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8.170.88,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

二 历代王朝边疆管理机构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9 \ 第三篇 分论
作 者
-
浏览次数
8
摘 要
有关边疆管理机构的研究有明显进展,但多局限于断代史和地方史角度,缺乏系统性研究。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是迄今我国第一部有关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的通史性专著,全书分五编11章,论述了商周迄清末我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的萌芽、产生、发展、完备的历史过程,比较了历代边疆管理体制的异同,探讨了不同政治体制的继承和革新。该著作把边疆民族管理机构与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不断发展和巩固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考察,从一个历史侧面反映了各个不同朝代的治乱兴衰。
关键词

管理机构

边疆民族

碑记

边疆地区

沿革

羁縻

考释

职能

断代史

专著

北方民族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二 历代王朝边疆管理机构研究

字体:

有关边疆管理机构的研究有明显进展,但多局限于断代史和地方史角度,缺乏系统性研究。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是迄今我国第一部有关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的通史性专著,全书分五编11章,论述了商周迄清末我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的萌芽、产生、发展、完备的历史过程,比较了历代边疆管理体制的异同,探讨了不同政治体制的继承和革新,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该著作把边疆民族管理机构与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不断发展和巩固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考察,从一个历史侧面反映了各个不同朝代的治乱兴衰。尤其是该著在概括边疆民族管理机构的特点及历史作用[※注]时,既有历史的统一性,又以不同朝代的大量史实为据,充分体现了史论结合的特点,令人信服。赵云田在上列著作的第二章论述了理藩院,后又出版了专论理藩院的专著《清代治理边陲的枢纽——理藩院》。其第一编论述了理藩院的设置、沿革、内部机构,理藩院与蒙古、西藏、“回部”及与藏传佛教的关系,理藩院与四川土司的关系及理藩院与中外关系诸问题。指出清代理藩院是“清朝以前中国历代边疆民族机构的继承和发展”,在评价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揭示其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本质,“它维护的只能是封建国家和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的利益”。第二编介绍了研究理藩院的有关资料和文献。

(一)清以前诸朝的边疆管理机构研究

西汉王朝设立的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政府管理西域的最高机构,其行政长官西域都护,相当于中原地区最高一级地方官——郡太守。卢苇《论西汉西域都护府》[※注]对西域都护府的设置、职能,管辖范围和在维护国家统一上的历史功绩,做了概略论述。这一命题的文章,还有贾应逸《汉代西域都护府的由来——兼谈郑吉的历史功绩》[※注]、刘锡淦《关于西域都护与僮仆都尉问题的质疑》[※注]、刘洪波《关于西域都护的设置时间》[※注]等。

护乌桓校尉是西汉王朝管辖北方民族事务的重要机构。林幹《西汉时期“护乌桓校尉”略考》[※注]对其设置职责、等级、权限、管领范围等方面做了论述。何天明《西汉皇朝解决北方民族事务的统治机构——“护乌桓校尉”》[※注]认为,“设立‘护乌桓校尉’这种机构,因时、因地、因俗地解决国内多民族活动地区的有关问题,有益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唐代的羁縻府州有都护府,是治理边疆地区的重要机构,也是当时处理民族关系的创新之策。唐启淮《试论唐代的羁縻府州》[※注]和程志《唐代羁縻州府简论》[※注]对唐代羁縻州的设置、行政职能和历史作用,做了有价值的论述。唐文认为:“羁縻府州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建立,加深了民族地区与中原的政治关系,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和发展了南北朝以来的民族大融合。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直到明代,还以不同的形式,在一些民族地区继续沿用。”吴玉贵《唐代西域羁縻州建置年代及其与唐朝的关系》[※注]、孙玉良《唐朝在东北民族地区设置的府州》[※注]、林超民《唐前期云南羁縻州县述略》[※注]则分别对新疆、东北、云南地区的羁縻府州进行了考评和研究。唐启淮《唐代都护府述略》[※注]对唐代的安西大都护府、安北大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濛池都护府、昆陵都护府、安东上都护府、安东中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等八个都护府的设置、职能和作用进行了探讨。指出:唐王朝“在其周边广袤的土地上,居住着经济形态不一,语言风习迥异的众多民族。唐中央政府统治这么多民族的一个主要方式,是按民族,或部落建立府州,以其原有的首领部长为都督、刺史,直接统治本民族,中央政府通过边州、都督府和都护府进行管辖。这其中都护府管辖的区域最广,治理的民族最多,对唐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影响也最大”。林超民《安西、北庭都护府与唐代西部边境》[※注]、柳洪亮《安西都护府初期的几任都护》[※注]以及《安西都护府西州境内时期的都护及年代考》[※注]、孟凡人《唐北庭都护府建置沿革》和《唐庭州北庭历任刺史都护节度使编年》[※注]、陈连开《唐朝渤海黑水都督府述略》[※注]、方国瑜《唐代前期南宁州都督府与安南都护府的边界》[※注]等文章则对设置在今日新疆、东北、云南、广西等省区的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做了探讨和考评。

