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敦煌资料的数字化和数据库、知识库建设
来 源
:
|
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2019 \ 下篇 转型期的敦煌学——21世纪的中国敦煌学(2001—2019)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李并成、李玉林也认为藏经洞是在“三宝崇拜”基础上供奉佛经、外典之处所,藏经主体乃是佛教的供养经,也有如典籍、官私文书、幡画等外藏,藏经与敦煌自古以来的敬惜字纸、收藏字纸的习俗有一定渊源。敦煌曹氏与辽有所交往,至曹宗寿、曹贤顺时代与辽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辽代的末法思潮传入敦煌,并与敦煌原有的末法思想相结合,于是敦煌佛教教团采取了以绘画表示“末法度人”的千佛变、藏经洞“存经以备法灭”等一系列活动,来表达对末法的恐慌与“佛法将灭尽”的忧虑。 | ||||||
关键词
:
|
敦煌遗书 图版 敦煌 敦煌文献 文书 壁画 通论 佛经 佛教 数据库 洞窟 |
在线阅读
四 敦煌资料的数字化和数据库、知识库建设
字体:大中小
敦煌资料的数字化和数据库、知识库建设始于20世纪末,真正兴起是进入21世纪以后。所以这一部分的介绍也会适当涉及20世纪晚期的成果。
1.敦煌遗书的数字化和数据库知识库建设
进入21世纪以后,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很快,电子图书、中外文数据库均呈日新月异之势。这些电子图书包括很多有关敦煌学的图书,各种数据库也都包含有关敦煌学的期刊和论文。敦煌学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在转型期成为一些学者思考的问题。2005年,郝春文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了“敦煌学知识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敦煌资料的数字化和建设敦煌数据库、知识库等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注]韩春平《敦煌学数字化问题研究》[※注],是从理论上探讨敦煌学数字化的专著,涉及敦煌学数字化理论研究综述、敦煌学数字化的背景、敦煌学数字化的历程、敦煌学数字化的技术保障、敦煌学数字化的经费保障、敦煌学数字化的其他问题等内容。
在实践方面,1998年,英国国家图书馆的魏泓博士开始策划组织国际敦煌学项目(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IDP),计划把全世界各地收藏的敦煌遗书彩色图版上网。中、英、法、俄四大藏家及日本龙谷大学、法国集美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匈牙利学院图书馆等陆续加入了这一项目。截至现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全部敦煌遗书的高清彩色图版都已上网,而中国国家图书馆和英国国家图书馆的藏品也都有差不多三分之一已经上网,俄国的藏品也有一部分已经上网。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阅览。这些高清彩色图版使得原来黑白图版上模糊不清或完全看不到的朱书文字,现在绝大部分都变得清晰可辨了。那些墨迹脱落或污损严重的文本,高清彩色图版的清晰度也远优于过去的黑白图版。所以,彩色摄影和扫描技术的应用,为学术界阅读、整理和研究敦煌遗书提供了进一步的便利。
2005年,上海师范大学域外古文献研究中心曾将《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1—5卷的电子文本上网。但规模最大的数据库群要属敦煌研究院官网上的“资源总库”,里面包括多种敦煌学专业数据库和电子图书,如“敦煌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敦煌学研究期刊目录数据库”“敦煌学报纸全文数据库”“敦煌学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敦煌电子书数据库”等。该官网还有“数字敦煌”窗口,里面的内容主要是代表性洞窟的塑像和壁画影像。以上数据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阅读,为研究者查找相关资料提供了巨大的方便。敦煌研究院官网还设有“敦煌百科”“敦煌学术”“多媒体专区”“藏经洞”等窗口,这些应该属于敦煌学知识库的范畴,读者通过阅览这些窗口可以了解敦煌学各方面的知识。
爱如生数据库中正在开发“敦煌文献库”,收录敦煌汉文文献共3万件,分为5集出版,现已经出版初集:包括官文书、私文书、寺院文书和经、史、子、集四部写本,共计3031件。每件均据原件照片或复印件制成高精度的数码影像,并以爱如生独有的录排技术制成数码化全文,逼真再现敦煌文献的各种复杂书式,包括眉批、夹注、怪僻字、重叠字、翻转字、涂抹字及图表、标记等;同时配备强大的检索系统和完备的功能平台,实现毫秒检索只字不差,图文对照逐行可勘。如能全部出版,将为学术界利用敦煌文献提供极大方便。
另外,2012年方广锠和马德还分别获得“敦煌遗书数据库建设”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这两个项目的主要内容都是计划将敦煌遗书的图版、文本和目录纳入数据库,如能实现,必将为学术界了解、利用、整理和研究敦煌遗书提供巨大的方便。但这两个项目的最终成果目前均未上网。
2.石窟文物数字化
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图像数字化存贮,为有效记录、管理和保护敦煌壁画提供了新途径。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的是李震、孙文新等,他们以莫高窟第45窟为研究对象,进行壁画的数字图像获取、处理、存贮及管理实验,为获得大规模敦煌壁画存贮与管理系统做准备。[※注]陈建明、井晓平等介绍了平面型壁画和佛龛塑像进行彩色近景摄影测量与图像处理试验的工作情况,通过模数转换和数字图像的摄影测量处理及色彩失真的校正,实现了平面型壁画和塑像的数字图像存贮。[※注]敦煌壁画计算机贮存和管理要求准确真实地表现壁画图像的颜色,因此对壁画图像信息的颜色还原和矫正具有较高的标准。周丰昆、陈淑芳等进行了色彩矫正和还原试验,并制定了具体有效的矫色措施。[※注]上述研究探索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复杂文物信息获取和保存的技术路线,表明使用计算机技术记录敦煌壁画是一项可行且富有前景的技术。刘刚、李实详细说明了系统软硬件平台的选购等问题。[※注]他们还指出敦煌壁画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最终的目标是能方便查找有关莫高窟壁画洞窟的资料信息,可以真实再现洞窟壁画和进行壁画的复制等。[※注]刘刚、鲁东明则尝试利用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解决敦煌壁画的色彩虚拟复原、敦煌风格图案创作以及敦煌石窟漫游的问题。[※注]吴健、俞天秀介绍了建设敦煌艺术图像数据库对于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具有的重要意义。[※注]樊锦诗等《中美合作研制敦煌数字图像档案》,指出其目标是为敦煌石窟的壁画及相关文物、文献制作高质量的数字图像,并将其并入一个学术性的电子档案。[※注]刘刚、张俊等结合莫高窟第45、196、158等窟的三维数字化获取和处理的工作实践,概述了石窟三维数字化的技术方法和应用。[※注]
如今,数字技术在敦煌莫高窟的研究与保护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樊锦诗指出应用数字技术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全部信息进行记录,同时也应用于洞窟壁画现状调查、日常监测等保护工作,又为美术临摹工作的线描稿起稿提供技术支持。采用数字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洞窟实时监测和管理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为莫高窟的开放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三维激光扫描的数字技术应用于洞窟考古测绘工作中,测量精度和准确性得到提高。利用数字技术,建成了高效的图书管理系统和文献资料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采用数字技术,充分扩展了敦煌石窟艺术展示的场所和空间。通过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可以使观众欣赏到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同时也使洞窟得到有效保护。[※注]
2016年4月29日,“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第一期正式上线,首次向全球发布敦煌石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及全景漫游节目。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采集精度为300DPI的洞窟近200个以及110个洞窟的图像处理、14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工作。数字敦煌资源库建设被认为是传统文化资源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典范。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融合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信息,构建跨区域的文化资源库,尤其是石窟图像资源和文献资源,能够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敦煌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