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81,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第二节 分体文学史的编写

来 源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2
摘 要
通代、断代或区域文学史都带有综合研究的性质,凡是作家作品、文学活动、文学思潮、文人交游、文体流变、风格趋尚诸端,都被纳入其中,在整体把握文学宏观样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使得其中单体组成要素的特质淡化。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赵义山、李修生主编的《中国分体文学史》,此书分为小说、诗歌、戏曲与散文四卷,从文学的体裁特点与发展走向出发,对文学史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以文本要素为中心,突出文学本位意识,是第一部系统的分体文学史。分体文学史具有相当高的学术起点,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是其中的标志性著述。
关键词

诗歌

戏曲

小说

散文

中国小说

散曲

文学史

作家作品

脉络

骈文

文学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二节 分体文学史的编写

字体:

通代、断代或区域文学史都带有综合研究的性质,凡是作家作品、文学活动、文学思潮、文人交游、文体流变、风格趋尚诸端,都被纳入其中,在整体把握文学宏观样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使得其中单体组成要素的特质淡化。就文学形式而言,不同体裁的样式特点、体制变化、风格嬗变、发展走向等因素,可能就会湮没于宏观书写当中而无法得到明晰的呈现。而分体文学史则专注于文学体裁的发展脉络与规律探寻,能做到以体裁为线索,勾连相应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反映文学自身的发展特征。这是文学史书写中深入细化的表现,也是对文学自身关注加深的结果。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赵义山、李修生主编的《中国分体文学史》,此书分为小说、诗歌、戏曲与散文四卷,从文学的体裁特点与发展走向出发,对文学史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以文本要素为中心,突出文学本位意识,是第一部系统的分体文学史。这套书的出版充分表现学界对文学体式研究的重视,也是多年来分体文学史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

分体文学史具有相当高的学术起点,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是其中的标志性著述。但此后似乎久乏嗣响,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进程中其发展也颇不均衡。传统的诗歌研究继续受到关注,而辞赋、散曲研究则略显寂冷;往昔多受冷落的小说与戏曲,则有异军突起之势,相关成果众多;而古人文化生活中地位特出的文章一体,却明显被边缘化。

一 诗歌史的编写

诗歌向为文学研究之大端,诗歌史编写也较为兴盛。王瑶《中国诗歌发展讲话》(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是较早一部诗歌通史性质的著作,作者以章节形式对诗经、楚辞、乐府及至新诗等诗歌体式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大致的梳理,纲目清晰,论述扼要,但限于普及介绍性质而未及深入,如词则重点论述宋代,于明清时期诗之演化也基本略而不论。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所编《中国诗歌史》(第一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从远古诗歌的起源论及汉代的五言诗,但偏于诗歌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内容揭示,而对形式演进着墨不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曾铎的《诗谈》(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是一部颇有特色的著作。此书分为三部,上册对诗歌的历史进程加以论述,对“新诗勃起”阐述尤为详细;中册以诗歌形式为主,主要谈及诗词曲及现代诗的格律;下册则从诗歌的特征、品种与写作入手,探讨诗歌的创作艺术。这一分卷安排从发展脉络、形式规范、创作手法层面对诗歌体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特别是体式方面较为细致,但此书以新诗为主,古代部分仍未详尽。郑孟彤《中国诗歌发展史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在对诗歌史的勾勒中,更突出了明清及近代时期的民歌。张建业《中国诗歌发展史略》(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以时代为序,对历代诗歌发展面貌进行了描述,在勾勒诗体演变的同时突出了重点作家作品,并注重艺术分析。孙多吉《中国诗歌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更为细致,并将笔触下移至近代、现代与当代,对重要的诗体演变、重要流派作品皆有论述。

在通代诗歌史编写过程中还出现了一批丛书。张松如主编的《中国诗歌史》论述较为细致。先秦两汉部分(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在关注诗歌发展的同时,还涉笔此期的诗歌理论,使创作与批评情况有较好的映照;汉代部分还专门论及骚体诗,具有文学史意义。魏晋南北朝部分(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则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思潮,对各阶段文学走向、体派特征、诗体样式、文学理论进行阐述,资料翔实,对重点作家的论述尤为详尽。嗣后张松如又主持编纂了更为齐备的《中国诗歌史论丛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分九卷对历代诗歌发展样貌进行详尽的梳理,分别是《先秦诗歌史论》(郑杰、李炳海、张庆利)、《汉代诗歌史论》(赵敏俐)、《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傅刚)、《隋唐五代诗歌史论》(霍然)、《宋代诗歌史论》(韩经太)、《辽金元诗歌史论》(张晶)、《明清诗歌史论》(周伟民)、《中国近代诗歌史论》(李继凯)、《中国现代诗歌史论》(张德厚)。这一分卷安排反映了编者对诗歌史的认识,即四期十段,萌生与成熟(先秦)、拓展与发展(秦至两宋)、分化与深化(辽至清)、综合与融合(近现代)。丛书中体现了对诗歌作整体把握的意图,文人创作与口传作品皆被纳入研讨范围,对体式演变、风尚革新尤为关注,在勾勒历史线索的同时,又关注各时段不同的诗学重点,从而使史论的意味更为突出。

