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20,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

六 “边疆史地丛书”评议

来 源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9 \ 第二篇 综论
作 者
-
浏览次数
8
摘 要
1991年7月18日,由边疆中心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了“《边疆史地丛书》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季刊首发式”。“边疆史地丛书”由边疆中心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丛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边疆史地为主题,并由边疆地区出版社出版的边疆史地学术丛书,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本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期刊。20年间“边疆史地丛书”的多项选题还获得过多项省部级优秀成果奖, “边疆史地丛书”以其学术的前沿性获得了学界同行的认可与重视,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则以边疆研究成果的出版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品牌出版社。
关键词

丛书

边疆史地丛书

学术

边疆民族

边缘学科

边疆

关系史

要略

演进历程

北部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六 “边疆史地丛书”评议

字体:

1991年7月18日,由边疆中心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了“《边疆史地丛书》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季刊首发式”。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汝信同志到会祝贺,出席首发式的有来自国家民委、国家海洋局、总政联络部、总参作战部、军事科学院、海军学术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等国家机关、军事部门、科研单位、社会团体的领导和专家,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局和有关研究所的负责人和专家参加了首发式。

“边疆史地丛书”由边疆中心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丛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边疆史地为主题,并由边疆地区出版社出版的边疆史地学术丛书,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本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期刊。

“边疆史地丛书”自1989年启动至2009年出版工作告一段落,历时整整20年。我作为这项工作亲历者,借此篇幅叙其始末,实亦是学人的职责。

边疆中心自确定通过开展以中国疆域史、中国近代边界沿革史、中国边疆研究史为内容的三大研究系列,推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战略构想后,一直把主编一套丛书、创办一份期刊作为实施上述战略构想的重要举措而四处奔走呼吁,以期获取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主编一套丛书的设想得到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的响应和支持,并于1989年9月正式签署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出版“边疆史地丛书”协议书》,规定1990年出版“边疆史地丛书”第一批图书7种,对“丛书”出版的相关责、权、利也做了合情合理的规定。为了做好“丛书”的出版工作,边疆中心方面决定由主要领导主抓此项工作,包括选题的组织、确定和审阅,保证“丛书”政治上不出差错,学术上过得硬;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方面为这套丛书的出版更是功不可没,如果没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的支持,是很难出版的,真如当年报评:“原因很简单,这类学术著作印数少,出版社每每赔钱。中国出版界中有像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这样的出版者,他们不以营利为唯一目的,还要为文化积累、学术进步作出贡献。因此,他们有计划地每年从盈利中拿出一部分来支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出版。”[※注]其实,出版社还要为可能发生的非学术因素干扰承担风险,我作为当事的亲历者,深知此事可言和不可言之不易。

第一批选题7种,如期出版了6种:

吕一燃:《中国北部边疆史地研究》;

吕一燃主编:《中国边疆史地论集》;

吕光天、古清尧:《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的关系史》;

[苏]克利亚什托尔内著,李佩娟译:《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

陈春华译编:《俄国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蒙古问题》;

[苏]戈列里克著,高鸿志译:《1898—1903年美国对满洲的政策与“门户开放”主义》。

只有一个预定选题,郝建恒主编《中俄关系史译名辞典》因作者未能如期交稿,一直到2000年才得以出版。

自此之后,《边疆史地丛书》的编选、出版工作得以顺利、愉快地持续,协议双方一直实践着协议书所规定“双方领导易人不妨碍本协议的履行”的共识,直到2009年11月,吕文利《历史书写与藩部政治——〈皇朝藩部要略〉研究》出版,“边疆史地丛书”走完了它20年难忘的岁月。

“边疆史地丛书”的20年岁月可做如下几项小统计:

第一,1991年至2009年共出版学术专著、专题性学术论集、资料、译作59种63册,总计1790.7万字;59种著作依内容分类列目如次:

综论类

吕一燃编:《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领土与边界》(1992年12月出版);

吕一燃主编:《中国边疆史地论集》(1991年3月出版);

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史地论集续编》(2003年5月出版);

厉声、李国强主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综述》(2002年12月出版);

林荣贵主编:《中国古代疆域史》上、中、下卷四册,(2007年12月出版);

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1997年11月出版);

