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外比较之二:影响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3 | ||
摘 要
:
|
中外文学比较的影响研究主要是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在域外的影响和接受情况。其中宋柏年《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介绍了中国文学在国外的流布情况,也介绍了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而重点放在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的影响研究上,论述了中国作家、作品、文体、流派、哲学思想等在国外的影响和研究情况。中国古代文学的域外影响研究主要聚焦在东亚地区,日本文学、朝鲜—韩国文学都深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此外东南亚、欧美等国家的文学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 ||||||
关键词
:
|
中国文学 文学 小说 学报 中国文化 诗歌 影响 源氏物语 读本 名著 流布 |
在线阅读
第三节 中外比较之二:影响研究
字体:大中小
中外文学比较的影响研究主要是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在域外的影响和接受情况。部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域外影响的论著,常常将传播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如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宋柏年《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施建业《中国文学的传播与影响》(黄河出版社1993年版)等。其中宋柏年《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介绍了中国文学在国外的流布情况,也介绍了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而重点放在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的影响研究上,论述了中国作家、作品、文体、流派、哲学思想等在国外的影响和研究情况。作者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已经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施建业《中国文学的传播与影响》的第一部分为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的翻译与研究情况的介绍,说明《诗经》、《楚辞》、《搜神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在日本、朝鲜、越南、苏联、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的传播情况。另外,王晓平、周发祥、李逸津《国外中国古典文论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孙歌、陈燕谷、李逸津《国外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两书侧重于国外学术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但间或穿插着中国古典文学在域外的影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域外影响研究主要聚焦在东亚地区,日本文学、朝鲜—韩国文学都深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此外东南亚、欧美等国家的文学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一 对日本的影响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对域外影响最大的是日本,因此中日文学关系的研究一直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点,成果也最为丰硕。王向远《近二十年来我国中日古代文学比较研究述评》(《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年第2期),王琢《20世纪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暨南学报》2009年第4期)等综述性论文已对中日文学关系的研究史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王琢在文章中指出,中日文学关系研究的学术史很长,并以1978年至20世纪末的新的历史时期为中日文学关系研究的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硕果累累。
1.对日本文学影响的总体研究。严绍璗、中西进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文学卷》[※注],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王晓平《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王晓平《中国文学在日本》等著作,都以交流史为中心,以实证考据为基本方法,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具体影响。
