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78,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四 现实主义的价值导向

来 源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7
摘 要
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地位的社会主义学术新传统确立了新的价值导向,这就是阶级性、人民性、爱国主义和现实主义等价值导向。这些价值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概括,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国内外政治环境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其中蕴含着浓厚的现实政治功利目的的考量和诉求。至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新中国学术传统的价值导向的地位得到了确认。其次是过于拔高现实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至于把现实主义从文学创作方法转换成社会主义文学的意识形态评价标准,凡符合者就是社会主义文学,凡不符合者则是非社会主义文学,由此走向了教条化和庸俗化,反而窒息了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和批评。
关键词

价值导向

现实主义

人民性

爱国主义

阶级性

社会主义

阶级

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

文学

民族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四 现实主义的价值导向

字体:

现实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实质上是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4年苏联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1954年第二次全苏代表大会上,苏联作协领导人西蒙诺夫提出删去定义的最后一句,因为此句的“任务”与现实主义“方法”无关。1954年春至1955年夏,毕达可夫来华讲学,其对现实主义内容的讲授仍采用苏联原始定义,并且更加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地位和作用。

1949年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为从苏联重点引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供了政治条件。1952年,冯雪峰在《文艺报》上发表了《中国文学中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轮廓》,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篇全面系统地论述现实主义发展史的文章。文中运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理论,提出了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概念,并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进行了沟通,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因为无产阶级的思想就正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名词在意义上是一样的”。1952年底,经过文艺整风,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的大学习、大宣传、大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取代了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提法。1953年,周扬为苏联《旗帜》杂志写的专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现在已成为全世界一切进步作家的旗帜,中国人民的文学正在这个旗帜之下前进。正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一样,中国人民的文学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组成部分。”[※注]同年9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正式确认了“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我们文艺界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至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新中国学术传统的价值导向的地位得到了确认。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内涵主要是来自于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的原始定义。冯雪峰对其阐释道:“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义的、革命的、发展的观点去具体地观察、分析和描写生活。现实主义是必须描写真实的,而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真正的真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描写真实,是为了宣传社会主义,为了用社会主义来教育人民和改造生活。因此,他是有立场地去描写真实。他对于生活是有所肯定和有所否定的,而且他的肯定和否定,都是强烈而鲜明的。”[※注]而判断作品是否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标准,“主要不在它所描写的内容是否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而是在于以社会主义的观点、立场来表现革命发展中的生活的真实”[※注]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学术价值导向的确立凸显了两大现实需要:“一是适应创造社会主义文学新人的需要”,“二是坚持文艺理论研究中反映论的认识论”。[※注]因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出满足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当下需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这种价值导向的强调也同样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以现实主义否定了浪漫主义等其他文艺创作方法,对于文艺创作来说显得方法单一,并且也不符合文艺创作实际。其次是过于拔高现实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至于把现实主义从文学创作方法转换成社会主义文学的意识形态评价标准,凡符合者就是社会主义文学,凡不符合者则是非社会主义文学,由此走向了教条化和庸俗化,反而窒息了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和批评。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