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口与家庭
来 源
:
|
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2019 \ 中篇 敦煌学的腾飞——新时期的中国敦煌学(1978—2000)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敦煌文献和石窟壁画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有关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面的资料,如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户籍、帐簿、占卜文书、书仪、通婚书、童蒙教材、社邑文书等,成为今天研究中古社会史的重要资料宝库。全书分作十六个章节,依次是:民间结社风俗、民间生产风俗、民间生育风俗、民间婚姻风俗、民间丧葬风俗、民间七七斋丧俗、民间建筑风俗、民间上梁风俗、民间岁时风俗、神话信仰风俗、巫术信仰风俗、卜卦信仰风俗、符咒信仰风俗、看相信仰风俗、算命信仰风俗、预兆信仰风俗。 | ||||||
关键词
:
|
文书 敦煌 敦煌文献 风俗 敦煌壁画 民俗 写本 家教 家族 民间 释文 |
在线阅读
一 人口与家庭
字体:大中小
齐陈骏《敦煌沿革与人口》和《敦煌沿革与人口》(续),广泛收集史籍与敦煌文献中的有关资料,首次对敦煌自建郡以来直至清代的行政、地理沿革及人口变化做了系统考察,尤详于对唐代敦煌地区人口数字变化的考证和原因推测。[※注]郑学檬依据59户敦煌县户籍资料,指出7世纪后期至8世纪后期敦煌县人口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女性几乎是男性数量的一倍,而且在同龄性别的比例中,黄、小、中、丁、老的各个阶段都是女性多于男性。她推测男性丁壮不足的原因在于军役和杂差,从而影响到青壮年女性不能适龄婚配,并直接导致敦煌县人口增长缓慢。[※注]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注],亦探讨了沙州的家庭结构与人口结构。谭蝉雪《敦煌婚姻文化》及系列论文[※注],考察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婚姻制度、婚姻类型、婚姻仪式和生育与离异问题。蔡伟堂《关于敦煌壁画〈婚礼图〉的几个问题》,对敦煌壁画所载婚礼仪式和婚姻礼俗做了详细探讨。[※注]姚伟钧以《敦煌解梦书·夫妻花粉章第十四》为例来审视唐代敦煌地区的夫妻关系,认为妻子在家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注]杨际平对《放妻书》所反映的10世纪前后敦煌地区婚姻关系和离异情况进行了分析。[※注]张艳云《从敦煌〈放妻书〉看唐代婚姻中的和离制度》,认为离婚原因出于“夫妻不和”;离婚形式是双方自愿,并告知父母亲眷,“故勒手书”;书契中明确妻子可以再嫁;协商离婚时的财产分割问题。[※注]齐陈骏《有关遗产继承的几件敦煌遗书》,利用敦煌文献中有关家庭遗产分配、纠纷的文书,考察了唐宋时期家庭遗产继承的原则。[※注]熊铁基《以敦煌资料证传统家庭》,认为传统的敦煌家庭在8口、5口之下,成员结构不出祖孙三代,绝大多数没有三代。同时指出敦煌籍帐显示的家庭成员数量和结构表明敦煌的家庭形态是父系家庭。[※注]杨际平、郭锋、张和平《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注],以社会学对家庭结构定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为基础,把敦煌的家庭结构分成十二种,制成“五至十世纪敦煌文书所见家庭结构表”,并认为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安史之乱”前以核心家庭为主,“安史之乱”后单身家庭和其他家庭剧增。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