赵敏俐主编的《中国诗歌通史》规模更为宏大,在国内10余位著名学者的共同参与下,经过近8年的精心撰写,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开始陆续出版。分为先秦卷、汉代卷、魏晋南北朝隋代卷、唐五代卷、宋代卷、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现代卷、当代卷和少数民族卷等11卷,每卷60万字左右,总字数700万字,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中国诗歌通史”。一是以汉民族诗歌为主体,兼顾历史上各少数民族诗歌,从多民族融合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二是采取广义的诗歌概念,包含汉民族诗歌中的诗、词、曲,少数民族的史诗、抒情诗、宗教祭祀诗等各类诗体,并以其发展变化为经,全面展示了中国诗歌体式的丰富多样。三是打通古今诗歌界限,建立古今贯通的诗歌史观。四是站在世界文化的立场上揭示中国诗歌的艺术本质,阐释其民族文化特征。五是在坚持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发挥每位撰写者的特长,在充分吸收学界最新学术成果的前提下突出学术个性,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诸多诗歌史问题上提出了新见。要之,《中国诗歌通史》力图建立以“通”字为标志的诗歌史观。其一是“通古今之变”,即打通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断限,打通汉民族诗歌与少数民族诗歌的界域。其二是“观中西之别”,即立足于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的史家“通识”,超越以往诗歌史的写作框架,追寻中国诗歌发生的文化形态,对中国诗歌原典进行新的解读,发现中国诗歌的民族特点。“通史”作为贯通古今、涵盖各少数民族、兼及港澳台诗歌的集大成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注]

在断代诗歌史方面,由于论题的相对集中,学者容易就个人所长而加以专门论述,故而似乎成就更为突出。马银琴《两周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通过对两周时代社会生活与礼乐文化制度的考察,结合考古材料与简帛,考订诗经文本及毛诗序年代,分析诗经四始结构,勾勒诗经文本写定的过程,并揭示了其间礼乐文化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全书材料详尽,结构缜密,以类群形式考定诗歌年代,充分考虑诗歌与社会、文化的勾连,其论断与观点皆有力促进了对诗经的研究。钱志熙《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对建安至隋代的诗歌进行观照,注重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来把握不同时段诗歌的特征,并特别强调对重要诗人作品的艺术分析,发掘其艺术个性。王锺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从民族心灵史的角度对魏至隋的诗歌走向进行细致的梳理。上编主要从文学思潮的角度展开,在对汉代审美情趣进行综观之后,就真美观、中古文学特征、审美原则、审美理想等问题进行理论剖析;下编则是对具体诗歌发展脉络的再现与重绎。全书体现出强烈的理论建构意识,注重从文化学、美学、文艺学诸视角观照诗歌发展,发掘中古诗歌的独特心灵魅力。葛晓音《八代诗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注重结合时代文化背景,阐释诗歌发展历程,特别关注各个时段之间的转折与关联,在对诗歌题材、形式等演变之迹带有深厚的文化因素。

罗宗强《唐诗小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对唐诗发展有精要的概述,并在通常的初盛中晚的分期之外,特将天宝中至贞元中列为转折时期,以别于盛唐的昂扬情调及中唐的变异革新精神。论述中注意把握艺术形式的递嬗与文学精神的演化,将唐诗演进与时代精神、社会思潮、政治变局、文人心态结合起来,具有立体纵深感,其艺术分析也更为深入。许总《唐诗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打破传统四分法,从承袭、自立、高峰、扭变、繁盛、衰微六阶段来展示唐诗发展的脉络,叙述中以文本为中心,以作家心态为中介,对诗歌体式、艺术渊源、时代精神、文化特性进行了全面把握,是一部理论探讨与作家作品分析并重的大型唐诗专史。杨世明《唐诗史》(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则以论述平实见长,作者综合考虑社会因素、诗艺自身及诗人群体代谢因素,以四期分论唐诗,除盛唐外又各分为两段;从审美风尚与艺术风格的角度对各阶段诗歌进行概述,清晰勾勒出唐诗流变脉络。

宋诗研究方面,许总《宋诗史》(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是目前第一部较为详备的史述。作者以南北宋为界,各段又细分为三期,从重要流派、作家入手,结合社会思潮与文人心态,对宋诗的特征、递变有较细致的论述。张晶《辽金诗史》从独特的民族文化入手,结合文学交流情况,揭示出辽金诗的发展轨迹,对诗史而言颇有补苴之功。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通过对元代诗歌面貌的详核梳理,对之作出全面把握。作者指出元诗的繁荣兴盛其实超过了两宋,由于立国时间较短元诗不存在明显的诗史分期,但地域特点显著。作者据此从蒙古色目诗人、北方诗人、南方诗人、释道诗人等方面概述元诗特点与发展路向,资料详细,考辨精密,论由史出,从地域、主体身份、创作集会多方面展开论述,对元诗整体样貌与诗学风尚有细致的概括。

