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主体凸显:古代文人群体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5 | ||
摘 要
:
|
古代文人群体研究的兴起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为开创风气的著作。虽然此前有一些学者就明代文人结社、近代诗人与地域等做过专题研究,但整体而言群体研究在学界未得到普遍响应。此书虽然主体上还不是文人群研究,但对后来的文人群体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后,特别是世纪之交以来,文人群体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研究取向而言,有时代、区域、类型和文学流派的不同取向,当然这是就其主体而言,实质上研究取向之间是有交叉的,而其重心则在于具有文学创作经历与成就的作家群体研究,包括比较松散的文人群体、文学社团的文人群体与文学流派的文人群体研究。等等,也都是带有流派性质的作家群体研究。 | ||||||
关键词
:
|
群体 文人 诗人 文学流派 文人群体 文学 遗民 流派 词人 作家 诗歌 |
在线阅读
第一节 主体凸显:古代文人群体研究
字体:大中小
古代文人群体研究的兴起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为开创风气的著作。虽然此前有一些学者就明代文人结社、近代诗人与地域等做过专题研究,但整体而言群体研究在学界未得到普遍响应。傅著非常“注重对作家群的研究”,“首开诗人群体研究的先例”。[※注]全书对唐高宗至德宗前期三十二位诗人的生平事迹作了详细考辨,在考辨的过程中,往往以群体的研究来带动对其时诗坛整体的考察。此书虽然主体上还不是文人群研究,但对后来的文人群体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后,特别是世纪之交以来,文人群体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文人群体研究的时段分布来看,先是集中于唐宋,然后向下后移到明清,向上前溯到六朝。就研究取向而言,有时代、区域、类型和文学流派的不同取向,当然这是就其主体而言,实质上研究取向之间是有交叉的,而其重心则在于具有文学创作经历与成就的作家群体研究,包括比较松散的文人群体、文学社团的文人群体与文学流派的文人群体研究。
一 不同时代的文人群体研究
郭英德的《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对文人群体与文学关系进行了宏观探讨,具有贯通历代的通论性质。作者从文化学的角度阐述了文人集团产生的文化机制,以“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作为集团兴起的大背景,从侍从文人集团、学术派别、政治朋党、文人结社、文学流派诸方面对历代文人集团进行了概括。这一总述即具有历时梳理的痕迹,又抓住了不同社团的文化特点,对从不同角度分析文人群体与文学的关联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古代文人创作群体经历了从松散型向紧密型的演变。钱志熙《文人文学的发生与早期文人群体的阶层特征》(《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认为文人文学是在文学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从远古至春秋时期文学的主体是随着语言的产生而发生的口头创作的文学。文人文学孕育于因文字产生而发生的书面写作行为,但早期的书面写作行为主要服从于实用的功能,并且主要是王官政治的工具。春秋战国私人著述行为的兴起,为文人文学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同时在“辞命”的口头创作中产生口头文体,开始转化为书面写作的文体。在传统的诗教的文学传承背景中产生了战国时代的贤人失志之赋,战国至两汉的辞赋家群体,也就成为中国古代的第一个文人群体。在战国与两汉的社会结构中,这个文人群体整体上属于介于庶民与贵族之间的寒素阶层。王洪军《汉代博士文人群体与汉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强调指出两汉博士文人群体是两汉经学的传承者,也是两汉文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因此考察两汉博士制度的建立,分析两汉博士文人群体的构成,梳理博士文人群体的知识结构与价值取向,对理解两汉文学的基本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此书力图在两汉经学及博士制度建立的历史叙述中,论述两汉博士文人群体独特的知识构成与精神性格,阐释两汉的经学传承与文学传承、经学解读与文学解读、经学主张与艺术情怀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两汉博士文人群体在经学与文学历史上的独特意义。不过,即便在汉代,也偶尔出现了一些如西汉梁园之游的文人会聚。卫绍生《梁园之游:文人群体创作活动的始足之旅》(《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认为梁园之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件值得注意的盛事。它虽然出现在文学尚未独立于经史的西汉初年,但它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文人群体创作活动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群体创作活动的始足之旅,梁园之游对后来出现的文人群体创作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建安时期的邺下之游,正始名士的竹林之游,西晋石崇等人的金谷园之游,以及后世文人的群体创作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梁园之游的某些特征。
