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文化研究的教材建设
来 源
:
|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约2010 \ 第三编 体制分析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5 | ||
摘 要
:
|
教材建设是文化研究教学的核心环节之一,它不仅体现了文化研究的体制化,同时也是文化研究学术成果的转化。关于大众文化的教材有:王一川主编的《大众文化导论》(简称王本)[※注]、陶东风主编的《大众文化教程》(简称陶本)[※注]、莫林虎的《大众文化新论》(简称莫本)[※注]、周志强的《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简称周本)[※注]、赵勇主编的《大众文化理论新编》(简称赵本)[※注]等。不管怎样,这部教材可以说全面介绍了大众文化理论(陶本的《大众文化教程》专门一章介绍了大众文化的几种理论),对读者、学生了解大众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注]。 | ||||||
关键词
:
|
教材 大众文化 导论 文化研究 学生 文化研究导论 青年亚文化 个案 粉丝文化 网络文学 文化 |
在线阅读
四 文化研究的教材建设
字体:大中小
教材建设是文化研究教学的核心环节之一,它不仅体现了文化研究的体制化,同时也是文化研究学术成果的转化。大陆文化研究的教材逐步走过了一个从介绍翻译到自编、相对单一到相对多元化的过程。
(一)总论性的教材
目前国内关于文化研究的总论性教材有三本,都是复旦大学的陆扬教授领头编纂的,一本是面向研究生的教学用书《文化研究导论》(与王毅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本是面向本科生的《文化研究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由陆扬主编,参加撰写的有刘康(美国杜克大学中国传媒中心教授)、周宪(南京大学教授)、王宁(清华大学教授)等;还有一本是高教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文化研究导论》,依然是陆扬主编,参加撰写的有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王毅(澳大利亚西奥大学)、周宪、欧阳友权(中南大学)等,这也是一本面向本科生的教材。先看第一本。
《文化研究导论》是国内第一本本土学者编写的文化研究教材,是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推荐教材,而且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资助,足见此书还是很受重视的。此书出版之后,销量很好,反响也比较大。据陆扬介绍,此书初版印数五千,一年之内销罄,显然其读者不仅仅是文化研究专业的研究生,还有一般关心大众文化的读者,甚至有人撰文认为《文化研究导论》是破译“超女”和《泰坦尼克号》的密码。[※注]
在本书撰写思路上,作者希望能在从容叙述文化研究来龙去脉的同时,尽可能地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扩大视野。纵的方面,本书把文化研究的背景定位在现代性的发展脉络上;横的方面,本书把后现代的相关理论和思想发展,依据它们对文化研究的影响和交叉程度,分别进行叙述。[※注]这样的架构体现了编者宽阔的理论视野,对我们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脉络来理解文化研究具有相当的参考意义和价值。现代性理论与文化研究是20世纪两个重要的学术思想路径。作者选取了笛卡儿、卢梭、康德、波德莱尔、柯布西耶五位大家,阐述了他们的现代性思想,并在总结两种现代性——制度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基础上突出了文化现代性的特点,而后者恰好与文化研究有着内在的关联性。此外,教材还有许多精彩的个案分析,如上海酒吧、咖啡馆、服饰等。但需要指出的是,这本教材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及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尚需阐述得更为明晰,以让学生有一个更为系统化的了解。另外,本教材主要讲授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对于国内的本土化文化研究,介绍得尚嫌少了点,文化研究的中国意识、中国问题,尚需加强。[※注]
第二本是面向本科生的文化研究教材,而且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由此本书获得的政府支持更超过了《文化研究导论》。这本教材基本上是围绕文化研究及其所涉及的几个主题展开的,如文化研究的发展历史、文化研究的方法、现状、文化与阶级、后殖民主义理论、性别研究、视觉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大众传播研究、青年亚文化研究等,这些主题虽然不可能完全涵盖文化研究的所有主题,但对一本本科教材来说,已经足够了。在对每一主题的阐述中,撰写者都会做到条理清晰,要言不烦,把其中的理论逻辑梳理得清晰准确。
