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国边疆研究的百年探索(19世纪以降)
来 源
:
|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9 \ 第一篇 绪论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5 | ||
摘 要
:
|
这一时段,是中国历史巨变的150年,经历了清朝由盛转衰到灭亡,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族危亡、民族振兴是这一历史时段主旋律之一。中国边疆研究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也经历了兴旺、衰微、再兴旺的历程,一个半世纪来,共出现了两次中国边疆研究的高潮,两次研究高潮分别是: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兴起,是中国边疆研究第一次高潮的标志。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边政学的提出与展开,是第二次中国边疆研究高潮的突出成就。 | ||||||
关键词
:
|
高潮 勘界 边疆 历史遗产 学术 研究高潮 伊犁总统事略 地学 要略 发展过程 主旋律 |
在线阅读
二 中国边疆研究的百年探索(19世纪以降)
字体:大中小
这里的百年,实际上涵盖了19世纪至20世纪前半叶约150年的时段。
这一时段,是中国历史巨变的150年,经历了清朝由盛转衰到灭亡,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族危亡、民族振兴是这一历史时段主旋律之一。中国边疆研究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也经历了兴旺、衰微、再兴旺的历程,一个半世纪来,共出现了两次中国边疆研究的高潮,两次研究高潮分别是: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兴起,是中国边疆研究第一次高潮的标志;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边政学的提出与展开,是第二次中国边疆研究高潮的突出成就。
(一)第一次中国边疆研究高潮
中国边疆研究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之后,在近代短短的百余年中取得了很大进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19世纪,我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边疆研究专家,编著出一大批边疆研究新著,形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中第一次边疆研究的高潮,也为20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20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也正是在直接继承了这些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近代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一次高潮是在社会发展和学术发展交相作用下发展起来的。从中国社会发展角度讲,清代康雍乾嘉时期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边疆研究的外延和内涵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在鼎盛形势下已隐含酝酿着危机,到了道光以后,中国边疆危机日趋严重,边疆问题已与中国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问题紧密相连,此时的中国边疆问题研究的时代感和紧迫性也是空前的。从中国边疆学术发展角度讲,自明末清初以来,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潮与边疆问题研究发展虽有起伏,但从未中断,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延续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演化出了新的特点。
梁启超曾总结说:“以边徼或域外地理学名其家者:寿阳祁鹤皋(韵士)、大兴徐星伯(松)、平定张石洲(穆)、邵阳魏默深(源)、光泽何愿船(秋涛)为最著,而仁和龚定庵(自珍)、黔县俞理初(正燮)、乌程沈子敦(垚)、固始蔚子潇(湘南)等其疏附先后者也。此数君者,时代略衔接,相为师友,而流风所被,继声颇多,兹学遂成道光间显学。”[※注]上述一批知识分子虽然个人经历各异,有些人做过官,有些人则是为人幕僚或教书度日,但研究边疆问题却是他们共同的志趣目标,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至19世纪中叶以后(主要为嘉道咸时期),边疆史地研究经历了一个兴盛的时期。祁韵士是开这一时期边疆研究之先河者,他从1783年起在国史馆负责编订《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历时八年而成其书。1804年,祁韵士被遣戍伊犁,在此他编纂了《西陲总统事略》(亦名《伊犁总统事略》)、《西陲要略》《万里行程记》《西陲百咏》等著作。也在嘉庆年间被遣戍伊犁的洪亮吉则著有《天山客话》和《伊犁日记》。祁韵士的遗著《藩部要略》主要由张穆编纂而成,张穆自己则撰写了《蒙古游牧记》。而张穆《蒙古游牧记》的遗稿则由何秋涛补辑、校改而终成其书。祁韵士编订的《伊犁总统事略》本受伊犁将军松筠之托而作,1815年松筠又委托徐松重修此书,再经徐松在新疆南北各地考察,撰成《伊犁总统事略》,此书后被道光帝赐名为《新疆识略》。徐松还撰有《西域水道记》一书。沈垚曾为徐松之门客,在徐松支持下,沈垚撰成《长春真人(西游记)金山以东释》,他还著有《新疆私议》一书,着重论述了新疆安定对维持国家边防的重大意义,提出要发展边疆地区经济。龚自珍在仕途中虽不得志,但在任职期间大量接触边疆事务,他的《西域置行省议》反映了作者在边疆研究方面的造诣和在治边方略方面的远见卓识。如果说上述各名家学者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北部边疆(特别是西北边疆)方面,魏源研究的涉及面就要更宽一些,他的代表作有《圣武记》和《海国图志》。俞正燮的《癸巳类稿》也对包括蒙古、新疆、西藏、台湾及澳门在内的边疆史有所记述和研究。

综上所述,在中国社会由古代发展阶段向近代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中国边疆研究也迎来了一次发展高潮,这次高潮酝酿于康雍乾时期,形成于嘉道咸时期。边疆研究成为“显学”的社会基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其学术思想基础则是经世致用思想的再兴与发展,而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兴起,成为这一次高潮的标志性成绩。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一批边疆研究者显示出他们执着的敬业精神和深邃的学术造诣。他们编撰的一批边疆研究著作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是边疆研究宝贵的历史遗产。
从边疆研究发展史角度观察,嘉道咸时期的边疆研究成果还主要集中于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环境与社会状况的调查和研究。这个时期的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中外边界划定或边界纠纷问题,以及与中国边疆问题密切相关的域外问题。成果以前一类型为主,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前一阶段(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高度发展)影响的结果;出现后一类型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发展遇到了新问题,中国近代边疆危机、社会危机酝酿发展必然导致中国边疆研究出现新的发展态势,在咸丰、同治、光绪时期,越来越多的著述反映了这一点。
关于边疆治理方面的成果有:陈麟图编辑《历代筹边略》、蒋肇龄撰《边备九筹》等。关于边事与外交方面的成果有:夏燮撰《中西纪事》、朱克敬辑《边事汇钞》、屯庐主人纂《五千年中外交涉史》等。
随着中国与周边各国界务关系的发展,一批有关界务的著述和舆图也开始大量问世,这包括:吴大澄《吉林勘界记》、廉荣《中韩勘界地图》、方朗等《中韩勘界地图》、曹廷杰《俄界情形》、钱恂《中俄界线条注》(附《帕米尔分界私议》)、刘毓盘《中俄界约校注》、朱克敬《中俄交涉记》、沙克都林札布《南疆勘界日记图说》、姚文栋《云南勘界筹边记》、薛福成《滇缅划界图说》、刘春霖等《滇越界约》、蔡希邠《广西中越全图》等。大量有关界务问题的著述和舆图的问世,是中国边疆研究进入近代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到20世纪初,持续不断的这类研究汇入以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华(首当其冲是边疆地区)为主旋律的中国边疆研究发展大潮之中,并再次形成中国边疆研究的新高潮。
(二)第二次中国边疆研究高潮
20世纪前半叶,中国边疆研究逐步演变为一门发展中的现代边缘学科,而支持这一演进过程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现从以下三个方面略做介绍。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