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对万历至崇祯近七十年的晚明诗歌进行了史的梳理和探讨,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晚明诗人的社会构成、诗人群体的地域分布、各流派创作追求和整体诗风的历史演化。沈文凡《排律文献学研究(明代篇)》(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对中国排律从唐至清的发展轨迹作了描述,并对明代排律发展概况作了详细研究。

清诗方面,严迪昌《清诗史》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著述。此书先后由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与浙江古籍出版社在1998年与2002年推出。作者在广泛搜罗有清一代诗学文献的基础上,以文化生态为切入点,结合科举、隐逸、地域、家族诸因素,对清诗发展中的诗风流变、诗人群体构成、风格递嬗、历代地位等进行论述。对诗人作品的论述强调为文本为基础,所论多出己见,且发掘出众多不为世所知的诗人,丰富了诗史面貌,为清诗史勾勒出大致清楚的脉络。此书特重士人心态,极力从诗人心灵史的角度开掘,以清代朝野离立的特点作为理解清诗嬗变的重要线索,对遗民群体、布衣寒士诗人的再三注目足见作者感情投注所在。视野的宏通、材料的丰富与论述的激情是此书的突出特点。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主要论述有清前二百年诗歌发展面貌,以重要诗人与流派为节点,通过对艺术形式方面宗唐祧宋及自家面目的形成进行辨析,梳理诗歌主题变迁与风格流变脉络,颇为详备。霍有明《清代诗歌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所论集中于江浙地域,结合经济、政治、地域等要素分析,对重要诗人、群体的创作及诗歌理论有细致的分析,注意揭示艺术风格的差异与嬗变。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为清代道、成、同、光四期诗史,作者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在纷纭的现象中清理出几条主要的脉络,并通过各代表性的诗人、诗派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对立与冲突——的探讨,以显示出当时诗歌发展的总的风貌。丁放《金元明清诗词理论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对金元明清诗词理论进行了史的梳理和研究。

广义的诗歌史,也包括了词史。然而词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也有不少独立的词史研究专著问世。许宗元《中国词史》(黄山书社1990年版)对词的发展进行了大致梳理,略依名家、派别为章节,各时代之下并附论其词学文献。黄拔荆《中国词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对词史脉络的梳理更为细致,并为两宋民间词、明清女性词留有专门篇幅,表明对词史丰富性的认识有所加强。此书在结构安排方面虽仍不脱作家作品模式,但突出了对各时代词风的描述及风格变异的把握,对词人艺术风格的体悟也更为具体深入。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对唐宋词特质与流变有明晰的论述。作者抓住词的文体特征,由其狭深性、伤感色彩、柔美风格切入对唐宋词的整体把握,对词的体式方面发展进行了细致分析,对民间词的原始形态、文人词的进展、小令与慢词的成熟、苏辛的意义等词学史上具有转折价值的命题充分阐述。在对词史走向进行把握的同时,注意社会、文化、政治、文人心理对创作的影响;结合体式、风格、题材的变化来确定词史分期。在宏观鸟瞰的同时又不废对具体作家作品的深切领域,且能注意其词史意义的抉发。史仲文《两宋词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把宋词的发展分为立业期、昌盛期、过渡期、狂放期、精进期和收缩期,每个时期选取一些典型词人及其作品进行详细分析,注重以点带面的词史写作。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从四个创作阶段来分析北宋词:晏殊欧阳修词风盛行的小令繁荣期、柳永词风崛起的慢词兴起期、苏轼词风崭露头角的豪放词创制期及清真词风风靡一时的词律规范期。以此为节点,加上对李清照与北宋后期词坛的分析,作者从体制、题材、风格等角度对北宋词坛面貌进行了细致阐述。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将南宋词置于词史的高峰阶段来考察,分宋词词坛的重建期、词史的高峰期、词艺的深化期及宋词的结获期四个时段,就词人创作与词风变异展开讨论。作者以豪放、婉约来分论词坛,认为南宋词界豪放词之外的创作皆可认为是婉约词的他样表现形式。论述中关注名家,亦注重中小词人的词史意义发掘,点面结合,艺术分析细腻具体。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虽为通论,但对唐宋词的发展演变亦有探讨。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一反“明无词”成见,对明代词坛进行全面董理,以明初、衰敝期、中兴期、衰变期为发展线索,对明词特点、词人词派情状、体式、风格、主体身份等条分缕析,以突出明词全貌。因系初创,还对明词学文献进行了梳理。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指出,清词的中兴实即词的抒情功能的复兴,是特定时期的文学现象,具有自身的特征而不能以宋词的标准来简单衡论。作者“以词风流变为主脉,以词派消长和各时期重大词创作活动及群体实践为骨干,从而经纬以大家、名家创作成就的评价。评估则从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两个方面来探觅其‘因’和‘变’的沿革流向为重点”。对重要词人的提领与中小词人的表微并重,艺术分析与文献梳理并重,从而使全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外,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清代词学批评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于论中见史,对于清代词学及其批评史进行探讨。

