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29.58.166,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4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

中国和琉球关系史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4 \ 第三篇 分论
作 者
-
浏览次数
5
摘 要
钓鱼岛主权是中日两国之间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海疆史研究中较为传统的研究领域,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该领域研究持续开展并有近百篇学术论文和多部学术专著先后问世。鞠德源《日本国窃土源流/钓鱼列屿主权辨》和《钓鱼岛正名:钓鱼列屿的历史主权及国际法渊源》两书:前书分上篇、中篇和下篇,上篇《日本国窃土源流》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贪欲、侵略、扩张和窃土的历史进程,作系统的历史的考察和论述,中篇《钓鱼列屿主权辨》。
关键词

主权

史料

列岛

琉球

钓鱼岛

贸易

附属岛屿

诏书

固有领土

国王

海图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中国和琉球关系史研究

字体:

中琉关系史在钓鱼岛归属问题研究上有其特殊的意义,随着一批重要的档案资料不断被发掘,大大推进了中琉关系研究的深入,研究内容包括了明清时期中国对琉球的册封、清代琉球对中国的朝贡、清代中琉贸易问题等方面。同时,学术界还对新近发现的有关史料进行了研究。这方面的主要成果包括:

米庆余《琉球历史研究》[※注]一书阐述和论证了琉球王国的历史兴亡,以及延续数百年的中、日、琉三国关系。书中详细论述了琉球自身的历史和传统,认为明代洪武年间中琉两国正式形成册封关系,琉球成为向中国朝廷纳贡称臣的属国,清代两国延续并加强了这种关系。至1879年日本强行“废除”琉球王国,改为冲绳县。中日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交涉,然而由于日本政府对琉球请愿者的强行镇压,以及当时中日围绕朝鲜问题的矛盾等,致使琉球争议被搁置下来。除此之外,研究的内容还包括:明清时期中国对琉球的册封、清代琉球对中国的朝贡、清代中琉贸易问题等众多方面。

