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33.132.103,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

四 中华民族从多元到一体的演进

来 源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9 \ 第一篇 绪论
作 者
-
浏览次数
11
摘 要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众多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在中国古籍中,虽然用“民”“族”来指称中国古代民族的现象早已有之,但并没有出现“民族”这一专有名词,用于指称民族的还有人、种、族类、种人等众多的概念, 1903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把J.K.布伦奇利的民族概念解释到中国后, “民族”一词才在我国被广泛使用。中国目前的56个民族是在古代众多民族相互之间,甚至是和古代中国疆域外的一些民族不断融合而形成的,诸如南方的众多民族是在百越民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

民族

中华民族

称谓

炎黄子孙

省区

语支

帝国主义列强

华夏

匈奴

代名词

中国人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四 中华民族从多元到一体的演进

字体:

(一)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众多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称谓源于“中华”一词。“中华”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一般认为它源出于“中国诸华”,见于汉代人高诱注《吕氏春秋·简选》,其意为:“中国各族圣人的后代。”其后,随着各边疆民族不断入主中原,与汉族相互凝聚,中原文化为中国各民族所倾慕,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意识,“中华”成为中原文化的代名词。至7—10世纪的唐王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盛唐文化,在这种前提下和前人对“中华”认识的基础上,“中华”一词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含义。当时,作为载录唐王朝律法的《唐律疏议》就对“中华”一词有十分清楚的解释:“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其中的“中华者,中国也”明确指出“中华”是针对“中国”境内的民族而言的。其下所谓则是对“中华”一词作的进一步解释,即在“中国”范围内的所有民族,只要接受“中国”王朝的统治、典章制度、礼仪风俗,“自属中国”都称为“中华”。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他认为:“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者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注]换言之,“中华”在此之前虽然曾经被用来专指华夏族或汉族,但至唐王朝时期其含义已经超出了民族,乃至人种的界限,被用来指称活动在中国境内,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相类的众多民族,虽然更多的是被用来指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但已经有了多民族的含义。

“民族”一词在中国出现得较晚,至近代才出现“民族”这一称呼。在中国古籍中,虽然用“民”“族”来指称中国古代民族的现象早已有之,但并没有出现“民族”这一专有名词,用于指称民族的还有人、种、族类、种人等众多的概念,1903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把J.K.布伦奇利的民族概念解释到中国后,“民族”一词才在我国被广泛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也由此而开始出现。

“中华民族”一词是在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大前提下出现的,在其出现之时即是一个包括众多民族在内的称呼。一方面,那些帝国主义列强把中华民族作为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民族;另一方面,中国各民族在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各民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一致,命运休戚与共,“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在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谋求中国的解放与强盛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作为一种激励中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信念被提了出来,“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统称这一科学的民族称谓也得以确立。梁启超在解释“中华民族”的含义时说:“凡一遇他族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现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注]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是相对外国民族而言的,其含义与“中国人”等同,是指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包括当代的民族,也包括历史上曾经在中国境内活动而现在已经消亡了的民族。梁启超的这一观点为学者们所认同,最早撰著《中国民族史》的吕思勉、林惠祥等都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称谓来指称中国的各民族。“中华民族”的这一含义不仅是大众或学者们的认识,也是官方的看法。近代革命家孙中山在其《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曾经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里的“民族”即是指“中华民族”,“汉、满、蒙、回、藏诸族”则是指当时中华民国承认的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也继承了前人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看法,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就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民族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注]其所用“中华民族”一词就是指中国的各民族,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代名词,是中国各民族的统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统称被固定下来,不仅成为官方的用语,而且为中国各民族人民所接受。

在普遍采用“中华民族”一词来指称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同时,“炎黄子孙”也是被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从一些人甚至大众媒体对“炎黄子孙”一词的使用情况看,“炎黄子孙”甚至成了“中华民族”或“中国人”的代名词。尽管“炎黄子孙”一词的使用,其本意是为了说明中华民族,包括在海外的华侨、华人都是同一血统的一家人,这一提法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和人民的团结无疑有着一定作用,但是,人们在使用“炎黄子孙”时忽略了这一称呼与“中华民族”或“中国人”在具体含义上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第一,“炎黄子孙”和“中华民族”或“中国人”是分属不同性质的称呼。“炎黄子孙”源于中国历史上两个传说中的人物——炎帝、黄帝,因为他们是传说中中国的创始者,所以人们用“炎黄子孙”来表示自己是他们的后代,其义含有血缘的因素在内。而“中华民族”则没有血缘的因素在内,如前所述,它是针对国外民族而产生的以中国的疆域为基础的“中国人”的代名词,更多的是具有文化、地理上的特色。