二 小说史的编写

小说史的编写亦呈现出活跃状态。文学通史中史观的演进表明小说研究逐步从文学社会学的附庸向小说艺术本身迈进,结合西方理论优长促进了对古代小说艺术内涵的把握,同时也对建立小说史自身品格提出了预期。断代史、类别史、艺术史日趋深化,集束性研究成果不断推出,这都显示出小说史编纂的实绩。

新中国成立三十年中所出版的两种小说史无一例外地都充斥了政治说教与阶级话语。北京大学中文系55级编写的《中国小说史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将小说分为准备时期、产生发展成熟时期与繁荣时期三个阶段,以时代背景、重要作家、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为主要论述对象,为小说史提供了初步样貌。就论述模式而言,这种体现社会学影响的框架性结构,对此后的小说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由于编写者心中横亘有进步、反动之分,强调政治先进性,故而得出“中国小说史上所产生的三百多部长篇小说和数以万计的短篇小说,百分之九十几是封建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糟粕”这样的结论,其具体论述也难免此种痕迹。此书1973年重版,1978年出改订本,但基本倾向没有根本改变。南开大学中文系编纂的《中国小说史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主要论述明、清及近代小说,以重要作品为论述主体,纲目清楚但较为简略,而编者强调“联系古代历史环境和阶级关系进行具体的阶级分析,把作家和作品放在阶级斗争的具体环境中加以考察”,表明此书的时代局限不可避免。到谈凤梁《中国古代小说简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书写样式就完全进入了学术轨辙,以讲史和英雄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来分论明代小说,以拟古、讽刺和谴责、世情、侠义公案来论析清代小说,论述明显细致周详得多。杨子坚《新编中国古代小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强化了艺术分析,力图从小说发展中反映艺术演进的规律。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打破了编年通史形式,将古代小说分为几种类型,在每种类型下再作纵向探讨。王恒展《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强调从动态的角度把握小说的内涵,分疏不同发展阶段小说的特征,结合社会背景与时代文化,分析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的离合,以小说形式演进为中心,关注小说本身的艺术发展规律。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更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作者依时代顺序选择代表性作品,结合社会文化加以分析,力图抉发小说本体的发展脉络。在对西方叙事学理论的借鉴同时,时刻保持理论的清醒,注意传统小说自身的特点,并试图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叙事学体系。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分先唐、唐宋元、明代、清代四卷,是具有完整性与系统性的小说史著述。作者在钩稽、分析演变之史迹时注重环节的完整性,力求对小说史有比较全面、准确的描述,在具体论述上则追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注重吸纳最新的学术成果,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全书文言、白话并重,作品和史料并重,文献考据和理论分析并重。同时,针对不同对象的特殊性又有所侧重,如早期的文言部分,侧重文献考据与脉络追索,明清白话小说部分则侧重文本阐释。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上篇从小说文体成熟过程来探讨小说史,下篇则以小说成熟后的小说家创作为中心来探讨小说史,体例和观念上颇有创新。

断代史方面,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对初盛时期的小说发展面貌重点关注,从小说的概念、兴盛原因与文化背景、与宗教的关系、作品内容种类、思想艺术特点、结构形式的演变等角度展开论述,对相关小说进行了认真的文献清理。程毅中《唐代小说史》[※注]从唐代小说文献入手,对之进行全面考辨清理,于具体研究中映现唐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与特点。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对宋元小说发展情况作了详细的探讨,也是以文献考辨见长。张兵《宋辽金元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对宋辽金元的小说进行了梳理与研究。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以五个阶段分论明代小说创作情况,而非仅着眼于文本,对小说行进轨迹有明晰的勾勒,所附编年史更以详核的微观研究丰富了理论判断。时萌《晚清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方正耀《晚清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对晚清小说进行了研究。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以编年形式叙述了近代小说发展史。此书共著录问世于近代的小说2755种(含翻译小说1003种),涉及作者及译者共1204人(另有416种作品作者不详,87种译作译者不详),出版机构598个(报刊205种,书局、书坊393家,另有162种作品出版者不详),均按时序排列,以月为基本时间单位,尽可能准确到日,因而较之一般的文学史体式,能更直观地显示近代小说创作的盛衰起伏轨迹,也有助于读者进而把握近代小说发展的整体框架和演变规律。除了学术史意义之外,同时兼具文献学的重要价值。

类别史方面,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对唐代以前的志怪小说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了史的梳理,尤以文献考辨见长,以竭泽而渔的方式对相关志怪小说进行文献搜集辨析。吴礼权《中国笔记小说史》(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3年版)首次从笔记小说的类型角度考察文言小说的发展演变情况。李宗为《唐人传奇》(中华书局1985年版)按初期、盛期、中期和晚期几个时期来考辨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史。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广搜博采,从“说话”艺术起始,结合“说话”活动对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进行了几乎穷尽式的研讨,所附录的话本也颇具文献价值。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在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对话本小说史的发展演变及其相关作品作了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此外,侯忠义、刘世林《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王海林《中国武侠小说史略》、胡胜《明清神魔小说研究》、苗怀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苏建新《中国才子佳人小说演变史》、陈颖《中国战争小说史论》、邱绍雄《中国商贾小说史》等类别小说史也各有特点。