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注]探讨了中日神话的关联性,日本古代短歌中的汉文学形态,日本古代小说的产生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白居易文学在日本中国韵文史的地位与意义,中世时代日本女性文学的繁荣与中国文学的影响,明清俗语文学的东渐与日本江户时代小说的繁荣等。王晓平《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注]讨论了袁宏道“独抒性灵”说对山本北山的清新诗论的影响,袁枚的《随园诗话》对广濑淡窗的《淡窗诗话》的影响,明清小说对日本前近代小说的影响,明清小说批评对前期读本作者的影响,明清小说批评对曲亭马琴读本的影响等内容,选题独到,论述详细,是较为扎实的论著。严绍璗、王晓平《中国文学在日本》[※注]第一章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东传日本的文化背景,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在日本的流布形式;第二至五章,探讨了日本汉文学、古代“翻案”文学、古代“物语”和古代“和歌”中的中国文学形态。该书“力图描述中国文学在日本流传的轨迹和方式,阐明日本在接受中国文学的过程中,本民族文学在内在层次上所产生的诸种变异;探讨日本人的中国文学观的形成、发展和变革,对日本学者翻译、评论和研究中国文学过程中形成的学术流派、研究特点、成就、发展趋向做概括的评介”。(前言)严绍璗《中国文化在日本》[※注]一书的第四章,从《怀风藻》、《万叶集》、《竹取物语》、《源氏物语》等作品中,找寻了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影响因子。高文汉《中日古代文学比较研究》[※注]以通史性质论述了日本汉文学的发展及重要作家作品的情况,评述了日本的汉诗、汉文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联性,同时也涉及日本物语文学《竹取物语》、《源氏物语》对中国文学的吸收与借鉴。
2.对日本小说的影响研究。王晓平《佛典·志怪·物语》[※注]第三部分《渊海篇》着重阐述了中国经史叙事文学、志怪小说在日本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和作用。马兴国《中国古典小说与日本文学》[※注]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东传日本的概况,指明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搜神记》对日本神话传说的影响,《世说新语》在日本的流布情况,《游仙窟》对日本古代说话文学、物语文学、中世近世小说的影响,唐传奇对日本平安文学、江户文学和近代文学的影响,《三国演义》对日本文学与社会的影响等。李树果《日本读本小说与明清小说: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透视》[※注]一书共六章,主要通过《剪灯新话》、《三言》、《水浒传》这三部中国古代著名的小说来说明它们在日本江户时代读本小说中的影响。作者指出,尽管日本读本小说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千头万绪,“但归根溯源,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三部书。一是《剪灯新话》(包括《余话》)的影响,从而使日本产生了翻改小说,为读本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别具特色的方法。二是‘三言’,通过翻改‘三言’便产生了日本前期读本。三是《水浒传》,通过翻改《水浒传》便产生了日本后期读本”。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学对日本小说《源氏物语》的影响研究成果最为丰富,也最为深入。叶渭渠、唐月梅两位日本文学的翻译家合写的《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以白氏及其〈长恨歌〉的影响为中心》[※注]一文认为《源氏物语》依照日本传统文学思想和审美价值取向,吸收中国文学理念和方法,尤其是白居易的文学观与《长恨歌》精神而达到交融的最好典范。从宏观上看,《源氏物语》受到了中国文化中的佛教、儒学的影响,从微观上看,受到了白居易的文学观的影响,而白氏《长恨歌》的讽喻与感伤的思想结构也深刻地影响了《源氏物语》的创作。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注]指出唐代变文、传奇、白居易诗对《源氏物语》有着重要影响。黄建香《论白居易〈白羽扇〉对〈源氏物语〉的影响》[※注]也涉及了白居易对紫式部《源氏物语》的影响。
3.对日本诗歌的影响研究。萧瑞峰《日本汉诗发展史》[※注]虽然以日本汉诗的发展历程为主题,但书中探讨了《文选》与《白氏文集》对日本王朝诗坛的影响。刘丹《日本僧侣汉诗与杜甫》[※注]一书以大典禅师和六如上人两位杰出诗人为研究对象,指出他们的汉诗中善用杜诗,以杜诗为典,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影响的一个侧面。尹允镇、徐东日、禹尚烈、权宇四人合著《日本古代诗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联》[※注]介绍了中国文学对日本“记忆歌谣”、《万叶集》、《怀风藻》、《古今和歌集》、近世汉诗、俳谐等作品的影响。近些年,影响研究更为深入细致,论题也较新颖,如曹颖《唐诗远播扶桑时:从意象“竹”分析唐诗对于日本文学的影响》[※注]指出菅原道真等日本文人的咏竹诗,大多受到白居易笔下竹子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日本现代著名作者夏目漱石的诗作。中国的诗歌理论对日本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赵乐甡《和歌理论的形成与我国诗学》(《日本文学》1987年第3期)和《日本中世和歌理论与我国儒、道、释》(《吉林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曹旭《〈诗品〉东渐及对日本和歌的影响》(《文学评论》1991年第6期)等论文,都是这方面研究的突出成果。
