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古代文学与佛教关系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3 | ||
摘 要
:
|
因此,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道教、佛教、民间宗教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都是古代文学研究考察的对象,特别是佛道宗教因其为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和核心而成为宗教与文学关系研究的重要论题。直至80年代中期的文化热兴起,宗教文化才重新为研究者所重视,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也开始得到关注,其中包括对古代文学宗教精神的整体或综合性研究以及与原始宗教、道教、佛教、民间宗教等具体宗教形态的关系研究,其中以与道教、佛教关系研究成果最显著。这是因为佛道宗教是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和核心,原始宗教则是中国古代宗教也是中国早期文学的渊源所在,它们都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 ||||||
关键词
:
|
道教 文学 佛教 宗教 学报 诗经 原始宗教 禅宗 宗教文化 诗歌 小说 |
在线阅读
四 古代文学与佛教关系研究
字体:大中小
古代文学与佛教关系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佛教与古代文学整体研究、佛教与六朝文学研究、佛教与唐代文学研究、佛教与古代小说研究、禅宗与古代诗歌研究、诗僧的专题研究等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1.佛教与古代文学研究。1984年,张中行《佛教与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是新时期以来第一部从整体上研究中国文学与佛教关系的著作。该著作虽然是一部只有5万字左右的小册子,却涵盖了此后佛教与文学研究的全部论题。全书分为三章,分别是“汉译的佛典文学”、“佛教与中国正统文学”和“佛教与中国俗文学”,前者实际上就是后来纯粹的佛教文学研究,后两者则是古代文学与佛教关系研究,涉及诗、文、小说、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等各类体裁。此后,孙昌武和陈允吉两位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用力甚勤,成就甚多,对佛教与古代文学的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自90年代起,佛教与古代文学研究走向了繁荣阶段,无论是佛教与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还是佛教与诗歌、小说等特定的文体研究,都有不俗的成果。
一是佛教与文学整体研究。继张中行《佛教与中国文学》之后,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对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作了全面深化,涉及汉译佛典文学、佛教与中国文人、佛教与中国文学创作、佛教与中国文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其重点在于探讨佛教思想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陈洪《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则从文体入手,探讨佛教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关系。胡遂《中国佛学与文学》(岳麓书社1998年版)分为“渊源篇——从印度佛学到中国佛学”、“创作篇——中国佛学与文学创作”、“理论篇——中国佛学与文学理论”,以中国佛学的思想发展与流变为主线,探讨佛理禅意对文人的思想、信仰实践、文学理论、文学表现技巧等方面的影响。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是一部影响广泛的著作,该书通过对中国文学中的维摩诘与观世音的接受与描写进行史的梳理,从而揭示了佛教对于中国上层文人与普通民众的不同影响。蒋述卓《佛教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岳麓书社2008年版)对佛教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深入地探析了佛教概念如何被中国文艺美学所吸收、转换和融会。此外,孙昌武《文坛佛影》(中华书局2001年版)、罗伟国《花雨缤纷:佛教与文学艺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等著作和论文集,也对佛教与文学关系进行了探讨。
此外,陈引驰编著的《佛教文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大千世界——佛教文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龙晦《灵尘化境——佛教文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弘学编著《中国汉语系佛教文学》(巴蜀书社2006年版)等把佛教文学作为一个特定的对象来加以研究。但佛教文学的所指较为复杂和混乱,一种是从文学表现内容来看,凡是表现佛教内容的文学都视为佛教文学,如陈引驰所著;另一种是从文学创作主体来看,认为只有佛教信仰者所写作的表现佛教内容的文学才是佛教文学,如龙晦所著;还有一种认为只有佛教经典中的文学才算是佛教文学,如弘学所著。其中,李小荣《汉译佛典文体及其影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专门从汉译佛典文学来探讨其文体类型及其文学影响,涉及汉译佛典的“契经”、“偈颂”、“本事”、“本生”、“譬喻”、“因缘”、“论议”、“未曾有”、“授记”等文体。
