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古代文学世家研究的学术成果
来 源
: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8 | ||
摘 要
:
|
”[※注]因此,以文学世家为突破口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十分契合中国古代宗族社会的历史文化特点,能够深刻地把握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家族性和地域性特色。针对这种名实易争论的情况,有学者提出“文学世家”以替代“文学家族”。古代文学世家研究总体上来说是局限于家族内部考察,包括家族内部成员关系的梳理、家族作品的排列和文学世家现象的描绘等内容,而很少以开放态度和视角来考察家族与家族、家族与社会、家族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文学本位的基础上重视文学世家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哲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 ||||||
关键词
:
|
文学 家族 世家 学报 家族文化 博士论文 学术 硕士论文 个案 地域 文化 |
在线阅读
二 古代文学世家研究的学术成果
字体:大中小
文学世家研究是以家族为视角探讨“文学的家族”与“家族的文学”的历史发展、家族个性、家学本质和社会地位的文学研究。其学术范式或者以文化为本位,或者以文学为本位。前者立足于家族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文学世家是家族文化研究有机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后者立足于文学世家的特定性研究,家族文化作为文学世家的重要背景而受到重视和研究。两种学术范式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并没有优劣之分。不过就文学学科的属性来说,采用以文学为本位的学术范式更为切合古代文学研究自身的特征和要求。文学世家研究是基于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西化”反思和学术创新需求的结果,体现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本土话语回归和学术范式创新。古代文学世家研究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从以个案研究为主走向以朝代为主、区域为主和专题为主的多样化研究。
1.个案性研究成果。个案性研究是指文学世家的个案研究,主要集中在六朝、宋代和明清三个时段上,以汉族文学世家为主体,也有少数民族文学世家。先秦时段,成果不著,赵逵夫《战国屈氏世系及其对屈原的影响》(《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在广泛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包山楚简、长沙铜量铭文等地下出土文字资料,对战国屈氏世系加以考察、排列,比以前论屈氏世系者多出十多人,填补了以往谈屈氏世系者在春秋末年的屈生、屈申之后即接伯庸(误以为屈原父亲)的空缺,同时也分析了屈氏先世对屈原思想的影响,的确难能可贵。汉代主要集中于班氏、崔氏、马氏文学世家研究,诸如王珍《东汉班氏三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李雪莲《两汉扶风班氏家族文学考论》(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胡健美《汉代班氏家族辞赋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李云朵《班氏家族文学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商戈《班氏文学家族研究》(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吴桂美《东汉崔氏家族散文初探》(《海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沈佳莉《崔骃及其家族文学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司尚羽《东汉崔氏家族文学研究》(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王雪华《两汉马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等,多为硕士学位论文。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除了如张明华等《曹氏文学家族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翟云《前秦苻氏家族文学简论》(《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第3期),贾婷《两晋太原孙氏诗文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等零星成果之外,主要聚焦于陈郡谢氏,琅琊王氏、颜氏,兰陵萧氏,东海徐氏等几大家族。兹简略梳理如下:陈郡谢氏,有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周淑舫《东山再起:六朝绍兴谢氏家族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周昌梅《六朝陈郡谢氏家族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等;琅琊王氏,有姚晓菲《两晋南朝琅琊王氏家族文化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马晓坤、孙大鹏《两晋南朝琅邪王氏与陈郡谢氏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赵静《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等;琅琊颜氏,有孙艳庆《中古琅邪颜氏家族学术文化与文学研究》(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常昭《六朝琅琊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等;兰陵萧氏,有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中华书局2004年版),杜志强《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东海徐氏,有刘春宝《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等;彭城刘氏,有王婷婷《南朝彭城刘氏家族与文学》(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等。此外,六朝个案研究还有陈郡袁氏、河东裴氏、平阳贾氏、舞阳范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吴郡张氏、陈留阮氏、范阳祖氏等,多为硕士学位论文。
由汉魏延展于唐代文学世家研究的有:孟祥娟《汉末迄魏晋之际文学家族述论》(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余乐《魏晋隋唐间的阳翟褚氏家族文化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王学林《北朝至隋唐时期穆氏家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等。而集中于隋唐五代文学世家研究的有:徐凤霞《唐代长孙家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余静《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李海燕《隋唐之际河汾王氏家族文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董超《唐代吕温家族与文学》(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王春华《唐代颜氏家族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刘鹏《唐代天水赵氏家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王伟《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倪辉《中唐扶风窦氏文学家族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孟祥娟《隋唐京兆韦氏家族文学论考》(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吕静《唐代薛道衡子孙的文学创作与成就》(《运城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邓军《唐代柳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沈文凡、孟祥娟《唐代河南于氏家族文学缉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五代则有池泽滋子《吴越钱氏文人群体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等等。以上论文几乎都是由来自文史两界的硕、博士撰写,而以古代文学硕士博士为主体。