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是明初统治者在东北地区相继建立的两个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杨旸、李治亭、傅朗云《明代辽东都司及其卫的研究》[※注],对辽东都司的设置、辽东都司的行政职能,以及辽东都司在完成明王朝统一东北和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作用,做了分析,并对辽东都司下设三万卫等二十三卫和安东、自在二州做了介绍。朱诚如《明辽东都司二十五卫建置考辨》[※注]依据《明实录》《明史》《国榷》《明一统志》以及《辽记》《全辽备考》等书对辽东都司下设之25个卫的建置年代和治所,做了较翔实的考辨。奴儿干都司的研究,当首推杨旸等编著《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注],全书共分十一章,阐明了奴儿干都司设立之前,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就是中国的领土,明洪武年间,地处黑龙江下游的奴儿干地区,又置于明政府管辖之下,并进一步叙述了奴儿干都司设立的经过、治所、建置和管辖情况。特别是系统论证了奴儿干都司属下卫所的建置、沿革、辖地、变迁的历史。作者考证出奴儿干都司属下的188个卫所,这个数字,超过了以往所有的考证。研究奴儿干都司的论文,还有李兴盛《奴儿干都司的建立》[※注],杨旸、傅朗云《关于王谨等对奴儿干地区的巡视》[※注],李建才《禾屯吉卫和奴儿干都司——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考》[※注],杨旸《不朽的历史篇章——明代弗提卫及其官员佛家奴巡抚奴儿干地区》[※注],鞠德源《从“三万卫迭薄”看明朝政府对奴儿干地区的经营》[※注]等。奴儿干永宁寺碑记是研究奴儿干都司的一个重要内容,素为中外学人所瞩目。鞠德源《关于明代奴儿干永宁寺碑记的考察和研究》[※注]依据档案文献着重介绍清代前期关于奴儿干永宁寺碑记的图籍文献,同时对19世纪以来,中外探险家和学者对永宁寺碑记的考察和研究,做了详尽介绍,并指出:真正揭示奴儿干永宁寺两篇碑文真相,是清代杰出历史地理学家曹廷杰,他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明代东北疆域史研究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于永宁寺碑考释的重要论文有钟民岩《历史的见证——明代奴儿干永宁寺碑文考释》[※注],钟民岩、那森柏、金启孮《明代奴儿干永宁寺碑记考释》[※注],杨旸《明代奴儿干永宁寺碑记再考察》[※注],傅朗云《明代奴儿干永宁寺碑汉字碑铭补释》[※注]等。

(二)清王朝的边疆管理机构研究

清朝政府统一了多民族国家疆域版图之后,根据“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方针,针对各边疆地区的不同情况,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制定了管理措施。自清初开始,其在边疆地区的管理机构与管理措施,随着对边疆地区的逐步统一,也在不断补充、完善与加强,因而形成了一整套管理边疆的措施与制度。

关于清代边疆管理制度与措施的研究,早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即已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当时就有荆三林《近代中国经营边疆史》[※注]、陈炳光《清代边政通考》[※注]等著作出版,与此同时先后发表了力保汉《近代边疆政制述略》[※注]、佘贻泽《清代之土司制度》[※注]、王文萱《清代边疆行政》[※注]、玄默《清代边政通考》[※注]、楚明善《清代之治边制度与政策》[※注]、凌纯声《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注]、陈芳芝《清代边制述略》[※注]等论文。1949年以来,发表了不少有关清朝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辖的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