马大正、李大龙主编:《20世纪中国西部开发史》(2005年10月出版);

于逢春:《中国国民国家构筑与国民统合之历程》(2006年12月出版;

安京:《中国古代海疆史纲》(1999年8月出版);

吕一燃:《中国海疆历史与现状研究》(1995年1月出版)。

专论类

王静:《中国古代中央客馆制度研究》(2002年12月出版);

李大龙:《西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1996年10月出版);

李大龙:《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2001年9月出版);

李大龙:《都护制度研究》(2003年11月出版);

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2001年9月出版);

吕文利:《历史书写与藩部政治——〈皇朝藩部要略〉研究》(2009年11月出版);

赵云田:《清末新政研究——20世纪初的中国边疆》(2004年10月出版);

高鸿志:《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1637—1912》(1998年12月出版);

黄定天:《东北亚国际关系史》(1999年4月出版);

吕光天、古清尧:《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的关系史》(1991年5月出版);

马大正、杨保隆、李大龙、权赫秀、华立:《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2001年2月出版);

杨茂盛:《中国北疆古代民族政权形成研究》(2004年3月出版);

卢明辉主编:《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1994年9月出版);

马曼丽主编:《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研究》(2001年8月出版);

薛宗正:《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1995年10月出版);

李方:《唐西州行政体制考论》(2002年7月出版);

李方主编:《唐西州官僚政治制度研究》(2008年10月出版);

魏良弢:《叶尔羌汗国史纲》(1994年5月出版);

阿拉腾奥其尔、闫芳编:《清代新疆军府制度职官传略》(2000年11月出版);

王东平:《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2003年9月出版);

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1995年4月出版);

许建英:《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1840—1911)》(2004年12月出版);

厉声:《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2004年1月出版);

杨铭:《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2005年12月出版);

张云:《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2003年10月出版);

吴从众:《西藏察隅僜人的社会与文化》(2001年9月出版);

李国强:《南中国海研究:历史与现状》(2003年12月出版);

吕一燃编:《南海诸岛:地理、历史、主权》(1992年10月出版);

刘为:《清代中朝使者往来研究》(2002年8月出版);

孙宏年:《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2006年1月出版);

朱昭华:《中缅边界问题研究》(2007年2月出版)。

专题性论集类

吕一燃:《中国北部边疆史研究》(1991年3月出版);

马大正:《边疆与民族——历史断面研考》(1993年12月出版);

马大正:《中国边疆研究论稿》(2002年8月出版);

[日]若松宽著,马大正等编译:《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1994年5月出版);

周伟洲:《边疆民族历史与文物考论》(2000年3月出版);

孟广耀:《北部边疆民族史研究》(上、下册)(2002年5月出版);

张羽新:《清代前期西部边政史论》(1995年5月出版);

纪大椿:《新疆近世史论稿》(2002年7月出版);

马大正、厉声、许建英:《芬兰探险家马达汉新疆考察研究》(2007年12月出版)。

资料、译著类

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1997年2月出版);

刘民声、孟宪章、步平:《17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史资料》(1992年10月出版);

吕一燃编:《北洋政府时期的蒙古地区历史资料》(1999年9月出版);

[苏]克列亚什托尔内著,李佩娟译:《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1991年8月出版);

[俄]温科夫斯基著,[俄]尼·维谢洛夫斯基编,宋嗣喜译:《18世纪俄国炮兵大尉新疆见闻录》(1999年8月出版);

[日]日野强著,华立译:《伊犁纪行》(2006年9月出版);

陈春华译:《俄国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蒙古问题》(1991年3月出版);

[苏]戈列里克著,高鸿志译:《1898—1903年美国对满洲的政策与“门户开放”主义》(1991年3月出版);

郝建恒主编:《中俄关系史译名辞典》(2000年5月出版)。

第二,丛书各著作大体均可归入三大研究系列研究之范畴,依边疆地域而言,东北5种,北方8种,西北3种,新疆13种,西藏3种,海疆3种;涉及清代中朝、中越、中缅关系各1种;工具书1种。宏观上论及中国边疆治理和研究的综论之作有20种。