此外,张哲俊《母题与嬗变——从〈枕中记〉到日本谣曲〈邯郸〉》(《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母题与嬗变——从明妃子故事到日本谣曲〈王昭君〉》(《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日本能乐的形式与宋元戏曲》(《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探讨了中国古代戏曲对日本戏曲文学的影响。于长敏《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对中日古代神话、民间故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二 对朝鲜—韩国的影响研究
朝鲜半岛紧依中国,其古代文学也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因此中国文学对朝鲜—韩国的影响研究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
1.对朝鲜—韩国文学影响的总体研究。韦旭升《中国文学在朝鲜》[※注](后又收入《韦旭升文集》第三卷)围绕中国文学对朝鲜文学的影响论述了四个基本问题:中国文学得以传播并作用于朝鲜文学的基础;朝鲜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吸收和利用;中国文学作用于朝鲜文学的途径与结果;中国在朝鲜的余波和功过。全书以此分为四章。其中第二章是全书的核心,重点论述了《昭明文选》、《游仙窟》、苏东坡和黄庭坚的作品、《太平广记》等对朝鲜的输入与传播;汉诗、词、散曲、传记文学、传奇小说、章回小说等各种文体对朝鲜汉语文学和朝鲜—韩国国语文学的影响。此外,还从中国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形象、艺术、风格、语言等方面论述了中国文学对朝鲜的影响。陈蒲清《古代中韩文学关系史略》[※注]分神话传说、汉文诗、朝鲜民族诗歌、朝鲜散文、史传文学、寓言、小说等不同文体来探讨中朝文学之间的关联。金柄珉、金宽雄主编的《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注]从史的角度系统梳理了中国文学在朝鲜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影响与作用,分为上古至新罗时期(9世纪之前)、高丽时期(10世纪至14世纪)、李朝时期(15世纪至19世纪)、近代和现代(19世纪至1945年)等若干个时期。高文汉、韩梅《东亚汉文学关系研究》[※注]从韩、日、汉文学的重点作家、主要文学流派的体裁、文学价值观、审美取向、表现手法、思想倾向等入手,探讨了中国文学对韩日文学的影响和韩日文学的接受情况。
此外,杨昭全《明清时期中朝文学的交流》(《国外文学》1984年第2期),尹虎彬《清代的中朝文学交流》(《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吴士英《清代中朝文学交流的特点》(《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金柄珉《朝鲜中世纪北学派文学研究——兼论与清代文学之关系》(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分别探讨了中国明清时期文学对朝鲜—韩国文学的影响。
2.对朝鲜—韩国诗歌的影响研究。金宽雄《中朝古代诗歌比较研究》[※注]从两个方面研究了中国古代诗歌对朝鲜诗歌的影响:一是探讨了中国古代杰出诗人对朝鲜古代诗歌的影响,包括屈原、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朱熹、王士稹等诗人;二是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体裁、流派及形式对朝鲜古代诗歌的影响,涉及的研究内容有中国乐府诗与朝鲜乐府诗、唐代格律诗与新罗汉诗的萌兴、江西诗派与高丽和朝鲜汉诗的发展、朝鲜中期女性汉诗与中国文学的关联、朝鲜国语诗歌中的中国文学因子。金柄民《影响、接受与互补——19世纪中朝诗人的文学交往》(《延边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徐东日《朝鲜李朝时期中朝诗歌之关联》(《东疆学刊》1998年第2期)等文章从断代上探讨了中国诗歌对朝鲜诗歌的影响。徐志啸《由退溪诗谈李退溪与陶渊明》(《韩国研究论丛》1999年第6辑),宁海《李白对高丽时期汉诗发展的影响》(《延边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刘楠《杜甫对朝鲜诗人丁若镛创作的影响》(《延边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柳基荣《苏轼与韩国词文学的关系》(《复旦学报》1997年第6期),李炬《朝鲜古代汉文诗〈箜篌引〉与汉文化》(《青海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等文章则分别从诗人或诗歌作品个案上探讨了中国诗歌对朝鲜诗歌的影响。
3.对朝鲜—韩国小说的影响研究。金宽雄、李官福《中朝古代小说比较研究》(上)[※注]全面地比较了中朝古代小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对朝鲜古代小说的影响。该书先从宏观上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传入朝鲜的途径、朝鲜读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接受,以及中国文学与朝鲜古代小说的关联,认为中国的史传文学、文言小说、明清白话小说、汉译佛经等都与朝鲜古代小说有着密切关联;其次是研究中国文言小说对朝鲜文言小说的影响,具体分析了《搜神记》、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小说、唐宋假传(寓言体史传)、《太平广记》、梦幻型启悟小说、《剪灯新话》、《史记》列传等对朝鲜古代小说的影响;再次是研究了汉译佛经对朝鲜古代小说的具体作品的影响。按计划该书下册主要是研究明清白话小说对朝鲜古代小说的影响,目前尚未出版。