本教材加强了文化研究的本土意识、中国意识。在第二章中,就专门谈到了“文化研究的中国意义和中国问题”。教材指出,文化研究对知识生产和传播、学术控制与社会政治经济权力关系的高度自省和批判精神,对我们把握中国的知识生产和学术建制的转型是非常有益的。这是因为在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界,每缺少一种历史和现实的自省和批判意识,而文化研究则可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批判立场。但这并不意味着照搬西方的理论模式来关照中国的现实问题,而是要通过对中国的分析和研究,询问能否有理论和学术范式上的创新。首先要深刻思考当代中国的学术建构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权力与知识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其次,要设置中国自己的文化研究议程。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文化研究的议程和方案设计方面,都带有强烈的西方色彩,常常出自西方的“本土问题”。由于中国和西方的差异,中国自己的文化研究有一个理论创新和议程重构的问题。
总之,文化研究作为西方人文和社会科学界具有的前瞻性、创新意识和强烈社会关怀的新兴领域,要想在中国获得很大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立足中国本土的历史和社会现实,大力提倡学术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针对这本教材所体现的中国意识,王一川撰文予以肯定和赞赏[※注]。
除了从理论上对文化研究的本土化进行阐述之外,在一些主题的研讨中,本教材也透露出这样的中国意识。比如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专门研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在青年亚文化研究中,专门分析了中国的青年亚文化等。可以说,文化研究的本体化与中国意识,是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思路,也是文化研究与中国现实紧密结合的一个具体体现。
关于2012年高教版《文化研究导论》,主编陆扬在《后记》中说,这本教材较之于以前的两本教材,是“一本全新的书”。那么,这本教材又新在哪儿呢?首先,新在体例的安排更为清晰、紧凑。这本教材可以说是主题编排最为鲜明的一本,全书基本上就是按照文化研究的主题来编排的,涉及了女性主义、青年亚文化、文化身份、视觉文化、身体政治、粉丝文化、网络文学等,这些都是文化研究重要的研究主题。前面两本教材,主题的体例安排并不是很清晰。第一本《文化研究导论》,虽然从现代性的角度切入文化研究,但对狭义的文化研究阐述不够,理论枝蔓太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第二本《文化研究概论》,虽然强化了文化研究的主题,但其中所涉及的问题也很多,条理不够清晰,比如关于媒介传播,就运用了两章的篇幅,一章是“传播与文化”,一章是“新闻传播与民主政治”,有一定的重叠性。
其次,这本教材之新体现在教材对问题的分析与阐述简明、清晰,不拖泥带水,不枝蔓杂乱,给人清新爽快的阅读快感。这是本教材在写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注]这种简明清晰,通过教材的目录也能感受到,比如第二章“文化研究的范式转换”,下面分为四节: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霸权理论和连接理论,清楚明了,让人一眼就能看清楚范式是如何转换的。还有第九章关于网络文学一节的安排有: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网络文学的形态与特征、网络文学的价值与局限。这样的安排显然可以让人一目了然,清楚明了。
再次,这本教材之新在其内容上也扩展到了文化研究的最新主题,并注意新材料的运用,比如本教材增加了前两本教材所没有的几章:第七章“消费文化中的身体政治”,第八章“粉丝文化”,这些都体现了教材紧跟文化研究新近发展趋势的特点。此外,就是前两本教材有的章节,在材料的运用上也体现了新,即运用新的材料,研讨新的发展,比如对于青年亚文化,《文化研究概论》中也有这一章,但主要限于对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的介绍,对其以后的亚文化研究状况介绍较少,而本教材则注重了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研究的发展状况,并对后亚文化研究做了新的介绍和阐释,这些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求新意识。
最后,本教材注重个案分析,尤其增加了本土个案,使得教材的本土化意识增强,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比如在视觉文化一章,就举了《阿凡达》《生死时速》《卧虎藏龙》《英雄》等经典影片。在“粉丝文化”一章中,举了超女粉丝、《士兵突击》的粉丝帖等例子,学生接受起来几乎没有距离感,也就容易接受。在“网络文学”一章中,更是举了早期以及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学作品,有的很多学生都读过,这就增加了学生的接受程度。
总之,我们可以说,这本最新的文化研究教材,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教材,相信会受到本科生及文化研究爱好者的喜欢。[※注]
除了陆扬主编或撰写的这三部以“文化研究”命名的教材外,相关的文化研究教材还有曾军主编的《文化批评教程》。首先,这部教材出版于2008年,是受上海大学教材建设专项经费资助,是选修课的教材。这是一本专注于文化批评的教材,虽然以前有众多的西方文论的教材,其中也涉及文化批评理论,但专门介绍和讲解文化批评理论的,这算是第一本,因此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和价值。
