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6,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第一节 文学文献学的理论探讨

来 源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3
摘 要
此后文献学研究逐渐深入,学科范围、特点、历史面貌等日益明晰,文献学综合理论研究、辑佚、辨伪、文献学史、专科文献学等都得到了极大发展,而文学文献学作为文献学的重要分支,在文学研究日益深入的同时,也不断获得学界重视,从而在理论方面得到更多关注。该丛书现已出版的有:曹道衡、刘跃进《先秦两汉文学史料》,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穆克宏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陶敏、李一飞的《隋唐五代文学史料》,王兆鹏的《词学史料学》,刘达科的《辽金元诗文史料述要》,洪湛侯的《诗经学史》等。
关键词

文学

史料

古典文学

戏曲

中国文学

诗文

总集

文学批评

文学作品

学科

别集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一节 文学文献学的理论探讨

字体:

文献一词最初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意即指典籍与贤者之言。马端临《文献通考总序》对“文献”作了新的解释:“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即以“文”为经、史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献”为臣僚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则此“文献”之义已明确指向于典籍载述。我国古代虽有文献研究,却殊少文献学探讨。自郑鹤声、郑鹤春兄弟所著《中国文献学概要》于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始,文献学方从学科层次得到标揭与推阐。此后文献学研究逐渐深入,学科范围、特点、历史面貌等日益明晰,文献学综合理论研究、辑佚、辨伪、文献学史、专科文献学等都得到了极大发展,而文学文献学作为文献学的重要分支,在文学研究日益深入的同时,也不断获得学界重视,从而在理论方面得到更多关注。

一 文学文献学的综合理论研究

关于文学文献学研究,似可以将相近的文学史料学包括进来。就通论性质的代表作而言,前者有张君炎《中国文学文献学》(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薛新力、段庸生主编的《古典文学文献学》(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等;后整个则有潘树广主编《中国文学史料学》(黄山书社1992年版),徐有富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等。

张君炎的《中国文学文献学》是第一部综合性文学文献学著作。作者开章明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文学文献是有文字记载的,有赖以存在的某种载体的文学作品和著作。文学作品和著作是文学文献的基础。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所有文学作品和著作都是文学文献。按照‘文献’的含义,文学文献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包括各种载体的文学作品和著作。”“中国文学文献学是以中国文学文献为对象,以目录学的原理为基础,并运用版本、刻印、校勘、辨伪、注释、编纂等知识和检索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组织和检索中国文学文献的工作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基于以上对中国文学文献学性质与特点的界定,此书在学术构架上分为两个部分,即文献学基本知识的介绍与文学文献的梳理。第一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七章,重在对文献学基本知识的介绍。第二章分析文学文献的种类与体裁,将之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与古典文学批评五类,这既吸纳了西方文学分类标准,又突出了古代文学的自身特性,特别是对戏曲与古典文学批评的区划。第三章为类型研究,将文学文献分成总集、别集、单行文献、丛书、报刊文献等五类,这其中对报刊文献的介绍似乎是一般文献学著作中所少见的,而单行文献则指向“以个别的形式单册印行的各种文献”,其分类则与总集、别集似有叠合之处。第四章以时间顺序介绍文学文献的刻印出版情况,类似于文献学中的版刻史。第五章介绍文学目录的特点与演变,对应于文献学中的目录学。第六章介绍文学文献的校勘与辨伪,这也是传统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七章则论述了文学文献的注释与体例,属于所谓的古籍整理体式方面的探讨,颇具新意。总的来说,这一部分多渊源于传统文献学的知识体系,但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同时,也注意总结提领能反映文学文献本身特征的知识点,有较为鲜明的学科意识。第二部分包括第八章至第十三章,重在对文学文献的梳理。第八章介绍通代与断代的文学作品“综合集”及文献目录,实即重要总集文献。第九章按照时代顺序介绍诗歌文献、注释研究及目录资料。以下各章分别为散文、小说、戏曲及文学批评文献。值得推介的是,此书第十四章专门介绍文学文献的检索方法与相关工具书,对辞典、年谱、年鉴等书籍有扼要的说明,颇便利用。

