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教材
来 源
:
|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约2010 \ 第三编 体制分析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24 | ||
摘 要
:
|
教材建设是文化研究教学的核心环节之一,它不仅体现了文化研究的体制化,同时也是文化研究学术成果的转化。关于大众文化的教材有:王一川主编的《大众文化导论》(简称王本)[※注]、陶东风主编的《大众文化教程》(简称陶本)[※注]、莫林虎的《大众文化新论》(简称莫本)[※注]、周志强的《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简称周本)[※注]、赵勇主编的《大众文化理论新编》(简称赵本)[※注]等。不管怎样,这部教材可以说全面介绍了大众文化理论(陶本的《大众文化教程》专门一章介绍了大众文化的几种理论),对读者、学生了解大众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注]。 | ||||||
关键词
:
|
教材 大众文化 导论 文化研究 学生 文化研究导论 青年亚文化 个案 粉丝文化 网络文学 文化 |
在线阅读
大众文化教材
字体:大中小
除了文化研究、文化批评这样的总论性教材之外,关于大众文化的教材很多,有的还得到不断再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繁盛的事实,而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内的著名出版社的参与,也说明了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大学讲堂的正常授课内容。到目前为止,关于大众文化的教材有:王一川主编的《大众文化导论》(简称王本)[※注]、陶东风主编的《大众文化教程》(简称陶本)[※注]、莫林虎的《大众文化新论》(简称莫本)[※注]、周志强的《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简称周本)[※注]、赵勇主编的《大众文化理论新编》(简称赵本)[※注]等。
这些大众文化教材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对大众文化现象的解读,另一类侧重对大众文化相关理论的阐释,但一般是两者兼顾。
侧重解读大众文化现象的教材都采用分类解说的方式进行,但每本教材所包括的大众文化类型不尽相同。王本涉及的大众文化类型有电影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流行音乐、通俗文学、视觉文化、广告文化、时尚文化以及青年亚文化。陶本包括影视文化、流行小说、流行音乐、网络文化、广告文化、视觉文化、身体消费、粉丝文化等。莫本包括:通俗小说、电影、流行音乐、动漫文化、音乐剧及时尚文化。由此可以看出,除了最为基本的大众文化类型流行小说(通俗文学)、流行音乐、影视文化之外,其他的各本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莫本增加了比较新的动漫及音乐剧,而陶本则有大众文化领域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即粉丝文化。
应当说,大众文化不仅仅包括像影视、流行音乐这样的大众文化产品,作为大众文化参与者的粉丝,同样构成了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没有粉丝,也就不可能有大众文化的繁盛,因此陶本加入粉丝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弥补了大众文化研究的一个空缺。第2版中,陶本又加入了身体消费一章,这是其他两本都没有的。可以说,各本在选取大众文化类型中各有所取,这显然与主编者的个人兴趣有关,同时也体现了主编者对大众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的理解。
第一,在体例上,各版本的教材的安排并不完全一致。从总体上看,教材基本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众文化的产生、特征、基本理论等的总体阐述。占有一章至两章,第二部分是对大众文化各种类型的分别解读和分析,基本上包括了对所解读的大众文化门类的概念界定、历史描述、基本特征与生产机制分析、相关理论介绍、个案分析等。这种体例比较清晰,也有一定的层进性,可以让学生逐步深入地把握大众文化,在获得关于大众文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相关理论中形成对大众文化的认识与评价。这部分一般要占教材的大部分篇幅。这种体例在各个版本中都有体现,而在陶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相比之下,陶本的理论分析多于个案分析,而王本和莫本几乎每一章都专列个案分析。
第二,在具体的内容编排上,陶本借鉴了西方教材的内容编排(如陶东风等译的《文化研究导论》),设置了文框、重要理论家和重要概念,这既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如文框基本是对正文的材料补充,而且更多的是第一手材料),也便于学生掌握,每章后面还有小结及进一步阅读,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
第三,如何处理大众文化的理论分析与观赏经验,也是教材必须直面的问题。莫林虎认为以前的大众文化教材,理论性强,分析有相当的深度,但这些论著也有不足,如接受西方理论时,对中国本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考察尚有不足;更严重的是不少学者对大众文化的具体发展过程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大众文化作品缺乏足够的阅读、观赏经验,导致论述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没有基于作品实际解读后的理论提炼与升华。[※注]这一点应该说在莫本中得到了很好的矫正,在每一章都增加了具体的个案研究。比如在通俗小说部分分析了海岩小说,在电影部分分析的是《投名状》,在流行音乐中,分析的是周杰伦的歌曲等,这些显然有着很强的本土针对性,也有作者的经验感受在里面。但大众文化的欣赏经验固然重要,但给学生传授分析大众文化的方法并形成一定的价值立场也很关键,否则大众文化教材会变成大众文化鉴赏类读物了。王一川在《大众文化导论·修订版前言》中特别强调了这点:“大学生的大众文化素养的涵养,应当既有利于他们作为普通个体或国民对大众文化的鉴别和享受,同时也有利于他们作为知识分子或文化人面对大众文化展开积极的学理分析或批判。”当然,如何把理论与鉴赏很好地结合起来,还需要大众文化研究者的努力。
赵勇和周志强的大众文化教材侧重理论介绍。赵本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文艺学系列教材”之一。周本在编排体例上很有特点,每节前都有预读,内设有深度阅读、阅读思考等栏目,可读性强;而且教材使用彩印,有精美的图片,板式设计上也很讲究,观赏性强。在内容上教材介绍了大众文化的社会学理论、大众社会理论以及批判理论等,简明扼要。
赵本力求在理论表述、原典引述、结构安排等方面做到准确、恰当、清晰。为此,主编联系了很多翻译方面的著名学者,对要引用的原典重新翻译或核对,力争做到准确无误。因此,本教材所引用的材料虽是旧的,但因为是新译,也就在一定意义上成了新材料。其次,本教材在大众文化理论的阐述上,清晰明确。教材把大众文化理论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是大众文化的原创理论,包括批判理论、符号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理论;第二类是关于大众文化参与要素的理论,包括大众媒介理论、媚俗艺术问题、中产趣味问题、青年亚文化理论及粉丝文化理论(赵勇又把后两种与前三种分了开来,指出这两种强调的是大众文化的再生产,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大众文化的参与者所形成的大众文化);第三类是大众文化的研究者知识分子理论。这样的分类虽然很明确,但学生是否可以完全接受,可能还需要检验。比如媚俗艺术,虽然与大众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很难完全放到大众文化理论中来。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一章,也与前面的原创大众文化理论有一定的重叠。
此外,每章前的经典文本阅读及其相关的阐释,为学生提供的原汁原味的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原貌,对学生理解和介绍大众文化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说到底,我们的大众文化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在目前阶段,还主要是引入和借鉴西方的理论,我们自身的原创理论显然还没有真正创造出来。
不管怎样,这部教材可以说全面介绍了大众文化理论(陶本的《大众文化教程》专门一章介绍了大众文化的几种理论),对读者、学生了解大众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