其次,本教材定位明确,思路清晰。在前言中,主编曾军指出,本教材把关注的重心放到对20世纪西方文化批评理论上。但在理论资源的选择上,一方面兼顾与文学研究中20世纪文论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则以中国问题意识为参照对相关实践领域进行了选择。这样的定位明晰且明智,教材也是这样安排的,比较系统地描述了西方文化批评理论的代表类型,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媒介文化、消费文化、社会学方法、空间理论以及文化传统等问题。编者在具体的编写过程中,充分注意到了这些理论的西方语境与中国问题,进而很好地把两者结合了起来,这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西方的文化批评理论,同时也可以带着中国问题学习,无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再次,本教材淡化了“文化研究”的学派形象,而着眼于20世纪文化批评理论总体趋势及特点来展开。这样的认识恰当。曾军指出,“文化批评”与“文学研究”“文化研究”的关系问题在当代中国文艺学界被提出和不断讨论,原因在于提问者的知识背景为文学研究者。文学研究将对象局限于文学,但在方法上却充分吸取了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营养;而“文化研究”本身在与伯明翰学派牵扯得太紧,尤其是其70年代霍尔主持期间的特点使人们对文化研究产生某种刻板印象,因此曾军指出有必要暂时将这个概念放一放而使用“文化批评”这个相对灵活的概念,而且还可以将当代西方诸如文化思潮、观念及其实践领域包括进来。这也是本教程最后选定以“文化批评”命名的重要原因。[※注]
最后,在体例上,本教材尝试用“理论概要”和“文献导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了解理论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精读原典,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这种教材的编写体例几乎已经成为普遍性的体例安排。
不过,本教材在批评个案分析上还稍显薄弱,尚需加强,使学生在运用理论进行批评实践时能有所参照。
除了国内学者编撰的教材外,还有一部翻译的国外文化研究教材不得不提,那就是2004年7月,由陶东风主持译出的英国阿雷恩·鲍尔德温(Elaine Baldwin)等人合撰的《文化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这应当是国内出现的第一本规范的文化研究教材,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影响很大,不少学校开设的文化研究课程都以此为教科书。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的英文影印本。
(二)大众文化教材
除了文化研究、文化批评这样的总论性教材之外,关于大众文化的教材很多,有的还得到不断再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繁盛的事实,而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内的著名出版社的参与,也说明了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大学讲堂的正常授课内容。到目前为止,关于大众文化的教材有:王一川主编的《大众文化导论》(简称王本)[※注]、陶东风主编的《大众文化教程》(简称陶本)[※注]、莫林虎的《大众文化新论》(简称莫本)[※注]、周志强的《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简称周本)[※注]、赵勇主编的《大众文化理论新编》(简称赵本)[※注]等。
这些大众文化教材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对大众文化现象的解读,另一类侧重对大众文化相关理论的阐释,但一般是两者兼顾。
侧重解读大众文化现象的教材都采用分类解说的方式进行,但每本教材所包括的大众文化类型不尽相同。王本涉及的大众文化类型有电影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流行音乐、通俗文学、视觉文化、广告文化、时尚文化以及青年亚文化。陶本包括影视文化、流行小说、流行音乐、网络文化、广告文化、视觉文化、身体消费、粉丝文化等。莫本包括:通俗小说、电影、流行音乐、动漫文化、音乐剧及时尚文化。由此可以看出,除了最为基本的大众文化类型流行小说(通俗文学)、流行音乐、影视文化之外,其他的各本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莫本增加了比较新的动漫及音乐剧,而陶本则有大众文化领域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即粉丝文化。
应当说,大众文化不仅仅包括像影视、流行音乐这样的大众文化产品,作为大众文化参与者的粉丝,同样构成了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没有粉丝,也就不可能有大众文化的繁盛,因此陶本加入粉丝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弥补了大众文化研究的一个空缺。第2版中,陶本又加入了身体消费一章,这是其他两本都没有的。可以说,各本在选取大众文化类型中各有所取,这显然与主编者的个人兴趣有关,同时也体现了主编者对大众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的理解。
