经验及启示——德国、英国、俄罗斯国别研究”(中国进出口银行委托)
(9)“国家开发银行客户分类及管理研究”(国家开发银行委托)
(10)“进出口银行贸易金融业务创新与发展”(中国进出口银行委托)
(11)“开发性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国家开发银行委托)
(12)“中国基金会制度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课题)
(13)“民间借贷风险:现状、成因与防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重点课题)
(14)“企业集团视角下的上市公司多元化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15)“银行业危机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重点课题)
(16)“我国中小银行跨区经营情况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中心社会调研课题)
(17)“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及其影响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活动项目)
(18)“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与农村金融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启动基金项目)
此外,研究室成员还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金融研究所其他课题十余项。
2.主要学术成果
(1)曾刚:《后危机时代美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囤积与货币政策传导》,《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10期。
(2)曾刚:《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银行业运行》,《农村金融研究》2012年第9期。
(3)曾刚、李广子:《资本充足率变动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金融评论》2011年第4期。
(4)石俊志:《中国货币法制史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版。
(5)石俊志:《五铢钱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
(6)石俊志:《中国古代铜钱的信用货币性质》,《银行家》2012年第12期。
(7)石俊志:《中国古代铜钱减重对重量单位值的影响》,《银行家》2012年第9期。
(8)周子衡:《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对中国货币经济的冲击》,《金融评论》2012年第4期。
(9)周子衡:《人口老龄化——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陷阱”吗?》,《银行家》2012年第10期。
(10)李广子、刘力:《民营化与国有股权退出行为》,《世界经济》2012年第10期。
(11)李广子、李玲:《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与资本市场》,《中国金融》2012年第3期。
(12)李广子、李玲:《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现状、动因与效果》,《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第11期。
(13)李广子:《国外关于民营化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金融评论》2011年第2期。
(14)李广子、唐国正、刘力:《股票名称与股票价格非理性联动》,《管理世界》2011年第1期。
(15)李广子、刘力:《上市公司民营化绩效:基于政治观点的检验》,《世界经济》2010年第11期。
四 学科发展前景
从研究方法上看,目前我国关于商业银行的研究总体上看多集中于宏观和规范分析层面,主要原因在于银行数量较少、信息披露不完善,进而导致研究数据缺乏。随着不同种类银行的发展,有关银行业的基础数据也会越来越充分。因此,有关商业银行问题的研究势必会从规范分析为主向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转变、从宏观分析为主走向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转变。
从研究对象上看,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大中型银行。而随着我国中小银行的快速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小银行的相关问题,与已有研究形成补充。此外,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农村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机构问题也将成为研究的热点。
从研究内容上看,商业银行作为一种金融中介,在宏观经济发展与微观企业或个人主体之间发挥着纽带作用。因此,未来关于商业银行的研究内容必将继续向上下游分别延伸,更加重视银行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关系、银行与微观企业或个人经济行为的关系,等等,这些课题为商业银行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学科建设上看,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学科体系。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提炼总结,并结合我国特有的银行业发展特点,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学科体系也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金融研究所 曾刚 李广子)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