第三,著作第一作者若依单位言,边疆中心15人,31种著作,相关研究部门16人,16种著作,高等院校13人,15种著作;若依地区言,北京25位,哈尔滨5位,呼和浩特3位,乌鲁木齐2位,兰州1位,西安2位,合肥1位,南京1位,重庆1位。

第四,作者的年龄,在著作出版时均在30岁至60岁之间,收有诸多年轻学子的博士论文,可以说20年间有三代学人参与本丛书的学术工作,并为边疆史地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学术遗产。

“边疆史地丛书”作为定位于学术的一套持续出版了20年的丛书,从推动边疆史地研究的深化到聚集研究人才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学术上值得重视之处有如下三端:

第一,丛书选题创新,提前人之未提,发前人之未发,具有填补学术研究空白的价值。

综论性专著的选题中,林荣贵主编《中国古代疆域史》和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而言,前者洋洋161万字,对始自先秦迄止清朝消亡整个历史时期中国疆域的形成、发展、奠定、变迁的全过程做了科学的描述和阐论,其丰富的内涵如本书导论中所言,“作为一部相对系统、完整的《中国古代疆域史》,所涵盖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历代疆域格局的沿革、历代王朝(或政权)对其辖区的治理(包括政区建置在内的行政设治和军事戍边政策、措施的推行)和边疆经略(包括陆疆和海疆)的继承和发展情况”,“本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作一次力不从心的尝试”。而后者,诚如戴逸教授所言,“这是国内外第一部比较系统地研究中国边疆研究发展历程的著作”,“是适应中国边疆研究发展趋势的拓荒之作”,“作者较好地将‘20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和‘一门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这两个主题有机组合起来,也就是较好地将中国边疆研究史研究和中国边疆研究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从而也就体现出此书的广度和深度”。[※注]赵云田《清末新政研究——20世纪初的中国边疆》出版时是同类主题学术专著的第一部,填补了清末边疆新政这一课题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此类创新在专题性论著中更显普遍,如有关中央政府边疆治理方面:王静《中国古代中央客馆制度研究》,李大龙《西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都护制度研究》,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王东平《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有关有清一代涉外关系方面:刘为《清代中朝使者往来研究》,孙宏年《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朱昭华《中缅边界问题研究》,许建英《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1840—1911)》;有关历史上边疆地方政权研究方面:马大正等《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杨铭《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魏良弢《叶尔羌汗国史纲》,以及专论南中国海历史与现状的李国强《南中国海研究:历史与现状》等。对上述已列专著进行逐本评议,哪怕是简单的评议,也是本文篇幅所难以容纳的,在此,笔者只想就《南中国海研究:历史与现状》作者的研究历程和本书的学术含量讲几句题内与题外的感言。该书成书于2002年1月,出版于2003年12月,作者的研究则始于1989年,称得上“十年磨一剑”了,而作者的南中国海研究得以开始和持续,又得益于身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先后参与和主持了三个南海研究项目,其一,1988年外交部委托项目“南沙群岛史地研究”(该项目同年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1988年度重点研究项目);其二,1994年出版的《海南及南海诸岛史地论著资料索引》(李国强是主要编者);其三,1997年边疆中心重点课题“近百年南海问题研究”。上述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三项工作的学术实践,实际上让作者完成了自己学术生涯的“原始积累”,该书则是“厚积”后的一次“薄发”。笔者作为虚长作者若干岁的同事,对作者这十余年学术工作近距离地观察和关注,我看到了一位年轻学子成长的历程,于笔者也可谓是学人生涯中的一乐。关于该书的学术内涵的丰富与超前,只要看看其第二章至第七章的目录:“中国南海历史主权概述”“南海主权争端的过去与现状”“南海主权的法理概述”“南海主权涉及的国际关系”“中国海权的演进与中国海军保卫南海”“中国处理南海主权争议的努力”,即可窥其一斑。如作者在该书结尾中坦言:“20世纪已经过去,我们未能解决南海问题,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21世纪已经来临,南海主权争议还能走多远呢?我们将继续予以关注”(李国强书第522页)。是的,南中国海研究一直是作者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关注点,只是随着作者肩负责任的加重、加大,南中国海研究于作者言已不是10年、20年前最重要研究关注点的唯一!

