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52.15.179.198,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

第二节 西北地区和敦煌的民族

来 源
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2019 \ 中篇 敦煌学的腾飞——新时期的中国敦煌学(1978—2000)
作 者
-
浏览次数
0
摘 要
敦煌文献中保存的有关唐宋之际西北民族的资料十分丰富,涉及归义军政权控制地区的少数民族、归义军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情况、西北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和西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荣新江《甘州回鹘与曹氏归义军》《曹议金征甘州回鹘史事表微》等多篇重要论文,对曹氏归义军与甘州回鹘的关系做了全面探讨,增进了学界对于甘州回鹘史、甘州回鹘与敦煌的关系史的了解和认识。郑炳林《敦煌本〈张淮深变文〉研究》,认为淮深平定的是位于玉门关外曲泽一带的西桐回鹘,西桐回鹘属于西州回鹘系统[※注]。
关键词

回鹘

义军

研究成果

义军政权

敦煌文献

吐谷浑

少数民族

文书

民族

学者

新时期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二节 西北地区和敦煌的民族

字体:

敦煌文献中保存的有关唐宋之际西北民族的资料十分丰富,涉及归义军政权控制地区的少数民族、归义军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情况、西北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和西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这些资料在前两个阶段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新时期我国学者在以上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陆庆夫撰有多篇文章论述了敦煌文献中少数民族资料的价值及与唐宋时期河西少数民族的关系。[※注]郑炳林《唐五代敦煌粟特人与归义军政权》等系列论文,考察了敦煌粟特人与归义军政权的关系及在敦煌佛教、敦煌农牧业和商业手工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注]陆庆夫《唐宋间敦煌粟特人之汉化》,分时段从职业分布、婚姻关系、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方面探讨了敦煌粟特裔民的生活情况和汉化问题。[※注]黄振华《粟特文及其文献》,介绍了敦煌粟特文文献的内容、价值和研究概况。[※注]林梅村《敦煌出土粟特文古书信的断代问题》,推断敦煌出土的粟特文书信的年代可能在202年。[※注]刘波《敦煌所出粟特语古信札与两晋之际敦煌姑臧的粟特人》,介绍了敦煌长城烽燧出土的粟特文古信札,认为这是粟特人早在公元4世纪初就在敦煌地区聚居和活动的有力证明。[※注]季羡林《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及相关系列论文[※注],考察了吐火罗语资料的发现、资料内容、价值和研究方法,并探讨了吐火罗语两个方言之间及与其他语言的关系。荣新江《古代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粟特移民》,依据敦煌和新疆地区出土的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对于阗、楼兰、据史德、龟兹、焉耆等地的古代粟特移民情况进行了考察。[※注]

敦煌文献中保存的与于阗相关的文献,在新时期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黄振华《于阗文及其文献》,介绍了敦煌于阗文文献的内容、价值和研究情况。[※注]张广达、荣新江《于阗史丛考》及相关系列论文[※注],对涉及于阗国号年号、从德太子、使臣等一批于阗文献的年代进行了考证,并利用各种语言资料探讨了上古于阗的塞种居民、于阗国的国号年号和王家世系、于阗之佛寺、于阗美术等问题,对唐宋于阗乃至整个西域史研究多有贡献。林梅村《藏文古籍所述于阗王谱系迄始年代研究》认为包括敦煌藏文文献在内的藏文古籍所记于阗王谱系的起始年代在东汉末。[※注]孙修身《敦煌佛教艺术和古代于阗》,利用敦煌石窟艺术中存在的于阗瑞像、于阗国王、太子等供养人画像,探讨了敦煌和于阗的关系。[※注]

周伟洲、杨铭《关于敦煌藏文写本〈吐谷浑(阿柴)纪年〉残卷的研究》,对706—715年间,该残卷涉及的吐蕃与吐谷浑关系、没蕃后吐谷浑国的位置、吐谷浑王室的活动等重要问题进行探讨。[※注]陆庆夫《河西达怛考述》[※注]、荣新江《龙家考》[※注]分别考证了达怛和龙家部族的有关情况。黄盛璋通过爬梳敦煌汉文文献和于阗文文献中有关龙家的记载,考证了龙家的来源、分散原因、时间与语言、族属及其演变情况。[※注]陆庆夫认为凉州嗢末与归义军及中原王朝始终保持联系和交流,宋初在西夏对河西的战争中逐渐消亡。[※注]关于仲云,郭锋、钱伯泉、黄盛璋、邵文实、杨铭等人讨论了其族源[※注],提出了诸如吐蕃说、仲云说、回鹘说、党项说等多种观点。或认为南山源于汉代小月氏,与仲云同源,先后与羌、吐谷浑、吐蕃、沙陀、回鹘以及汉人融合。[※注]邵文实考证了南山部族的情况。[※注]