从汉魏到六朝时期,文人群体逐步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即对汉魏六朝时期以群体形式进行文学活动的文学团体进行了专门研究。作者从文人意识的觉醒出发,对文学集团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细致归纳,并对文学聚会、文学集团的类型、创作口号、文学论争、南北文风的融会、文坛领袖等专题展开论述。作者指出,“中古时期文学集团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皇子诸王召集宾客或组织官属的形式出现的,实际上,这也是中古时期文学集团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中古时期文学集团的性质功用,是从开展创作活动走向全面组织文学活动”;文学集团开展文学活动具有某种程度的开放性;“中古时期文学集团的领导人物,与全社会的文坛领袖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阮忠《中古诗人群体及其诗风演化》(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对建安至陈末这一时段内的诗人群体与诗歌风貌进行了论述。作者以三曹七子、竹林七贤、二十四友、阳夏八谢、竟陵八友的群体活动为中心,对诗风的变异与演化作出了阐释。
唐宋诗人群体研究方面,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从集会总集的成书视角探讨了唐代的诗人群体,对太宗朝宫廷诗人群、中宗朝文人学士群、大历浙东浙西诗人群、大和会昌东都闲适诗人群、襄阳诗人群、咸通苏州诗人群的文学活动进行梳理与论述。吴怀东《唐诗流派通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对唐代的诗人群体进行了梳理与研究。作者选取唐太宗与宫廷诗风、上官仪与宫廷诗派、初唐四杰、文章四友、吴中四士、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诗人、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晚唐三大诗派加以论述,以群体活动为线索映现出唐诗风貌。蒋寅《大历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和《大历诗人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对唐代大历时期的诗人群体进行了研究,前者从宏观层面考察了大历诗风的内涵与主导倾向,所论涉及古风派、地方官诗人及台阁诗人,以诗坛整体风貌为论述中心;后者则突出微观研究,对江南地方官诗人、台阁诗人与方外诗人的群体特色、个体心态、创作成就作出了详细的考述。赫广霖《宋初诗派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版)对宋初的白体、晚唐体、西昆体、反西昆派等诗人群体的文学主张与诗学成就进行比照合观,凸显了宋初诗歌在唐宋诗风转型过程中的意义。吴大顺《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从诗人唱和活动切入来研究宋初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等诗人间的交游与创作倾向、审美心态、艺术表现。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对宋元时期诗人结社与诗歌创作进行了梳理,上编为理论研究,下编则对相关诗社进行详尽排比,资料翔实。
唐宋词人群体研究方面,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力破“豪放婉约”论词的成说,从词人群体交流唱和的原貌中还原呈现词史本来样目,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余传棚《唐宋词流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虽以花间、南唐、婉约、颓放、豪放、雅正诸派来统系唐宋词,所论虽主于艺术风格,但涉及的是群体风格。肖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词选与词人群通论》(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通过对唐宋人词选形态、心态的考察,梳理词坛词人群体,论述其关系、创作,探讨词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切入角度新颖,论述深刻。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注]对南渡词人群的创作成就作整体考察。上篇论述其群体关系与群体意识;中篇描绘其漂泊者的心态、英雄的苦闷、迁客的信念、失意者的归宿,着重于心灵的探寻;下篇专论创作,阐述了词学范式的演进。
辽金元文人群体研究方面,胡淑慧《辽金元文学构成的新主体——非汉族文人群体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认为在辽、金、元将近五百年的时间里,中国文坛的主体构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汉族文人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非汉族文人成为新的文学主体,他们在中国文学的格局拓展、发展方向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该文力图展现辽、金、元三代当时真实的文学风貌和成就,同时注意区分彼此的异同,即既把他们放在同一个层面来分析,又注意区分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价值、地位。李艺《金代词人群体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则通过对吴蔡、国朝、南渡、遗民、全真道五大词人群体交游、心态、创作、风格的剖析,勾勒出金词的发展面貌。