第二,丛书选题中资料和译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其表现可从两个方面予以认识,其一是提供的资料具有指导性和唯一性,前者如吕一燃编《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领土与边界》;后者如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李佩娟译《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宋嗣喜译《18世纪俄国炮兵大尉新疆见闻录》,华立译《伊犁纪行》等。其二是重要学术会议的论文结集,应将这项工作视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学术积累,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应景之举,这方面选题如吕一燃主编《中国边疆史地论集》,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史地论集续编》,马大正等主编《芬兰探险家马达汉新疆考察研究》等。前两种是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推进历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召开于1988年和1999年两次中国边疆史地学术讨论会的学术论文结集,后一种是由边疆中心主持与芬兰有关学术部门合作进行的芬兰探险家马达汉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中外学者提交论文的结集。另外还有一本《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综述(1989—1998年)》,本书连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曾开辟并持续多年的专栏年度中国边疆研究论著目录索引,是学人从事中国边疆研究史时不可或缺的资料。

第三,丛书为学有所成的学者出版的论文专集,我们称为专题性学术论集,尽管这类选题在已出版的59种选题中占的比例并不高,但其学术含量一直为业内同行所看重,可视为本丛书的又一特色。这方面选题诸如有吕一燃《中国北部边疆史研究》,马大正《边疆与民族——历史断面研考》《中国边疆研究论稿》,周伟洲《边疆民族历史与文物考论》,纪大椿《新疆近世史论稿》,孟广耀《北部边疆民族史研究》等。同类选题中还包括日本学者若松宽编选的论文专集《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该书编译者马大正1991年末为本书所撰“代编者序”中指出:“若松宽教授是当今活跃于日本史坛的蒙古史学家。近三十年笔耕不息,在清代蒙古历史与宗教研究领域内,以其选题新颖,资料丰富,研考严谨,在当代日本蒙古史研究中独树一帜,颇享盛名,同时赢得中国蒙古学界的称道,在国际蒙古学界也有广泛的影响。”该集所收论文如作者在“中译本自序”中所言:“本书虽然以《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命题,但内容的重点是卫拉特蒙古史,尤集中于准噶尔王国史的研究。宗教篇所收论文也有半数以上是与17至18世纪卫拉特蒙古史有直接关联的各位高僧的事迹考订。”该书出版后受到卫拉特蒙古历史研究者的关注。直至20余年后的今天,仍不时有研究卫拉特蒙古史的汉蒙年轻学子,将该书作为研究的必读参考书,而四处寻觅早已脱销的这本印数仅为1000册的作品。

当然,丛书选题学术上的不足和遗憾可留待研究者和读者研判评议,但从选题组织者的角度,笔者以为至少有如下一端可以为明显的缺失,即选题中仅有清代中越宗藩关系和中缅边界问题多少涉及西南边疆外,将西南边疆历史作为研究客体的选题竟无一种,实在是不可原谅的缺失。

1998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提出从已出版的“边疆史地丛书”著作中选编出版“《边疆史地丛书》精选辑”的设想,此议得到边疆中心的大力支持,很快确定了选目,开始了紧张的出版进程,并于1998年12月一次推出精选本8种:《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中国北部边疆史研究》《西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叶尔羌汗国史纲》《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的关系史》《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史资料》。1999年3月13日,边疆中心与《光明日报》书评周刊在北京联合召开“边疆史地丛书”精选本出版座谈会。会后《光明日报》以“再现边疆史地风貌,推动边缘学科建设”为题,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与会的戴逸等七位专家的发言。戴逸教授在题为《研究历史,建设边疆》发言中指出:“‘边疆史地丛书’是一套好书,既有学术价值,集中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又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建设和发展边疆地区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注]《人民日报》刊发的记者报道也指出:“边疆史地丛书”的出版,“力图把以往分散的、封闭的研究引入集中的、开放性的轨道”“随着以此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的问世,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中国边疆学正在形成。”[※注]

2000年“边疆史地丛书精选辑”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这是“边疆史地丛书”各册专著频获各级、各类奖项的最高奖项。

20年间“边疆史地丛书”的多项选题还获得过多项省部级优秀成果奖,“边疆史地丛书”以其学术的前沿性获得了学界同行的认可与重视,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则以边疆研究成果的出版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品牌出版社。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