新时期对归义军政权周边各少数民族政权的探讨,以甘州回鹘最引人注目。自20世纪80年代伊始,有关甘州回鹘的研究成果大批涌现,涉及甘州回鹘的来源、建国、世系、周边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探讨。[※注]钱伯泉综合考察了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和西北各民族政权的交往情况。[※注]陆庆夫在吸收以往成果的基础上,对甘州回鹘可汗的世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注]邓文宽《张淮深平定甘州回鹘史事钩沉》,主要利用四种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论证张淮深曾两次平定甘州回鹘。[※注]此文的最大贡献是发掘出了有关回鹘与归义军关系的新史料,但由于这些史料没有具体年代,所记回鹘的族属亦不明确,因而不断引起学者们对这批材料的思考和研究。黄盛璋认为淮深平定的回鹘应来自沙州的西方。[※注]孙修身则对五代时期甘州回鹘和中原王朝的交通往来、甘州回鹘与北宋王朝的交往情况做了细致的纪年梳理和史实辨析。[※注]荣新江《甘州回鹘与曹氏归义军》《曹议金征甘州回鹘史事表微》等多篇重要论文,对曹氏归义军与甘州回鹘的关系做了全面探讨,增进了学界对于甘州回鹘史、甘州回鹘与敦煌的关系史的了解和认识。[※注]李德龙曾论及甘州回鹘与唐廷朝贡贸易。[※注]综合来看,对甘州回鹘的研究成果虽多,分歧也很大。诸家观点,难以备述。大致说来,在甘州回鹘的建立过程与建立时间的诸说中,以荣新江《甘州回鹘成立史论》的论证最为充分。[※注]郑炳林《敦煌本〈张淮深变文〉研究》,认为淮深平定的是位于玉门关外曲泽一带的西桐回鹘,西桐回鹘属于西州回鹘系统[※注];《唐五代敦煌金山国征伐楼兰史事考》,讨论了张承奉征讨楼兰的时间、原因及当时楼兰所居民族的族属。[※注]张广达、荣新江《有关西州回鹘的一篇敦煌汉文文献——S.6551讲经文的历史学研究》,借S.6551《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探讨了10世纪时西州回鹘官制、僧官制度、宗教信仰以及统治民族的情况。[※注]荣新江还考察了曹氏归义军与西州回鹘、于阗王国的关系和在文化方面的交往。[※注]钱伯泉提出敦煌在归义军后应有一个沙州回鹘时期,并试图考定这一时期的时限。[※注]但此文和作者其他有关回鹘的论文一样,对回鹘的作用和活动区域似估计得过大,对其活动时限似估计得过长。李正宇《悄然湮没的王国——沙州回鹘国》,认为沙州回鹘统治沙瓜的时间约从1036年到1067年。[※注]耿世民《敦煌突厥回鹘文书导论》及相关论文[※注],全面介绍了敦煌突厥回鹘文献的内容及研究情况。李经纬的系列论文,译释了一些回鹘文历史文书。[※注]牛汝极的系列论文亦译释了一批回鹘文历史和宗教文献,杨富学也参加了其中部分工作。[※注]杨富学、牛汝极《沙州回鹘及其文献》[※注],论述了沙州回鹘国的建立消亡过程,以及政权组织、社会性质,经济、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并附有相关回鹘文献译文和疏证。

从整体上探讨归义军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研究成果常与讨论西北各民族之间关系的成果交织在一起。施萍亭《本所藏〈酒帐〉研究》,从酒的支出观察到瓜沙与甘州、伊州、西州、于阗交往频繁。[※注]汤开建、马明达《对五代宋初河西若干民族问题的探讨》,最早对唐后期五代宋初河西各民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注]荣新江《归义军及其与周边民族关系初探》,概略考察了归义军政权与凉、甘、肃、西、伊等州,楼兰、于阗等地的关系及归义军与周边各族相互影响的情况。[※注]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和《吐蕃对河陇的统治及归义军前期的河西诸族》,指出唐代西北诸族有与吐蕃融合的趋势,并分析了归义军前期河西诸族的复杂情况及与归义军的关系。[※注]邵文实《唐代后期河西地区的民族迁徙及其后果》,讨论了由于吐蕃的侵入造成河西诸族的迁徙过程及其后果。[※注]郭锋《慕容归盈与瓜沙曹氏》《略论慕容归盈出任归义军瓜州刺史前的身世》,认为曾担任瓜州刺史的慕容归盈一系出自吐谷浑慕容氏,并探讨了慕容归盈及其后代与归义军的关系。[※注]郑炳林、冯培红《唐五代归义军政权对外关系中的使头一职》,考察了归义军与周边政权通使的使团首领使头一职的设置及其权限、作用等。[※注]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注],也利用了相关的敦煌文书。

新时期在对归义军与西北民族问题的研究中,荣新江的研究最有特色。荣氏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多被收入其《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注]其一,荣氏是在对敦煌文献中有关文书进行了全面调查、整理、排年的基础进行研究。与那些仅对一件文书或部分文书加以解释、阐发的学者相比,荣氏的研究虽也存在局限和不足,但从总体上说对问题的观察比较全面,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80年代以后,在全面调查敦煌文献的基础上对某类文书进行整理和研究的学者颇多,但对有关归义军史和西北民族关系的文书进行全面系统整理研究的学者尚不多见。其二,荣氏的研究所含学术信息量较大。他的论著都注意详列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并尽可能将自己所讨论问题的正、反面资料和前人论说均加以考辨和评说。在当前敦煌文献研究领域严重存在对前人研究成果重视不够的情况下,荣氏的做法特别值得表彰。其三,荣氏的研究视野比较开阔。如他力图将归义军史的研究放到唐宋之际中国历史的复杂背景中,故其成果对唐后期藩镇的研究也极具参考价值。此外,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分专题对归义军史开展研究,亦值得注意。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