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7.153.20,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六 古代文学与理学关系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7
摘 要
哲学与史学一样,与文学的关系同处于最核心的圈层之中。作为经过文化学研究激发的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文学与哲学关系研究勃兴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化热兴起之后,发展于整个90年代,延续到21世纪,并且很多研究是在21世纪才得到繁荣和深化。主要包括对古代文学的哲学精神与意义的阐释以及古代文学与周易、儒家、道家、玄学、理学和心学等方面的关系研究。概而言之,虽然心学与文学的关系研究总体上不如理学与文学的关系研究,但作为古代文学与哲学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就研究本身而言,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在文学思潮研究上更是如此。
关键词

文学

周易

理学

道家

哲学

玄学

学报

经学

儒学

文学思想

儒家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六 古代文学与理学关系研究

字体:

由程朱创立的理学是重要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有对早期儒家思想的承续,又有借鉴吸引道释思想的时代新变。古代文学与理学的关系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90年代得到发展,进入21世纪走向全面的繁荣和深化。

由于理学倡导“三纲五常”,因此常被视为封建消极思想而被批判。80年代文化热兴起前,理学与古代文学的研究就是从批判的角度出发,如陈铭《宋明理学与明清小说的程式化和教训化》(《浙江学刊》1982年第4期),张国光《金圣叹文学批评中反对封建理学的思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等。文化热兴起后,催生了一批理学与文学研究的文章。诸如徐正纶《试论〈阅微草堂笔记〉反理学的得失》(《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陈庆惠《〈牡丹亭〉的主题是肯定人欲,反对理学》(《复旦学报》1984年第4期),曾秀苍和王昌定《理学人物的写真——论〈歧路灯〉的人物塑造》(《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赵兴勤《理学家人格的追求与世情小说情节的构筑》(《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第3期),任访秋《清代朴学家的反理学思想及先进的文学观》(《中州学刊》1985年第3期),杨胜宽《宋代理学与诗歌》(《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杨侠和邹晓《儒学·理学·世情小说》(《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87第4期),李勤印《古代情诗对诗教、理学的反叛》(《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等等。但这些文章仍然是沿着此前的批判视角,要么谈论理学对文学的消极影响,要么谈论文学的反理学意义。马积高《宋明理学与文学》[※注]是第一部研究理学与古代文学内在关系的著作,也是80年代此类研究唯一的著作。该著作把心学也纳入考察范围,第一次对理学与文学的关系作了历时性的系统考察和研究。但其研究的出发点也只是关注到理学的消极面,对其持批判态度。作者指出:“理学对文学的影响则几乎难以找出什么积极的东西。……故从理学开始形成之时起,理学家与文学家就展开了冲突,……以后理学虽渐渐侵入到文学的领域,但文学对理学的抵制、反抗,始终没有停止,只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注]因此,整个80年代理学与古代文学研究虽然有一些成果,但在学术评价的态度上却是有失客观公允性,还带有一定的阶级分析论色彩。

90年代,人们开始以较为客观公正的态度来看待理学与文学的复杂关系。如廖可斌《理学的二重性及其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注]一文指出:“关于宋以后理学对文学的影响,迄今学术界比较注重强调的是其中消极的一面,……但如果进入较深的研究层次,问题就并不这样简单。……理学对文学的影响是相当复杂的,这种复杂性又源于理学本身性质的二重性。”90年代出版的一些论著,吴长庚《朱熹文学思想论》(黄山书社1994年版),宋克夫《宋明理学与章回小说》(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韩经太《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中华书局1997年版),许总《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等都是从理学与文学的复杂关系来着手研究。如吴长庚《朱熹文学思想论》一书“是从宋代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全面把握作为文学家的朱熹的文学思想体系,既看到他的文学思想同他的理学思想、经学思想联系的一面,又看到他的文学思想超越他的理学思想、经学思想的一面”,[※注]没有对理学与文学的关系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宋克夫《宋明理学与章回小说》对宋明理学与章回小说的关系作了详细的研究,韩经太《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对理学文化的发展演变与文学思潮的变迁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许总《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是90年代理学与文学研究成就最突出的著作。该书对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全书以思想史的自身发展为经,以宋明时代社会心理为纬,分析理学的性质、演变,说明其历史必然性,探究其与文学艺术沟通联结的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古文、诗、词、小说、戏曲等文学体类的性质内涵与表现形态发展演变轨迹的把握,考察理学在其中发挥的影响与作用。同时,通过对理学自身发展、演化、解体过程的描画,揭示出其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折射及复杂表现。因此,全书既穷究了中国近古文学艺术史性态形成与演变的思想史根源,又将宋明理学的研究拓展到文学艺术领域,是理学与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著作。

进入21世纪,理学与古代文学研究在90年代开拓的基础上走向全面的繁荣和深化,许多论文著作得到了发表或出版。就研究内容而言,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研究的文学对象从宏观走向微观。宏观研究固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理学与文学的关系,但微观研究则能进一步深化两者的研究。如陈忻《宋代洛学与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查洪德《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中华书局2005年版)等。前者对以二程及其门人弟子为代表的宋代洛学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进行了详细地研究,涉及的人物有程颢、程颐、杨时、谢良佐及吕大临兄弟、游酢、尹龉、张绎、张九成、罗从彦、吕本中等。后者对元代理学影响下的文学进行了探讨,重点论述了郝经、刘因、戴元表、吴澄、刘将孙、虞集、黄溍、柳贯、戴良等人的理学思想及其文学创作。特别是此期出现了一批对理学家与文学进行探讨的个案研究,主要有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杜海军《吕祖谦文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张文利《魏了翁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以及王素美的《刘因的理学思想与文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吴澄的理学思想与文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许衡的理学思想与文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等著作。这些论著或者对理学家的文学思想与创作进行专题研究,如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杜海军《吕祖谦文学研究》,张文利《魏了翁文学研究》即是如此,从而纠正了理学家无文学的偏见;或者对理学家的个人理学思想与文学创作关系进行研究,如王素美的三部著作,进而以个案研究深化了理学与文学的研究。

第二,关注的文学体裁从单一走向多元。即以诗文为中心向其他各种文体拓展。宋克夫《宋明理学与章回小说》是最早从文体上来研究理学与文学的关系,从小说文体来研究理学与文学的还有朱恒夫《宋明理学与古代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赵兴勤《理学思潮与世情小说》(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等。除此之外,其他各体文学与理学的研究都有所涉及。理学与戏曲的,如季国平《宋明理学与戏曲》(中国戏曲出版社2003年版);理学与诗词的,如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张春义《宋词与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理学与散文的,如闵泽平《南宋理学家散文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等。从各种文体来探讨理学与文学的关系,既表明理学与文学的关系密切,更有助于从文体演变角度来深化理学与文学的研究。

第三,理学与文艺思想研究得到了全面的拓展。主要著作有许总主编《理学文艺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李春青《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石明庆《理学文化与南宋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范希春《理性之维——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邓莹辉《两宋理学美学与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其中,许总主编的《理学文艺史纲》对宋明理学与古代文艺思想作了全面的探讨,全书分为“引论卷”、“诗学卷”、“词学卷”、“古文卷”、“小说卷”、“戏曲卷”和“绘画卷”,第一次系统地深入地研究了理学发展演变与古代文艺思想变迁的关系。其他各著作则着眼于理学与宋代文艺思想的关系研究,使宋代文艺思想与理学的研究得到全面的拓展和深化。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