除了上述小说史外,鲁德才《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纪德君《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和《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等是从小说艺术上来探讨小说发展史。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从小说的文体发生学角度探讨了小说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也是围绕小说文体独立来研究小说史,但此书论述严密系统,对笔记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和章回小说等各种小说文体都有详细的论述。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黄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对中国小说理论发展史进行了梳理,开创了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新领域。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韩进廉《中国小说美学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对中国小说美学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对中国小说评点进行了“史”和“论”的全面研究,具有学术开拓的价值和意义,其下编“小说评点编年叙录”以编年史的形式全面梳理了中国小说评点由萌兴到转型的发展历程。

在小说史的编写中,有几套大型丛书的作用值得一提。1992年由辽宁教育出版社推出的9辑80册《古代小说评介丛书》,学术性与通俗性并重,就小说发展、文化、内容、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推介。其中,断代史包括《汉魏六朝小说简史》(侯忠义)、《唐代小说简史》(侯忠义)、《宋元小说简史》(萧相恺)、《明代小说简史》(孙一珍)、《清代小说简史》(张俊、沈治钧)、《晚清小说简史》(欧阳健)、《中国小说的发展源流》(林辰);分类史有《话本小说史话》(张兵)、《神怪小说史话》(林辰)、《讲史小说史话》(王星琦)、《世情小说史话》(萧相恺)、《公案小说史话》(黄岩柏)、《才子佳人小说史话》(苗壮)、《侠义小说史话》(曹亦冰)、《讽喻小说史话》(蔡国梁)。辽宁人民出版社从1991年起推出“中国小说史研究丛书”,有《中国公案小说史》(黄岩柏)、《中国武侠小说史》(罗立群)、《中国志人小说史》(宁稼雨)、《中国讽刺小说史》(齐裕焜、陈惠琴)。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起推出《中国小说史丛书》包括4辑17部,断代史包括《汉魏六朝小说史》(王枝忠)、《隋唐五代小说史》(侯忠义)、《宋元小说史》(萧相恺)、《明代小说史》(齐裕焜)、《清代小说史》(张俊)、《晚清小说史》(欧阳健);题材史有《历史小说史》(陈熙中)、《世情小说史》(向楷)、《神怪小说史》(林辰)、《侠义公案小说史》(曹亦冰);体裁史有《笔记小说史》(苗壮)、《传奇小说史》(薛洪绩)、《话本小说史》(萧欣桥、刘福元)、《章回小说史》(陈美林、冯保善、李忠明);通史类包括《中国小说理论史》(王汝梅、张羽)、《中国小说艺术史》(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研究史》(黄霖等)。江苏教育出版社自1997年起出版的《中国小说通史系列丛书》则从题材角度撰述,分为《中国神怪小说通史》(欧阳健)、《中国英雄侠义小说通史》(陈颖)、《中国人情小说通史》(陈节)、《中国社会小说通史》(游友基)、《中国历史小说通史》(齐裕焜)。可以看出,无论是通代、断代还是类别史,都已经涌现出大量成果。丛书以集束形式将相关著述集中展现,充分表明小说史的研究已经充分细化并进入了繁荣阶段。