二是佛教与断代文学研究。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和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是两部关于唐代文学与佛教研究的论文集,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特别是后者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前者探讨了佛教与唐代散文、唐代诗歌、唐代文学理论的关系,涉及韩愈、柳宗元、王维、白居易、皎然等唐代作家。后者收录了作者写作的12篇重要论文,涉及王维、杜甫、韩愈、李贺、刘禹锡等唐代诗人以及《梦天》、《长恨歌》等文学作品,作者从佛学影响的角度,分析了唐代文学思想及艺术特色上的佛教因子。陈引驰《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是一部对隋唐佛学与文学进行全面研究的重要著作。全书对晋隋文学的佛影、佛道关系中的诗人、禅学流变中的诗人、古文运动与儒佛关系、唐民间佛教诗歌传统、敦煌变文的佛教因缘、志怪传奇的佛教渊源都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深刻地描绘了佛教与中国文学从最初的冲撞到交流、融会的过程。胡遂《佛教与晚唐诗》(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对佛教与晚唐诗歌关系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萧驰《佛法与诗境》(中华书局2005年版)历史地考察了东晋至晚唐五代之间佛教对中国诗学的影响。
蒋述卓《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首次对佛教与中古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进行了全面考察,该书首先以佛典翻译质文演变的理论研究为宏观导向,然后分别论述了佛经故事与志怪小说、玄佛奥旨与山水诗、四声与佛经转读、齐梁浮艳藻绘文风与佛经传译、北朝质朴悲凉文风与佛教等内容。普慧《南朝佛教与文学》(中华书局2002年版)对佛教与南朝文学进行了专门的观照和探讨,论述了南朝佛教的发展、佛教思想的演变对南朝文人和南朝文学创作、文学现象的影响和作用。刘艳芬《佛教与六朝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对佛教对六朝诗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重点选择了主体、意象和范畴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从总体上探析佛教影响六朝诗学的原因、方式、过程和表现。高文强《佛教与永明文学批评》(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立足于永明文学批评的整体性来考察它与佛教的关系,先从整体上考察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特征,然后具体论述了新变观、“三易”说、声律论与佛教的关系。此外,张培锋《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黄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分别对佛教与宋代文学、佛教与晚明文学进行了探讨。
三是佛教与古代小说研究。张毕来《红楼佛影》(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是新时期最早的佛教与小说研究著作,该书对清初士大夫禅悦之风与《红楼梦》的关系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王晓平《佛典·志怪·物语》(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以比较学视野探讨了汉译佛经、志怪小说及日本物语三者之间的比较,贯穿全书的线索是“主题学研究”。1998年香港中华书局出版了由黄子平主编《中国小说与宗教》一书,该书是香港浸会大学首届“文学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其中,有不少是大陆学者的发言稿,大部分论文是探讨佛教与小说的关系。80年代至90年代,佛教与古代小说研究的成果很少,直到21世纪才得到繁荣发展。
2000年,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得到出版,论著由专题论文组成,其中也有不少佛教与小说研究的论文。由此揭开了21世纪的佛教与古代小说研究帷幕。白化文《三生石上旧精魂——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主要是由探讨古代小说与佛教关系的文章组成。陈洪《佛教与中古小说》(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从蓝本、教义、信仰、仪式四个方面探讨佛教基本要素的诸种规定性以及变异性与中古小说的关系。王青《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主要考察以佛教文化为主体的西域文化如何影响中土作家的思维方式(重点在于想象力)和观念模式(包括小说本体观、生命观、时空观和世界观),然后从题材内容、情节与形式三大部分探讨西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吴海勇《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对中古汉译佛经的叙事文学进行了探讨。夏广兴《佛教与隋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较为全面系统地整理挖掘隋唐五代小说中的佛教因子,展示出梵汉文化交融对隋唐五代小说的深层影响。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探讨了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形成的关系研究,特别是对佛教与白话小说的叙事体制、题材来源、观念世界等关系进行了重点探析。孙鸿亮《佛经叙事文学与唐代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从叙事学角度探讨了佛经的叙事特征及其对唐代小说的影响。陈开勇《宋元俗文学叙事与佛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主要探讨了佛教对宋元俗文学叙事的影响,即宋元俗文学叙事受到佛教影响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这一总体特征如何表现在文学叙事中。宋珂君《明代宗教小说中的佛教“修行”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从“修行”这一宗教观念出发探讨了佛教对明清通俗小说的影响。此外,王立《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题比较研究》(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从主题学角度探讨了佛教与古代小说之间的关系,从中梳理了大量来源于佛教文化中的小说母题。刘惠卿的《佛经文学与六朝小说母题》(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也是从小说主题学来探讨佛教与小说关系。