薛新力、段庸生主编《古典文学文献学》也对古典文学文献学作了相关的理论界定:一是关于古典文学文献学的学科定位,指出古典文学文献学“是构成古典文献学的分支学科,是古典文献学原理方法在专门学科领域的具体应用,也就是专科文献学”; 二是关于古典文学文献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古典文学文献学“以古典文学文献为研究对象,研究古典文学文献的产生形成、类型特点、传播流变、整理利用,等等。它要运用古典文献学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知识与方法对古典文学文献进行揭示、鉴别、整理、利用,要研究古典文学文献自身的特点和古典文学文献利用的独特规律,为古典文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基础”。此书根据以上理论界定,分上下两编展开论述。上编为文学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从目录、版本、校勘、辨伪、注释、标点、今译及检索等角度论述文学文献的特点;下编为各体文学文献述要,在各体中依照时代先后顺序介绍了诗、词、辞赋、散文、小说、戏曲与文学批评文献。

潘树广主编《中国文学史料学》、徐有富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同于1992年分别由黄山书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也是最先问世的具有通论性质的中国文学史料学著作。潘著分为通论、史源论、检索方法论、鉴别方法论、文学史料分论(上)、文学史料分论(下)、编纂方法论、现代技术应用论等八编。作者具有贯通古今、融旧铸新的强烈意识,侧重对中国文学史料作理论上的俯视和方法论上的提炼,注重对中国文学史料学作宏观的考察,除了总结传统史料方法,还引入了史料处理的新型技术手段和方法,从而构建了中国文学史料学的新体系,令人耳目一新。徐著分类型编、鉴定编、整理编、检索编四个部分,通过探讨各类有关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的特点和价值,研究其史料真伪、版本的鉴定方法和整理手段,叙述各类史料的检索途径,从而勾画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史料基础。书中除了介绍古典文学史料学的重要史料及相关检索工具,归纳史料的搜集、鉴别、整理、利用的规律和方法之外,还附有大量的实例,便于读者理解史料学的意义和操作方法。以上两书的同时出版,标志着中国文学史料学学科的趋于成熟。

傅璇琮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研究丛书》(中华书局1997年开始陆续出版)则以丛书的形式汇聚了相关文学史料研究成果。傅璇琮在《应当重视古典文学的史料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研究丛书总序》(《文学遗产》1997年第2期)中提出古典文学研究的结构,大体如同建筑工程,可分为基础实施处层结构的两个方面,其础实施是各类专题研究赖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帷有相对长期稳定的特点。古典文学史料研究,主要涉及收集、审查、了解、运用史料问题,因此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上述的基础实施,其具体内容如:一是古典文学基本资料的整理,包括文学作品总集、历代作家别集的校点、笺注、辑佚、新编;二是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包括撰写作家传记、文学活动编年、作品系年,以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记述与考证等;三是基本工具书的编纂,包括古代文学家辞典、文学书录、诗词曲语词辞典、戏曲小说俗语辞典、文学典籍专书辞典或索引、断代文学语言辞典等。该丛书现已出版的有:曹道衡、刘跃进《先秦两汉文学史料》,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穆克宏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陶敏、李一飞的《隋唐五代文学史料》,王兆鹏的《词学史料学》,刘达科的《辽金元诗文史料述要》,洪湛侯的《诗经学史》等。

此外,白国应的《关于文学文献分类的研究》(《图书情报论坛》2001年第1期)详细讨论了文学文献的分类问题。作者将文学文献区划为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和文学作品两大类,提出了文学体裁、国家、时代、民族、地域、内容和题材、编制体裁、使用语言、作家、作品篇幅、表现形式、研究问题、品种、出版形式等十四类,并综合比较各种图书分类法,对各体裁文学的细分进行了尝试。这对深入了解文学文献的学科层级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二 断代文学文献学研究

上述傅璇琮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研究丛书》所收各书合之为丛书,分之则多为断代文学史料学之作,兹与断代文学文献学著作一并简述于下。

曹道衡、刘跃进的《先秦两汉文学史料》(中华书局2005年版)首次对先秦两汉文学史料作了系统梳理。“概说”部分论述了史料与史学、先秦两汉的社会状况和文学史料、先秦两汉文学史料的缮写与流传、先秦两汉文学史料的特点、先秦两汉文学史料的分类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论述先秦文学史料;“中编”论述两汉文学史料;“下编”论述先秦两汉文学重要选本与总集、秦汉石刻简帛文献等。最后附有参考文献要目。此书针对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讹误较多、真伪难辨的问题,从史料的作者、时代、篇名、篇数等方面入手,对史料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能够帮助研究者更为科学有效地利用相关文献,从而为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份高质量的读书目录,对于基本文献资料建设工作还很欠缺的先秦两汉文学领域而言,此书的出版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注]