孙惠欣《冥梦世界中的奇幻叙事——朝鲜梦游录小说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注]在全面研究朝鲜梦游录小说时,对朝鲜梦游录所受到的中国历史和地理文化、中国思想文化观念、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等影响也进行了分析。此外,陈翔华《中国古代小说东传韩国及其影响》(《文献》1998年第3、4期),李时人《中国古代小说在韩国的传播和影响》(《复旦学报》1998年第6期),杨昭全《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之传播及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5期),许辉勋《试谈明清小说对朝鲜小说的影响》(《延边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李野《朝鲜传奇文学接受中国传奇文学影响的客观效果》(《延边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颜宗祥《〈春香传〉与中国话本小说》(《国外文学》1990年第2期)等文章都对中国古代小说对朝鲜—韩国小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剪灯新话》对《金鳌新话》的影响研究是韩朝文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徐东日《〈金鳌新话〉与〈剪灯新话〉之比较——论金时习文学的主体性》(《延边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三 对亚洲其他诸国的影响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除了对日本、朝鲜、韩国等东亚国家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外,对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文学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上不如对东亚国家影响大,因而相应的研究成果较少。
颜保《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注]最早系统地梳理了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论述了越南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汉语文学、字喃文学和文字拉丁化以后的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密切关联。温祖荫《越南汉诗与中国文化》[※注]论述了越南汉诗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陈黎创《浅谈〈诗经〉在越南》[※注]论述了《诗经》对越南诗歌的影响。钟逢义《论越南李朝禅诗》[※注]探讨了中国的佛教禅诗对越南诗歌的影响。胡文彬《中国文学名著在越南的流传》[※注]介绍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六部名著在越南的翻译、改写和流布情况。余富兆《浅谈由中国小说演化而来的越南的喃字文学》(《东南亚论坛》1998年第1期),陈益源《中国明清小说在越南的流传与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李时人《中国古代小说与越南古代小说的渊源》(《复旦学报》2009年第2期)等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对越南小说的影响。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蒋春红《王翠翘的形象与女性命运——兼论〈金云翘传〉在亚洲的传播和影响》(《东方丛刊》1998年第3期),李群《〈金云翘传〉:从中国小说到越南名著》(《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任明华《〈金云翘传〉与越南汉文小说〈金云翘录〉的异同》(《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等探讨了中国才子佳人小说《金云翘传》对越南小说的广泛影响。
潘远洋《泰国文学史上的“中国热”》(《东南亚》1988年第1期),张兴芳《泰国文坛的中国文学》(《暨南学报》1992年第1期),戚盛中《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在泰国》(《国外文学》1990年第1期),裴晓睿《汉文学的介入与泰国古小说的生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探讨了中国文学对泰国文学的影响。许友来《论马来民歌》[※注]下编探讨了中国民歌,包括《诗经》、《乐府诗集》等对马来民歌的影响,作者指出:“大量的事实证明,马来民歌是接受了中国民歌传统的影响。”
饶芃子主编《中国文学在东南亚》[※注]较为系统地评述了从古至今中国文学在东南亚主要国家的传播情况,描述了中国文学流传东南亚的轨迹,阐述其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全书分为四章:“中国文学在越南”、“中国文学在泰国”、“中国文学在新马”、“中国文学在菲律宾”,分别探讨了中国文学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的传播与影响。该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梳理从古至今中国文学在东南亚诸国传播与影响的著作,富有学术开创性,有所不足的是搜集的资料尚有欠缺,特别是后两章。
四 对欧美诸国的影响研究
中国文学对欧美诸国文学的影响研究,主要涉及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和美国。这些研究成果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世界性影响和艺术成就。
