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24,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第三节 古代文学界的美学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3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美学热潮涌现大江南北之际,古代文学研究亦未能漠视这股学术新潮,研究者纷纷借助美学理论、美学范畴,立足于文学本位对古代文学进行全新的阐释和研究。从总体上来看,古代文学研究界的美学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古代文论的美学研究。但总体来说,古代文学界的美学研究基本上能够跟上美学家的古代文学研究的步伐,两者一起实践了新时期古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使古代文学研究从单一化的社会学范式开始向多元化的新型学术范式拓进,具有引领时代的先锋意义。
关键词

美学

美学思想

学报

散文

红楼梦

诗歌

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

诗歌美学

红楼梦学刊

美学意义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三节 古代文学界的美学研究

字体: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美学热潮涌现大江南北之际,古代文学研究亦未能漠视这股学术新潮,研究者纷纷借助美学理论、美学范畴,立足于文学本位对古代文学进行全新的阐释和研究。从总体上来看,古代文学研究界的美学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古代文论的美学研究;作家作品的美学研究;不同文体的美学研究。

一 古代文论的美学研究

美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形而上的哲学理论,这一根本特点使它与古代文论有着先天的联系,无论是形态还是性质,都有高度的同一性。甚至可以说,不少古代文论作品是美学与文学理论的统一体。因此,古代文论的美学研究较易引起古代文学界研究者的注意和研究。其中,古代文论专著《文心雕龙》的美学研究最为突出。缪俊杰《深入探讨刘勰的美学思想》(《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第5期)、赵盛德《〈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初探》(《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王达津《〈文心雕龙〉中的美学观点》(《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易中天《刘勰论美的原则》(《武汉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缪俊杰《情动而言形 理发而文见——刘勰“情理说”的美学意义浅探》(《武汉大学学报》1983年第6期)、胡子远和赵伯英《“心哉美矣”——〈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谌兆麟《论〈文心雕龙〉的文学美学体系》(《湖南师院学报》1984年第3期)、郭晋稀《从刘勰的世界观看他的美学观、经学观和文学观》(《文学遗产》1985年第1期)等论文,都是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和观念进行研究的文章。如缪俊杰《深入探讨刘勰的美学思想》一文认为,刘勰的美学思想是古代美学理论的主要奠基石,是世界文艺理论和美学的重要成果,理应受到重视,文章敏锐地意识到从美学角度研究《文心雕龙》的价值和意义,引发学界对《文心雕龙》美学研究的关注。赵盛德《〈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初探》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为依据,从“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的角度入手,认为《文心雕龙》重视自然美,但忽略了美的“社会属性”,其“人文美”中包含了“艺术美”,这种“艺术美”是由朴素唯物主义观所主导的。王达津《〈文心雕龙〉中的美学观点》也持类似观点,指出刘勰之所以用审美的观点来看待文学,是受王充唯物论以及魏晋时代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同时作者还梳理、阐发了《文心雕龙》中的主要观点,如自然美和艺术美是自然规律的产物、美是质与文的统一、美是客观存在等。胡子远和赵伯英《“心哉美矣”——〈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从《文心雕龙》中“心哉美矣”的观点出发,指出刘勰以自然美、文章美为文章的内核,反对单纯追求形式美,并总结美的创作活动过程中的精神活动规律,强调审美活动的规律性,提出了审美的标准,要求文章内在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郭晋稀《从刘勰的世界观看他的美学观、经学观和文学观》则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刘勰所论之美,不仅存在于天地万物,也存在于作为宇宙本体的灵魂——“道心”“神理”以及人的形体、五性之中。80年代中后期,缪俊杰承续这股《文心雕龙》美学研究的热潮,写作了《文心雕龙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专著,使相关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一些传统概念和范畴的美学内涵阐释与研究是古代文论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刘土兴《诗的美学理论——“境界说”》(《湖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潘世秀《略论意境说的美学意义》(《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第3期)、蔡育曙《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气”及其美学意义》(《思想战线》1981年第3期)、郁沅《桐城派美学理论中的“神气”说》(《江淮论坛》1982年第6期)、钟子翱《论先秦美学中的“比德”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王延才《我国古代对错综变化的结构形式美的提倡和总结》(《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王延才《我国古代美学中的艺术结构观》(《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4期)、陆晓光《关于文学作品“滋味”的品尝——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标准》(《学术月刊》1984年第3期)、漆绪邦《自然之道与“以自然为美”——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探讨之一》(《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等等。这些论文对“气”、“神气”、“意境”、“比德”、“自然”、“滋味”等古代文论中常见的概念与范畴进行了美学视角的重新审视和剖析,阐述了其美学意义与价值。

