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台湾史、香港史和澳门史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9 \ 第三篇 分论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8 | ||
摘 要
:
|
海峡两岸关系经历了从对立到缓和的漫长过程,其间大陆学术界对台湾史的研究从未中断,尽管受两岸关系的制约,不同时期的研究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依然不乏理论的创新和推进。这一时期,大陆学术界在台湾史的研究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先后问世,如刘大年、丁铭楠、余绳武合著《台湾历史概述》[※注]是大陆学界出版的第一部台湾历史读物。陈碧笙编《台湾地方史》[※注],陈孔立《台湾通史辨误》[※注]、《台湾历史纲要》[※注]和《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注],周文顺《台陆关系通史》[※注],杨彦杰《荷据时代台湾史》[※注],陈在正《台湾海疆史研究》[※注]等。 | ||||||
关键词
:
|
台湾史 学术论文 大陆学术界 台湾通史 重大问题 台湾 史料 关系史 行政区划 20世纪的香港 成因 |
在线阅读
九 台湾史、香港史和澳门史研究
字体:大中小
(一)台湾史研究
海峡两岸关系经历了从对立到缓和的漫长过程,其间大陆学术界对台湾史的研究从未中断,尽管受两岸关系的制约,不同时期的研究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依然不乏理论的创新和推进。这一时期,大陆学术界在台湾史的研究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先后问世,如刘大年、丁铭楠、余绳武合著《台湾历史概述》[※注]是大陆学界出版的第一部台湾历史读物。陈碧笙编《台湾地方史》[※注],陈孔立《台湾通史辨误》[※注]、《台湾历史纲要》[※注]和《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注],周文顺《台陆关系通史》[※注],杨彦杰《荷据时代台湾史》[※注],陈在正《台湾海疆史研究》[※注]等。台湾地区学者的台湾史研究以连横和戚嘉林为代表。前者所著《台湾通史》于1920—1921年由台海出版社出版,此后一再出版。该书为有关台湾历史的一部通史著作,是历史学家连横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分为纪4篇、志24篇、传60篇,共88篇36卷,约有60万字,另附表目101项,记叙了台湾起自隋代终于1895年因《马关条约》被迫割让的历史,尽录上下千年台湾之事,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有关台湾的史书。后者《台湾史》1985年在台湾出版,2011年于海南出版社出版,2014年于华艺出版社出版最新的修订本。该书较为完整、系统地介绍了1945年以前台湾地区历史的演变过程,对英国、美国、日本、沙俄、德国的侵台计划和事件,尤其是对日本当局为占领台湾所做的基础性工作,法国进攻基隆和被迫撤离台澎地区,都有完整和周到的论述。书中以大量篇幅介绍了台湾在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状况,对明清时期开始的大批大陆移民到来后对当地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郑成功和康熙先后统一台湾后大陆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汉文化进入台湾等内容都做了系统记载和介绍。此外,宋光宇《台湾史》[※注]一书也是重要的成果。
随着台湾问题日趋突出,国内学界不断加大对台湾历史的研究力度,取得丰硕成果,其中以张海鹏、陶文钊主编《台湾简史》[※注]和《台湾史稿》(上下卷)[※注]为代表。《台湾简史》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在分析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台湾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历史作简明的概括与分析,探讨重大问题的成因,剖析台湾的发展走向。该书主要从学术普及角度撰写,使读者了解台湾历史的由来,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正确理解台湾和大陆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容分割的历史依据,这对于在新的世纪里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将有助益。《台湾史稿》较多从学术著作着眼探讨了台湾社会从远古时期到2010年的发展轨迹,对近百年的历史作详尽的概括与分析,探讨重大问题的成因,剖析台湾的发展走向。此外,还有大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从不同方面对台湾历史进行了研究,如徐晓望《论晚明对台湾、澎湖的管理及设置郡县的计划》[※注]、王政尧《简论清初收复台湾》[※注]、李祖基《清代台湾行政区划的变迁与台湾历史》[※注]、安京《清朝消极治台政策与台湾行政区划的设置》[※注]、贾小叶《晚清台湾建省的台前与幕后》[※注]、李国强《透过台湾史解读中国海洋主权的历史发展脉络》[※注]等。其中,李国强的文章值得注意。该文指出,台湾是一个海岛,其本身就是中国海洋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透过台湾岛的历史,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中国海洋主权形成发展历史的一扇窗口。这一观点,是从中国海洋史的整体观和大局观去审视台湾的地位,这有助于更准确和全面认识台湾的价值。
