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2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

第二节 法藏敦煌遗书与文物

来 源
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2019 \ 上篇 敦煌学的兴起及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敦煌学(1909—1978)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1908年2月至5月,法国伯希和(Paul Pelliot)率领的中亚考察团在敦煌逗留三个月,将藏经洞中所有写本、刻本以及艺术品翻检了一遍,最终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敦煌宝藏,其中写本文献现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艺术品最初入藏卢浮宫美术馆。1909年,伯希和至北京为法国图书馆购买汉籍,曾将随身携带的敦煌遗书珍本展示给董康等人参观,由此引发了我国学者研读、抄录和出版敦煌文献的第一次热潮。”修复方面,方广锠考察表明法国对敦煌遗书的修复亦经历了丝网加固、硬纸粘贴、仿造书画装裱、塑料硬膜夹护等几个阶段。
关键词

写本

艺术品

敦煌文献

敦煌遗书

卢浮宫

国家图书馆

敦煌藏文文献

图版

刻本

翻检

宝藏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二节 法藏敦煌遗书与文物

字体:

1908年2月至5月,法国伯希和(Paul Pelliot)率领的中亚考察团在敦煌逗留三个月,将藏经洞中所有写本、刻本以及艺术品翻检了一遍,最终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敦煌宝藏,其中写本文献现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艺术品最初入藏卢浮宫美术馆,后来陆续归入集美博物馆(又作“吉美博物馆”)。1909年,伯希和至北京为法国图书馆购买汉籍,曾将随身携带的敦煌遗书珍本展示给董康等人参观,由此引发了我国学者研读、抄录和出版敦煌文献的第一次热潮。[※注]可以说,伯希和的北京之行客观上促成了我国敦煌学研究的发端。[※注]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刘复[※注]、王重民[※注]、于道泉[※注]、姜亮夫[※注]等学者先后到法国国家图书馆对其馆藏敦煌文献进行专门的调查和研究,并取得丰富的成果。

一 数量

有关敦煌汉文写本的具体数量,据方广锠调查,从伯2001号编到伯6040号,去掉中间的空号,加上夹杂在藏文中的汉文遗书,总数将近4000号。[※注]

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的数量,据王尧主编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解题目录》[※注],共计4450个编号,由于P.T.2224—3500号之间空缺了1276个编号,实有3375号。

汉藏文献之外,伯希和自藏经洞还获得一定数量的回鹘文、粟特文和梵文文献。由哈密顿(J.Hamilton)所辑录的《敦煌9—10世纪回鹘文写本汇编》[※注]影印了24号敦煌回鹘文写本的全部图版,并做了精心的转写、翻译、注释和词汇索引。伯希和所获粟特文写本共有30个编号,由辛姆斯·威廉姆斯(N.Sims-Williams)和哈密顿转写、译注的《敦煌9—10世纪的突厥化粟特语文书集》[※注]发表了其中的5号。此外,伯希和在藏经洞还收集了13号梵文佛教文献。

综上可知,法国国家图书馆内收藏的汉文文献4000多件,藏文文献3000多件,其他还有粟特、回鹘、龟兹、于阗、梵文文献等接近百件。

《伯希和在敦煌收集的文物》[※注]一文介绍了不同类型艺术品的具体数量和内容,即220余幅绘画品、21尊木雕、丝织品残片和画幡、经帙等,于1910年入藏卢浮宫博物馆。其后不久,15幅绘画品转存于集美博物馆。1922年,又有40幅绢画转入集美博物馆。1947年,集美博物馆改组为法国国家博物馆的亚洲艺术部,原藏于罗浮宫的所有伯希和所获艺术品全部归集美博物馆收藏,这里建成三个大展室,放置敦煌和新疆发现的画卷和画幡。

二 目录的编制和图版、释文的刊布

三 保存与修复

有关法藏敦煌文献的保存情况,方广锠做过实地考察。据他的记录:“法国的书库条件(相较英国)差一点,但敦煌遗书均放在特制的纸盒中,按照遗书大小不同,有的一盒一号,有的一盒数号。不论盒内藏数多少,每号遗书均有专门藏位,整整齐齐。”修复方面,方广锠考察表明法国对敦煌遗书的修复亦经历了丝网加固、硬纸粘贴、仿造书画装裱、塑料硬膜夹护等几个阶段。[※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