三 戏曲史的编写

广义的戏曲史包括戏剧与散曲。从史的角度来看,显然以戏剧史研究成果更为丰硕。周贻白《中国戏剧史》(中华书局1953年版)对戏剧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整体呈现了其发展脉络。此书线索明晰,自戏剧的萌芽、产生直至演变发展,各期特征论述精当。在编写方面突破了作家作品模式,而注重各阶段戏剧的文本特征、音乐形式、剧场表演诸端,强调了戏剧的自身特点。此书一个突出特点在于,不仅仅关注戏剧的文本形式,更注目于其立体性,强调剧场的作用,注重联系舞台实践,从而使戏剧史摆脱了单纯案头文学的研究样式。此外对地方戏曲的介绍也颇有加强,尤详于皮黄剧。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1981年版)论述范围自戏曲滥觞阶段至鸦片战争前后,分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北杂剧与南戏、昆山腔与弋阳腔、清代地方戏四编进行论述。此书结构明晰,论述细致,其分期反映出对戏曲史自身流变的认识。论述方面注意结合社会文化因素与戏曲本身的发展动因来展开;在对重要作家作品突出强调的同时,以较多篇幅关注舞台艺术,对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的探讨均有所加强;关注文本的同时,注重结合相关文物来佐证说明,加深认识;对地方戏的论述尤为详细,对其声腔、板式变化结构体系、角色体制、表演形式的演变有清楚的分析;同时结合特定时代因素对宫廷戏曲予以关注。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则强调了文学性。作者超脱了作家作品格局,在纵的方面突出戏曲演进的各个阶段,由雏形至成熟,并论述了此后明代的雅化倾向,清代的由雅而俗趋势,凸显其主线;横的方面则对各时代戏曲文学的面貌、价值、审美特征加以概述,同时以点带面,通过对重要作家作品的叙述来突出这一概述。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更带有文化研究色彩,是21世纪以来最有代表性的戏曲通史。第一卷主要是对戏曲的发生学研究。论述原始戏剧形态时突出了仪式、祭祀的影响,结合礼制文化特点分析戏剧的形成机制;论述西域戏剧文化的影响,分析剧场的起源,关注傩戏、木偶戏、目连戏等特殊戏曲样式;对杂剧形成阶段的商业环境、杂剧内容、体制、舞台特征、艺人活动的提揭,都颇具新意。第二卷从舞台艺术与文学创作角度论述元代戏曲成就。第三卷对明代声腔演变与舞台发展、具体创作、戏曲理论进行论述。第四卷集中论述清代地方剧种的兴起与舞台繁荣,并归纳了戏剧创作与理论的发展。此书的历史意识贯穿于对剧场与戏曲文学论述的全程,较好地体现了作为表演艺术的戏曲的鲜明特征。对特殊剧种的论述也能做到沿波讨源、源流并重。在重视文献材料的同时,大力强化了对文物的利用,特别是对剧场发展史的概括。在处理文学创作之际,也强调自出心裁,不随人附论,多结合研究所见而有所生发。在章节的编排方面别具匠心,结合重要戏曲创作的价值与意义立题,避免了以人为目的常见套路。在对戏曲历史的勾画中有力突出了戏曲的发生环节,强调文化氛围、时代因素、文人心态的合力。此外对艺人活动的重视也使得此书在文学与剧场之际找到了关节点,戏曲史从而更具有立体性。谭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独辟蹊径,对中国古代戏剧理论史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全书以理论问题为经、历史分期为纬,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发展脉络。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对明清戏曲评点进行了研究,虽为论,亦有史的梳理。

戏曲断代史相对较为集中,元代是论述的重点,而其他时段也不乏学术关注。李占鹏《宋前戏剧形成史》(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注力于戏剧形成阶段的形态、特征、文化意蕴及戏剧史意义。徐宏图《南宋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系统论述了中国戏曲在南宋时期的发展史,对南宋时期的南戏、宋杂剧、傀儡戏、影戏等各种形式的戏曲都进行介绍,还原了南宋作为中国戏曲生成期的原貌。李春祥《元杂剧史稿》(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以作家剧作为中心,并对元杂剧的兴起、体制、繁荣与衰微原因及断限进行了论述。刘荫柏《元代杂剧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从社会背景、作家历史分期、作家作品、理论、演出等方面对元杂剧进行论述,并论及其选本、影响与研究史。黄卉《元代戏曲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不仅对元杂剧的崛起、发展历程、重要作家作出研讨,同时扩展议题论及南戏;并从宏观层面对元代戏曲的审美形态、理论批评、演出方式、舞台艺术进行全面论述,从而使此书脱离了单纯案头文学史的形态。李修生《元杂剧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对元杂剧的面目、演出与剧本体制加以综述,注重蒙元文化对杂剧的影响,并结合自身思考将元杂剧分为初、中、晚三个发展阶段,逐一介绍其代表作家与作品。并附论南戏的兴起、发展及杂剧的研究史。金宁芬《明代戏曲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勾画了明代戏曲发展变化的轨迹,论述了明代戏曲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对明代每个时期的戏曲形式和重要作家作品都进行了重点探讨。徐子方《明杂剧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是第一部明杂剧史著作,作者运用系统论和心态史学、艺术美学等方法,对杂剧入明以后的发展状况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明杂剧由民间进入宫廷,再由宫廷转入文人书斋的发展脉络。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将明清传奇分为生长、勃兴、发展、余势、蜕变五个时期,结合社会情状、文化思潮、曲坛动向、体制、声腔、主题、派别等因素对其发展演变历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以作家为纲,以作品为目,考虑到清代戏曲实际而不以杂剧、传奇分类,以时间先后为序对清代戏曲的发展面貌进行了细密的论述,标举了大量中小作家;在内容安排方面还对戏曲理论、曲选曲谱、花部、地方戏及少数民族戏曲予以特别关注,颇有填补空白之效。王汉民、刘奇玉《清代戏曲史编年》(巴蜀书社2008年版)对清代戏曲作家作品资料进行系年编排,并适当涉及演出情况,体现了从文献角度梳理戏曲史的努力。左鹏军《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概述了晚清民国时期(1840—1949年)传奇杂剧基本面貌、题材选择、艺术结构、文体形态、语言建构、舞台艺术等方面的显著变革和突出特征,并对一些代表性戏曲家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论,描述了传奇杂剧从承续前代兴盛余绪到实现短暂繁荣再到渐趋消歇的曲折历程,展示了最后阶段的传奇杂剧的复杂情景与多姿面貌。程华平《明清传奇编年史稿》(齐鲁书社2008年版)对明清传奇进行编年史著述。俞为民《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台湾华正书局1998年版)对古代戏曲理论史进行了论稿研究。