明清文人群体研究方面,姚蓉《明清词派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对明清时期的云间(含其旁支西陵、柳洲、广陵词派)、阳羡(含其羽翼豫东词人群)、浙西(含吴中词派)、常州(含其后继临桂词派)诸词派的词学理论与创作风格进行论述,通过对词派面貌的勾勒揭示词风之嬗变。刘化兵《士风与诗风的演进:明代成化至正德前期士人与诗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结合时代文化背景,通过对士人心态的分析,探讨了茶陵派、七子派、陈庄派、吴中派的诗歌体派特点及相互交流情况。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从党争、科举与思潮等方面出发,阐述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的特点,并对此期结社情况进行了大致清理,以复社、遗民结社、东北流人结社为重点,对各社群体构成、特点、思想、文学活动等进行了详细论述。何宗美另一著作《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后者以明代北郭诗社、怡老诗社、西湖的诗社、西湖八社、南京文人社集、清初甬上遗民结社为重点,对结社人员、社集情况进行了集中考证。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从前、中、晚三大时段清诗流派发展的角度对清诗进行了宏观层面的统观,对各派诗学观念、主要诗人、审美趣味、艺术成就皆有抉发,由对各派中成员的交游与相互影响的考察与分析,更多的带有一种群体色彩,因而此书在一定程度上实为诗人群体研究。
二 不同区域的文人群体研究
从区域出发来研究文人创作群体,就是从籍贯或居住地来考察作家群体。这些区域内的作家群,有的只是因为地域相同而组合在一起,并没有自觉的文学主张和追求,或者自觉性不强;有的则两者兼而有之。这里只考察前者,后者放在文学流派中考察。江南地区,特别是宋元以后的江南,产生了大量的作家群体,因此江南是区域文人群体研究的主要区域。其中池泽滋子《吴越钱氏文人群体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对唐太宗时期至五代末东南地区吴越王钱鏐家族的文人群体的形成、他们的文学活动、文学成就,以及他们对北宋和后世文坛的贡献和影响等作了深入的研究。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北宋早期社会文事的兴盛以及文人总体的生存状况。庄战燕《论南宋都城临安文人群体的交游与唱和》(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试图对南宋临安文人群体的交游唱和的活动特点、变化趋势、深远意义及影响作一个整体观照。王遥江《南宋绍兴地区文人群体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重点分析了南宋不同阶段绍兴文人群体的发展、演变、活动与特点及其重要影响。赵平《永嘉四灵诗派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从宋代浙东南区域文化入手,对永嘉四灵的诗学渊源、诗学成就、诗学论争、师友唱和等情况进行了论述,丰富了对此派诗人的认识。崔志伟《元末明初松江文人群体研究》(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从元明之际松江文人群体的来源、交游,政权更替下的文人心态,文人创作题材与形式的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还原当时的文学情状,力图把握这样一个集地域与时代特性于一体的文人群体的风貌,探讨它何以兴盛喧嚣而又衰落湮没的各种原因。徐永明《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突出了婺州地缘文化对文人的影响,论述了婺州作家群体的诗歌、散文创作,考察了其与吴中作家群体的交往及差异。对黄溍、胡助、吴师道、宋濂、王袆五人并编有年谱,对其生平、行实、诗文撰述有较详细论列。朱季传《元末明初杭郡文人集群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以钱塘、仁和为中心,来研究元末明初时这个文学集群的构成、交游和创作的情况。王忠阁《元末吴中诗派论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联系元末文化大背景对吴中派诗人的艺术精神与诗歌创作进行了分析。
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群体研究更受学界重视,成果也更为丰硕。郑利华《明代中叶吴中文人集团及其文化特征》(《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指出吴中地区自古便为文化重镇,文人辈出,集团活动频繁。进入明代中叶以来,该地区与明初相比,商业、文化等方面趋于振兴,城市生活呈现活跃丰盛气象。在积累性人文底蕴基础上及受新文化环境的刺激,吴中地区文人集团活动不断兴盛,活动方式、组织结构、身份构成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折射出该地区文化环境变迁的某些特征。陈玉兰《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从文学生态观念出发,结合此期文化政策、地域文化、闺阁文化,对江南诗人群体的整体样态、活动特征、个性追求等进行整合考察,在勾勒群体风格的同时,又关注个体文学面貌,从而具体呈现了当时的文学生态。李玫《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以异代之际苏州剧作家群体为研究对象,力图探讨其剧作中所呈现出的共性特征,揭示其戏曲史意义。在对群体成员与活动搜集的基础上,充分抉发其作品中对国家、贤臣、市井、财富、民变等主题的关注的思想、文化意涵,探索内心独白与戏中戏的艺术功用及审美意义。