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政府的西藏治理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9 \ 第三篇 分论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2 | ||
摘 要
:
|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治理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降才逐渐得到大陆学界的重视,相关论著不断问世。褚静涛《国民政府收复台湾考论》[※注]从孙中山在台湾问题上的策略、国民政府宣告收复台湾、通过外交途径实现美英苏承诺台湾归还中国、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五个部分,对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的具体过程进行了论述。杨树标、王侃《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对台政策》对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期间国民政府的对台政策进行了考察。左双文则研究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复澳门的策划及受挫经过。 | ||||||
关键词
:
|
国民政府 中央政府 班禅 政策 边疆民族 坐床 民族政策 主权 民族问题 公署 十世班禅 |
在线阅读
民国政府的西藏治理研究
字体:大中小
国民政府的西藏治理是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不仅论著颇多,对相关档案史料的整理也成绩显著。在档案资料整理方面,主要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等[※注],为学者研究国民政府治理西藏提供了良好基础。
关于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刘国武《1927—1937年国民政府的对藏政策及接管措施》[※注]对抗战以前10年国民政府对西藏民族问题的政策理念和措施,西藏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及英国阻挠国民政府接管西藏的做法等进行论析。张羽新《民国治藏要略》[※注]论述了民国中央政府对藏行使主权和施政的情况。陈谦平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民政府西藏政策的制订、实施过程及政策失败的原因做了考察,认为抗战后国民政府对藏政策发生了积极变化,主要表现在力图利用“四强”的地位和英国退出印度的机会,加强中央与西藏地方的联系,政策的核心是全面支持以热振为首的亲中央势力,但在实施过程中对热振事件的处理优柔寡断、导致错失良机。[※注]陈谦平文章的特点是利用现存台湾的档案较多,弥补了大陆学界对国民政府处理热振事件处理过程不甚了解的缺憾。[※注]杨作山《民国时期中央对藏政策述论》[※注]也论及了国民政府对西藏的方针。谢铁群编著《历代中央政府的治藏方略》[※注]设专章探讨了国民政府管理西藏的政策措施。徐百永《政教分离,抑或政教合一?——国民政府对西藏政治和宗教关系的政策考量》[※注]指出:近代中国,共和体制下的国民政府为消除西藏在国家行政上的“特殊之形式,谋求对其政教合一、宗教至上的社会状况,实现西藏与内地政治一体化,从而巩固边疆。但由于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对中央若即若离,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民政府内忧外患不断,作为中央政府无暇也无力根本上打破政教合一的局面,在处理西藏政治与宗教关系的政策层面上进行了诸多调整”。文章认为:“要想在西藏这个保守势力相当强大的社会推行政教分离,需要依靠中央政府的强大支持,这个中央政府不是清末的中央政府,也不是历届民国政府,而是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自1959年中央政府平定西藏地方的叛乱开始,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西藏真正实现了政教分离,实行了近七百年的政教合一制度才真正成为历史。”孙宏年《蒙藏院与民国时期的西藏治理述论(1914—1928)》[※注]对这一时段主管蒙藏事务的中央机构,在西藏治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做了述论,并指出:这些工作对加强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联系,稳固西南边疆还是产生了作用。