戏曲由于兼具文学与艺术特质,史的编纂也体现出自身特点。史纂中表现出的指导观念,反映出对戏曲史的切入的路径:或重视文献考辨,或重视声腔音韵,或重视舞台表演。这三方面都能有效把握戏曲的特征,文献是戏曲遗留的最重要材料,声情体现出中国戏曲的民族特点,表演是戏曲的动态样式,而三者的结合则更能以全景立体的方式呈现戏曲的整体样貌,这也是史纂中显现出的日益明显学术动向。随着文物考古的进展,大量戏台、壁画、墓砖的出土,有力促进了对戏曲原生态的还原与重构,因而戏曲史中对文物的重视是近年来呈现出的重要特征。而人类学对远古祭祀、仪式、民间宗教的研究,也促进了戏曲的发生学探讨,戏曲史不再是单纯的文本史,更多带有了文化学的色彩,甚至政治史、思想史渗入的痕迹也偶或一见。而剧种研究的深化则是对戏曲史的一大贡献,如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等皆可称述。不过仍然需要注意的是,对戏曲成就的评判,不少论著仍从西方戏剧的标准出发,谈人物塑造、论戏剧冲突,对戏曲的本土特征似乎关注不够。相对而言,作为一代文学的散曲,研究状况要冷寂得多。择要而论,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论述丰厚的通代散曲史。第一卷对散曲形式发展历程进行归纳。通过对南北曲的渊源与形成、格律、篇制、语体形式的分析,揭示了散曲这一文学样式自身的形式发展规律。第二卷为文学潮流史。作者将散曲文学精神构架概述为避世思想与玩世哲学,以风力、情采、物色、辞藻构成其审美内涵。结合元明清时代的文化心理与文人心态,作者对散曲演进中各流派的具体面貌、风格类型、审美嬗变等进行了细致分析,从而在宏观层面勾勒出散曲发展的特征。第三卷为作家创作史,对三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史意义进行抉发,在具体细节方面深化了此前的论述。梁扬、杨东甫《中国散曲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体例上没有什么创新,但该书把民国的散曲史纳入考察范围,是其新创。羊春秋《散曲通论》(岳麓书社1992年版)虽是通论性质,但对于元明清的散曲作家群、流派和风格进行了曲史式的梳理,具有通代散曲史的特点。赵义山《元散曲通论》(巴蜀书社1993年版)对元散曲的发展划分为演化期、始盛期、鼎盛期和衰落期四个阶段,对元散曲的作家群和流派进行详细的考察。赵义山《明清散曲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对明清散曲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作者通过文献梳理与艺术分析,提出明散曲的成就实不下于元曲;并从过渡、低落、复兴、鼎盛、继盛五期对明曲的发展脉络进行重点勾画,同时注重各阶段的文化走向、曲坛面貌及风尚递迁。又从变异、衰落、式微三阶段对清散曲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在关注文人创作、南北差异的同时,亦注目于民间时尚小曲。文辞简练,脉络清晰,是一部颇为详备的断代曲史。

四 散文史的编写

古文在古代文人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但载道的特性使其在新文学观念兴起之后面临被逐出文学的尴尬;骈文艺术性追求自不待言,却又在很长的时间内被视为形式主义的典型。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文章史的式微。

冯其庸《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北京出版社1964年版)是较早的一部散文小史。此书篇幅甚为短小,以简明的语言对此期的散文成就加以概述,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已有很大发展;汉代则出现了司马迁这样的语言艺术大师,同时产生了新的文学形式赋,散文成就很高;而魏晋南北朝则是散文的变化时期。谭家健、郑君华《先秦散文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结合先秦时代的社会特点,对散文的分期、特点进行概述,并以成书的先后顺序,从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角度对先秦重要散文的文献情况、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文学价值进行详细的分析。韩兆琦、吕伯涛《汉代散文史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将汉代散文分为西汉前期、西汉后期东汉前期、东汉后期三个阶段,并以司马迁单独列为一章,各章强调每一阶段社会背景对散文发展的影响,同时注意把握散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示其上下勾连的文学史意义。在对历史脉络梳理的同时,以大量篇幅对代表性作品进行解读,因而此书又带有散文史与作品选的双重意义。

