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史部文献
来 源
:
|
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2019 \ 下篇 转型期的敦煌学——21世纪的中国敦煌学(2001—2019)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郝春文等编著的《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一卷至第十六卷)[※注],按照英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流水号依次对每件敦煌汉文社会历史文献进行释录,其中包括很多敦煌古籍。张弓《敦煌四部籍与中古后期社会的文化情境》[※注],从宏观的视野考察了敦煌四部籍的著述、注疏、节辑、保存和流传情况,认为社会变迁在敦煌典籍中留下诸多“痕迹”,或直接或曲折地呈现出变革时代的某些史相脉络。针对王重民早年认为“卷十”乃“卷七”之误,而非古今分卷有异的观点,宁镇疆推测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卷“十”并非卷“七”之误,它说明早期《孔子家语》的分卷方法与今本不同,很可能就是二十一卷。 | ||||||
关键词
:
|
写本 类书 籯金 文选 尚书 敦煌 残卷 主流文化 诗经 周易 研究成果 |
在线阅读
二 史部文献
字体:大中小
李锦绣《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史地章”[※注],分正史、编年、杂史杂传等类别介绍了敦煌遗书中的史部文献,包括文书概貌、抄写时间、价值和意义等,还论及敦煌正史文书与唐代文学的关系等。
张玉春指出敦煌本《史记》(P.2627)是最早的《史记集解》抄本,可据之订正宋代以后刻本的讹误,并对探究《史记》原貌有重要的作用。[※注]张宗品考出未命名的俄藏Дх.04666残片亦为《史记》写本,并可与Дx.02670残片相缀合。[※注]P.2627《史记·管蔡世家》残卷之附篇前、后,有两大段包括两个相同的“太史公曰”在内的重文,又附篇增衍“曹叔振铎世家”一题。易平推测该件这两处重大文字错误,乃因附篇拼补入卷所造成。敦煌本《管蔡世家》中误重之文和增衍的附篇之题,后为司马贞《索隐》所据本、北宋景祐本《史记》相继沿存下来,而又有所变易。初唐、盛唐至北宋这三个重要阶段有代表性的《史记》传本文本之同异,既显示出《史记》夹注本之传承有绪,又反映了该本在不同时期的重要特点。[※注]
易平通过比对敦煌本《汉书》节抄本残卷对《汉书》原篇的内容取舍和文字删节,认为删节者意在提供一种能适应普通读者需求的《汉书》简易文本。[※注]郭华指出唐抄本《汉书残卷》还可以校正一些大型辞书释义的错误。[※注]
刘涛从书法形态的角度分析敦研0287《三国志·吴书·步骘传》是乃后人伪造。[※注]张涌泉、江学旺从写卷中俗字的具体写法入手,论证了该卷非伪卷。[※注]肖瑜辨析了该卷中的两个疑难俗字的用例和产生原因,亦认为其非伪。[※注]
陆离将S.713与Дх.02663、Дх.02724、Дх.05341、Дх.05784、Дх.11638等号残片缀合,并对照正史有关记载,作了订补校勘,力图恢复俄藏《春秋后语·秦语》原貌。[※注]萧旭参以传世典籍和敦煌其他写卷,对敦煌写卷P.5034V《春秋后语》之《秦语》残卷做了校补。[※注]此外,郭丹披露了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本《春秋后语》残片。[※注]李锦绣《关于斯2506、伯2810、4073、2380文书的再探讨》[※注],分析了该件的内容体例及所反映的唐后期敦煌地区的史学特点,认为其以帝系为本,乃唐代编年简史,可将其定名为“唐朝年代纪”;并认为其作者是沙州人,文书体现的是敦煌本地人编写的历史,是唐代主流文化与敦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