此外,还有一些从宏观上对古代文论进行阐释和研究的文章和论著,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此类研究成果更为丰富。文章如吴调公《古典文论与审美鉴赏》(《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从美学鉴赏角度总结了中国古典文论的审美特征。论著如曾祖荫《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和《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范畴》(文津出版社1987年版)、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齐鲁书社1987年版)等。曾祖荫的两部书以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些重要美学范畴为核心,如情和理、形和神、虚和实、言和意、体和性等,从文艺作品美学、文艺创作美学和文艺欣赏美学三个角度来考察它们,分析各范畴的美学内涵及其系统,并且对这些美学概念的发展源流作了细致的梳理,总结出在不同时期的美学特点。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是一部断代美学思想史,所论自隋唐至明代,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上丰富多彩的时代。该书注重社会历史的综合因素分析,从文化视角来审视时代的美学思潮流变;善于运用现代的理论和方法,在与西方美学的对比联系中,对中国古代美学概念和范畴的内涵及发展进行了梳理和阐释,考察了它们在唐、宋、金元的发展演变情况。

二 古代作家作品的美学研究

这部分是古代文学界美学研究的重头戏。其中,《红楼梦》因其自身代表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最高水平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者对其独特的爱好,也同样在美学思想研究中独占鳌头。研究文章有苏鸿昌《论〈红楼梦〉中的“真”“假”观念——曹雪芹美学思想初探》(《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1期)和《论〈红楼梦〉中的神话描写所展示的美学思想和艺术构思》(《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4期)、韩进廉《关于曹雪芹的美学观》(《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2期)、林彤《略谈〈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的美学特征》(《厦门大学学报》1982年增刊)、段启明《〈红楼梦〉与中国传统美学观》(《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2期)和《再论〈红楼梦〉与中国传统美学观》(《红楼梦学刊》1984年第4期)、何永康《笔写狂澜,诗融雅俗——曹雪芹对中国小说美学的贡献》(《红楼梦学刊》1984年第2期)、梁归智《〈红楼梦〉与中国传统美学——美学史上的一幕悲剧》(《红楼梦学刊》1984年第1期)、吴功正《论曹雪芹对中国小说美学的贡献》(《红楼梦学刊》1984年第1期)等;著作有苏鸿昌《论曹雪芹的美学思想》(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李传龙《曹雪芹美学思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何永康《红楼美学》(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阎承利《红楼爱情美学》(黄河出版社1991年版),等等。这些论著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美学思想和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例如,苏鸿昌《论〈红楼梦〉中的“真”“假”观念——曹雪芹美学思想初探》从辩证法出发,认为《红楼梦》中的“真”,是曹雪芹用以熔铸艺术形象和艺术情节的生活原型,是符合逻辑发展的本质的真实,“假”是艺术创作的幻想和虚构,并以此达到艺术的真实,“真”与“假”是对立统一的美学关系。段启明《〈红楼梦〉与中国传统美学观》和《再论〈红楼梦〉与中国传统美学观》两文,前者从虚实结合、味外之味、自然清新的人物塑造、传统的创新审美观等几个方面入手,认为《红楼梦》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特色;后者对《红楼梦》所体现出来的一些传统美学风格,如“初发芙蓉,错彩镂金”、“行云流水,姿态横生”、“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和“自然成对,玉润双流”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梁归智《〈红楼梦〉与中国传统美学——美学史上的一幕悲剧》认为《红楼梦》的美学观是对传统审美观的背离与革命,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一反传统小说中“脸谱化”的倾向,表现出“真”的审美原则。苏鸿昌《论曹雪芹的美学思想》和李传龙《曹雪芹美学思想》两书都注重分析曹雪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联性,但前者侧重特殊美学范畴的梳理与分析,以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为学术背景和视野,对《红楼梦》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真”、“假”、“情”、“理”、“色”、“空”等观念进行总结和剖析,并由其中的神话描写入手分析其美学思想和艺术构思,探讨作者关于“美”、“审美”、“审美主体”的观念;后者则更多地从宏观的哲学方法来分析作家的美学思想,对其美学体系、性质、特征和结构进行了考察和评价。

