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海疆史研究历程回顾
来 源
:
|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4 \ 第三篇 分论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我国海疆史研究在深度、广度等方面,很难与陆地边疆史的研究同步,造成海、陆边疆研究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但我们从前人的大量成果中不难发现,与陆地边疆史地研究一样,海疆史的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学术传统。其中以历代海疆疆域史所涉及的内容最为多样,不仅包括历代海疆疆域的通史性研究,而且包括南海、钓鱼岛、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等专题性历史研究。在新史料和考古资料广泛利用的基础上,随着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推陈出新,海疆史跨学科、整合性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从而在诸多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 ||||||
关键词
:
|
海疆 成果 学术 贸易 海洋 学术界 主权 振华 陆地 重要组成部分 史学 |
在线阅读
一 中国海疆史研究历程回顾
字体:大中小
在中国边疆史学术领域,中国海疆史无疑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对中国海疆史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边疆史研究的学术内涵,对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我国海疆史研究在深度、广度等方面,很难与陆地边疆史的研究同步,造成海、陆边疆研究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但我们从前人的大量成果中不难发现,与陆地边疆史地研究一样,海疆史的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学术传统。在《尚书》《尔雅》《管子》等我国上古时期的经典著作中,对“海”有着各种各样的记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海的认识和思想。以后,历朝历代大量史书中与海相关的记载更是屡见不鲜,其中既有对开发、经营、管辖海洋的史实之纪录,也有对海洋思想、海洋政策、海防、海洋经济等各个层面所进行的研究。前人对中国海疆充满智慧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疆史研究始终处于成长和发展的进程当中。随着中国边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不断繁荣,我国大陆学术界在海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学术成果大量问世,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层面、研究的深度、研究的广度以及史料的挖掘、整理、利用等,均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不仅在传统研究领域涌现新的观点、取得新的突破,而且研究领域得以大大拓宽。
与陆地边疆史研究有所不同的是,60余年来中国海疆史的学术研究不仅因循学术发展的规律、助力哲学社会科学的不断繁荣,而且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紧密相关。其一,我国重视海洋,致力于发展海洋事业,海洋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从而促使海疆史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和强劲的上升势头;其二,我国海洋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海上安全、海上划界问题直接影响着地区稳定和双边关系,这一现实一方面给海疆史的理论研究提出了诸多命题,另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海疆史研究不断深化。
中国海疆史研究的范围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我国拥有主权的海域;我国拥有主权或管辖权的岛屿;沿我主权海域的陆地部分,即海岸线部分。中国海疆史研究的学术范畴大体上包括历代海疆疆域史、历代海洋政策与海洋思想史、历代海防史、历代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史等等。其中以历代海疆疆域史所涉及的内容最为多样,不仅包括历代海疆疆域的通史性研究,而且包括南海、钓鱼岛、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等专题性历史研究。
(一)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是中国海疆史研究的开创期
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是新中国海疆史研究的开创时期。学术界以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为指导,摒弃旧时代史学观念的桎梏,就海疆史所涉及的主要学术范畴进行了初步研究,特别是在一些专题性研究上开展了有益探索。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有二:其一,关于海疆史的基本概念和学术框架尚未提出,海疆史的研究尚未从地方史和传统史学体系中剥离出来;其二,关于海疆史研究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尚未展开充分研究,但某些专题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尽管这一时期所开展的海疆史研究,带有较为浓重的时代特征和政治色彩,但这些研究大都具有开创性或奠基意义,学者们所阐述的学术观点甚至影响至今。
这一时期研究较集中的是海上贸易史、台湾史、南海诸岛史等。先后出版了丁又《香港初期史话》[※注]、介子《葡萄牙侵占澳门史料》[※注]、鞠继武《祖国的南海诸岛》[※注]、朱宏富等《台湾》[※注]、王芸生《台湾史话》[※注]、刘大年《台湾历史概述》[※注]、吴壮达《台湾的开发》[※注]、朱契《中国人民开发台湾反抗侵略斗争史略》[※注]、万克家《台湾人民斗争史略》[※注]、张雁深《美国侵略台湾史》[※注]、近代史资料编辑组《台湾战争记》[※注]、张宗洽等《郑成功收复台湾》[※注]等专著。
在海上交通史研究方面,章巽在《地理知识》1955年第11期至1956年第2期连续发表了《中国古代的海上交通》《秦汉三国时代的海上交通》《隋唐时代的海上交通》《宋元时代的海上交通》多篇论文,方楫在《文史哲》1957年第9期发表了《明代的海运与造船工业》等等。
在海上贸易史研究方面,主要成果有卢苇《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注]、刘勉之《元代的民间海外贸易》[※注]、田汝康《十五至十八世纪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缓慢的原因》[※注]、韩振华《1650—1662年郑成功时代的海外贸易和海外贸易商的性质》[※注]等。
在南海诸岛史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有王斤役在《新史学通讯》1956年第11期发表的《唐代以来西沙群岛已是中国的领土》,在《史学月刊》1958年第1期发表的《南沙群岛史》,朱契在《光明日报》1956年6月7日发表的《南沙群岛和东、西、中沙群岛一向是中国的领土》等等。
台湾史是学术界着力较多的领域,成果相对丰富,代表性论文有丁名楠《台湾历史概述》[※注]、荣孟源《台湾设巡检司时间》[※注]、王芸生《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注]、刘大年《1874年英国与日本合作进攻台湾的经过》[※注]、王绳祖《1874年日本侵占我国领土台湾和英国的“调停”》[※注]、余绳武《美帝早期的侵台阴谋》[※注]等。在台湾史的研究中,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问题成为研究热点,代表性成果有朱杰勤《郑成功收复台湾事迹》[※注]、刘经发《郑成功收复台湾》[※注]、陈国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问题》[※注]等。