第一,在体例上,各版本的教材的安排并不完全一致。从总体上看,教材基本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众文化的产生、特征、基本理论等的总体阐述。占有一章至两章,第二部分是对大众文化各种类型的分别解读和分析,基本上包括了对所解读的大众文化门类的概念界定、历史描述、基本特征与生产机制分析、相关理论介绍、个案分析等。这种体例比较清晰,也有一定的层进性,可以让学生逐步深入地把握大众文化,在获得关于大众文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相关理论中形成对大众文化的认识与评价。这部分一般要占教材的大部分篇幅。这种体例在各个版本中都有体现,而在陶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相比之下,陶本的理论分析多于个案分析,而王本和莫本几乎每一章都专列个案分析。
第二,在具体的内容编排上,陶本借鉴了西方教材的内容编排(如陶东风等译的《文化研究导论》),设置了文框、重要理论家和重要概念,这既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如文框基本是对正文的材料补充,而且更多的是第一手材料),也便于学生掌握,每章后面还有小结及进一步阅读,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
第三,如何处理大众文化的理论分析与观赏经验,也是教材必须直面的问题。莫林虎认为以前的大众文化教材,理论性强,分析有相当的深度,但这些论著也有不足,如接受西方理论时,对中国本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考察尚有不足;更严重的是不少学者对大众文化的具体发展过程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大众文化作品缺乏足够的阅读、观赏经验,导致论述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没有基于作品实际解读后的理论提炼与升华。[※注]这一点应该说在莫本中得到了很好的矫正,在每一章都增加了具体的个案研究。比如在通俗小说部分分析了海岩小说,在电影部分分析的是《投名状》,在流行音乐中,分析的是周杰伦的歌曲等,这些显然有着很强的本土针对性,也有作者的经验感受在里面。但大众文化的欣赏经验固然重要,但给学生传授分析大众文化的方法并形成一定的价值立场也很关键,否则大众文化教材会变成大众文化鉴赏类读物了。王一川在《大众文化导论·修订版前言》中特别强调了这点:“大学生的大众文化素养的涵养,应当既有利于他们作为普通个体或国民对大众文化的鉴别和享受,同时也有利于他们作为知识分子或文化人面对大众文化展开积极的学理分析或批判。”当然,如何把理论与鉴赏很好地结合起来,还需要大众文化研究者的努力。
赵勇和周志强的大众文化教材侧重理论介绍。赵本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文艺学系列教材”之一。周本在编排体例上很有特点,每节前都有预读,内设有深度阅读、阅读思考等栏目,可读性强;而且教材使用彩印,有精美的图片,板式设计上也很讲究,观赏性强。在内容上教材介绍了大众文化的社会学理论、大众社会理论以及批判理论等,简明扼要。
赵本力求在理论表述、原典引述、结构安排等方面做到准确、恰当、清晰。为此,主编联系了很多翻译方面的著名学者,对要引用的原典重新翻译或核对,力争做到准确无误。因此,本教材所引用的材料虽是旧的,但因为是新译,也就在一定意义上成了新材料。其次,本教材在大众文化理论的阐述上,清晰明确。教材把大众文化理论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是大众文化的原创理论,包括批判理论、符号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理论;第二类是关于大众文化参与要素的理论,包括大众媒介理论、媚俗艺术问题、中产趣味问题、青年亚文化理论及粉丝文化理论(赵勇又把后两种与前三种分了开来,指出这两种强调的是大众文化的再生产,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大众文化的参与者所形成的大众文化);第三类是大众文化的研究者知识分子理论。这样的分类虽然很明确,但学生是否可以完全接受,可能还需要检验。比如媚俗艺术,虽然与大众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很难完全放到大众文化理论中来。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一章,也与前面的原创大众文化理论有一定的重叠。
此外,每章前的经典文本阅读及其相关的阐释,为学生提供的原汁原味的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原貌,对学生理解和介绍大众文化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说到底,我们的大众文化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在目前阶段,还主要是引入和借鉴西方的理论,我们自身的原创理论显然还没有真正创造出来。
不管怎样,这部教材可以说全面介绍了大众文化理论(陶本的《大众文化教程》专门一章介绍了大众文化的几种理论),对读者、学生了解大众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