杨旭辉《清代经学与文学:以常州文人群体为典范的研究》(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以常州经学为论述的文化境域,对常州文人群体的文化品格、治学精神以及诗词骈文创作进行了研讨。此外,陈雪军《梅里词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金一平《柳洲词派:一个独特的江南文人群体》(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沙先一《清代吴中词派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皆重在江南词人群体研究。陈著从地域、家族、师承诸方面对嘉兴梅里词派展开论述,对其先驱王翃、曹溶、朱一是与中坚李良年、李符的词学思想、创作特色、派别地位等重点阐述,对其他词人则纳入词派前期与后期两个群体加以论列。通过对这一地域色彩明显的词派的研究,结合唱和、交游等角度揭示了梅里词派的文化特征,加深了对清词发展特色的认识。金著对明清之际出现于嘉善的柳州词派进行了考论,注重家族文化、地域文化对词学发展的影响,凸显了曹氏、魏氏、钱氏等望族对于词派的推动促进作用,对陈氏、夏氏等其他词人也进行了研究,使得这一不太为人熟悉的词派面貌逐渐清晰。沙著关注重视声律的吴中词人群体,作者从当时词坛风气入手分析吴中词派的意义,对词派发展历程进行分期论述,既突出了各期重要作家,又集中论述了潘氏词人群体;并选择词话与韵书分析词派的理论倾向,抉发其词学史意义。康保成《苏州剧派研究》(花城出版社1993年版),谭坤《晚明越中曲家群体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皆重在曲家群体研究。康著对以李玉为主的苏州派进行研讨,强调类同的派别风格,其所论苏州派与苏州作家群有所不等同。作者对派别阵容、主题模式、创作活动、情节结构、角色、语言、整体风格与历史地位进行了详细阐述。谭著对越中文化、曲家群体构成与特征、交游、理论贡献、杂剧与传奇创作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周寅宾《李东阳与茶陵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林家骊《谢铎及茶陵诗派》(中华书局2008年版)则重在对湖南茶陵诗派进行研究。
江南之外的区域的文人群体研究成果要逊色得多,代表性论文有:曹道衡《略论晋宋之际的江州文人集团》(《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2期),杨镰《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刘跃进《多元文化的融汇与三辅文人群体的形成》(《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4辑)等。
三 不同类型的文人群体研究
主要包括宫廷文人群体、遗民文人群体、江湖和山人文人群体等三种主要类型的研究。
1.宫廷文人群体研究。石观海《宫体诗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打破长期以来对宫体诗的负面评价,从其诗学价值与影响角度进行冷静的思考,认为“作为古代诗歌的一种品类,无论从内容而言还是从形式而言,宫体诗都以其重要的艺术贡献和特定的审美价值,成为中国诗歌发展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作者将宫体诗的发展分为发轫、发展、全盛与衰飒四个阶段,对以萧衍、萧纲等为主体的诗人群体的创作活动进行了分析,肯定了宫体诗的艺术贡献与审美价值。滕春红《西昆体和西昆作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王小丽《论〈西昆酬唱集〉诗人与西昆体》(《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重在宋代西昆体文人群体研究。王文通过对西昆体代表诗人杨亿、刘筠、钱惟演和《西昆酬唱集》中其他十四位诗人的具体分析,认为杨亿最早宗李商隐,但是首先进行西昆体风格创作的却是钱刘二人,并且三人对西昆体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其余十四位诗人在西昆体的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但都不容忽视。孙巧莲《两宋宗室词人群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以两宋宗室词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了这一词人群体产生的背景、分期与特点。任永安《明初越派文人与台阁体文学》(《理论界》2011年第1期),李圣华《台阁体派新论》(《文学与文化》2012年第1期)重在对明代台阁体文人群体的研究。任文认为过去在论及地域文学影响时,较多注意到明初江右派与闽诗派在台阁体形成中的先驱作用,而忽视了越派文人的先导之功。该文重点从越派文人的文道一元论、文法韩欧、师崇盛唐的复古观念以及创作上的台阁文风等方面,论述越派文人对台阁体文学形成的影响。李文认为台阁派之兴是永宣诗人与时代政治双向选择的一种结果,其群体心态可概括为用实心态与盛世心态。马大勇《清代庙堂诗歌集群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是对清初台阁诗人群体的较系统研究。作者结合异代之际的文化背景与作家心态,对贰臣诗群、燕台十子与海内八家、金台十子的诗歌创作与诗学成就进行了详细论述