宋代文学世家的研究,主要有:昭德晁氏,有刘焕阳《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何新所《昭德晁氏家族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李朝军《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滕春红《北宋晁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等;东莱吕氏,有陈开勇《宋代开封—金华吕氏文化世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姚红《宋代东莱吕氏家族及其文献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罗莹《宋代东莱吕氏家族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等;临川王氏,有汤江浩《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鄱阳洪氏,有沈如泉《传统与个人才能——南宋鄱阳洪氏家学与文学》(巴蜀书社2009年版)等;墨庄刘氏,有葛付柳《宋代墨庄刘氏家族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等;眉山苏氏,有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王毅《论苏氏文学家庭》(《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等;浙东高氏,有左洪涛、张恒《两宋浙东高氏家族研究》(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等;四明史氏,有夏令伟《南宋四明史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等;崇安刘氏,有王小珍《宋代崇安五夫里刘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以刘子翚为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等;成纪张氏,有张明强《宋代成纪张氏家族与文学研究》(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等。金代有刘达科《金元耶律氏文学世家探论》(《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杜成慧《金元时期浑源刘氏家族研究——以刘祁为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等。
明清时期的文学世家研究,主要有:吴江沈氏,有李真瑜《明清吴江沈氏文学世家论考》(香港国际学术文化资讯出版公司2003年版),郝丽霞《吴江沈氏文学世家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吴江叶氏,有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岳麓书社2008年版),朱萸《明清文学群落:吴江叶氏午梦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常熟翁氏,有曹培根《常熟翁氏文化世家》(广陵书社2009年版)等;常熟杨氏,有张剑《清代杨沂孙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海虞冯氏,有陈望南《海虞二冯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海宁查氏,有洪永坚、贾文胜、赖燕波《海宁查氏家族文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湖州董氏,有赵红娟《明清湖州董氏文学世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三山叶氏,有阮娟《三山叶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以叶观国、叶申芗为核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等;滨州杜,有侯玉杰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等;临朐冯氏,有孔繁信《明清著名文学世家——临朐冯氏》(《山东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陈福季《明代临朐的冯氏文学世家》(《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张秉国《临朐冯氏文学世家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等。其他还有朱万曙《〈丛睦汪氏遗书〉与汪氏文学家族》(《文献》2007年第4期),袁慧《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王德明《清代全州蒋氏家族的文化与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等。
2.断代性研究成果。断代性研究是指以某一个朝代的文学世家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世家研究。以汉代为主的有吴桂美《豪族社会的文学折光:东汉家族文学生态透视》(黑龙江出版社2008年版)、《东汉家族文学与文学家族》(《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孙亭玉《论汉代的文学家庭》(《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其中吴桂美集中于汉代尤其是东汉家族文学,成果显著,有效弥补了原先汉代文学世家研究的不足。以魏晋南北朝为主的有杨东林《略论南朝的家族与文学》(《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田彩仙《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族》(《文史知识》2001年第1期)、《魏晋文学家族的家族意识与创作追求》(《中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王建国《东晋南迁士族与文学》(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王文才《六朝文学家族繁盛原因初探》(《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赵雷《士族与魏晋南朝文学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孙明君《两晋士族文学的走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等。其中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是最先问世的学术专著,曾对后来的六朝文学世家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以唐代为主的有童岳敏《唐代文学家族的地域性及其家族文化探究》(《人文杂志》2009年第3期),梁尔涛《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该文旨在以要件研究的方法对唐代家族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结构性分析,发掘二者发生关系的内在动因,进而揭示唐代家族文学发展演进的某些基本特征。以宋代为主的有王毅《宋代文学家庭》(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张剑、吕肖奂、杨海波《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张兴武《两宋望族与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著作,以及王毅《论宋代文学家庭》(《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张剑、吕肖奂《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两宋家族文学的不同风貌及其成因》(《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等文章。以明清为主的有徐雁平《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李真瑜《明清文学世家的基本特征》(《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王德明《清代壮族文人文学家族的特点及其意义》(《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兰秋阳、邢海萍《清代文学世家及其家学考略》(《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米彦青《清代中期蒙古族家族文学与文学家族》(《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等。