刘跃进的《中古文学文献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为中古时段文学文献研究的总结性论著。与一般将文学文献学当做文献学分支的看法略异的是,作者突出了文学的本体性,认为可以“把古代文学研究明确地分为文学文献学和文学阐释学两大阵地,彼此有相对的独立性。前者强调对史料进行客观的考辨,重视学术的积累;后者则不免有较多的主观成分,阐发意蕴,寻绎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娱悦”。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以总集的编纂与综合研究为主。首先对最重要的两部总集《文选》与《玉台新咏》的编者、成书年代、版本、注释、研究等进行了详尽的概述,然后以时间顺序介绍唐宋以来所编纂的中古文学总集,并介绍了正史、其他史籍、类编文献等重要中古文学研究参考资料,还对20世纪以来的中古文学研究的情况进行了总结。中编为中古诗文研究文献。对魏晋、南朝、北朝、乐府诗等研究文献进行了介绍,举凡重要作家、文学群体与流派、文学现象、作品版本与风貌、文学分期等都在论述之列。还专门对苏李唱和诗、古诗十九首、柏梁台诗等争议较多的热点问题单独论述,颇为详尽。下编重点介绍中古小说与文论研究文献,并重点介绍了《文心雕龙》研究文献。从作品的判定、作者生平的考察到研究中心的变动,都有细致的论述。通过宏观的考察,作者提出了两个总结性观点:“一是中古文学的文献史料比较匮乏,而且凌乱;二是中古文学的文献研究很不平衡”,对重要作家的研究较多,而缺乏对一般作家与文学群体的关注;而此后的研究则应当致力于资料系统化、检索科学化与学术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穆克宏《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中华书局1997年版)为首部有关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学著作,共分八编,按时代顺序依次论述了曹魏、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的文学史料,包括作家与作品史料两部分内容。鉴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又于第八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史料》将南北朝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小说、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之史料,分专章论述,由此拓展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的范围。作者不仅广泛地汇集了文学史料的版本目录,而且对史料加以鉴别、评述,有的还撰写了内容提要,以便为初学者指示门径。

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中华书局2001年版)通过按文献类型作出历史叙述的方式,对隋唐五代文学史料以及一千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史料整理研究成果做出较完整的叙述。全书分为七章,内容包括:隋唐五代别集的文学史料价值,隋唐五代时期编纂的诗文总集,笔记小说,诗文评,隋唐五代史要籍简介,隋唐五代文学史料的检索等。作者在采取按文献类型分类叙述的方式时,力求对每一类文献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并作纵向的历史的叙述,以便使读者在了解其基本状况、流变过程及研究整理工作的历史和现状的同时,更好地把握隋唐五代文学史料的分布及其流传变异的特点与规律性。

刘达科《辽金元诗文史料述要》(中华书局2007年版)基于对辽金元诗文史料三分法的理解,主要叙述和评介辽、金、元作家传记资料、诗文作品和诗文理论批评著述等第一类文献,同时兼及记载三代诗文创作、接受现象和相关史实以及录存零散作品的第二类文献,以及迄今所有研究辽、金、元诗文成果的第三类文献。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重在论述作品文献,下编重在论述作家及相关研究文献。鉴于辽、金、元三朝的文字史料散见于各种史籍、类书、方志、笔记、书目、金石文等,而且散佚较多,此书所做的文献收集和还原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亦可作为初学者指示学习、研究门径。

