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2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4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

余顺纯诸君的行者自述已成了中国边疆考察史研究一份独特的文化积累

来 源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4 \ 第三篇 分论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中国边疆蕴藏着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外人士来探险考察。在众多的边疆考察者中有两类人士,一类可称为文化考察,大批从事边疆研究、民族研究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记者、作家,以及其他文化人群体,他们所撰写的新疆考察实录,前文已有记述。可喜的是这一行者群体已留下不少或自述或他人记述的行者记录, 1997年长春出版社出版的“漂泊者之旅”丛书是由行者撰写的探险实录汇集,共收录了如下五册:曾哲《西路无碑》、曹华波《走进墨脱》、孙心圣《十年旅痕》、尚昌平《荒原有爱》、范春歌《独守苍茫》。现试对行者群体和他们所撰的新疆探险考察实录做综述。
关键词

行者

探险家

徒步走

群体

文化

孤身

人类学

古道

文化内涵

民族学

西出阳关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余顺纯诸君的行者自述已成了中国边疆考察史研究一份独特的文化积累

字体:

余纯顺,1988年7月开始坚持“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1996年6月魂断罗布荒漠。生前编定了《余纯顺风雨八年日记汇选》和《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1996年1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两本书近60万字。同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赵丽宏题诗的余纯顺摄影集《挑战罗布泊:余纯顺徒步中国纪实摄影》,为他的“壮士中华行”打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正如赵丽宏为《挑战罗布泊:余纯顺徒步中国纪实摄影》一书所撰题为“永恒的足音”序文所说:“在二十世纪行将结束之时,人类正陶醉在现代科技所带来的物质丰裕和生活便捷之中。而余纯顺,却用一种最原始的方式——走路,弘扬着一种不应该退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勇敢和进取,就是诚实,就是对理想的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用惊人的行动向世界证明:人,依然是地球上最坚强的生命。他也在用坚韧的脚步告诫,提醒人类:不要沉溺在现代文明的温床里,丧失了刚健的毅力和勇气,丧失了向命运挑战的激情!”

在行者群体中留下文字记录,对自己探险经历进行第一人称记述的,依我所见还有:

阿坚《流浪新疆》[※注],作者酷爱探险,多年来以旅行与写作为业。本书第一部分是作者1998年环行新疆纪实;第二部分题为“关于西域的叙与议,内容既有1986年作者骑车至新疆的轶事、叶城至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的新藏公路纪实,也有作者对新疆历史、文化、民风的观察与思考。

白李主编《生命罗布泊——大漠孤骑王龙祥》[※注],王龙祥,著名车手,上海籍探险家。2000年6月参加中国西部摩托车万里行,途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省、自治区,穿越青海和甘肃的大戈壁、西藏阿里无人区,从沙漠公路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历时58天,总行程12000公里。2000年12月27日至2001年元旦,单骑摩托两次成功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创造了新世纪“第一人、第一车、第一次”成功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吉尼斯世界纪录。2002年2月17日至2月25日,从库尔勒出发,用9天时间单骑摩托经34团、老开屏、龙城雅丹、余纯顺遇难地、罗布泊湖心、罗布泊南岸、彭加木失踪地、三垅沙雅丹、王门关,返抵甘肃敦煌。本书即是这次活动的实录。

陈达达《一个人的西域》[※注],该书的作者简介这样写:“一个好奇心重的人,一个非专业的文字工作者。热爱旅行,并喜欢深度发现的人。80年代,在理工科学院求学过程中,被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启发,从此踏上了探寻美的征程,并一发而不可收。”本书是作者2011年9月始,由青海越阿尔金山、踏库姆塔格沙漠进入新疆,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一路西行,经若羌、且末、民丰、和田、喀什,沿314国道直抵海拔4800米的红其拉甫边防哨所和国门。作者的心声是:

雷殿生《十年徒走中国》和《31天穿越罗布泊》[※注],一位坚持徒步行走边地探险家的心声纪录。十年准备(1989—1998),十年徒步(1998年10月—2008年11月),作者徒步行走最南至海南省的西沙群岛,最北到中俄边境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最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乌苏镇,最西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境内的伊尔克什坦,走过川藏、滇藏、青藏、中尼、新藏及唐蕃古道(214国道)六条进藏路线,历时一年走遍青藏高原,又历时一年走完新疆。总行程81000余公里,相当于绕赤道2圈,是世界上连续徒步距离最远的人。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