皮明勇《九世班禅返藏受阻事件与国民政府的治藏策略》[※注]考察了九世班禅返藏受阻事件与国民政府的治藏策略,指出国民政府的对藏策略以和平、安抚为基本方针,计划利用宗教手段并附加低水平的军事压力来解决西藏问题;认为国民政府所选择的治藏方式缺乏实践的可行性,确立的治藏目标与采用的手段不相适应,对外国势力的干涉亦无有效的应对办法。孙宏年《九世班禅圆寂、转世与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研究(1937—1949)》[※注]一文对在处置九世班禅灵童寻访、十世班禅坐床时,国民政府坚持把宗教仪轨与历史定制结合起来,坚决维护中央政府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在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变化中有力地维护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的权威。郎维伟《国民政府在第三次康藏纠纷中的治藏之策》[※注]探讨了第三次康藏纠纷中国民政府的应对之策,认为这些治策对维护国民政府与西藏的统属关系、平息纠纷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邓锐龄等著《元以来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注]一书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研究了元代以来西藏地方政府与历届中央政府的关系,并叙述了国民政府初期的治藏措施、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时中央政府调整与西藏地方关系、中央政府调解班禅与噶厦的关系、热振及达札摄政时期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九世班禅转世灵童的寻访与认定和十世班禅坐床典礼的主持、国民政府办事处被迫离藏等方面是目前学界关于这一问题较为全面的论著。陈谦平《西藏革命党与中国国民党关系考》[※注]通过对西藏革命党与中国国民党关系的考证,指出国民政府采取积极方式以图实现中央政府对藏行使主权的目的。胡岩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反对帝国主义分裂西藏的活动,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并考察了1942年至1943年英国干涉西藏事务及国民政府的应对经过。[※注]
还有研究者从国民参政会、政府财政预算方面入手,对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进行研究。孙宏年《国民参政会与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以治藏议案为中心》[※注]与《国民参政会中的藏族参议员与国民政府治藏政策》[※注]两文,前文归纳了国民参政会有关西藏或藏区治策的议案,认为议案对推动藏区的社会进步,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起到重要作用;后文论述了国民参政会中藏族参议员的组成及其所提议案的内容,指出议案虽未全部得到实行,但有利于中央政府制订和实施更为全面的治藏政策。陈崇凯、刘淼《从国家预算看民国政府对西藏的财政收入与管理——兼驳“民国西藏独立论”》[※注]利用民国时期国家预算、西藏的岁入岁出等报表及其他档案资料等,分析了民国中央政府对西藏财政投入的种类、数量和性质,并论述了南京国民政府抗战前后开发建设西藏的主要举措。
徐中林、王希隆论述了国民政府对藏文化教育政策。[※注]刘琳琳、王立艳从法律的角度,研究了国民政府治理西藏的措施。[※注]唐景福《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维护西藏主权的措施》、喜饶尼玛《民国时期的西藏地位刍议》两文,均论及国民政府的对藏政策。[※注]丁玲辉《清末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在西藏办学始末》[※注]认为国民政府较注意西藏的教育,先颁布《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蒙藏教育》《边地青年教育及人事行政实施纲领》等文件,并采取制定边疆民族教育计划、编译教材、在藏区推行国民教育制度等措施。
周伟洲《1932—1933年西藏的政局》[※注]论述了西藏政局对康青战争的影响、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公开信”、两位活佛系统间的论争与国民政府的调解、九世班禅返藏等问题,认为国民政府自成立起便力图改善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西藏地方也接受国民政府的统治。喜饶尼玛《民国时期出席全国性政治会议的西藏地方代表》[※注]也探讨了民国时期西藏与中央的关系。陈崇凯《民国时期西藏地方代表参政议政活动述略——再驳“民国西藏独立论”》[※注]论述了历届中央政府通过设置管理机构、派遣驻藏长官和设立办事机构、中央人员进藏册封和主持坐床仪式等措施,来维护对西藏的主权。石硕《民国时期西藏独立质疑》[※注]论及了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陈立华《浅析1943年喜饶嘉措进藏受阻事件》[※注]根据台湾出版的《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1—6)》,对1943年喜饶嘉措入藏受阻的原因及过程做了分析。付晓丽《国民政府与1947年西藏“商务代表团”的出访》[※注]考察了1947年西藏“商务代表团”出访事件中国民政府的应对措施,认为国民政府通过与美英艰难的外交斗争,最终遏制了西藏地方政权分裂的企图。张子新、喜饶尼玛《略论达扎摄政时期西藏的政局》[※注]论述了达札摄政时的西藏政局。
