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22.249.82,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贸与金融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文献详情

财贸与金融学科前沿研究报告

代表性学者和代表作

来 源
财贸与金融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0
摘 要
银行绩效作为商业银行研究中的一个经典问题,银行绩效始终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受数据限制,前期研究较多地集中在上市银行,对非上市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绩效的关注相对较少。分析了大银行和小企业的共生关系,认为关系型贷款是大银行与小企业的最佳结合路径,大银行发放关系型贷款具有多种优势,银企之间的长期合作可以为银行带来潜在的收益“关系租金”。结果显示,银行稳健性的波动主要受自身和GDP的影响。的分析表明,目前上市银行普遍建立起了与银行经营业绩相关联的薪酬激励制度,但监管当局尚未建立起与风险控制相联系的正向和负向激励约束机制,这样的薪酬契约安排可能导致高管将过多精力放在经营业绩上,而忽视对银行风险控制的努力。
关键词

银行

Journal

绩效

banking

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

要素生产率

不良贷款

城市商业银行

银行业

金融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代表性学者和代表作

字体:

[1]蔡卫星、曾诚:《市场竞争、产权改革与商业银行贷款行为转变》,《金融研究》2012年第2期。

[2]陈守东、王淼:《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10 期。

[3]程茂勇、赵红:《市场势力对银行效率影响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 第10 期。

[4]邓超、敖宏、胡威、王 翔:《基于关系型贷款的大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定价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5]侯晓辉、李婉丽、王青:《所有权、市场势力与中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世界经济》2011年第2期。

[6]黄宪、王露璐、马理、代军勋:《货币政策操作需要考虑银行资本监管吗?》,《金融研究》2012年第4期。

[7]江曙霞、陈玉婵:《货币政策、银行资本与风险承担》,《金融研究》2012年第4期。

[8]蒋海、朱滔、李东辉:《监管、多重代理与商业银行治理的最优激励契约设计》,《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9]荆中博、杨海珍、杨晓光:《基于货币市场压力指数的银行危机预警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5期。

[10]李连发、辛晓岱:《银行信贷、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调控:1984—2011》,《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11]刘浩、唐松、楼俊:《独立董事:监督还是咨询?——银行背景独立董事对企业信贷融资影响研究》,《管理世界》2012年第1期。

[12]刘红忠、赵玉洁、周冬华:《公允价值会计能否放大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金融研究》2011年第4期。

[13]钱先航、曹廷求、李维安:《晋升压力、官员任期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14]邱崇明、李辉文:《房价波动、银行不稳定和货币政策》,《财贸经济》2011年第3期。

[15]邱立成、殷书炉:《外资进入、制度变迁与银行危机》,《金融研究》2011年第12期。

[16]孙浦阳、靳一、张亮:《金融服务多样化是否真正改善银行业绩?》,《金融研究》2011年第11期。

[17]谭劲松、简宇寅、陈颖:《政府干预与不良贷款》,《管理世界》2012年第7期。

[18]谭之博、赵岳:《银行集中度、企业储蓄与经常账户失衡》,《经济研究》2012年第12期。

[19]田素华、徐明东:《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不同行业影响差异的经验证据》,《金融研究》2011年第10期。

[20]王兵、朱宁:《不良贷款约束下的中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21]王兵、朱宁:《不良贷款约束下的中国上市银行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金融研究》2011年第1期。

[22]王擎、吴玮、黄娟:《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信贷扩张、风险水平与银行绩效》,《金融研究》2012年第1期。

[23]徐明东、陈学彬,《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流动性分配效应与银行贷款渠道检验》,《世界经济》2011年第8期。

[24]徐明东、陈学彬:《中国微观银行特征与银行贷款渠道检验》,《管理世界》2011年第5期。

[25]张健华、王鹏:《银行风险、贷款规模与法律保护水平》,《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26]张金清、张健、吴有红:《中长期贷款占比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的影响》,《金融研究》2011年第9期。

[27]张敏、刘颛、张雯:《关联贷款与商业银行的薪酬契约》,《金融研究》2012年第3期。

[28]张强、陶江、吴敏:《中国商业银行网点布局绩效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5期。

[29]张雪兰、陈百助:《宏观经济要素、银行特征与不良贷款》,《财贸经济》2012年第8期。

[30]张雪兰、何德旭:《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31]赵尚梅、杜华东、车亚斌:《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财贸经济》2012年第7期。

[32]赵岳、谭之博:《电子商务、银行信贷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33]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金融评论》2011年第4期。

[34]Brown,C.,and I. Dinc,“Too Many To Fail?Evidence of Regulatory Forbearance When the Banking Sector is Weak”,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4,1378-1405,2011.

[35]Cetorelli,N.,and L. Goldberg,“Banking Globalization and Monetary Transmission”,Journal of Finance,67,1811-1843,2012.

[36]Chava,S.,and A. Purnanandam,“The Effect of Banking Crisis on Bank-dependent Borrower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9,116-135,2011.

[37]Dell’Ariccia,G.,and R. Marquez,“Risk and the Corporate Structure of Banks”,Journal of Finance,65,1075-1096,2010.

[38]Demirguc-Kunt,A.,and H. Huizinga,“Bank Activity and Funding Strategies:The Impact on Risk and Retur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8,626-650,2010.

[39]Diamond,D. and R. Rajan,“Fear of Fire Sales,Illiquidity Seeking,and Credit Freez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26,557-591,2011.

[40]Fahlenbrach,R. and R. Stulz,“Bank CEO incentives and the credit crisi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9,11-26,2011.

[41]Fahlenbrach,R.,R. Prilmeier and R. Stulz,“This time is the same:Using the events of 1998 to explain bank returns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Journal of Finances,67,2139-2185,2012.

[42]Goetz,M.,L. Laeven and R. Levine,“Identifying the Valuation Effects and Agency Costs of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Evidence from the Geographic Diversification of U.S. Bank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Forthcoming,2012.

[43]Gorton,G. and A. Metrick,“Securitized Banking and the Run on Repo”,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04,425-451,2012.

[44]Houston,J.,C. Lin,P. Lin and Y. Ma,“Creditor rights,information sharing,and bank risk tak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6,485-512,2010.

[45]Houston,J.,C. Lin and Y. Ma,“Media ownership,concentration and corruption in bank lend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00,326-350,2011.

[46]Houston,J.,C. Lin and Y. Ma,“Regulatory Arbitrage and International Bank Flows”,Journal of Finance,67,1845-1895,2012.

[47]Ivashina,V. and D. Scharfstein,“Bank lending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7,319-338,2010.

[48]Ivashina,V. and Z. Sun,“Institutional demand pressure and the cost of corporate loa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9,500-522,2011.

[49]Lin,C.,Y. Ma,P. Malatesta and Y. Xuan,“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cost of corporate borrow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00,1-23,2011.

[50]Loannidou,V. and S. Ongena,“‘Time for a Change’:Loan Conditions and Bank Behavior When Firms Switch”,Journal of Finance,65,1847-1877,2010.

[51]Morse,A.,“Payday Lenders:Heroes or Villai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02,28-44,2011.

[52]Minnick,K.,K. Unal and L. Yang,“Pay for Performance?CEO Compensation and Acquirer Returns in BHC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4,439-472,2011.

[53]Rice,T. and P. Strahan,“Does Credit Competition Affect Small-Firm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e,65,861-889,2010.

[54]Schnabl,P.,“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Bank Liquidity Shocks:Evidence from an Emerging Market”,Journal of Finance,67,897-932,2012.

[55]Shleifer,A. and R. Vishny,“Unstable Bank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7,306-318,2010.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