除上述外,还出现了一些有关佛教与古代文学的专题研究著作。刘亚丁《佛教灵验记研究——以晋唐为中心》(巴蜀书社2006年版)对宣扬佛教信仰证明灵验实有的灵验故事进行了探讨,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具体分析某种类型的灵验记和灵验现象,下篇分别从文学、历史、宗教学的角度探讨灵验记的价值。周秋良《观音故事与观音信仰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对灵验故事中的观音信仰故事进行专题研究,将观音故事的演变与宗教接受相结合,考察各个历史时期的观音形象与观音信仰及其文学生成,注重从宗教信仰与文学生成的互动性研究。陈洪《元杂剧与佛教》(《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认为元代杂剧与佛教的存在形态有着特别的关系,包含着十分丰厚复杂的精神文化内容。长期以来研究者甚少关注,作者尝试对此做一次梳理和探索,以俟更深层次的掘进。
一些博士论文也值得关注,如东方乔《论佛教对唐宋词的影响》(河北大学,2003年),梁银林《苏轼与佛学》(四川大学,2005年),李志强《刘禹锡与佛教关系原论》(复旦大学,2005年),鲁克兵《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邹婷《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中国佛学》(苏州大学,2008年),孙海燕《黄庭坚的佛禅思想与诗学实践》(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宋寒冰《元杂剧与佛教母题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王早娟《唐代长安佛教文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刘金柱《唐宋八大家与佛教》(河北大学,2004年),戴丽琴《〈世说新语〉与佛教》(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等都有各自不同的亮点和新意。
2.禅宗与古代文学研究。禅宗是影响最大、本土化最彻底的汉传佛教,其核心思想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自中晚唐起,禅宗就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与文学的研究在建国前就有一些,但是成果不多。自80年代中后期起,禅宗与古代文学研究也得到很大的进展。如陶林(陶东风、梅新林)《王维山水诗的禅宗审美观及其空灵风格》(《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吴惠娟《试论禅宗对宋诗的影响》(《学术月刊》1985年第11期),周义敢《北宋的禅宗与文学》(《文学遗产》1986年第3期),王琦珍《禅宗与宋代江西作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毛炳身、毛小雨《禅宗与元杂剧》(《中州学刊》1988年第2期)等论文,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等论著,都涉及禅宗与中国文学的研究。程亚林《诗与禅》(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是第一部探讨禅与文学研究的专著,该书侧重于从理论上阐述禅的形成及其与诗的相通性,但论述还不够深入。
90年代,禅宗与古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伯伟《禅与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是禅宗与诗学研究的重要著作,全书分为理论篇与创作篇,理论篇探讨佛学与晚唐五代诗格、禅学与诗话、禅学与宋代论诗、禅宗思维方式与意象批评,创作篇探讨佛禅与玄言诗、山水诗、宫体诗、寒山诗的关系,对于禅宗与诗学理论、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是禅宗与诗歌研究的另一部重要著作,该书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禅宗史和诗歌史关系,探讨了诗人和禅、禅僧和诗的联系,追寻了偈颂的诗化过程,描述了不同禅风影响下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诗歌风格特点,揭示了诗禅契合的各个层面,阐释了以禅喻诗的各种形态及其美学内涵,进而展示了中国诗学的演进规律及其民族特征。谢思炜《禅宗与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选取王维、杜甫、韩愈、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唐宋时期重要诗人为案例,论述禅宗思想对社会文化及文人心理、创作的影响,总结唐宋以来禅宗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研究内容侧重于诗人的禅宗思想及其对创作的影响探讨。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1997年版)也是选取唐宋诗人个案来探讨禅宗与诗歌的关系,其突出特点就是深入地研究了禅与诗的相互影响。周裕锴《文字禅与宋代诗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从禅宗语言上探讨禅与宋代诗学的关系,认为宋代禅学与诗学同时出现了语言上的新变,“文字禅”与“以文字为诗”是禅学与诗学融合的最佳范本。周裕锴另一部著作《禅宗语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则对禅宗史上语言观念与实践的历时性变化、禅宗语言的特点进行了探讨。此外,此期的相关著作还有张锡坤、吴作桥等合著《禅与中国文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李淼《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长春出版社1990年版),王敏华《中国诗禅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卢燕平《唐代诗禅关系探赜》(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等,这些著作也都对禅宗与文学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