通代散文史著作方面的代表作是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等。郭著是目前最为详尽的散文通史,论述详尽,材料丰富是此书的突出特点,大量未被学界关注的作者与文章得以编排入史,而对具体文章的释读则更多从散文史的角度展开,与一般文学鉴赏性质殊异。此书中的散文观念体现了作者自身的学术理解,作者强调从中国文章的实际而不是“文学概论”中所限定的范畴出发,因而其上限远溯至散文初具形态的殷商之世;政论、史论、传记等“文学性”不强的文章亦在论述之列,同时包括骈文辞赋;论述时强调史识,不以资料长编为满足而力求对材料的融贯把握。谭著则对散文发展脉络作了精要的梳理,以时代先后为序对不同时段的散文发展特征进行了描述,突出各阶段主流散文样式,结合时代文化背景加以把握,如对史官文化、骈散之争、学派纷争等的论述皆能提纲挈领地标举散文发展的重要文化场域。各章前有概论,后附研修书目举要,全书之后又附有相应文献书目,颇便使用。此外,还有刘振东、高洪奎、杜豫《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刘衍主编《中国散文史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漆绪邦主编《中国散文通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张梦新主编《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杨民《万川一月——中国古代散文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

属于大散文文体的还有赋和骈文,彼此有一定的交集。赋作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体,其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赋史的编写却并不热门。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对由先秦至明清的赋体文章进行了贯通性的梳理。作者以时代为序,从题材、主体、思想的变化与体制、表现艺术的递嬗角度,勾勒出赋体演化的框架。作者关注时代文化的作用,对各阶段赋体的发展特征作出了细致的论述,并结合具体赋家与作品加以深化;还注重赋与其他文体的关联,对骈文、齐梁宫体、西昆体等相关范畴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光复《赋史述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注重把握赋体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特征,结合作品对赋的酝酿、形成、兴盛、抒情化、转变、复兴等节段进行了论述,对南北朝时期不同的赋体艺术审美面貌也予以揭示,并概述了以往不受重视的唐以后赋体发展情况,但仍显简略。李曰刚《辞赋流变史》(文译出版社1987年版)则强调了不同时代占据主流位置的赋体样式,从骚赋(楚辞)、短赋(荀赋)、古赋(汉赋)、俳赋(魏晋南北朝赋)、律赋(唐宋赋)、散赋(宋赋)、股赋(明清赋)的形成、背景、特质、体类、样式、作家等方面对赋的形式流变进行整体把握,在结构脉络的处理上显得颇具特色。当然这样处理可以很鲜明地突出各时代的典型赋体,但也不可避免地遮蔽了赋的其他样式。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则从辞赋源流辨析入手,将其发展历程归结为肇始化成、光大鼎盛、拓境凝情、蓄流演渡、仿汉新变、仿唐蜕化、形胜旨微诸期,简明精当地概括出赋体的衍化轨迹。在凝练把握不同时代赋体发展特征的同时,作者注重结合时代思潮与文化心理,对赋的主题更迭与风格嬗变进行了细致分析。在对具体作家赋史意义进行抉发的同时,更强调时代文风的递转与辞赋主旨、情境的变迁,从而使全书具有较明显的文化学研究色彩。断代赋史方面,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深入细致地对此期赋体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了勾勒,揭示出其主题、语言、体式、结构、形式追求的变化;同时关注赋体与其他文体的渗透与影响,如赋体诗化、文体赋化等。在横向结构上,则结合时代政治、宗教、思潮、地域等因素,力图全面就社会心理与文学思潮层面抉发此期赋体的独特价值。王琳《六朝辞赋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从内容的开拓与艺术的完善角度进行比照,认为六朝赋总体成就高于汉赋;作者还关注诗赋两类文体之间的渗透与融合,提出在题材内容上二体同步并行、互为消长,在艺术风貌上则表现为赋的诗化与诗的赋化。在这样的纵横比较基础之上,作者分三国、两晋、南北朝三个发展阶段对赋体的演变历程进行勾画,突出了各期的主要特点与重要作家的贡献,并特别关注六朝后期南北朝的赋风融合问题。就编写成果而言,显然赋史数量的偏少与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称的。研究中表现出的一些现象值得思考:首先,汉赋研究较为充分,有大量成果问世,但学者可能更热衷于具体问题的探讨,而对汉代赋史的纂述兴趣不大。其次,断代赋史表现出通贯的视野,值得表彰,特别是对唐以后辞赋的关注,更显出文学史的眼光。但对唐后辞赋的文献梳理、论述、赋学问题的探讨皆有待深化。再次,近年来对唐以后辞赋的研究渐趋细致,但多属专题探讨而少有赋史结撰。如果体认赋史是具体研究的系统化与深层化,那么这一路向仍是值得期待的。

骈文史的编撰相对则更少。姜书阁《骈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骈文通史。作者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关注骈文的不同发展阶段,注重骈文审美风格的嬗变,突出重要作家的文学史意义。作者上溯于骈词俪语,认为骈文兴起于东汉,变化于永明,造极于徐、庾,一变于陆贽新体骈文公牍,二变于李商隐,再变于宋四六,嗣后骈文衰落,即使是号称中兴的清代骈文,实际上也无多新变。于景祥《唐宋骈文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对唐宋之际骈文风貌的变革与名家的艺术风格多有辨析。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吉林人民出版2002年版)则更为详备。作者在对骈文发展轨迹把握的同时,还论述了骈文的特征、产生原因、与他种文体关系,并以结语形式总结了骈文发展演化的内外部规律与得失。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