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探险家新疆探险考察的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9 \ 第三篇 分论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6 | ||
摘 要
:
|
美国人亨廷顿,芬兰人曼纳林(马达汉)等著名外国探险家及其考察队在新疆考古和考察活动的概貌。本集所收档案均系首次公布,档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和新疆地方政府对外国人来新疆进行探险考古的态度、对策,以及外国探险家一些鲜为人知的探险活动,弥为珍贵。“西域考察与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是一次深化外国探险家研究重要会议,提交会议的论文还有:刘存宽《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中央亚细亚考察”及其评价》,杨镰《法国杜特雷依探险队遭际考实》,王淑梅《斯文·赫定与中国新疆》[※注]等。 | ||||||
关键词
:
|
探险家 外国 考察 日记 马达 档案资料 探险 古物 档案史料 档案馆 旅行日记 |
在线阅读
外国探险家新疆探险考察的研究
字体:大中小
对近代以来外国探险家在中国考察活动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吴传钧《近百年外人考察我国边陲述要》[※注]分1871年以前,1871—1888年,1888年至1931年三个时期作了述论。文章指出:“近百年来考察我国边陲者,以越帕米尔或假道蒙古而来之俄人,与经喀喇昆仑山或西藏高原而来之英人为主。”“外人之来我国边陲者络绎不绝,或窃绘山川险要,记述风土实情,归以告其国人,或探发古墟宝藏,满载以去,陈于其国之博物馆以为殊荣”,故重点评述了近百年来外国探险家在我国天山、帕米尔、蒙古、西藏等地区的活动。20世纪前半叶研究外国探险家在中国考察活动的评述,当以该文为详。
20世纪50年代以降,大陆学者对于19世纪以来外国探险家在中国边疆地区的探险考察活动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帝国主义侵华史的大框架下展开,在各种《帝国主义侵华史》《沙俄侵华史》中均有专章、专题论述。1983年杨建新、马曼丽《外国考察家在我国西北》[※注]试图冲破上述传统认识框架,全书集中论述了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大谷光瑞考察队、波塔宁、科兹洛夫、普尔热瓦斯基的探险生涯。在后记中指出:“近代到中国进行考察活动的外国人,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如俄国的瓦里汉诺夫、明茨洛夫等人,他们带着收集中国政治情报的指令,不经中国政府的批准,化装成商人等,混入中国境内进行活动。他们实际上不是考察家,而是间谍、侵略分子。这种人在俄国的考察者中,为数不少,但在当时众多的各国考察者中,毕竟是少数。第二类如美国人华尔纳等,他们到我国肆意破坏、盗窃文物,根本说不上什么科学考察,纯粹是殖民主义者的掠夺行径。第三类人,他们的主要活动经当时清政府的同意,确实有科学考察的内容,并有一定成绩。但同时,他们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损害中国人民利益的活动。但这类人,终身以考察为主,当然可以称为考察家。”
1992年在乌鲁木齐召开了“西域考察与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马曼丽向会议提交了论文《评外国考察家对西域的考察》[※注],进一步提出:“尽可能一分为二地评价不同的外国考察家”,评价过去的外国考察家在西域的活动,应该历史地看待三对关系,即派遣国的政策、宗旨与考察者个人之间的关系,当时中国政府的责任和外国考察者的责任之间的关系,考察家本人功过的关系。马大正《面向21世纪的西域研究——“20世纪西域考察与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与考察记述》中也支持一分为二对待历史上的外国探险家的探险活动,指出要“揭露和批判这些人的活动实际上是适应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争夺势力范围需要的实质;但是,作为研究者应认识到,外国探险家们尽管每个人的目的不同、方式各异,其所作所为或可称道或被谴责,但应该承认,他们的考察实录和考察成果,均无一例外地成为可供后人借鉴、研究、评述的历史遗产”[※注]。
“西域考察与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是一次深化外国探险家研究重要会议,提交会议的论文还有:刘存宽《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中央亚细亚考察”及其评价》,杨镰《法国杜特雷依探险队遭际考实》,王淑梅《斯文·赫定与中国新疆》[※注]等。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