第二,“炎黄子孙”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中国各民族的起源。炎帝、黄帝,据传说是中国远古时代的两位部落首领,而且是中国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祖先。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史书都将皇位的创始归结于炎黄,所以众多的汉族或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顺利地夺取全国政权,标榜自己是炎黄的后代,是皇位名正言顺的继承者,企图以此来博取人们的支持。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炎黄子孙”就成了地位尊贵的象征,人们也多以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为荣。可是,中国目前有56个民族,如果将历史长河中消失的民族也包括在内,那么总数还会更多。关于在历史上已经消亡的,或目前仍然存在的这些民族的起源,大量的史书记载和考古学、民族学的资料已经证明多数和炎黄并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诸如在先秦时期活动在中国境内的众多民族被按照分布地域分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华夏等不同的民族,当时只是华夏族和炎黄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而其他众多民族虽然史书记载也多把他们和炎黄联系在一起,但这种看法已经不为学者们所采纳,并为考古学的发现所证实。以属于北狄的匈奴来讲,虽然司马迁的《史记》称“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认为匈奴和炎黄或华夏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但历史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已经证明匈奴和华夏或后来的汉族在人种特征、风俗习惯、经济结构、语言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可能是源于同一祖先。至于分布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我们更是难以找到他们和炎黄的渊源关系,也不可能找到有关证据,因为他们是不同的地理单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民族是如此,现代的民族更是如此。中国目前的56个民族是在古代众多民族相互之间,甚至是和古代中国疆域外的一些民族不断融合而形成的,诸如南方的众多民族是在百越民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方的众多民族则是在匈奴、突厥、东胡等古代民族基础上形成的;西部,尤其是新疆的一些民族则具有欧洲人的体质特征。唯一能够和炎黄存在血缘关系的汉族也已经经过了和其他民族,诸如匈奴、鲜卑等民族的几次大的融合,其中也难说他们中还有多少炎黄的血统。因而,无论是从古代,还是从现代来讲,“炎黄子孙”都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的众多民族。

第三,“炎黄子孙”也不能正确反映汉族的起源。汉族作为一个民族称谓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是中原人在通过和周围其他民族的交往中由他称变成自称的。汉族的名称虽然不会早于汉代,但是汉民族的共同体却是在这之前就早已经存在了。关于汉族的形成,传统的看法是:传说中的炎黄部落—夏人—商人—周人—秦人—汉人—汉族。据《史记》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后,联合炎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从而形成了华夏族的核心。至传说中的禹时,“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地域包括了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被后人称为“九州”,奠定了华夏族形成发展的基础。继夏之后出现的是商朝,商人兴起于东方,属于东夷,初臣属于夏,后取代了夏的统治地位,统治区域在夏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扩大。继起的周人,兴起于西戎之地,初臣属于商,后灭商统一中原,地域又进一步扩大。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乱,诸侯并立,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原的分裂局面才得以结束。秦的统一不仅仅是疆域的统一,也包含着文化的交融和统一,分布于中原各地的属于不同文化系统的诸侯国民,如楚人、齐人、鲁人等都统一在秦人之中。秦王朝时期的这种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融合在汉王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加强,不仅中原地区的人民结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而且这一共同体也随着汉王朝疆域的扩大而不断向四方发展,将更多的边疆民族融合到这一共同体之中,汉人这一称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之后又为“汉族”所取代。因而,汉族的形成和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不断融合的历史,炎黄只是其来源的一部分。

目前,“中华民族”一词不仅是中国各民族的统称,而且包括分布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华侨。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中华民族和世界民族间的交往古已有之。在和世界民族的交往中,一些中华民族成员或留居国外,或成为其他国家的公民,但是无论是对居住国的民族,还是对于他们自己来讲,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存在于许多国家的所谓“唐人街”就是他们心系祖国的象征。他们是中华民族在中国之外的延伸。

(二)中华民族的内涵

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大家庭,其成员有:汉族、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锡伯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此外,还有一些少数未识别的民族人口。