涉及澳门史、海南史、中琉关系史的代表性成果有洪启翔《明季葡萄牙对中国的侵略和它对我澳门的窃据》[※注]、郭沫若《说儋耳》[※注]、谭其骧《李德裕谪崖州》[※注]、张一纯《谈海南岛历史的二三事》[※注]、董蔡时《琉球与中国的历史关系》[※注]等。
(二)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是中国海疆史研究探索期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是海疆史研究艰难探索的时期。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海疆史研究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学术界对海疆史的认识依然没有大的改观,构建海疆史学科体系仍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另一方面存在种种学术外因素的干扰。因此,除台湾史、南海诸岛史等专题领域外,海疆史研究基本上呈现低迷的状态。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关于海疆史的基础理论研究既不系统也不完善,但依然具有突出的特点:其一,学术研究紧扣时代要求,在对台湾史、南海诸岛史持续研究的基础上,对海上交通史、海上贸易史、钓鱼岛及中琉关系史的研究不断进行探索;其二,出版或发表了一批理论价值高、实践意义强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资料,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又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一时期出版的论著数量不多,主要有北京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编写组《中国人民保卫海疆斗争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施联朱《台湾史略》、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的韩振华《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等。
台湾史的研究是这个时期取得成果最多的领域,无论是成果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相当大进展。在台湾历史地理、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台湾建省等问题上,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学术争鸣。代表性成果有周维衍《台湾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注]、商鸿逵《论康熙收复台湾及其善后措施》[※注]、黄盛璋《有关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几个问题新证》[※注]、施联朱《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其对高山族的政策》[※注]、黄志中《台湾最先设立行政机构始于何时》[※注]等。
关于南海诸岛历史的研究也较为集中。一方面围绕南海诸岛历史开展研究,另一方面从新的角度对我国南海诸岛主权进行论证,代表性成果有谭其骧《七洲洋考》[※注]、韩振华《七洲洋考》[※注]、史棣祖《南海诸岛自古就是我国领土》[※注]、林金枝《南海诸岛范围线画法的由来演变》[※注]、劳祖德《清末关于东沙岛的一次中日交涉》[※注]、韩振华《西方史籍上的帕拉塞尔不是我国西沙群岛》[※注]、张鸿增《从国际法看中国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注]、戴可来《漏洞百出,欲盖弥彰》[※注]等。
此外,学术界还就海上交通史、海上贸易史、钓鱼岛及中琉关系史进行了研究,代表性成果有李成林《公元前后的中西古航线试探》[※注]、于豪亮《我国古代海上交通中几个地名的考释》[※注]、洪建新《我国古代海上交通述略》[※注]、陈佳荣《古代南海交通史上的“海”、“洋”考释》[※注]等。
(三)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中国海疆史研究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现在,是海疆史研究蓬勃发展的时期。首先,海疆作为我国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海疆史研究成为不可或缺的学术领域,日益为学术界所关注已成必然。其次,人们对海洋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科学探索中国海疆形成、演变的历史规律,着重解决海疆历史上的疑点问题、海疆理论上的难点问题以及海疆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我国在海疆方面与一些邻国的争端、纠纷明显加剧,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面临着严重威胁,加强和深化海疆史研究成为学术界的责任。应该指出的是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成立,是这一时期海疆史研究得到大大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明确提出中国海疆史是中国边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不断推广和深化这一认识,由此推动了海疆史学术体系、学术框架的探索和构建。2001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2期刊载了一组关于海疆史研究的学术论文,围绕“海疆”的定义、海疆史研究的性质和任务、海疆史研究的学术内涵和外延等问题集中进行了讨论。在科研组织方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精心遴选课题、整合国内学术力量,集中力量开展海疆史研究,出版了多部著作,如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分别于1992、1995、1996、1999、2003年出版了吕一燃主编《南海诸岛:地理·历史·主权》和《中国海疆历史与现状研究》、韩振华《南海诸岛史地研究》、安京《中国海疆史纲》、李国强《南中国海研究:历史与现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张炜、方堃主编《中国海疆通史》等等。
在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海疆史研究持续深入,可以说30多年来是中国海疆史研究硕果累累的时期,研究内容的全方位、研究成果的创新性都得到大大提高,逐步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基本学术体系。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出版的有关海疆史研究的专著、译著约有上百种,各种论文集、资料集、工具书100多种,发表专题学术论文达数千篇、研究报告近千篇,几乎涵盖了海疆历史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各个领域。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在传统学术领域不断延伸和推进的同时,关于海疆史基础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入;在专题研究不断深化的同时,关于中国海疆历史演进规律的探索逐步展开。在新史料和考古资料广泛利用的基础上,随着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推陈出新,海疆史跨学科、整合性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从而在诸多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