档案方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合编《明清宫藏闽台关系档案汇编》(共30册)于2016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反映明清时期闽台关系的大型档案文献。本书所辑档案时间起自明朝天启四年(1624),至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所涉内容丰富翔实。其中有反映明朝收复澎湖、郑氏集团早期活动、康熙时期统一台湾、清廷对台湾的管辖、台湾建省、日本割台等重大历史事件,还有物产交换、官员任免、班兵调防、科举考试、财政调拨、平叛除乱、修筑城池、建造炮台、整肃番务、抗击外侮、建省建制等诸多内容,是研究明清时期福建与台湾关系的珍贵史料,全面反映了明清时期闽台历史的演变,深刻揭示了台湾历史的发展变迁与两岸中华儿女的血缘关系。
(二)香港史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关于香港史的研究在内地学术界受到极大重视,大量论著相继面世,包括余绳武和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注]、关礼雄《日占时期的香港》[※注]、萧国健《香港古代史》[※注]、余绳武和刘蜀永主编《20世纪的香港》[※注]、刘蜀永《香港的历史》[※注]、侯书森《百年沧桑:香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注]、李宏《香港大事记:公元前214年—公元1997年》[※注]、刘存宽《香港史论丛》[※注]、彭琪瑞等《香港、澳门地区地理》[※注]等分别从香港地方史、香港与内地关系史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成为香港史研究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
此外学者们还发表了大量论文,其中有关香港近代史研究的成果最多,代表性有邓聪《古代香港历史的新发现》[※注]、郭双林《晚清香港设领问题初探》[※注]、刘存宽《英国强占香港与所谓“穿鼻条约”》[※注]等。囿于文献、史料的匮乏,有关香港古代,特别是宋代以前经济活动问题始终是香港历史研究中的难点,汤开建《宋代香港地区的盐业生产及盐的走私》[※注]、徐曰彪《近代香港华商的崛起(1841年—1900年)》[※注]、郭卫东《香港开埠初期与内地贸易研究:以〈虎门条约〉第十三款为案例》[※注]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澳门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内地学术界对澳门史的研究较为薄弱,20世纪80年代之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学术论文发表,而从80年代以后,对澳门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相关论著不断发表,其中葡萄牙占据澳门的时间及经过、明清对澳门的管理、澳门对外贸易史、澳门历史人物、文化思想、史实考订等均成为研究热点。
继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戴裔煊《〈明史·佛郞机传〉笺证》之后,费成康《澳门四百年》[※注]、唐思编著《澳门风物志》[※注]、黄鸿钊《澳门史纲要》[※注]、林子升《十六至十八世纪澳门与中国之关系》[※注]、黄启臣《澳门历史(自远古—1840年)》[※注](后以《澳门通史》于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邓开颂《澳门历史(1840—1949)》[※注]、汤开建《明清士大夫与澳门》[※注]、吴志良与汤开建等主编《澳门编年史》[※注]等论著从不同侧面展开研究。张海鹏主编《中葡关系史资料集》[※注]收入大量中、葡、英、法、日文档案资料,是至今关于澳门史最全面的资料汇编。黄启臣等合编《澳门港史资料汇编(1553—1986年)》[※注]为深入研究澳门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除上述多部重要著作外,还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研究内容集中在政治史、葡澳关系史、经济史等方面。代表性成果有赵立人《葡萄牙入居澳门的再研究》[※注]、张德信《葡萄牙人初寓壕镜澳的历史考察》[※注]、郑炜民《从有关条约看澳门“附属地”问题》[※注]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2期还开设了“澳门专号”学术专栏。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