3.区域性研究成果。区域性研究是指以某个地域为主的文学世家研究。世纪之交,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两书的率先问世,对此后的区域文学世家研究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前书有意识地将文化地理学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以唐代关中士族作为对象,考察其社会背景、成分构成、家族教育等具体史实,并分析这一文学群体的创作及对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后书对以往研究问题从地域上加以拓展,考察唐代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文学士族,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进入21世纪后,区域文学世家研究呈现为以江南为中心同时向全国铺开之势。其中由梅新林、陈玉兰主编的《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已于2010年陆续出版,目前收录于该丛书的有张剑《清代杨沂孙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陈开勇《宋代开封——金华吕氏文化世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赵红娟《明清湖州董氏文学世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马晓坤、孙大鹏《两晋南朝琅邪王氏与陈郡谢氏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其他相关的重要著作有:王永平《汉魏六朝时期江东大族的形成及其地位的变迁》(《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朱丽霞《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凌郁之《苏州文化世家与清代文学》(2008),罗时进《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等。罗著是对清代江南诗文创作与地域、家族关系作系统研究后所撰写的相关论文的汇集,由“江南地域与家族文学研究”、“清代江南地域性文学群体研究”、“清代江南诗文作家作品研究”三个部分组成,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地域、家族与文学发展关系的理性思考与实证研究成果。至于相关的重要论文则有:王欣《中古吴地文学世家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王绍卫《孙吴的世家大族与学术》(《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景遐东《唐代江南家族诗人群体及其家学渊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俞樟华、冯丽君《论宋代江浙家族型文学家群体》(《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杨镰《元代江浙双语文学家族研究》(《江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顾世宝《元代江南文学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11年),童岳敏、罗时进《明清时期无锡家族文化探论——兼论顾氏家族之文学实践》(《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罗时进、陈燕妮《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罗时进《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文学文献建设》(《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3期)、《清代江南文化家族雅集与文学创作》(《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等。江南之外区域的文学世家研究,则主要分布于:河南地区,有马予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南家族文学》(《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王惠敏《清代商丘家族文学著述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河东地区,有梁静《中古“河东三姓”文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山东地区,有曲洋《唐代山东士族家庭文化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李建华《唐代山东士族与文学》(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黄金元《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与诗歌研究》(2011);江西地区,有吴中胜《清前期赣南家族文学评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四川地区,有张远东《乐山古代文学家族性现象及其成因初探》(《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广西地区,有王德明《清代广西的文学家族》(《南方文坛》2008年第3期)为代表的“清代广西文学家族研究”系列论文。
4.专题性研究成果。专题性研究是指围绕某个专题内容对文学世家进行研究,其中:政治专题方面,有王毅《宋代政治与文学家庭》(《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张剑、吕肖奂《两宋党争与家族文学》(《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经济专题方面,有王毅《宋代经济与宋代文学家庭》(《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科举专题方面,有吕肖奂、张剑《两宋科举与家族文学》(《西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4期);出版专题方面,有王毅《宋代出版与宋代文学家庭》(《聊城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徐雁平《清代家集的编刊、家族文学的叙说与地方文学传统的建构》(《古典文献研究》第12辑,2009年);少数民族专题方面,有陈友康《古代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现象》(《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李小凤《回族文学家族述略》(《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女性专题研究最为突出,有李真瑜《略论吴江沈氏世家之女作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郝丽霞《吴江沈氏女作家群的家族特质及成因》(《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郝丽霞《明清吴江沈氏家族的女性文学意识》(《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6期),李真瑜《文学世家与女性文学——以明清吴江沈、叶两大文学世家为中心》(《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陈书录《“德、才、色”主体意识的复兴与女性群体文学的兴盛——明末吴江叶氏家族文学研究之一》(《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郭永锐《方以智家族女性作家考略》(《运城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陈水云、王茁《文学女性从闺内到闺外——以山阴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为例》(《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等。
5.理论性研究成果。文学世家的理论主要文章有:李真瑜《世家·文化·文学世家》(《殷都学刊》1998年第4期)、《文学世家:一种特殊的文学家群体》(《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罗时进《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文学家族学: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日)、《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李朝军《家族文学史建够构与文学世家研究》(《学术研究》2008年第10期)、《历代家族文学的贯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日),张剑《绘制文学家族的文化地图》(《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日)、《宋代以降家族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及文献问题》(《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家族文学研究的分层与守界原则》(《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等。其中罗时进《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一文提出家族文学研究将触角深入到“家—族—宗”宗法社会的基本构成中,力图介入中古以来文学创作基层写作的具体过程,通过家族性文学经验,揭示中国文学创作的族聚性、互动性、基层性特点。近年来学者们在家族文学相关研究中所关注的历史建构、依存关系、类型特点、生产方式、现场情境、成果样本等问题,体现出这一研究方向的核心知识和发展趋向。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地方性知识理论等可为研究提供一定的认知视角,但家族文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本土化和民族性的特点,故应以朴学的态度,重视文献价值,在此基础上兼容多元方法,以推进研究的深入发展。整体而论,文学世家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得到加强。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