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43,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四 古代文学与道家关系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2
摘 要
哲学与史学一样,与文学的关系同处于最核心的圈层之中。作为经过文化学研究激发的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文学与哲学关系研究勃兴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化热兴起之后,发展于整个90年代,延续到21世纪,并且很多研究是在21世纪才得到繁荣和深化。主要包括对古代文学的哲学精神与意义的阐释以及古代文学与周易、儒家、道家、玄学、理学和心学等方面的关系研究。概而言之,虽然心学与文学的关系研究总体上不如理学与文学的关系研究,但作为古代文学与哲学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就研究本身而言,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在文学思潮研究上更是如此。
关键词

文学

周易

理学

道家

哲学

玄学

学报

经学

儒学

文学思想

儒家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四 古代文学与道家关系研究

字体:

古代文学与道家的研究虽然在20世纪前半期有一些成果,但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80年代中期在文化热的催生下才重新得到重视。总体来说,道家与文学的研究稍有不如儒家与文学的研究情况,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的研究成果都不多,跨入21世纪,其研究成果才渐渐丰富起来。

自春秋时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后,庄子继之,从此以“道”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思想,不仅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古代文学与道家关系研究即集中于老子、庄子身上。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展开:一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学本身的研究;二是道家与古代文艺思想的研究;三是道家与古代文学发展和文学精神的研究。

1.道家文学研究。老庄首先是哲人,同时又是文学家;《老子》、《庄子》首先是哲学著作,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学研究,即是一种合哲学与文学为一体的交叉研究,是一种哲学之文学研究,或者说是一种哲学著作的文学性研究。关于老子文学研究,主要有汤漳平《论〈老子〉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州学刊》1981年第2期),陆永品《老子的散文》(《齐鲁学刊》1982年第2期),章沧授《论〈老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安庆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朱俊芳《论〈老子〉的艺术魅力》(《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许结《〈老子〉与中国古代哲理诗》(《学术月刊》1990年第2期)、《从创作看老子的文艺思想》(《中州学刊》1992年第3期),蔡靖泉《〈老子〉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荆州师专学报》1995第3期),李严《老子的文学特质述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等等,重点围绕《老子》的文体形式、情感内涵、艺术特色与文章风格等进行探讨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关于庄子文学研究,除了诸多单篇论文之外,还出现了孙雪霞《文学庄子探微》(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刁生虎《庄子文学新探:生命哲思与诗意言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孙克强、耿纪平主编《庄子文学研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11年版)等学术专著。

2.道家文艺思想研究。除了单篇论文外,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诸如漆绪邦《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赵明《道家文化及其艺术精神》(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高起学《道家哲学与古代文学理论》,陶东风《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王向峰主编《老庄美学新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包兆会《庄子生存论美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易小斌《先秦道家与早期文艺审美思想生成》(岳麓书社 2009年版),等等。高起学《道家哲学与古代文学理论》一书从自然论、虚静论、形神论、言意论、意象论、方法论、风格论、意境论等方面探讨了道家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对于道家哲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内涵渊源、发展衍变等关系作了深入研究。易小斌《先秦道家与早期文艺审美思想生成》抓住早期文艺审美思想生成这个切入点来探讨道家的影响,指出道家思想对于早期文艺审美的本体、主体、范畴和方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道家与古代文学关系研究。80年代,主要有赵明《道家思想与两汉文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1期)、《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学》(《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2期)、《道家思想与魏晋文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1985年第4期)等论文。至90年代,则有李炳海《道家与道家文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李生龙《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岳麓书社1998年版)等著作。李生龙还发表系列论文《道家思想与汉代文学》(《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4期)、《道家思想与两晋文学》(《求索》1997年第6期)、《道家思想与建安、魏末文学》(《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1期)等。此外,还有徐应佩《道家的自然妙道与山水文学》(《南通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龚长生《道家思想和中国文学》(《上海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李显卿、闵虹《道家哲学精神与中国文学》(《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等论文。进入21世纪后,道家与古代文学的研究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代表性成果有:尚学锋《道家思想与汉魏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张松辉《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王凯《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徐华《道家思潮与晚周秦汉文学形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博士论文有陈斯怀《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2007),于春媚《道家思想与魏晋文学》(2008)。这些论著在学术取向上大致有以下四类:

