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海疆史理论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9 \ 第三篇 分论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8 | ||
摘 要
:
|
”同时,马先生还指出:“将拥有大陆海岸线的省区称为海疆地区似欠科学,但论及海疆,尤其是历史上的海疆,也难以将它们与这些省区之间的政治、经济诸关系完全割裂。中国海疆史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包括:海疆领土主权的要素,海疆历史的时空脉络,海疆历史的基本范畴,海疆历史的中外比较。自2000年学界开始探索海疆史理论以来,学界基本对海疆史的概念和研究内涵有了较为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并在当今中国海疆现实环境中的海疆史研究重要性及海疆史研究话语权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这有利于海疆史向更为学科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
关键词
:
|
海疆 海洋 海域 疆域 管辖权 海洋领土 主权 历代 话语体系 陆地 内涵 |
在线阅读
二 海疆史理论研究
字体:大中小
理论研究既是具体研究的深化与提升,也是对具体研究的指导。对海疆史研究而言,理论研究是不可或缺且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学者更多是关注具体问题研究,对海疆史理论研究不多。海疆含义是海疆史研究的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内容。2000年,马大正在《中国边疆经略史》一书的“序言”中最早进行了界定。“海疆可以包含两大部分,一是大陆海岸线至领海基线之间的海疆,这是国家的内海,其法律地位与领土完全相同;二是领海基线以外的国家管辖海域与岛域。这样海疆的内涵是明确的。”同时,马先生还指出:“将拥有大陆海岸线的省区称为海疆地区似欠科学,但论及海疆,尤其是历史上的海疆,也难以将它们与这些省区之间的政治、经济诸关系完全割裂。”[※注]这开启了海疆史理论研究之发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2期刊发了张炜和李国强的两篇文章,进一步阐发相关概念。张炜《中国海疆史研究几个基本问题之我见》认为海疆首先是一个国家范畴的地理概念。中国古近代海疆史的“海疆”概念应定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区,主要指海岸带,包括沿海的陆地、滩涂、港湾、岛屿。现代海疆历史则应当完全包括管辖海域,同时应包括根据现代国际海洋制度赋予的合法权利在公海进行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海疆史是一门专史,属于历史学的学科门类,同时具有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它以沿海疆域的地理沿革为基础,渗透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其社会各个领域,具有很强的边缘性质。张炜认为,中国海疆史研究内涵是中国特定历史地理条件下海洋文明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正确揭示中国海疆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中国海洋文明与世界海洋文明的联系和区别、中国海疆史与中国历史的关系,应是中国海疆史研究的理论重点。中国海疆史研究之目的是研究中华民族开发海洋的历史进程,揭示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性,探索海洋对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重大影响。李国强《关于中国海疆史地学术研究的思考》认为我国的“海疆”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我国拥有主权但同时与相邻国家的陆地或海域毗连的海域;二是我主权海域的沿海领土;三是与周边国家有明确的海洋国界线。
经过七年沉寂后,李国强在《新中国海疆史研究60年》[※注]中指出,中国海疆史研究的范围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我国拥有主权的海域;我国拥有主权或管辖权的岛屿;沿我主权海域的陆地部分,即海岸线部分。中国海疆史研究的学术范畴大体上包括历代海疆疆域史、历代海洋政策与海洋思想史、历代海防史、历代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史等。此后,李国强在《海岛与中国海疆史的研究》[※注]中进一步深化对海疆史研究的思考。他认为,应该以海岛为核心进行海疆史学术架构。中国海疆史的学术内涵包括十一个方面:①中国海岛管辖权的形成与海疆疆域史研究;②中国历代海岛及其海域经略史研究;③中国历代海岛管理立法及制度研究;④中国历代海岛及其海域开发研究;⑤中国历代海岛军事史研究;⑥中国历代海岛经济发展模式研究;⑦中国历代海图中的海岛及其海域研究;⑧有争议海岛的历史与现状研究;⑨21世纪地缘政治中的中国海岛研究;⑩中国海岛及海域与国家安全研究;⑪中国海岛文化史研究。
李国强在《关于海疆史研究的几点认识》[※注]中认为海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还包括近当代中国海上边界,这是新增的内容。他还提出一个新的议题:中国传统疆域观与海洋疆域形成之关系。中国海洋疆域同样经历了古代历史上由无疆无界到有疆无界,直到近代最终确立以断续线为标志的中国海洋疆域的范围。海洋疆域的断续线,是表明中国在海洋实施管辖的区域范围或者是海疆范围,而不是国界线。我国在海疆区域内享有的主权权利和以断续线为标志的历史性权利是一个完整性的体系,共同构成了我国在海疆内的主权权利。确定海洋领土主权归属的条件概括为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与经营、最早进行连续不断的行政管辖,从这四个要素出发,展开对中国海疆史的历史考察,不仅合乎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而且有助于我们建立中国海疆史的话语体系,有助于我们占领国际舆论高地,从而使历史研究发挥出服务于现实的最大效益。这正是我们开展海疆史研究,构筑海疆史研究理论体系的核心目的。
在深入研究中,学界逐渐意识到我国边疆史学的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2015年,李国强在《中国海疆史话语体系构建的思考》[※注]中认为我国的“海疆”至少应该有两部分构成,一是我国拥有主权、管辖权同时与相邻国家的陆地或海域毗连的海域;二是我主权范围内的沿海领土。中国海疆史理论研究的核心目的,一是探寻中国海洋疆域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从而更好地阐释中国拥有海洋领土主权、管辖权和海洋权益的必然性、合理性和合法性;二是探寻中国海疆治理的历史,在思想、制度、手段、方式等多个层面追溯历史渊源,从而为我国实施海洋现代治理提供理论支持;三是探寻中国海疆开发经营的历史,从海上航行、通道安全、渔业生产、海上贸易等多个角度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从而为海洋事业、海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中国海疆史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包括:海疆领土主权的要素,海疆历史的时空脉络,海疆历史的基本范畴,海疆历史的中外比较。2016年,李国强在《关于海洋史与海疆史学术界定的思考》[※注]中区分了海洋史与海疆史的区别与联系,认为海疆史是关于海洋疆域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从其范畴上而言,它包含了自古至今从海洋疆域到海洋领土主权、管辖权演进的全部历史。从研究对象上而言,主要集中于历代海洋政策、海洋制度、海洋管辖、海洋管理、海洋开发。从时间上而言,海疆史具有断代史的所有特性,依照历史演进的时间顺序,来探索海洋疆域形成、演变的历史脉络。从研究目标上而言,它通过对海洋政治史、海洋经济史、海洋外交史、海洋军事史、海洋文化史全要素的考察,诠释海洋疆域、海洋领土、海洋权益的内涵与外延,从而探寻海洋疆域从无疆无界到有疆无界,再到有疆有界发展的历史规律。海疆史是中国历史学特有的特色领域,既可视为海洋史的重要分支,同时又是中国边疆史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更准确地说,“海疆史”即为“中国海疆史”。
自2000年学界开始探索海疆史理论以来,学界基本对海疆史的概念和研究内涵有了较为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并在当今中国海疆现实环境中的海疆史研究重要性及海疆史研究话语权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这有利于海疆史向更为学科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