屈原的美学思想也受到了研究者的特别重视。如袁行霈《论屈原的人格美》(《学术月刊》1981年第2期)、王钢《屈原的美学思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张啸虎《屈原生死观的美学探讨》(《求索》1983年第2期)、穆小兰《屈原的美学思想》(《西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王弘度《屈原美学思想初探》(《江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刘海生《论屈原对人格美的追求》(《河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张崇琛《屈原美学思想试探》(《兰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王卫民《对屈原的审美评价》(《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张道葵《屈原与自然美》(《江汉论坛》1986年第3期)等,这些论文从屈原的作品入手,分析了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学思想、美学特征,并联系屈原的生平,给予相应的评价。

作家作品的美学思想研究不仅个案典型突出,汇集了许多研究者关注和研究,而且所涉作家作品也较为广泛。除上述《红楼梦》和屈原外,其他如王增范《“大音希声”及老子的评价问题——中国古代美学札记》(《郑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皮朝纲《庄子美学思想管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董国尧《庄子论自然美》(《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4期),皮朝纲《桓谭美学思想发微》(《固原师专学报》1981年第2期),肖华荣《陆云“省”的美学观》(《文史哲》1982年第1期),皮朝纲《葛洪美学思想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皮朝纲《王弼美学思想蠡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袁济喜《关于“声无哀乐论”评价问题——兼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学术月刊》1981年第12期),蹇长春《白居易诗论的美学意义》(《西北师大学报》1980年第4期)、刘世忠、朱企泰《白居易美学思想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1年第3期),吴调公《李商隐的审美观》(《文史哲》1981年第2期),蓝凡《汤显祖的戏曲美学思想》(《江西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蒋志雄《临川剧作的美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2年第6期),杜书瀛《李渔论戏剧的审美特性》(《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程麟辉《叶燮美学思想之我见》(《江西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郭瑞《我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一个突破——金圣叹的人物“性格”说》(《文艺研究》1982年第2期),庄严《略论郑板桥的美学思想》(《求索》1982年第6期),杨世洪《试论〈水浒〉人物绰号的美学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叶肇增《论〈聊斋志异〉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兼谈蒲松龄的美学理想》(《温州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等等。这些个案研究从时间段上来看,跨越了先秦至清代;从所涉文体来看,有诗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体,具有广泛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三 古代文体的美学研究

