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6.147.87,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一 总集的编纂和整理

来 源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文学总集和别集是古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基础和根本,离开了它,古代文学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文学总集和别集的编纂、整理、新编、补佚和影印等工作受到了研究者和出版界的重视。
关键词

总集

别集

校点

笺注

散曲

全唐诗

诗文

诗集

古籍

词人

考订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总集的编纂和整理

字体:

总集具有重要的文献保存功能,正像《四库总目·总集类叙》所谓“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既有搜罗文献之功,又具衡鉴作品之效。历代无论是通代还是断代的总集,对于古代文学研究而言均有重大价值。而这方面,学界皆有相关整理成果面世,包括旧集整理和新集编纂两种形式。

唐以前文章的搜求,因文献残逸,向称难治,清代严可均以一人之力辑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遂成为代表性总集。此书为作者耗时二十余年之作,搜罗广被,旁及类书金石;片语只词,亦多辑录;共计746余卷,收录作者近3500人,唐前文章基本全备。因多人无专集传世,故此书文献价值甚高。中华书局1958年据广雅书局本影印出版,1965年再版重印时并附篇目及作者索引,为这一最大唐前文章总集的使用提供了便利。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河北教育出版社与商务印书馆分别在1996年、1997年、1999年推出点校本,更便阅读。但严书缺失难免,中华本出版说明即摭拾其不辨真伪、误收、重出、轶文联类牵强诸弊;赵逵夫亦曾指出此书“时间上限过早,给人以渺茫不可信据之感”,“有不少作品的时代和作者确定有问题”,“作者小传多有失误”等诸多问题,并着手重新编订。[※注]据悉,《新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已纳入中华书局出版规划,而赵逵夫主持的《全先秦文》已完成80多万字的初稿,不仅在文献增补、作者考订方面颇有发现,而且利用了较多出土文献。整套书的完成值得学界期待。郭丹的《先秦两汉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郭丹、穆克宏的《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论进行了汇编整理。

唐前诗歌总集,则以逯钦立编纂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为代表。此书共135卷,在明代冯惟讷的《古诗纪》与近人丁福保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基础上,搜括摭遗,删芜存菁,在学术上全面超越前作。此书为作者积二十余年心力之作,198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出版说明对其学术成就作出了精当的概括:取材广博,引书近三百种;资料翔实,详标出处;异文齐备,有资考证;考订精审,按断见解独到;编排得宜,以作者卒年先后为序。1988年中华书局又推出此书作者篇目索引,甚便检用。不过此书受限于成书年代,始于抗战,终于1964年,且出版时作者已辞世而未能最后审订,故仍有一定缺憾。受中华书局委托,陈尚君正着手对此书进行订补改编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相信在此基础上此书将更臻完善。[※注]

唐前重要总集,还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文选》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为明人张溥所辑,广泛搜罗了汉魏六朝各家诗文汇为别集,凡一百十八卷,自贾谊至薛道衡共103人。虽多出于辑录,但基本人各一集,颇利检用。各家前皆有题词,品评轩轾,有文学小史之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曾予影印发行。《文选》为此期最通行也最具文献价值的总集,中华书局1974年影印尤袤刻李善注本,向称精善。1977年中华书局又影印出版胡克家考异李善注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胡克家本为底本,参校尤袤本,校点出版,为现行最常见之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汇编出版的《唐钞文选集注汇存》,将现存《文选集注》残卷搜罗殆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影印之《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家注文选》,则提供了最早的《文选》完帙刻本,具有重要版本价值。

唐代总集的整理成果丰硕。就诗歌而言,清代所编《全唐诗》为一代诗歌之渊薮,而此书编纂实有前人文献基础。《全唐诗》重要底本明胡震亨《唐音统签》,全书1033卷,为私人辑纂大型唐五代诗歌总集,也是第一部汇辑一代诗歌的总集。其书依十干为序次,癸签为诗文评之属,久为学界熟知;自甲至壬则为诗歌辑录。前后历时十年始成。此书为海南出版社2000年影印入《故宫珍本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3年分九册复加影刊。另一底本由清人完成。季振宜踵钱谦益之绪,理董唐诗,共得42000余首,成书717卷。季本《唐诗》经海南出版社影印,入《故宫珍本丛刊》。《全唐诗》编选时初、盛唐部分参考季本为多,而其余部分则多统签之功,故而两书影刊出版对于明晰《全唐诗》的成书有重要价值。

彭定求等奉康熙敕命编纂、曹寅刊刻的《全唐诗》则代表了清代整理唐诗的最高成就。全书900卷,收录作者近2300人,录诗近50000首。首列帝妃之作,其后作者依时代排列,各家皆附小传,词作亦录于卷末。因辑录之际多有依傍,且恃内府收藏众多别集、总集,再加金石、稗史诸书所得,一代诗作搜括粗为完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有扬州诗局本。校点本则由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后附日人上毛和世宁(市河世宁)据日本文献补辑的《全唐逸诗》,补诗72首。《全唐诗》成书匆遽,一年多即告蒇事,所留下的补辑空缺甚多。1982年中华书局汇编诸家补辑之作成《全唐诗外编》,共收2278首,包括王重民的《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和孙望的《全唐诗补逸》、童养年的《全唐诗续补遗》四种,但亦有重出、误辑之作。而最具典型性的补辑当属陈尚君的《全唐诗补编》。此书共补辑轶诗6000多首,新补作者900多人,使唐代诗歌达到55700余首,作者至3700多人,为一代文献之搜辑作出了重要贡献,堪称典范之作。徐俊对敦煌写本诗歌进行了详尽的考释,200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共存诗近2000首(句),因系据敦煌写本考证,其中多有尚可补《全唐诗》者。