査洪德、李军《元代文学文献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无论在内容上还是体例方面都颇有创新之意,兼具元代文学史与文学研究史性质。作者旨在强调元代文学文献学的任务就是要帮助研究者了解和掌握元代文学文献,这包括“向读者介绍记载元代文学作品的文献、记载元代文学活动的文献、记载元代文学思想文学思潮的文献,向读者介绍历代研究者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成果,包括文献的刊刻、校勘、注解、阐释的成果,还要介绍检索这些文献的途径,以及进行元代文学研究可能涉及的相关文献”。同时指出认为元曲是有元一代文学的论点,其实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特别是在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问世之后,经新文化运动而得到强化;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因突出文学的人民性与阶级性,元曲尤其是元杂剧的地位更显重要。但实际上这一以对元曲的评价替代元代文学的现象,并非从来就有,也与元代文学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传统诗文仍是元代文学大宗,其他文学体裁如词、笔记等均有成就,不宜偏废。基于这一认识,此书对元代文学的文献情况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全书共分为十一章。在首章点明主旨,对元代文学概貌、文献流传与整理情况进行整体论述外之后,依次介绍和评价了元代诗文别集、总集、丛刊,元词与散曲,元杂剧别集、总集及南戏,元代小说笔记,文学批评文献,以及相应的历史、文化、制度方面的文献与著述。最后三章论述了20世纪元代文学研究史,对出现的文学史著作、文学论著以解题形式加以介绍,并概述了在文献考订与汇编方面的成就,同时还提供了元代文学书目与工具书。充分体现了当前学界在元代文学文献研究方面的新成就。

三 专科文学文献学研究

文学文献涵盖面广泛,专精的研究体现于对其下一层及专门文献的梳理之中。

孙立《中国文学批评文献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是从文学批评史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叙录的专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诸阶段,对各期诗文评文献进行介绍,并兼及戏曲与小说批评文献。书中于各阶段之前设有概说一节,对各期文献分布与特点进行总结,所叙录的文献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单篇文献,专著性质的诗话、文话、词话、曲话,选本评点,笔记杂著以及书信序跋,可以说基本囊括了文学批评文献的体制。对于重要的文献,则提供详细的作者、版本、内容、体例等信息,并附有研究现状。从梳理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古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大致样貌,先秦与汉代多自经史子集文献中钩稽相应材料,而自魏晋南北朝开始,独立专门的文学批评文献开始呈现,此后则日益繁盛并兼具各体。在叙及国内文献的同时,此书还提供了日本所藏和刻本诗文评类文献书目,具有拓展意义。

苗怀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5年版)、《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9年版)以丰富详细的研究史料,分别对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述评。前者从20世纪戏曲文献学的创建与演进、20世纪港台海外戏曲文献研究、20世纪新发现重要戏曲文献、20世纪戏曲曲文辑佚、20世纪戏曲目录学等几方面对中国古代戏曲文献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和论述。后者也是以时间和专题相结合形式来撰写,全书上半部分以时间为序分20世纪上半期、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间、80年代和90年代等四个阶段梳理和述评中国古代小说文献研究的整体概况,并对研究的不足与缺憾作了评析;下半部分以专题形式对20世纪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七部名著的文献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述评。

孙崇涛《戏曲文献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是一部戏曲文献学概论著作,为戏曲学文献学初步设立了内容与理论框架,论述了戏曲文献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范畴、途径、方法等问题,提出了戏曲文献学的学科构想。全书分戏曲目录学、戏曲版本学、戏曲校勘学和戏曲编纂学等四编,每编都阐述了相关知识及实践操作方法,既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又有很好的实用性。

孙尚勇《乐府文学文献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是在作者博士论文《乐府史研究》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内容主要关涉四个方面:一是学术史,二是音乐史,三是文学史,四是文献学。核心内容是对20世纪乐府研究的学术史进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余各篇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的。所以与一般汇集具体文献考证论文而名之为“文献研究”有所不同。

此外,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4年版)是对简帛文献进行综论的专著,与文学文献有一定关系。出土简帛的发现与释读对古代文学研究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因而此书实际上也可以看做从简帛文献方面对文学研究展开的探讨。在第一章中,作者界定了简帛文献学的含义及研究对象、内容。作者指出简帛文献学既是简帛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古文献学的新兴分支学科,是研究简帛文献内在规律的专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简帛的历史特别是发现史、简帛制度、简帛文献类别、史料价值、简帛整理等。第二章对出土简帛进行梳理与介绍。第三、四章介绍简帛制度与类别。第五、六两章为全书重点部分,以具体实例从文献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哲学、文学、民俗学、文书档案学、书法学、军事学、法律学、经济学、中医药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简帛的文献价值。第七章则介绍了简帛整理的成果。全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地展现了简帛文献的重要价值。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