2.遗民文人群体研究。正如上文所述,因易代之感与华夷之辨的两相结合,古代遗民文人群体集中于元初、清初两个时期。其中涉及元初遗民群体研究的重要论著有:邓乐群、孔恩阳《论宋明遗民的不同特点》(《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方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朱明玥《南宋遗民诗人诗作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牛海蓉《元初宋金遗民词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谢皓烨《论宋元之际江西遗民词人群之组成及群体关系》(《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黄世民《宋末元初江西庐陵遗民词人群体研究》(贵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朱明玥《南宋遗民诗人诗作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等等。方著紧扣“群体”二字,依次论述了元初南宋遗民群体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群体互动的开展与群体网络的形成,群体网络的布局结构特点,群体失落心态的诸多表现,诗歌的主题取向,“宗唐得古”的风尚与诗歌的精神风貌,最后归结于南宋遗民诗人创作实践的历史意义,除了贡献学术新见之外,还具有一定的建构学术范式的意义。牛著分词人、词作、词论三编对宋金遗民词人活动状况进行论述。而涉及清初遗民群体研究的重要论著则有:张兵《明清易代与清初遗民诗》(《江海学刊》2000年第2期)、《论清初遗民诗群创作的主题取向》(《西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陈珊珊《明遗民群体的心态嬗变和启蒙思想的生成》(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孙新华《清初扬州遗民诗人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刘纯彬《清初扬州遗民词人及其作品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周焕卿《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孔定芳《清初遗民社会:满汉异质文化整合视野下的历史考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李瑄《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吴增礼《清初江南遗民生存境况研究》(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王美伟《清初遗民词人的佛教因缘及其词创作》(《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等等。李著旨在分疏遗民群体的内部差异与复杂形态,结合文学活动,对其人生理想、现实困境与文学思想加以论说。周著重在对清初遗民词人的地域分布与形态特征、群体互动、生活形态、创作特征、词学理论进行系统阐释。孔著则力图突破过去专论其气节的拘囿,重在从满汉文化冲突、调融与整合的动态历程中对明遗民进行综观把握。此外,田崇雪《遗民的江南:中国文化史上的遗民群落》(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以区域贯通历代,同样涉及元初、清初两代遗民群体及其文学效应研究。
3.江湖和山人群体研究。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从南宋后期社会文化的变动出发,集中探讨了江湖诗人群体的文学活动。对其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主题意象、诗歌渊源、诗学品格并有论述,同时考述了诗派的成员,揭示了江湖谒客的行为方式,钩稽出江湖诗祸时间、因果与影响,并对陈起的交游进行了考论。这一论著为深入了解晚宋诗坛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对江湖诗派作出了较全面的清理。郭锋《南宋江湖词派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提出了“江湖词派”的概念,实则也是江湖词人群体研究,作者将南宋中后期姜夔、张镃、高观国、吴文英、周密、张炎等活动于杭州一带的江湖士人群体纳入词派,突出了江湖地位、地域文化对词人的影响。作者以姜夔为词派宗师,详论了词派的言情与咏物词,论述了词派“清真”的创作风格,阐释了词派的“骚雅”审美理想。张德建《明代山人文学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选取明代山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对明代山人的群体特征与文学特点进行论述。上编主要考察这一群体产生、构成与发展阶段,揭示其群体面貌,论述其生存方式与文化活动。下编则选择具有独特风格的山人文学创作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隐逸、干谒等类诗歌,并重点论述了具有鲜明群体文学特征的山人小品。
四 文人群体与文学流派研究
以上三种研究取向中虽然有不少著作都冠以“流派”的名称,但其研究的作家群体内部并没有围绕某种文学主张自觉地形成一种流派风格,而是一些学者根据当下的观念归纳出来的群体风格或特质。从文学流派来考察作家群体,不仅要着眼于他们的群体聚合性,还要重视他们的流派主张和追求,有一种自觉的流派意识。梅新林《从一个新的视角重述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流派研究刍议》(《学术月刊》1997年第5期)主张文学史研究应注意作家群体及文学流派的研究,认为由此视角切入重述中国文学史,可以为文学史研究提供新的文化视野、新的批评构架与新的实证成果。该文根据文学流派的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雏形到完形、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发展历程,设立了一个由以下五大要素构成的“量化”标准:(1)有一定数量,在创作上有共同追求并已形成鲜明风格的代表作家的群体结合;(2)有对本流派的创作进行较为系统的文学批评或理论总结;(3)有明确的文学理论主张和共同的文学纲领,并与观点不同的其他流派展开论争;(4)有一定的社团组织形式,且有持续或定期的群体文学活动;(5)有连续发表创作、批评、理论成果的阵地。然后以此五大要素衡量古代文学流派的完型程度,将其划分为萌发期(先秦两汉)、形成期(魏晋至盛唐)、成熟期(中唐至南宋)、繁荣期(明清)、新变期(民国以来)等五个时期。陈文新《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从流派理论角度出发,为作家群研究提供了一个以统系意识、盟主意识与流派风格作为流派的必要构成要素的学理框架,然后从这三个方面对传统文学中流派意识的流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此外,朱培高《中国文学流派史》(黄山书社1998年版)则以条目形式对文学史上的流派加以绍介,涉及作家千余人,自先秦至清末,颇便省览。
