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政府对西南边疆治理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9 \ 第三篇 分论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5 | ||
摘 要
:
|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治理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降才逐渐得到大陆学界的重视,相关论著不断问世。褚静涛《国民政府收复台湾考论》[※注]从孙中山在台湾问题上的策略、国民政府宣告收复台湾、通过外交途径实现美英苏承诺台湾归还中国、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五个部分,对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的具体过程进行了论述。杨树标、王侃《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对台政策》对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期间国民政府的对台政策进行了考察。左双文则研究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复澳门的策划及受挫经过。 | ||||||
关键词
:
|
国民政府 中央政府 班禅 政策 边疆民族 坐床 民族政策 主权 民族问题 公署 十世班禅 |
在线阅读
民国政府对西南边疆治理研究
字体:大中小
张轲凤《民国时期西南大区区划演进研究》[※注],探讨了民国时期“西南”区域观的演变及其区划实践。“西南”作为我国地理大区,具有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人为界定和建构特征,这一过程中呈现出区域观念与区划实践之间的互动,其复杂的空间演进过程,主要体现为“西南”范围演变与地域格局的密切关系。作者从探讨这一关系着手,梳理了“西南”区域认识和范围变化状况,复原历史区域的地域格局,呈现区划实践遵循或引导区域观嬗变的历史进程,并探究导致其变化的影响因素。段金生《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的治理研究》[※注],全书对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的治理进行了全面梳理和阐论,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这一空间区域力图从政党治国体制的层面进行治理,但缘于西南边疆内部社会政治结构的差异及南京国民政府政党体制的脆弱,造成对西南边疆不同省区的治理方针与实践既有共性,也存在非均质性,国民党脆弱的政党治国体制无力全面控制西南边疆地区。潘先林《寓改进于开发,寓国防于建设——民国时期云南边疆“开发方案”补论》[※注]认为民国云南省政府缺乏整体的边疆开发战略,也就没有具体细致,可操作性的建设计划,但这一时期诸多边疆开发方案,虽时过境迁,仍有其启迪的闪光点。
马玉华《20世纪上半叶民国政府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调查》[※注]从调查兴起的原因、内容及评价等方面,对国民政府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调查做了分析。同作者《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调查之研究(1929—1948)》[※注]一书,以国民政府或相关省府对云南、贵州、四川、西康等省少数民族的官方调查为研究对象,将这一时期的诸多调查分为政府组织的官方调查、政府所派考察团及相关学者个人调查三类,重点研究了官方组织调查的背景、条件,以及对云南、贵州、川康地区调查的具体内容,还论及了国民政府的治边思想与边疆民族政策。同一作者还著有《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注]。
关于国民政府对云南的治理。谢本书等著《云南民族政治制度史》[※注]论述了国民政府在云南地区设立的省级和县级行政机构及其运作的情况。张文芝《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注]利用云南省档案馆所藏资料,论述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及云南省政府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政策。
王明东等《民国时期云南土司及其边疆治理研究》[※注],对民国时期云南沿边地区土司与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关系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探讨民国时期云南的中缅沿边(中甸、维西一带)、怒江流域、腾龙沿边(腾冲、龙陵一带)、思普沿边(思茅、普洱、西双版纳一带)、河麻沿边(红河、文山一带)一线百余家土司对地方大权的控制以及他们与民国中央政府形成对抗、对话与合作的复杂关系。针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提高当代云南边疆地区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云南省设置的边政机构。马玉华《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述论》[※注]研究了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背景、机构设置与工作内容。洪崇文《云南殖边督办公署治边能力剖析》考察了云南殖边督办公署设立的过程及机构的组织和管理,对云南殖边督办公署治边能力也进行了分析。作者还撰文论述了民国时期云南边疆管理机构的演变、机构功效与云南殖边督办公署与道的承袭问题。[※注]陈国宝《试论民国时期云南边疆的殖边督办》[※注]论述了在龙云掌政后,云南省政府设立的第一、第二两个殖边督办公署的组织机构及其治边措施、历史作用。
王文成《滇西抗战与云南龙潞边区土司制度的延续》[※注]论述了滇西抗战对云南龙潞边区土司制度的影响。朱昭华《从班洪事件到中缅“1941年线”的划定》[※注]利用中、英文档案,研究了班洪事件发生的背景与过程,指出班洪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在中缅边界问题上进行了抗争,但最终让步,划定了中缅边界的“1941年线”。潘先林《龙云的民族思想及其统治时期的云南边政建设》[※注]对龙云统治时期云南的边政建设进行了考察。
童恩强《西康建省始末记》[※注]对西康建省的过程及三次康藏纠纷做了简要论述。黄天华《论民国时期西康建省》[※注]考察西康建省的历史过程,并另撰文《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期成会述论》[※注]评述了国民政府支持成立的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期成会成立的历史背景、活动内容及作用。一些学者整理了民国时期西康省的相关资料。[※注]
有关民国时期云南边疆研究还有两部资料汇集值得关注:
林文勋主编:《民国时期云南边疆开发方案汇编》,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收清代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云南边疆开发方案13篇,60万字。林文勋在题为《“新云南”建设中的边疆现代化蓝图》主编代前言中指出:清代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云南边疆开发方案“可谓林林总总,异彩纷呈,代表了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土司等不同阶层对云南边疆开发的意见。既有简略、粗疏甚至纸上谈兵的应时应景之作,亦有洞悉边情、心系边疆安危、关心边民疾苦的经世之作。见仁见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勾画出了‘新云南’建设中边疆现代化的蓝图,为后来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历程所印证。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对于西部大开发建设、云南‘桥头堡’建设、东南亚南亚大通道建设等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注]。
马玉华主编:《西南边疆卷》四卷五册[※注],收录了民国时期有关云南边地的论著和调查报告,重要者有:
柯树勋(1862—1926):《普思治边志略》;
农村复兴委员会(1933年成立,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云南农村调查》;
华企云:《云南问题》;
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1932年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昆明市文化馆)1933年编:《云南边地问题研究》上、下卷;
姚文栋(1895—1929):《云南勘界筹边记》(五种);
徐益棠(1896—1953):《非常时期之云南边疆》;
尹明德(1894—1971):《滇缅界务比较调查报告》。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