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古代文学的原型题旨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7 | ||
摘 要
:
|
神话—原型批评[※注]是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兴起后借鉴西方外来文化来研究本土文学的重要理论与方法,与20世纪20—40年代茅盾、闻一多等学者的先行尝试等也有着密切的学脉传承关系。其研究成果首先体现在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上,然后拓展到其他文学研究,主要包括原型仪式研究、原型意象研究、原型结构研究和原型题旨研究等。由于神话—原型批评不仅追溯古代文学之源,而且通过“原型”之维链接古今。”[※注]神话—原型批评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正与“原型”的重新发现相向而行,相得益彰。 | ||||||
关键词
:
|
原型 文学 神话 意象 原型结构 仪式 原型意象 红楼梦 母题 文化 人类学 |
在线阅读
六 古代文学的原型题旨研究
字体:大中小
原型题旨是指母题或主题研究。母题是民间叙事作品中最小的情节元素,这种情节元素能够从叙事作品中游离出来,又组合到另一作品中去,它在民间叙事中反复出现,在历史传承中具有独立存在能力和顽强存在性,它们数量有限,但通过不同组合又可以变幻出无数故事。主题则是由一个母题或多个母题(一个类型)结合而表达的基本思想。母题是纯粹的情节和行动,主题是母题的寓意,是从母题中提取出来的。一般来说,主题大于母题,母题是客观的情节元素,主题则是母题的综合价值判断。原型题旨研究在古代文学上的运用,既有母题研究,也有主题研究,但因为主题往往蕴含更多的人文价值判断,研究者一般是在母题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原型主题研究。原型主题具有一般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因此原型主题研究往往是探寻多个文本背后的共同题旨,试图寻找出文学的基本主题及其源流演变。
中国现代的文学主题研究起源于顾颉刚20年代初的孟姜女故事研究,诗歌方面则是朱光潜1934年发表的《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揭示中西诗歌在主题取向、表达方式、风格特征上的同异及其原因。80年代中后期,由于原型批评理论的广泛倡导,再加上西方主题学理论的大量引入,原型主题研究才开始真正兴起,并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批评方法。
王立是古代文学主题研究领域中起步较早、用力专勤、持续时间最长的突出学者。早自1986年始,他即以主题研究为中心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惜时主题初探》(《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恨主题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主题》(《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1期)、《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相思主题》(《学术论坛》1987年第4期)、《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生死主题》(《云南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黍离主题》(《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等。这些论文都以某一主题为中心,梳理其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内在美学轨迹,分析其形成的内在原因,讨论这一主题对中国文学及其创作的影响。虽然这些论文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原型主题剖析,但其对文学整体的宏观考察、探求文学作品一般性主题的意图,则与原型批评中的主题研究相同。
90年代是王立古代文学主题学研究成果大量推出的重要时期。较早的论著有《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将中国文学的主题划分为春恨、悲秋、出处(仕隐)、怀古、黍离、相思、思乡、惜时、游仙、生死这十大主题,并认为“这十大主题具有超载历史时空的普遍性、延展性,集中了中国文人、中国文学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关注与思考”。这部论著被称为“内地第一部主题学研究专著”,具有首创之功。论著以主题为框架,将整个古代文学纳入研究范围,既有宏观的视野,同时也有以大量具体作品为例证的具体分析,这种学术观点与研究方法在当时是较为新颖的,因而这本论著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推动了古代文学主题学研究的发展。此后,他又推出一系列主题研究著作。《中国文学主题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包括《意象的主题史》、《母题与心态史》、《悼祭文学与丧悼文化》、《江湖侠踪与侠文学》四卷,由主题研究扩展到心理、民俗、制度等多个层面的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复仇主题进行系统梳理和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还推出了他的一组丛书:《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永恒的眷恋——悼祭文学的主题史研究》、《伟大的同情——侠文学的主题史研究》。90年代出版的这些论著之间有些内容有交叉重复之处,但从总体上来看,在主题学研究上有很大的突破,开始有意识地借鉴原型理论、叙事学理论、文化批评等学术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主题进行共时性与历时性、文学性与文化性的多维研究,充分体现了文化批评的研究导向。
进入21世纪,王立又出版了6部主题研究论著,即《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题比较研究》(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武侠文学母题与意象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红豆——女性情爱文学的文化心理透视》(与刘卫英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等。这些论著有部分内容与以前的有重合之处,但同时又有不少新的开拓,比如宗教民俗文学主题、女性情爱主题、武侠文学母题等拓展和深化,都是王立主题学研究的新内质。
除王立的主题研究外,与此相关的重要成果还有:方克强《原型题旨:〈红楼梦〉的女神崇拜》(《文艺争鸣》1990年第1期),陶东风、徐莉萍《死亡·爱情·隐逸·思乡——中国文学四大主题》(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钱志熙《论中古文学生命主题的盛衰之变及其社会意识背景》(《文学遗产》1997年第4期),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经中的爱与美主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陈向春《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等等。方克强《原型题旨:〈红楼梦〉的女神崇拜》认为《红楼梦》的现实题旨即是“女性崇拜”与“男性批判”,其目的是“在文明发展的基石上,摒斥男性文化对人的生命的漠视和扭曲,重建女性文化的特质与优势”。陶东风、徐莉萍在《死亡·爱情·隐逸·思乡——中国文学四大主题》中提出“只有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长河中反复出现、历久不衰的主题,才能称为中国文学主题。这些主题是以一些惯例化了的意象模式(诗歌)和叙述模式(小说)存在的”。根据这一原则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死亡、爱情、隐逸和思乡四大主题进行梳理和阐释,解读了主题背后蕴含的人生哲思和精神感悟。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经中的爱与美主题》运用原型批评等理论从中西文学中归纳出“爱”与“美”的主题,并加以新的解读和阐释。
原型主题研究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直至跨入21世纪,一直是古代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其学术轨迹显示了动态的学术成就。一是主题研究的内部拓展。即文学主题的梳理与归纳,由伤春、悲秋等为人所熟知的显性主题,发展到对隐性的内在的主题的归纳,如对古代小说中赌技服人、比武斗智、照影称王、种植速长等母题的梳理,这大大地丰富了古代文学原型主题研究。二是主题研究的外向延展。即由最初较为单一的传统主题研究,转向多学科综合研究,如探讨文学主题与心理、宗教、民俗甚至是社会制度等的关联,使古代文学的主题研究具有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与疆域。此外,以比较文学的视野进行文学主题的中外比较研究是主题学发展的另一大亮点。三是主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多元化。不仅运用了原型批评理论和主题学理论,还引入了形象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多种文艺和文化理论,形成了多元化综合研究的主题学研究模式。四是形成了古代文学主题学研究理论的本土建构。80年代后期是主题学理论引介时期,90年代开始了主题学理论的内化与建构,在学术批评实践的基础上,建构起本土化的主题研究理论。总之,“在文学史研究中,主题学打破了长期以来各抱一段、各守一种文体的惯常状态,改变了一些研究对象在总体格局中的价值品位,它尤其冲击了作家作品集锦式的文学史模式”。[※注]原型主题研究体现了文学的宏观研究和整体研究的优势,但是由于主题归纳和划分的标准较为模糊和主观性强,因此以主题研究来探讨文学就往往会遗漏许多“非主题”性的内容;同时主题研究主要是把历时性的内容转化为共时性研究,这样就不能真正考察出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