新时期的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以南京大学与武汉大学为两大中心,已有一大批重要成果问世。20世纪80年代,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曾率先做过一个有关“唐宋诗歌流派研究”项目的规划,拟由诸位博士承担项目的研究任务,其核心成果是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蒋寅《大历诗风》,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曹虹《阳湖文派研究》等富于开拓性的著作。90年代以来,辽宁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了“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先后推出了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钟优民《新乐府诗派研究》,艾治平《婉约词派研究》,钟林斌《公安派研究》,王英志《性灵派研究》等颇有分量的专著。其后,随着流派研究的不断走向深入,一些较小的流派也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仅就清词流派研究而言,就有徐枫《嘉道年间的常州词派》,谷辉之《西陵词派》,沙先一《吴中词派》,鲁竹《浙西词派与顺康词坛》,金一平《柳洲词派》。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更以其宽阔的涵盖面显示出流派研究的长处。2003年11月,陈文新主编《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陈文新《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陈顺智《东晋玄言诗派研究》,石观海《宫体诗派研究》,余传棚《唐宋词流派研究》,熊礼让《明清散文流派论》,陈文新等《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乔惟德《神韵派研究》,刘良明《近代小说批评流派研究》等8部学术著作。《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刊发了一组“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笔谈文章,依次为:刘勇强《流派研究的文学史意义》,周群《文学研究园地中的一束奇葩》,王齐洲、李晓晖《文学流派研究与文学研究流派》,罗小东《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的拓展与深化》,陶佳珞《老题新做谱华章》,王立《文学史宏观微观研究结合的重要成果》,王小舒《为宫体诗正名的一部力作》,沈伯俊《古代小说流派研究的开拓与深化》,重点就陈文新主编《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及有关文学流派问题展开讨论。由于流派研究空白尚多,范围适中,近来也逐渐成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热门选题。[※注]
在诸多文学流派研究中,以江西诗派、常州词派和桐城古文派为学界关注度最高的三个文学流派。
1.江西诗派研究。龚鹏程《江西诗社宗派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版)是江西诗派研究中较早的专门著作,对江西诗派的流变作较详细的研究。[※注]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年版)对江西诗派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重点研讨了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三位代表诗人的文学创作及其历史地位,对派中其他诗人则以北宋、南宋为界,列出两章加以介绍,还专门探讨了江西诗派对后世的影响。此书一改此前斥江西诗派为形式主义的风气,从文学事实出发,发掘其文学史意义。伍晓蔓《江西宗派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版)着力于江西诗派形成期的文学史实追述,以吕本中《宗派图》所列诗人为研究重点。作者重点凸显了临川等小型地域群体对宗派形成的意义,对三宗、山谷四甥、临川四友、南康诗人、淮南诗人、开封诗人以及韩驹、吕本中的生平、诗歌特色、诗学观念等予以详述。王琦珍《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则突出了派别形成过程中领袖诗人的重要作用,尤其凸显了黄庭坚诗学理论的指使门径作用与诗歌创作的典范作用,并强调了诗派的地缘文化色彩。韦海英《江西诗派诸家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对江西诗派中黄、陈之外诸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作者选择了潘大林、谢逸、谢薖、三洪、徐俯、汪革、韩驹、李彭、何颉、王直方等诗人,对他们的生平、交游、行年等进行了编年式的排考,并论述了徐俯等的诗学观点,以对个体的精细研究加深了对江西诗派的群体的考述。马金科《朝鲜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以高丽后期至李朝前期朝鲜诗话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则关注到江西诗派的域外影响。作者讨论了朝鲜诗学对诗派代表作家、诗学理论的接受情况,并分析了在江西诗派影响下的朝鲜诗学特点与朝鲜汉诗在创作方面所受到的熏染。