21世纪,禅宗与古代文学研究持续发展,仍然有不少相关研究成果出版或发表,并且取得了新的学术成就。李壮鹰《禅与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通过对禅宗机缘语录的产生及其思想内容的研究,进而探讨诗与禅的共通性、古代诗学中的以禅论诗等内容,本书突出特点就是从禅宗机缘语切入来研究诗与禅的关系。张晶《禅与唐宋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通过探讨唐宋时期禅宗思想对一些重要诗人心态的影响,进而寻绎禅对唐宋诗的渗透,讨论经过诗人心态(主要是审美心理)的中介,禅使诗歌创作形成了怎样的特点,本书的特点是从文人心态的独特视角来研究禅与诗的关系。王树海《禅魄诗魂——佛禅与唐宋诗风的变迁》(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中华书局2007年版),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著作分别对佛禅与唐宋诗风变迁、佛禅与唐代诗风演变、佛禅与初盛唐诗歌发展等情况进行了史的梳理与个案探析,也有自己的新见和特点。张海沙《曹溪禅学与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着重探讨了曹溪禅学与岭南地域关系以及岭南地域内的禅学与诗学关系,是一部融禅学思想、地域文化与诗学探究为一体的著作。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中华书局2001年版)则对禅宗各派的禅诗进行了分类梳理,并对各派禅宗诗歌的审美意境、感悟机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究和分析,从而弥补了过去对禅宗诗歌本身研究的缺失。此外,张培锋《宋诗与禅》(中华书局2009年版)对宋诗与禅的关系进行了随笔式的分析和探讨,带有普及性作用。刘晓珍《宋词与禅》(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对宋词与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开创了词与禅的研究新领域。梁归智《禅在红楼第几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陈清华《禅解红楼》(崇文书局2010年版)对《红楼梦》中的禅学思想进行了解读。
总之,禅宗与文学的关系是古代文学与佛教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唐宋诗歌,侧重于禅宗对诗歌的影响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对于诗歌与禅宗的互动性研究还未得到充分展开,大多数研究只重禅宗对诗歌的影响研究。
3.诗僧的专题研究。诗僧是一群特殊的诗歌创作群体,因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诗僧研究包括宏观研究与个案研究。
先看宏观研究。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是一部全面研究诗僧的重要著作,对于诗僧的崛起、诗僧的成因、诗僧与自然、诗僧与世俗、诗僧的生命意志、诗僧的伦常意识等各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张石《中国诗僧艺术》[※注]为张锡坤等合著《禅与中国文学》中第四编,该编对中国诗僧的滥觞与发展、诗僧创作的基本主题、诗僧与历代文人及文学等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从朝代来看,以唐代诗僧的宏观研究较多。如程裕祯《唐代的诗僧和僧诗》(《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蒋寅《大历诗僧漫议》(《广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孙昌武《唐五代的诗僧》[※注],周先民《自然·空灵·简淡·幽静——唐代僧诗的艺术风格管窥》(《文学遗产》1990年第2期),胡大浚《唐代诗僧与唐僧诗述略》(《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等论文。专著有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查明昊《转型中的唐五代诗僧群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王氏著作对晚唐五代时期的诗僧群体崛起的历史文化背景、亚群体的划分、群体的心态特征、僧诗的创作风格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查氏著作则对唐五代的宫廷诗僧群体、江左诗僧群体、敦煌诗僧群体、还俗应举诗僧群体、通俗诗僧群体、朝鲜和日本来华诗僧群体、中国赴印僧人群体与西域入唐胡僧群体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此外,杨芬霞的博士论文《中唐诗僧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以个案研究为主体对中唐诗僧进行了研究。其他朝代诗僧研究,宋代的如张福勋《宋代的诗僧与僧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高慎涛《北宋诗僧地域、宗派分布的不平衡及原因分析》(《前沿》2009年第8期),许红霞的博士论文《南宋诗僧丛考》(北京大学,2003年)等;元代的如李舜臣、欧阳江琳《元代诗僧的地域分布、宗派构成及其对僧诗创作之影响》(《武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等;晋代的如李谟润《东晋诗僧现象解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等。
个案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唐代几个诗僧上。
一是王梵志研究:主要是对王梵志诗作辑校,以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和项楚《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两书为代表,围绕这两部辑校还有许多增补校勘的论文。此外还有不少探讨王梵志诗思想艺术的论文,如张锡厚《唐初白话诗僧王梵志考略》(《中华文史论丛》1980第4期),刘瑞明《王梵志诗歌宗旨探求》(《敦煌学辑刊》1987年第1期),项楚《王梵志诗论》(《文史》第31辑,1989年),高国藩《论王梵志及其诗的思想》(《东南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论王梵志诗的艺术性》(《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等等。
