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理文献和敦煌历史地理
来 源
:
|
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2019 \ 中篇 敦煌学的腾飞——新时期的中国敦煌学(1978—2000)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8 | ||
摘 要
:
|
新时期对地理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常与对西北历史地理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李并成《敦煌遗书中地理书卷的学术价值》,将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大批地理方面的书卷,依其内容分为古地志、古行记和地理杂文书三大类,介绍了这批材料的学术价值。王仲荦对一批地理文献逐篇进行考释,其成果经郑宜秀整理编成《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注],其考释以征引史籍文献繁富为学界所称道。王仲荦对《沙州都督府图经》《沙州伊州地志》《西州图经》《沙州城土境》《沙州志》《寿昌县地境》等写卷留存的地理名称进行了逐条考释。李氏有关敦煌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多被收入《敦煌史地新论》和《敦煌历史地理导论》。 | ||||||
关键词
:
|
考释 地理 义军 地志 方志 史籍 文书 沙州都督府图经 历史地理 沙州城土境 敦煌文献 |
在线阅读
第四节 地理文献和敦煌历史地理
字体:大中小
新时期对地理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常与对西北历史地理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李并成《敦煌遗书中地理书卷的学术价值》,将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大批地理方面的书卷,依其内容分为古地志、古行记和地理杂文书三大类,介绍了这批材料的学术价值。[※注]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注],收集该类文献比较齐全,注释亦详,以辑录相关文书较多为其特色。他在此基础上还撰写了探讨古代敦煌道路、山名等问题的系列论文。王仲荦对一批地理文献逐篇进行考释,其成果经郑宜秀整理编成《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注],其考释以征引史籍文献繁富为学界所称道。由于所据缩微胶片的质量不佳,上述两书的释文都有进一步提高的余地。
对地理文书的个案研究在新时期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王仲荦对敦煌本《贞元十道录》作了细致考释。[※注]荣新江论述了该件的传抄与刊布,对写卷所载剑南道十二州进行了全面考察。[※注]王仲荦对《诸道山河地名要略》进行了逐条考释[※注],冻国栋则考察了该件所载岢岚镇、军的建置问题[※注]。荣新江将该件确定为《天宝十道录》,考订其编成的时间为天宝元年(742),而抄写年代至晚不会晚于吐蕃攻占沙州的贞元二年(786)。[※注]
图经方面也有比较多的讨论。傅振伦《从敦煌发现的图经谈方志的起源》,认为我国古代地理书由地记变为图经,再演变为方志。[※注]李并成《唐代图经蠡测——对〈沙州都督府图经〉的研究》,以《沙州都督府图经》为例,探讨了我国古代方志演变发展的历史脉络,指出唐代图经已经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方志了。[※注]王仲荦对《沙州都督府图经》《沙州伊州地志》《西州图经》《沙州城土境》《沙州志》《寿昌县地境》等写卷留存的地理名称进行了逐条考释。[※注]周绍良《读〈沙州图经〉卷子》,考察了卷中所载20所驿站的废置以及卷末之“歌谣”反映的史迹,认为该卷成书年代当是武周时期。[※注]程喜霖《唐〈西州图经〉残卷道路考》,结合史籍对《西州图经》所记道路进行了详细考证。[※注]周丕显《甘肃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地方志——〈沙州都督府图经〉》,对该写卷在中国方志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进行了评价。[※注]李并成对《沙州都督府图经》《沙州城土境》《兴平县图经》所载地理名物、内容特点、纂修时代、历史功用等问题进行了考察。[※注]郑炳林《〈沙州伊州地志〉所反映的几个问题》,对播仙镇、石城镇的设置及沿革,鄯善人的迁徙,与萨毗城的有关中西交通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推测该地志的成书当在黄巢入关之前。[※注]李正宇对《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寿昌县地境》《敦煌录》《沙州城土境》等敦煌地志写本的研究也非常深入,认为《沙州城土境》是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沙州归义军官修《沙州归义军图经》的略抄本,当定名为《沙州归义军图经略抄》。[※注]同作者之《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注],对《沙州图经》卷一、《沙州都督府图经》卷三、《沙州图经》卷五、《沙州志》《沙州伊州志》《沙州归义军图经略抄》《敦煌录》《寿昌县地境》八种明显带有乡土志性质的写卷汇集校注,征引传世史籍进行逐篇考释,详加解说,可谓整理敦煌乡土志的集大成之作。
黄盛璋《〈西天路竟〉笺证》等文,对该件所记地名进行了考释。[※注]新罗人慧超的《往五天竺国传》在新时期再度得到学界的关注。张毅《往五天竺国传笺释》重新整理了这部传记,集释录和笺释于一体。[※注]《往五台山行记》是晚唐五代时期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流布于敦煌的反映,杜斗城对这些敦煌五台山文献作了校录研究。[※注]郑炳林探讨了《诸山圣迹志》的年代,认为其撰写时间大约是五代后梁末年到后唐同光、天成年间。[※注]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充分利用了敦煌文献中的《大唐西域记》残卷。[※注]
通过实地踏勘的方式对地理文书与其他文书史籍记载的瓜、沙地区古城、关、道路、驿站、渠道等进行调查考证,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这方面以李并成和李正宇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李并成发表的系列论文和论著调查考证的范围包括古城址、玉门关址、军镇和戍址、驿址、古道路、水系等,并对古代瓜、沙与河西的开发史和绿洲变迁、沙漠化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注]李正宇调查考证了敦煌的古塞城和唐宋时期敦煌县的疆域、四至、绿洲范围、耕植面积、水利灌溉网络、诸山位置等,绘制出了敦煌塞城、唐宋时期敦煌十二乡位置及渠系分布示意图、五代沙州归义军辖境诸山位置关系图。[※注]李氏有关敦煌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多被收入《敦煌史地新论》和《敦煌历史地理导论》。[※注]宁欣依据敦煌文献对敦煌地区的水渠和对水渠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注]冯培红《唐五代敦煌的河渠水利与水司管理机构初探》一文,重点探讨了负责管理水利的水司机构。[※注]陈国灿则探讨了敦煌的四出道路。[※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