这是古代文学界的美学研究另一突出内容,涉及诗歌、小说、戏曲、散文、神话等各种文体。

一是诗歌的美学研究。较早进行古代诗歌美学研究的是发表在1981年《诗探索》上的两篇文章。一篇是钟文的《发展中的“诗美”内涵》(《诗探索》1981年第4期),论文从黑格尔的诗歌理论谈起,认为诗美是空间、时间的混合艺术,优于图画的空间美、音乐的时间美,进而指出,以意境说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论只是指向了图画美,因而是不完整的,在诗歌美的理解分析中,应包括以比拟、象征为主的音乐美。另一篇是闻山的《诗美学漫笔》(《诗探索》1981年第1期),这是一篇诗歌美学杂谈,由诗歌美学观念、诗歌技巧传承,谈到诗歌的创作,最后提出诗人应具有美的灵魂的诗歌美学要求。同年,潜明兹发表《创世史诗的美学意义初探》(《思想战线》1981年第2期)一文,以南方少数民族创世史诗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创世史诗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审美观念。1982年,陈大正《中国古代诗论中的美学思想》(《武汉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和江柳《诗歌美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意境》(《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两文分别对古代诗论的美学思想和古代诗歌的美学基本范畴进行了探讨。80年代中后期,诗歌美学研究走向深化。例如,孟桂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古代山水诗美学价值漫笔》(《名作欣赏》1984年第2期)、蓝华增《黑格尔的抒情诗美学与中国古代抒怀诗美学的比较》(《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第4期)、梅新林《中国古典咏物诗歌的美学性格》(《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分别对山水诗、抒情诗和山水诗的美学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特别是此时出现了一批具有分量的诗歌美学研究专著,如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李元洛《诗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覃召文《中国诗歌美学概论》(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庄严、章铸《中国诗歌美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等。其中,李元洛《诗美学》从诗歌文体出发,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古今中外诗歌美学价值加以评价,同时也以宏观的视野探讨诗歌的文体特点,研究诗歌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以及创作规律等问题。覃召文《中国诗歌美学概论》是一部力图创建中国诗歌美学体系的专著,对中国诗歌美学的地位与性质、诗歌审美对象、诗美创造、诗美的定性、诗美的类型、诗美的形态以及诗歌审美意识等众多问题加以讨论。庄严和章铸《中国诗歌美学史》通过对古代诗论和诗歌创作考察,从美学视角出发,对中国古代诗歌进行史的梳理和研究。邓乔彬《唐宋词美学》(齐鲁书社1993年版)从美学角度对唐宋词进行了研究。

二是小说的美学研究。1982年美学学者叶朗《中国小说美学》一书的出版直接推动了古代文学界关于古代小说的美学研究。此前文学界对小说的美学研究尚少,孙逊《我国古典小说评点派的传统美学观》[※注]从艺术视角对中国古典小说评点作品中所体现的美学加以总结,傅继馥《一代文人的厄运——〈儒林外史〉主题新探》[※注]提出了要将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结合来研究《儒林外史》。此后,这类研究文章便多起来了。如陈年希《试论明清小说评点派对我国古典小说美学的贡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李燃青《明清小说美学中的典型理论》(《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第1期)、刘健芬《明清小说美学中的真实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李燃青《明清小说美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5年第1期)等。这些文章对明清小说的一些内容进行了探索和分析。例如,李燃青《明清小说美学中的典型理论》对明清小说中典型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涉及小说人物性格中心论、典型性格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典型形象创造的现实基础问题与艺术虚构问题等内容,并从理论的高度对典型塑造的艺术手法加以精辟的概括和系统的总结。80年代中后期,小说美学研究走向纵深层次,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红楼梦》等少数几部明清章回小说名著,而是广纳古代小说的各种文体,包括志人小说、传奇小说等文言小说。如潘知常《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美学风貌——明清文艺思潮札记》(《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第6期)、张宝坤《志人小说美学导源》(《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第6期)、《唐代传奇的美学成就论略》(《人文杂志》1988年第4期)、商韬的《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美学观念》(《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等等。在80年代小说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90年代初期出现了几部古代小说美学研究的总结性的著作,以吴士余《中国小说美学论稿》(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陆志平《小说美学》(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为代表,至此小说美学研究的热潮走向了消歇。

三是戏曲的美学研究。较早的戏曲美学研究成果是沈尧《戏曲结构的美学特征》[※注],文章认为经过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戏曲艺术独特的结构方法有着明显的美学特征,即利用中心事件将点与线有机组合成疏密相间、隐显结合的戏曲结构美学。蓝凡《王骥德论戏曲结构的美学特征》[※注]对明代王骥德戏曲结构美学问题进行了再探讨,认为王骥德论述了戏曲结构的几个基本美学特征,即结构必须服从主题的需要、结构的完整美、高度的集中和简洁。王宏伟《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注]从表演、时空、舞美三个角度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进行了总结,认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程式性、流动性和装饰性三个基本特征。黄仁生《中国戏曲美学中的本色说》[※注]对本色说戏曲理论的美学特色进行了阐发和分析。

