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起步期
来 源
:
|
当代中国的日本研究2011 \ 下编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5 | ||
摘 要
:
|
日本社会研究涵盖领域比较宽泛,各领域的研究情况不尽相同,但如果把改革开放以来划分为三个10年,那么可以说中国的日本社会研究整体上大致经历了萌动期(20世纪80年代)、起步期(20世纪90年代)、发展初期(2000年以后)。李国庆利用大量有关日本社会最新研究成果和数据,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概括地分析了战后日本民主化、产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及特征,以战后日本社会变迁为背景,阐述了日本人的家庭、职业、社区生活等主要生活领域的传统特征、面临的问题和变化趋势。日本社会学者在运用社会学原理探索日本社会结构方面作出了很大成就,学习、借鉴日本社会学的这些新成果,无疑对于我们的日本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
关键词
:
|
日本社会 社会学 同族 社会结构 研究成果 宗族 日本家庭 成果 血缘 社会人类学 社会学家 |
在线阅读
20世纪90年代——起步期
字体:大中小
日本人把20世纪90年代称为“失去的十年”。这一时期,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经济低迷,少子化、老龄化加剧,传统家庭观念进一步改变,妇女走向社会的趋势日益增强,企业的雇佣体系发生动摇,社会保障面临财源紧张等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白领阶层”扩大,中间阶层开始形成,同时,在城市出现了“下岗”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就业再就业及生活保障等成为社会问题。中日两国的这种社会背景成为中国的日本社会研究的“推进剂”,日本社会研究由“萌动期”进入起步期。
这一时期,随着日本研究整体的发展壮大,有关日本社会研究的论文和著作等研究成果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婚姻家庭、社会保障、人口问题、就业问题、社会阶层问题等都成为研究的对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广度和深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日本家庭研究等领域出现了中日比较研究的成果。
尚会鹏的《中日传统家庭制度的比较研究》[※注]采用社会人类学的方法并借助社会学、民俗学和语言学的成果,对中日家庭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两国家庭的共同点和差异,无论是在研究方法上还是在学术观点上,让人耳目一新。尚会鹏认为,中日两国家庭的相似之处在于二者皆属于父系制家庭;两国家庭都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忠顺,并都用“孝”来表述这一概念;在两国的家庭当中,婚姻都不完全是当事人自己的事,父母在子女婚姻问题上通常有决定性权威。他同时认为两国家庭制度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第一个重大区别是,在对家庭成员的认同上中国家庭更强调“血的共同”这种资格,而日本家庭对这一点的强调却没有那么极端;第二个重大区别是中国家庭有着巨大的凝聚力,以家庭为核心,常常发展成为具有强大向心力的亲族集团和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而日本家庭的这种能力要弱得多;第三个重大区别是,日本家庭中等级观念较强,中国家庭中等级观念相对较弱。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传统上相互影响,彼此接近,因此,认识两国间的差异比认识相似点更为重要。
麻国庆的《日本的家与社会》[※注]则是通过对家、亲戚、同族的概念异同之比较,来说明日本的家、分家和同族的基本特征,进而探讨日本和中国的家与社会的异同。他认为,日本强调“家”作为一个经营体的功能,而中国的“家”强调一种血缘体及外延扩大的社会关系的特征,文化意识形态的意义更明显;日本的“同族”如同“家”一样,是一个经营体,而中国的宗族是一个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社会集团。通过对日本的家、分家和宗族的分析及与中国的家和宗族的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1)从家的成员构成看,日本的家庭成员包含非血缘的成分;(2)在中国父子是一体的关系,强调的是一种血缘的传递和延续,体现着祖宗与子孙的连续性,家产迟早都要分开,而日本所强调的是家产的一体,祖产意识强烈;(3)在继承方面日本为长子继承,中国为诸子均分,在日本非同一父系血缘者也可继承,而在中国继承与父系血缘是结合在一起的;(4)在宗族和同族的差异上,日本的同族是建立在本家和分家基础上的一个经营体,而不是一个父系血缘组织,中国人所指的宗族是典型的、社会人类学中所说的“父系继嗣群”,而这是中日两国亲属制度最基本的相异点。这些“家”的不同特点,使得两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和观点,对于认识日本的社会结构无疑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同一时期,柿崎京一、李小慧共同发表的《日本社会的基础结构——兼及中日文化之比较》[※注]一文,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对中日两国的家庭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作者对日本近代以来家、同族观念及结构的演变作了梳理,并与中国的家、家族进行比较,指出:日本的家是一个基于家产的经营体,既是血缘的联系,也有非血缘的产业上的联系,其最大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家经营系统的延续,这与中国的家强调血缘关系有所不同。与之相似,日本的同族是以本家为中心的各分家的组合集团,是相互合作联结而成的协作集团和生活集团。中国的家族强调父系血缘的延续。由此,中日社会的基础结构有所不同。日本的家、同族是日本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质。日本的经营家族主义对日本企业的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日本社会研究启动较晚,但起点较高,在起步时期的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的成果,这为此后的日本社会研究发展打下了基础。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