同时,一些文章还披露了近年来新近发现的有关史料。曾丽民《泉州与琉球的民俗关系》[※注]认为泉州与琉球有着密切的历史关系,明洪武二十五年闽人三十六姓和琉球留学生将泉州民俗带到了琉球,使得琉球的风俗大有别于日本本土,而与泉州更为相似。韩行方《明崇祯朝册封琉球始末考辨》[※注]一文经对史料的考证,认为《明史》所载明代最后一次对琉球的册封为“崇祯二年”有悖史实,实际上应为六年五月。吴怀民《清代中国对琉球的册封》[※注]认为:清代中琉册封关系,对加强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起了很大作用。琉球成为中国文化圈内的一个忠诚属国。中国的册封使对琉球的开化、文明和进步,以及生产技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提高了琉球国的国际地位。戈斌《清代琉球国朝贡活动概述》[※注]文中认为:有清一代的中琉关系,是亲密友好的宗藩关系,是双方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琉球国朝贡活动的目的与结果,正是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诸方面从中国得到了实惠,所以在中琉两国交往历史上,往往琉球方面更为主动。清代皇帝重中琉睦邻友好之义、轻贡品及赏赐之利,是长期维系中琉关系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反映了其政治虚荣心理。傅朗、谢必震《〈明实录〉中确有“洪武二十五年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的记载》[※注],这是一个在学界存有争议的问题,也是中琉关系研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已有一些成果面世,本文通过对《中山沿革志》与《明实录》的比较以及对《明实录》版本的研究,认为《明实录》中确有“洪武二十五年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的记载。杨彦杰《论明清之际的中琉关系》[※注]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俞玉储《清代中国和琉球贸易初论(上、下)》[※注]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涉及清代中琉贸易的性质、琉球向清朝政府朝贡的贡期、进贡贸易的地点、商品种类、税收情况、发展状况、清朝政府革除中琉贸易中的弊端等。认为:作为中琉经济交往主要形式的琉球对华进贡贸易,在长达200年的时间内很少中断过,其贸易地点固定、贸易程序规范、商品种类繁多。清朝政府对琉球贡船来华贸易,一直采取厚往薄来的优惠政策,保证了中琉贸易的顺利发展。清代中琉贸易成为联系两国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俞玉储《再论清代中国和琉球的贸易——兼论中琉互救飘风难船的活动》[※注]认为:清代中琉在互救飘风难船中所开展的贸易活动,加深了两国的友好关系,进一步促进了两国贸易的发展。李少雄《清代中国对琉球遭风船只的抚恤制度及特点》[※注]认为:清代中国对琉球遭风船只的抚恤是建立在中琉友好关系基础上的,虽然琉球国是清王朝的属邦,朝廷在主观上也将抚恤难民视为怀柔政策的一部分,但抚恤制度本身客观上是平等互助的,促进了中琉两国的友好往来。秦国经《清代国子监的琉球官学》[※注]认为,琉球官生来华入监学习,始于明洪武二十五年,终于清同治十二年。这一制度为琉球国培养了大批安邦治世的人才,传播了中华文明,在琉球宣传、普及了儒家思想文化,对促进当时中琉友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方面论文还有:王晓云《明代中国、日本、琉球关系研究》[※注]、柳岳斌《明朝时期中、日琉球关系研究》[※注]、戚其章《日本吞并琉球与中日关于球案的交涉》[※注]和《李鸿章与中日琉球交涉》[※注]、马钰《日本吞并琉球与清政府对日交涉》[※注]、王瑛《李鸿章与琉球宗主权的丧失》[※注]、王营《日本吞并琉球与清代中琉宗藩关系的终结》[※注]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海洋出版社推出“中琉关系研究丛书”,已见书目有《清代中琉关系研究》《清代琉球使臣进贡活动考》《明清中琉交往中的中国传统涉外制度考》《明清时期中琉友好关系历史遗存考》《中琉文化交流史》《明清士大夫与琉球》《古代中国教育体制下的琉球留学生》《闽人与琉球》《中国·琉球戏曲比较研究》《中琉历史关系及其文献研究论稿》《中琉关系史料与研究》《琉球国兴衰史》《琉球,一个没有武器的国家》,共13种,涉及明清时期中琉关系的方方面面,其中赖正维《清代中琉关系研究》分别论叙清代封贡体制下的中琉关系,中琉交流制度考,中琉的贸易往来,中琉科技与文化交流的互动与影响,中琉友好关系历史遗存,全书24万字。

对近年来新发现有关史料的研究方面,主要有:朱淑媛《新发现的明代册封琉球国王诏书原件》[※注],文中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一份明代册封琉球国王的诏书进行了研究,认为该诏书是万历三十四年册封琉球国王尚宁的诏书原件,颁诏时间是万历三十一年三月初三日,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的时间最早的中琉历史关系档案,也是现存最早的中国皇帝册封琉球国王的诏书。徐艺圃《新发现的研究中琉关系的重要史料——梅松著〈汉文〉》[※注]一文对梅松著、藏于日本石垣市八重山博物馆资料室的《汉文》一书进行了研究,认为该书以第一手的记载对中琉早期关系,特别是中国——琉球——东南亚诸国相互贸易往来方面的情况,提供了新的史料。朱淑媛《清代琉球国的谢恩与表奏文书》[※注]认为:清代的中琉关系,既是政治上的藩属关系,也有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关系。琉球国王的谢恩表奏文书足以证明,清代中琉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是中琉封贡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吴元丰《新近发现的清代中琉关系满汉档案及其价值》[※注]对新发现的有关琉球国王舅马宗毅出使中国、清政府遣使册封琉球国尚质、琉球国王遣使向清政府进贡和清政府赏赐琉球国来使等方面的满汉档案进行了研究,指出这些新资料对上述史实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除上述之外,学术界对史料、海图的研究都有了新的推进。如汪家君著《近代历史海图研究》[※注]、《中国边疆史志集成》编委会编辑《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海疆史志》(52册)[※注]等都是值得关注的成果。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