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代文学世家研究的学术历程
来 源
: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注]因此,以文学世家为突破口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十分契合中国古代宗族社会的历史文化特点,能够深刻地把握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家族性和地域性特色。针对这种名实易争论的情况,有学者提出“文学世家”以替代“文学家族”。古代文学世家研究总体上来说是局限于家族内部考察,包括家族内部成员关系的梳理、家族作品的排列和文学世家现象的描绘等内容,而很少以开放态度和视角来考察家族与家族、家族与社会、家族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文学本位的基础上重视文学世家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哲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 ||||||
关键词
:
|
文学 家族 世家 学报 家族文化 博士论文 学术 硕士论文 个案 地域 文化 |
在线阅读
一 古代文学世家研究的学术历程
字体:大中小
古代文学世家研究是伴随着家族文化研究兴起而产生的。自1937年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注]对嘉兴91个世家大族进行梳理研究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文化热”的带动下,家族文化研究才真正得到勃兴。由此也促进了文学世家研究的兴起。1986年,李真瑜《明代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世家》对明代吴江沈氏文学世家情况作了初步的介绍。[※注]此后,孔繁信《明清著名文学世家——临朐冯氏》(《山东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陈福季《明代临朐的冯氏文学世家》(《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两文对山东冯氏文学世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90年代,特别是中后期,文学世家研究得到了初步发展。李真瑜继续对吴江沈氏文学家族作深入的研究,先后有《明清吴江沈氏文学世家论略》(《文学遗产》1992年第2期)和《吴江沈氏文学世家作家与明清文坛之联系》(《文学遗产》1999年第1期)两文发表。文学世家个案研究也开始多样化,有李国庭《兴化蔡氏家族诗词小论》(《福建论坛》1994年第5期),秦元《梁代萧氏家族的文学观》(《齐鲁学刊》1997年第1期),马宝记《南朝彭城刘氏家族文学研究》(《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2000年第3期),高万湖《俞樾家族的诗词创作》(《湖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程章灿《陈郡阳夏谢氏:六朝文学士族之个案研究》(香港中文大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版),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等。断代研究方面则以六朝成果比较突出。杨东林《略论南朝的家族与文学》(《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一文从断代上研究文学世家,对南朝文学世家大量出现的原因及文学世家的共性特点进行分析。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则全面考察了六朝文学世家的发展轨迹和文学特征,这对此后的文学世家研究具有开风气的意义。
跨入21世纪,文学世家研究在学术研究的世纪反思中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成为古代文学研究本土话语回归的典型学术范式和新的学术增长点,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和繁荣。一是个案研究得到广泛拓展,许多重要的文学世家个案都得到了研究;二是时代分布上主要由六朝扩展到两宋和明清,并且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及;三是空间分布上集中在江南地区,同时中原、关中、河东、山东、江西、广西等地文学世家也受到一定关注;四是研究深度得到挖掘,家族文学与政治、经济、科举、出版等关系的专题研究得到深化,特别是家族女性文学在个案研究中受到重视;五是研究队伍得到扩大,尤其是硕、博士生成为文学世家研究的生力军而得到了大量培养。
理论研究是学术实践的理性升华,同时又反过来指导学术实践的发展。随着文学世家研究走向繁荣,文学世家的理论问题在21世纪也随之受到关注和讨论。
第一,文学世家的名实问题。文学世家,或称文学世族、文学士族,也称家族文学,或“文学家族”,罗时进曾提出“文学家族学”概念[※注]。文学世家的基石是“家族”,而“家族”是介于“家庭—家族—宗族”序列中的中间序列。在文学世家研究实践中,三者往往易混。正如柳立言所批评:“常见的问题,是把‘家庭’和‘家族’混为一谈,对家族的不同形态也缺少分辨。”[※注]目前大多文学世家研究皆有此情况,并且由家族延伸到宗族。但张剑认为“家族”这个概念更富于魅力和弹性,讨论“某氏家族”时,并非无条件地以全宗族为考察对象,通常会有时段、地域、房支等条件的限制,五服制是把握家族的一种主要方式,但绝非唯一的方式。[※注]针对这种名实易争论的情况,有学者提出“文学世家”以替代“文学家族”。如李真瑜指出:文学世家“是由同属于一个家族的几代文人构成的文学家群体”。[※注]梅新林认为:“所谓文学世家,通常是指在直系血缘关系中出现两代及以上知名文学的家族。”[※注]
第二,文学世家的范畴问题。李真瑜认为标志一个文学世家有几项指标:文化上的长期积累;理论和创作上的家学特点;延续时间长;家族文学作品的编辑刊刻。[※注]张剑指出“文学家族”的文化地图可分为五个层面:家族血缘图、生态环境图、家族活动图、文学生产图和标志事物图。[※注]“家族文学”研究要从这些层面入手,并“致力于贯串着家族意识的整个文学生态和一般文学史的基层呈现”。[※注]罗时进提出的“文学家族学”概念,基本内涵包括:家族文学的血缘性研究、地缘性研究、社会性关联研究、文化性关联研究、文人生活姿态及经济关联研究、创作现场和成就研究等。[※注]
第三,文学世家研究的方法问题。张剑认为当前研究多为模式化和描述化的方法,重在简单呈现“家族血缘承继的链条及家族文学风格表面的相似”,甚至是“家族血缘的‘历史’研究和家族成员作品的简单汇集、评价”。应该将其转变为多元化、结构式和构成式的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方法是指适度引入其他学科视角;结构式研究方法是指发现、总结和阐述家族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的制度化或约定化命题;构成式研究方法是指要动态分析家族文学生成的细节和过程,揭示各种因素如何具体影响到家族成员的思想、性格及其创作;同时还要注意家族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注]梅新林提出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注]李朝军提出家族文学史建构,[※注]都强调从“史”的角度对家族文学作通观研究,包括特定个体文学世家史研究、特定时代文学世家史研究、特定区域文学世家史研究和中国通代文学世家史研究。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