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35.190.40,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

关于边界、边境、边疆、中国边疆、中国边疆学

来 源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2019 \ 第四篇 展论
作 者
-
浏览次数
189
摘 要
关于中国边疆学构筑近30年来我撰写了若干文章,大都已结集于《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注]之中,在本章“二我对中国边疆构筑的学术思考要点”中也对中国边疆学构筑做了阐论。近来,我阅读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年第3期“新时代中国边疆学学术讨论会”专辑所刊诸篇宏文,又重新览阅了孙勇主编《华西边疆评论》第1—5辑,以及尚待出版的第6辑纸质版,多有启迪,兹在上述《关于中国边疆学四题》的基础上草成本题,以求教于学界同人。中国边疆学构筑当前之要务,我在本章“三推动中国边疆学构筑当前之要务与步骤”中曾有简述[※注],这里拟从学科建设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补叙如次。
关键词

边疆

学术

丛书

边界线

中国特色

边疆地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学科

边境地区

华西边疆评论

自身历史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关于边界、边境、边疆、中国边疆、中国边疆学

字体:

在思考构筑中国边疆学时,离不开如下几个名词,即边界、边境、边疆、中国边疆、中国边疆学。

边界,是指国与国之间的交界线,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有国与国交界的边界。

边境,边境是指与边界线内侧一定范围的地区,一定范围没有统一规定,一般定在30—50千米,也就是边界线内侧30千米至50千米范围的地区是指这个国家的边境地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有上述的边境地区,中国的边境地区,根据绝大多数中国陆地边疆省区的边境规定:边境就是与相邻国家接壤的地级市(州、盟)、县(旗)行政管辖范围内的边疆领土,它包括边境地市(州、盟)县(旗)、边境管理区、边境地带、边境特殊控制区域等。[※注]

边疆,可从两个视角来说,从国家的中心区域视角看,边疆即是远离中心区域且有边界线的边远地区,从边界线视角看,其地域范围要大于边境地区,从这一意义上说,世界上一些国土面积小的国家就难以划出与中心地区相对而言的边疆地区了,即使一些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诸如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若依界定边疆地区两个条件,即有边界线,且具有自身历史、文化特点衡量,也难界定哪些可划为边疆地区,除中国外,唯有俄罗斯是一个可以称为有俄罗斯边疆地区的大国。

中国边疆。我们将有边界线,且又具有自身历史、文化、民族诸方面特点的省区界定为中国的陆疆省区,或称为中国陆地边疆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云南五省和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四个自治区,而将有边界线,且又具有自身历史、文化、民族诸方面特点的边境县、市总和称之为中国的小边疆地区,亦即是上述的边境地区。再加上海疆,包括台湾和海南,这就是中国边疆的地理空间全部。中国边疆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既是传统意义的国防前哨,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地。2013年3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将治边放在治国的首要地位,对国人认识治理边疆重要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边疆”不能脱离“疆域”而存在,将其泛化不利于对“中国边疆”的研究,也不利于“中国边疆”的稳定和发展。[※注]

中国边疆学。中国边疆学就是研究中国边疆从历史到现实所有问题的综合性学科,中国边疆极具中国特色,研究极具中国特色中国边疆的中国边疆学,当然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我们在借鉴西方国家相关理论时,一定不要忘记中国特色的实际。

有学人提出构建中国边疆学,“首先建立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社会边疆现象进行研究的边疆学学科,并形成一定理论解释与研究方法,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从边疆出发的视角,然后以此研究中国边疆形成对中国边疆的特殊认识,构建出中国边疆学”[※注]。“如要构建起中国边疆学,首先需要构建起一般边疆学,一般边疆学与中国边疆学是从属关系,亦即一般边疆学是中国边疆研究的基础理论。”[※注]

中国边疆学构筑进程中应有多种理论探索,从这一意义上我鼓励学人们对“一般意义边疆学”或者称其为“一般边疆学”的探研。

但我认为,从当前世界各国并不存在具有像中国边疆这种特质的研究对象的存在,可以有边界理论研究、边界变迁史研究、边境管理研究,或可提升为边境管理学,至于是否要建构俄罗斯边疆学,或者重振美国边疆学昔日的辉煌,有兴趣者都或关注,或探研,但不必将其与我们当前中国边疆学构筑历史大任紧密挂钩!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