中华民族虽然包括56个民族,但在人种方面却颇为单纯,绝大多数属于蒙古人种的各个类型,只有极少数具有或混有欧罗巴人种的体质特征。

在56个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和汉族使用同一种语言——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这些语言有80余种,分属5个语系、10个语族:汉藏语系,包括汉语和壮侗、苗瑶、藏缅3个语族。壮侗语族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湖南、广东等省区,3个语支:壮语、布依语、傣语为壮傣语支;侗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拉珈语为侗水语支;黎语为黎语支。苗瑶语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等省区,分为苗语、布努语、畲语组成的苗语支;瑶语构成的瑶语支。藏缅语族主要分布于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青海、湖南等省区,分为彝语、傈僳语、纳西语、拉祜语、哈尼语等组成的彝语支,藏语、门巴语组成的藏语支,景颇语组成景颇语支,缅语、载瓦语、阿昌语组成的缅语支,以及属于这一语族,但尚未确定语支的羌语、普米语、白语、基诺语、独龙语、怒语、土家语、珞巴语、僜语等。阿尔泰语系,包括突厥语族、蒙古语族。突厥语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包括维吾尔语、撒拉语、乌孜别克语、哈萨克语、塔塔尔语等组成的西匈语支,柯尔克孜语、裕固语组成的东匈语支。蒙古语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有蒙古、达斡尔、东乡、土族、保安、恩格尔六种语言。通古斯—满语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等省区,包括鄂温克语、鄂伦春语等组成的通古斯语支,满语、锡伯语、赫哲语组成的满语支,朝鲜语也属于这一语族。此外,还有属于南亚语系的佤语、崩龙语、布朗语,属于南岛语系的高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俄罗斯语、塔吉克语等。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1990年人口已经达到113051万人,其中汉族人口最多,为103918万人,占全部人口的92%,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超过百万的民族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等。人口在10万至100万之间的有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仡佬族、锡伯族。人口在10万以下的有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德昂族、裕固族、保安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等。中华民族的56个成员,除汉族分布于全国各地外,其他55个少数民族多有自己的主要分布地区:

满族主要聚居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等省区也有分布。

朝鲜族主要聚居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而以吉林为多。

赫哲族主要聚居于东北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沿岸。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也是蒙古族的聚居区。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也有分布。

鄂温克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地,黑龙江、新疆等省区也有分布。

鄂伦春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族自治旗、布特哈旗等地,黑龙江也有分布。

回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新疆、青海、云南、河北、山东、河南、北京等省区市,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东乡族主要聚居于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等地,少部分分布于宁夏、新疆等省区。

土族主要聚居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大通等县。

撒拉族主要聚居于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及毗邻的县,甘肃、新疆也有少数分布。

裕固族主要聚居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等河西走廊中部地区。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等地也有分布。

哈萨克族主要聚居于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木垒和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甘肃、青海等省也有分布。

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

锡伯族主要聚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等地,以及辽宁、吉林等省。

塔吉克族主要聚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等地。

乌孜别克族主要聚居于新疆伊宁、塔城等地。

俄罗斯族主要聚居于新疆塔城、伊宁、阿勒泰等地。

塔塔尔族主要聚居于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

藏族主要聚居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而以西藏自治区为主。

门巴族主要聚居于西藏门隅地区。

珞巴族主要聚居于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的珞渝地区。

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等地。

彝族主要聚居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

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等地。

哈尼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红河哈尼族自治州等地。

傣族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

傈僳族主要聚居于云南西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地。

佤族主要聚居于云南沧源、西盟等地。

拉祜族主要聚居于云南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等地。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北部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

景颇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德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布朗族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

阿昌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德宏等地。

普米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兰坪、丽江等地。

怒族主要聚居于云南怒江傈僳自治州等地。

德昂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德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独龙族主要聚居于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州基诺山地区。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云南、湖南等省。

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黎平、榕江等地,广西也有分布。

水族主要聚居于贵州黔南、黔东南等地,广西也有少部分。

仡佬族主要聚居于贵州仁怀、黔西等地,广西、云南也有少部分。

壮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广东、贵州等省区。

瑶族主要聚居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

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地。

毛南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北部的环江、河池等地。

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防城港市。

土家族主要聚居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黎族主要聚居于广东、海南省等。

畲族主要聚居于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区。

高山族主要聚居于台湾省。

以上是55个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概况,其特点是分布广泛,占全国面积的50%—60%;多聚居于中国边疆地区,处于边防要冲;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料基地。

中华民族的成员在国外也有广泛分布。华人移居海外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大规模地移居海外则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而且是作为劳工开始背井离乡的。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海外华人大约有2500万人,广泛分布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分布在亚洲,有2100多万人,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尤其是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人数最多;其次是美洲,约有200万人;欧洲约有65万人;大洋洲有20多万人;非洲有近10万人。海外的华人华侨长期留居国外,多数已经成为所在国的少数民族——华族,并且为了适应所在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在语言、风俗习惯、文化等许多方面与祖国的华人相比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在许多国家,华人因为有着共同的族源、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民族归属感,使华人在所在国多聚族而居,形成了“唐人街”“华侨村”等。他们在与所在国的民族一起为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仍然心系中华,成为中华民族在海外的一个分支。

(三)中华民族从多元到一体

中华民族的称号虽然是在近代与帝国主义列强的抗争中才出现的,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一个由多元到一体的凝结点:先是分布于黄河流域的多个部落互相融合形成了华夏族;之后华夏族又融入了北狄、东夷、西戎、南蛮等多种民族的血统而形成了汉族;作为中华民族凝聚核心的汉族一出现就对其周围的众多民族产生着强大的吸引力,他们之间或和或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不断互相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一个整体,这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不同的时期。

(四)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有些发明创造对人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