四是散文的美学研究。散文美学研究相对其他文体要滞后一些,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兴盛起来。主要有皇甫修文《哲理和艺术的融合——先秦散文的美学分析(一)》(《名作欣赏》1984年第1期),万陆的系列文章:《对桐城派散文之美学述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宋代散文之美学观照》(《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试论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美学歧异及其影响》(《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明清散文之美学观照》(《学术界》1987年第3期)、《三苏散文之美学观照》(《抚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2期),吴文《晚明审美思潮和散文美学》(《中州学刊》1987年第6期)等,这些文章或以时段,或以流派,或以家族,对不同的散文的美学内容进行深入考察分析。1989年万陆出版专著《中国散文美学》(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标志着散文美学研究进入新的阶段。该书首先以历史的眼光对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特征、分类、发展及流变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接着运用西方现代理论对古代散文的美学特质作了多侧面、多层次的透视,认为中国古代散文与绘画异迹同趣,与诗歌相汇通,与小说有密切的关系;最后对散文进行了分类,把古代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论说性散文和实用性散文三类,并阐释了各类散文的美学。在此基础上,90年代初中期产生了一批散文美学研究专著,如杜福磊《散文美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吴小林《中国散文美学史》(里仁书局1995年版)、贾祥伦《中国散文美学发凡》(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版)等,这些论著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美学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使散文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揭示,使散文美学研究得到深化。

除了上述各文体美学研究外,古代神话的美学研究也有较多的成果。李致钦《论原始神话的美学价值》(《渤海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苏鸿昌《论〈红楼梦〉中的神话描写所展示的美学思想和艺术构思》(《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4期)分别对原始神话和《红楼梦》中所描写的神话的美学进行了分析。80年代中后期,神话的美学研究得到进一步强化。汤晓青《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美学观念初探》(《绍兴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张宝坤《神话传说的美学特征》(《人文杂志》1986年第4期)、李璐《神话美学观的逻辑进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耿占春《人体式的大地——创世神话的美学含义》(《商丘师专学报》1989年第3期)、吴功正《文艺美学与神话》(《浙江学刊》1989年第6期)、黄雅峰《南阳汉画像石中的神话与美学》(《南都学坛》1989年第3期)等都是这类研究的重要成果。与此同时,一些少数民族的神话美学也得到了学界的关注。例如,农学冠《壮族神话的美学意义》(《学术论坛》1983年第3期)、蒙宪《壮族神话美学基因谈——美学理论学习札记》(《广西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树枫《浅谈朝鲜族神话悲剧的美学价值》(《延边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等论文,分别对壮族、朝鲜族神话的美学特点及其意义、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界以文学为本位的美学研究成果异常丰硕,与美学家的古代文学研究相比,不仅论文论著的数量要多得多,而且研究所涉及的古代文学研究对象要广泛得多,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摆脱了作为美学研究素材使用的思维定式,而是从文学研究自身出发来总结古代文学的美学思想、美学特点和美学价值,体现了文学研究的本位立场,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新时期初期的古代文学研究。由于古代文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古代文学界的美学研究虽然能够及时随80年代初期盛行的“美学热”而起舞,但在研究时效上却相对滞后,一些高质量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文体美学的重要成果一般都是在80年代中后期才陆续登场,而此时“美学热”作为一种引领时代的学术思潮已趋消歇。但总体来说,古代文学界的美学研究基本上能够跟上美学家的古代文学研究的步伐,两者一起实践了新时期古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使古代文学研究从单一化的社会学范式开始向多元化的新型学术范式拓进,具有引领时代的先锋意义。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