2.常州词派研究。徐枫《嘉道年间的常州词派》(云龙出版社2002年版)论述了常州词派的产生及其词学理论,对张惠言、董士锡、周济的生平与词学思想进行重点探讨,揭示其理论的承传脉络。朱德慈《常州词派通论》(中华书局2006年版)将常州词派分为三期,发轫期以张惠言、周济等为主,拓展期则有端木埰、谭献、庄棫,光大期则以“四大词人”为中心。这一梳理将常州词派的时段适当延展,突出了端木埰的重要性,同时将王、郑、朱、況纳入派别,体现了作者的新见解。作者论述了词派理论与创作方面的“家法”,对重要词人皆予以表出,论其贡献。黄志浩《常州词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分疏张惠言、董士锡与周济对词派发展的不同贡献,揭示了词派的形成与定型过程,并分析了词统的建立历程,关注词派的流布与嗣响。迟宝东《常州词派与晚清词风》(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分为形成篇与接受篇,分别对嘉道时期常州词派的词学思想与创作倾向、道咸同光及至清季常州词派理论的推衍进行论述,通过对词派不同阶段所具特征的勾勒,反映了词坛的风云流变。
3.桐城古文派研究。魏际昌《桐城古文学派小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主要从四祖、姚门诸子、梅氏群体与阳湖派、准桐城派四个统系对文人群体进行分疏。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对文派形成的历史渊源、地理因素、艺术特色、代表作家等有详尽阐述。关爱和《古典主义的终结: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对桐城派的理论主张与创作成就进行分期论述,特别提出后期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体现了沟通近、现代文学研究的努力。周中明《桐城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对桐城派的发展历程以及四祖、姚门弟子、阳湖派、湘乡派、民初传人等重要派别人物的创作与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张维、梁扬《岭西五大家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主要研究桐城派在广西的流播,对吕璜、朱琦、彭昱尧、龙启瑞、王拯等展开论述。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以汉宋之争为背景,论述了姚鼐的成学经历与立派过程。作者突出了政治与学术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对相关文学史实进行了缜密的梳理考辨。柳春蕊《晚清古文研究:以陈用光、梅曾亮、曾国藩、吴汝纶四大古文圈子为中心》(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注重文人群体研究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对晚清古文演进进行了研究。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文学流派得到重点研究外,其他一些文学流派也陆续受到关注。诸如毕宝魁《韩孟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姜剑云《审美的游离:论唐代怪奇诗派》(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陈才智《元白诗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项楚、张子开、谭伟、何剑平《唐代白话诗派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版),高锋《花间词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王锡九《皮陆诗歌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马东瑶《苏门六君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郭英德《论明代的文学流派研究》(《求是学刊》1996年第4期),熊礼汇《明清散文流派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严迪昌《阳羡词派研究》(齐鲁书社1993年版),巨传友《清代临桂词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黄毅《明代唐宋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萧晓阳《湖湘诗派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广宏《竟陵派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晋安诗派:万历间福州文人群体对本地域文学的自觉建构》(《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8年第2期),左东岭《闽中诗派与主流诗坛关系研究》(《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等等,也都是带有流派性质的作家群体研究。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