王宁、钱林森、马树德合著的《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注]一书具有通论性质,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对法国、德国、荷兰等国的影响,研究中以中国文学的传播为基础,具体“实证”了中国文学对诸国文学的影响。黄鸣奋的《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注]一书以英语世界为范围,实则也是以传播为基础的影响研究。
分而论之,中英文学关系研究中,范存忠的《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注]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题目虽然是讲中国文化,但主要的材料都是来自文学,以点带面,从中国文化对18世纪启蒙时期的英国文化的影响看中英文学关系,虽然较为扼要,但也有示范性的作用。范存忠《〈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注]勾勒了元杂剧《赵氏孤儿》在启蒙时期的英国的翻译、传播、改编和影响等方面的情况,还谈到了欧洲人对这一剧本在各种评论,指出了这一剧本的文化交流史上的意义。张弘《中国文学在英国》[※注]一书分别评述了从中国古典诗歌、小说、剧本直到现当代文学在英国得到译介的各类成果,尤其注意分析文学接受过程中必然表现出来的阐释反差,进而探究在此背后的趣味及传统的不同,本书既呈现了中国文学在英国传播情况的清晰全貌,也力图阐明中西文化的种种异同。该书还特别附录了《中国文学传入英国大事年表》,使得文学交流的历史更为清晰。
中法文学关系研究,以钱林森用力最勤。钱林森的《中国文学在法国》[※注]是国内研究中法文学关系的第一部专著,从该书导言《法国汉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这一题目即可知道,作者将中国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置于法国汉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第二至四章分别论述了中国诗歌、戏曲、小说在法国的影响。钱林森的另一部著作《法国作家与中国》虽然是谈法国文学如何进入中国,但书中也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对法国作家的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伏尔泰,他“一生在近80部作品、二百多封信中提到过中国,涉及整个中国的古老文明”,[※注]而他对《赵氏孤儿》选译本的赞叹,更是中法文学关系的一段佳话。钱林森在《中国古典戏剧、小说在法国》[※注]一文中认为:“中国古典戏剧、小说都是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历史大潮中被引进法国的。19世纪是法国汉学家译介、研究中国戏剧的自觉时期;中国古典戏剧担当了中西(中法)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先锋角色;19世纪法国汉学界引进中国小说,以传奇、才子佳人小说为主。”清楚地勾勒了中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历史。
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最早的突出成果要数陈铨于1936年出版的《中德文学研究》。新时期以来,杨武能、卫茂平、曹卫东等学者积极从事这方面研究。杨武能的《歌德与中国》[※注]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歌德认识中国时的“中国热”背景:在物的方面追求中国时髦;在精神方面追求中国知识;中国成了人们的理想国。其中《歌德——魏玛的孔夫子》一文详细罗列了歌德接触中国文化、文学的事实,说明了中国文化对歌德创作的具体影响。如其《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在艺术形式、格调、思想和情趣都有不少的中国文学的影子。卫茂平《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注],曹卫东《中国文学在德国》[※注]两书后出而转精,尤其是曹卫东《中国文学在德国》为一通史著作,全书按照德国文学的发展线索安排章节,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诗歌、小说、戏剧、文论对德国文学的影响。
中俄文学关系研究上,李明滨《中国文学在俄苏》[※注]为最早,该书较多涉及传播、译介,也以影响研究的思路作了一定的论述。个案研究上,以吴泽霖的《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代表,该书以思想探索者来定位托尔斯泰,考察托尔斯泰走近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历程,“他所认同的中国人的这种与天地万物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于现代人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具有深刻的意义”[※注]。
中美文学关系上,以赵毅衡的研究最具特色。其《远游的诗神: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注]乃至后来的《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注]两书及相关论文指出,“中国影响”是美国新诗运动中接受的主要外来影响,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产生影响的中介:外交与通商、美国诗人访华、中国人在美国、中国诗与诗学之西传、在美国的中国艺术、翻译,从实例出发归结于个案研究,扎实而严谨。他还总结出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学到了“全意象”、“脱节”、“意象叠加”三种技巧,[※注]加强了这批诗人的信念。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