刘国武《南京政府对康藏纠纷的定性及解决措施》和《三十年代初的川藏战争》、王燕《浅析第三次康藏纠纷》、周伟洲《1930—1933年西藏与康、青战争之研究》等文,分别对康藏纠纷、川藏战争、康青战争等的起因和经过,以及国民政府的处理措施等进行了论述。[※注]吴彦勤《清末民国时期川藏关系研究》[※注]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清末民国时期西藏与四川之间的关系演变,自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川总督鹿传霖提议将瞻对重新划归四川为缘起,论述了巴塘事件,赵尔丰的川边改革,清末入藏川军始末,民元四川军政府的“缓藏”,1917年和1930年两次川藏战争,1942年国民政府未实现的“征藏”计划等重大历史事件。
马守平、喜饶尼玛《国民政府“班禅问题”得失谈》[※注]探讨了国民政府处理九世班禅问题的得失,认为国民政府对班禅的封授及支持其在内地活动,有利于宣传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主权的立场和决心,而让班禅认识国民政府的宗教政策及对藏政策,扩大了国民政府在西藏地区的影响力。但是,国民政府对通过班禅解决西藏问题的期望过高,未能妥善处理西藏两大宗教系统间的关系,反而使西藏噶厦对班禅及国民政府产生了误解。周锡银《从民国时期达赖班禅的转世谈中央主权的行使》[※注]论述了国民政府处理十三世达赖、九世班禅圆寂及转世灵童确认的政策及过程。李鹏年《浅析九世班禅返藏受阻及其原因》[※注]认为西藏噶厦反对、英国干涉、国民政府妥协等导致九世班禅未能返藏。马守平和喜饶尼玛《试析国民政府支持九世班禅在内地活动的历史内涵》、刘慕燕《寻访九世班禅转世灵童及认定十世班禅正身概述》、李鹏年《略述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崔巍《国民政府对九世班禅的后事处理》、格桑达吉和喜饶尼玛《抗战前夕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在内蒙古的活动》、姚兆麟《班禅大师返藏与〈十七条协议〉》、张践《班辕返藏与“甘孜事迹”》等文,论述了国民政府处理九世班禅的相关问题的情况。[※注]
关于十三世达赖及其转世灵童的相关问题。喜饶尼玛撰文考察十三世达赖喇嘛在民国时期对中央政府的心理嬗变。[※注]扎洛《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候选拉木登珠1938—1939年滞留西宁问题探析》[※注]认为,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候选拉木登珠滞留西宁,根据性质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中央政府为改善与西藏的关系,通过阻止拉木登珠与西藏噶厦进行政治谈判,目的在于改善双方关系,客观上为维护中央权威创造了条件;后期是马步芳抗拒中央命令扣留拉木登珠,企图借机控制西藏。李鹏年《试述国民党政府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注]从寻找和确认十三世达赖转世灵童候选人,主持十四世达赖的坐床典礼等方面,对国民政府的相关应对措施做了论述,认为这些做法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周伟洲《关于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的若干问题》[※注]利用清代、民国、英国印度事务部档案和中外相关研究的成果,对国民政府派吴忠信入藏的原因,办理经印度入藏签证,访晤青海灵童及申报、批准免于掣签,是否主持坐床典礼等几个问题展开论述,批驳了一些西方学者对相关问题的歪曲。
关于相关历史人物的研究。刘国武《论吴忠信使藏》、徐中林和王希隆《吴忠信与西藏》、刘国武《论黄慕松使藏》、周传斌《刘曼卿——民国时期的西藏回族女杰》、喜饶尼玛《民国时期西藏驻京总代表贡觉仲尼评述》等文,考察了体现国民政府治藏措施与政策的相关人物的活动。[※注]
总体而言,学者们的研究涉及国民政府治藏政策的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研究重复、整体性研究不足及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视角过窄等问题。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