二是寒山研究:主要论著有陈耀东《寒山诗集版本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和崔小敬《寒山:一种文化现象的探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前者侧重寒山诗集版本考辨,后者侧重于寒山其人其诗的文化视野考察。此外还有许多研究论文,主要有钱学烈《寒山子与寒山诗版本》(《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2期)、《寒山子与寒山诗》(《深圳大学学报》 1987年第3期)、《寒山诗的流传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8年第3期)、《寒山诗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中国文化研究》 1998年02期),戴诚、沈剑文《由道入佛亦道亦佛的寒山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05期),王庆云《论寒山诗及其在东西方的影响》(《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金英镇《论寒山诗对韩国禅师与文人的影响》(《宗教学研究》 2002年第4期),区鉷、胡安江《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受》(《外国文学研究》 2007年第3期),周晓琳、胡安江《寒山诗在美国的传布与接受》(《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张海沙《论寒山子及其诗作——兼谈僧诗创作的文人化倾向》(《东南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岳珍《论寒山的俗体诗》(《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罗时进《寒山的身份与通俗诗叙述角色转换》(《江海学刊》 2005年第2期),钟明立《寒山诗歌用韵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陆永峰《王梵志诗、寒山诗比较研究》(《四川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谭伟《论寒山与庞居士诗歌中的宗教精神》(《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4期),等等。
三是皎然研究:论著有陈云琴《一代诗僧皎然》(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论文主要有孙昌武《论皎然〈诗式〉》(《文学评论》 1986年第1期),赵盛德《论皎然的境界说》(1988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88年第4期),王运熙《皎然诗学述评》(《贵州大学学报》 1991年第1期),漆绪邦《皎然生平及交游考》(《北京社会科学》 1991年第3期),杨芬霞《论释皎然的世俗诗和中唐佛教的世俗化》(《宗教学研究》 2006年第4期),张晶《皎然诗论与佛教的中道观》(《文学遗产》 2007年第6期),赵昌平《从王维至皎然——贞元前后诗风演变与禅风转化之关系》(《中华文史论丛》第2、3辑,1987年),梅新林《元结与皎然:中唐诗歌复兴的南北先导》(《浙江学刊》1995年第2期)等,以及吴定泫的博士论文《诗僧皎然》(复旦大学,2003年),许连军的博士论文《皎然〈诗式〉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此外,唐代诗僧齐己、贯休,宋代诗僧惠洪、道潜、道璨等都有研究。张勇《傅大士研究》(巴蜀书社2000年版),谭伟《庞居士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则对居士进行了探讨。
最后简略讨论一下有关古代文学与民间宗教关系研究,民间宗教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有时甚至合二为一,同时也受到佛教、道教深刻的影响。但学界对此关注不够,成果不多。重要的论文如周新国《天地会与清代通俗文化》(《江海学刊》1987年第6期)探讨了天地会与通俗小说的关系。王学钧《〈老残游记〉的太谷学派观》(1993 《江苏社会科学》 1993年第4期)、《〈老残游记〉悟道诗释证——刘鹗与太谷学派关系论片》(《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7年第4期)对太谷学派与刘鹗及其《老残游记》的关系作了探讨。齐学东《描写妈祖和林兆恩“三一教”的两部古代长篇小说》(《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4年第4期)简述了三一教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的关系。孙逊、周君文《古代小说中的民间宗教及其认识值——以白莲教、八卦教为主要考察对象》(《文学遗产》 2005年第5期)以白莲教、八卦教为主要对象,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宗教的关系做了初步考察,同时对民间宗教传播过程中的某些特征也进行了探讨。侯会《疑〈水浒传〉与摩尼教信仰有关》(《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探讨了《水浒传》与摩尼教的可能性。段春旭《〈平妖传〉与民间宗教》(2008《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分析了《平妖传》与弘阳教的关系。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较为深入地研究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英烈传》等通俗小说与游民文化的关系,进而指出游民往往是民间教派帮会的领袖人物或组织主体。万晴川《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宗教及帮会之关系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是古代文学与民间宗教关系研究较为全面而突出的著作,该书对古代小说中所反映的教门和帮会的生态环境与组织信仰、民间教门和帮会与古代小说关系、古代小说对教门和帮会的影响、古代小说中的教门和帮会史影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尤为重视民间宗教与古代小说的双向互动性研究,既探讨了民间宗教对古代小说的影响,也注意到了古代小说对民间宗教的反作用。
在原始宗教、佛教、道教、民间宗教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四个版块中,以佛道宗教为中心,原始宗教次之,民间宗教成果最少。这是因为佛道宗教是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和核心,原始宗教则是中国古代宗教也是中国早期文学的渊源所在,它们都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