一是道家与古代文学精神研究。李炳海《道家与道家文学》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该著作通过对道家文学的各种现象作定性分析,从幽妙的玄感、泛神论的体系、崇尚自然的理想、空灵的境界、严峻的风格、齐物的观照方式、复杂的人生意识、超然的处世哲学等横断面剖析了道家文学内在的文化精神。赵明《道家文化及其艺术精神》一书虽然主体是阐释道家文化,但书中最后两章也论述了道家的艺术精神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二是道家与通代文学研究。李生龙《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是最早对道家与古代文学关系作通代研究的著作。全书分为五编,前四编是“道家总论”、“老子”、“庄子学派”和“黄老学派”等道家及其思想的论述,第五编是“道家对文学的影响”研究。该著作不是专门研究道家与文学的关系,但在对道家及其思想学说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对道家与古代文学关系还是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先是对道家美学思想和老庄的文学特色进行了共时性探讨;然后从道家对文学影响的角度对道家思想与楚辞、汉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和元明清文学的关系作了历时性的纵向分析和研究。

三是道家与断代文学研究。尚学锋《道家思想与汉魏文学》从断代文学角度研究了道家与文学关系的著作。该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了道家的精神境界、崇尚自然的观点以及生命意识对汉魏文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下编分述道家思想与文化精神对汉魏的赋、诗、散文及小说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同文体中具有不同的表现。概而言之,一是汉初道家的文化精神影响了汉大赋的艺术精神;二是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与汉末追求享乐、自由的士风相结合,激发了大胆抒写世俗之情的文艺思潮,使诗、赋的创作从儒家政教文学观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促进了文学的自觉;三是道家的生活理想、艺术趣尚孕育出游仙、归田和抒写闲情类的作品、寓言赋以及大量的小说。四是对作品风格的影响。张松辉《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是另一部从断代文学研究道家与文学的著作。在时段上,与尚学锋下探汉魏不同,张松辉则是上溯先秦两汉,对道家与先秦两汉的文人和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包括道家与先秦两汉文人考,道家对先秦楚辞、汉赋、诗歌、史传文学、小说的影响研究,以及道家思想对后世文学思想的影响研究。此外,陈斯怀《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2007),于春媚《道家思想与魏晋文学》(2008)等博士论文,徐华《道家思潮与晚周秦汉文学形态》,赵明《道家思想与两汉文学》、《道家思想与魏晋文学》,李生龙《道家思想与汉代文学》、《道家思想与两晋文学》、《道家思想与建安、魏末文学》等论文也是此类研究。

四是道家与相关文体研究。韩经太《中国诗学的语言哲学内核与语言艺术模式》认为中国诗学的民族文化特质,是由汉语诗歌创作与理论批评所独有的语言哲学的内在精神和语言艺术的实践模式历史地决定的。以《老子》首章之立言方式为标志,思想领域的“名道”学说,以其两端同出而相互生成的名物玄同观念,导致了中国诗学的语言哲学内核——“言难言”和“言无言”互动的语言艺术精神。这一艺术精神贯注于诗学传统,经历了三次关键性的实践塑造。中国诗歌语言艺术的经典模式,是对应于语言哲学之名物玄同观的“赋兼比兴”模式。[※注]王凯《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通过山水田园诗这一特殊诗体来探讨道家与文学的关系。该书“旨在通过山水田园诗来展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艺术精神,同时也尝试运用道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做出新的阐释”,[※注]因此选取先秦至晚唐的山水田园诗,对其孕育、萌芽、形成以及发展到高峰的流变过程进行详细考察,一方面深入地探讨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精神对山水田园诗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生动地分析了山水田园诗中所蕴涵的自然气韵和道家风骨。徐应佩《道家的自然妙道与山水文学》也是这方面研究的论文。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