唐代为词体兴起成熟之时,对词作的全面整理当首推林大椿的《唐五代词》。此书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共录词人81人,词作1148首,1956年由文学古籍刊行社校订出版。此后张璋、黄畬复事搜讨,辑成《全唐五代词》8卷,共2500余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前3卷为唐词,4—6卷为五代词,7卷为敦煌词,8卷为无名及仙鬼词。敦煌卷主要依据任二北的《敦煌曲校录》、王重民的《敦煌曲子词集》及饶宗颐的《敦煌曲》三书。林著漏收词作较多,张书多有增补,但仍有缺漏,且偶或误收声诗。曾昭岷等所编《全唐五代词》则在编辑体例上有所不同。此书严于限定词体,对词与声诗、徒诗作严格区分;正编所收为可确定的词作,难以定论的则纳入副编。前言对所作工作作出了概括,主要集中于以下各方面:增补,最重要的主要是释德诚的渔父词与《兵要望江南》;探源,重视探明原始出处;考辨,对词作真伪作出辨析,附于校记之后;甄别,体现出强烈的辨体精神,严别诗词之界。此书由中华书局于1999年出版,颇受学界好评。

唐代文章总集则有嘉庆时敕编的《全唐文》,此书由董诰主持,组织了阮元、徐松、陈鸿墀等众多知名学者参与其事,历时六载,成书1000卷,共计作者约3000人,收录唐五代文章18000余篇。从搜集的广度及整理的水平而言,均超过《全唐诗》而更具其时的朴学特征,堪称唐代文章渊海。此书有中华书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影印本,校点本有两种,分别为海南国际文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的《传世藏书》本及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本。《全唐文》编辑完成之后,不断有学者进行补辑,陆心源即有《唐文拾遗》72卷、《续拾》16卷;考订纠谬则有劳格的《读全唐文札记》、《全唐文札记续补》,岑仲勉的《读全唐文札记》等。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推出的《新编全唐文》吸收前人考订辑补成果,结合周绍良的《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以及敦煌文献、其他散见之作,以《全唐文》为基础,将新辑文章重编入书,并对原书错谬误收等处进行纠正。专事补辑的有吴钢主编的《全唐文补遗》,此书搜集的文字主要依据新出的碑碣、墓志,由三秦出版社推出,目前已出九辑。另有《千唐志斋新藏专辑》共收墓志589篇(唐前宋后共60余篇,收入附录,属于补遗之作的变例),有益于考史知文,极具文献价值。陈尚君的《全唐文补编》经过前后三次增订,历时近二十年,于200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包括补编、再补、又再补三部分。此书不收大宗石刻文字,广搜群籍,共录文章6700篇以上,涉及作者近2000人。[※注]

李时人的《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对唐五代的小说进行了全面搜集和整理。此书的出版对于唐五代小说研究提供了便利,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与唐代诗文总集多出于清人之手不同,宋代大型总集皆为现代学者编纂。傅璇琮、孙钦善等主编的《全宋诗》对宋代诗人的诗作进行了全盘清理,共录诗人近万人,诗作近25万首,就文献量而言远远超过《全唐诗》,又因相关总集编纂基础薄弱,故而整理难度很大,此书72册,已于199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全部出齐。编者对宋人诗集进行普查,收录时尽量保持本集原貌;诗人依时序排列,皆附小传;大力进行辑佚工作;注重文献价值,注明底本与校本,辑佚诗作皆注明出处;加强考订,尽量避免重收与误收。出版社还另外发行了许红霞主编的《全宋诗1—72册作者索引》,有利于读者检阅。由于宋诗长期以来评价不高,其整理工作往往不受重视;此书完整出版,对推动宋诗研究的进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全宋诗》编辑完成之后,陆续有人进行补遗,其中较具规模的有陈新等人的《全宋诗订补》,2005年由大象出版社出版。此书分校订、补辑两部分,对《全宋诗》进行分册订补,末附诗人索引。

宋词总集的编纂当推唐圭璋的《全宋词》。唐圭璋于1937年即编成《全宋词》一书,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此书以帝王、王室、诸家、僧道等为序,辑录词人1100多人,词作18000余首,一代词作初具规模。但此书限于条件,搜罗未广,考订亦未臻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唐圭璋着手进行修订。在遍参宋人词集、汇刊词集及各代选本、类书、金石、方志等材料后,使原编有了很大改观。为使考订趋于精密,唐圭璋更特荐王仲闻予以审订。此书于196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引用书目近600种,收录词人逾1330人,词作近两万篇,残篇约530首。编次改为时代先后,人物小传多有增益,更多采用善本核定文字,录词文本更趋精审。作者存疑者以互见处理,便于考核。1979年重版时,唐圭璋作《订补续记》附编于后。对《全宋词》的补辑以孔凡礼所得为多,他曾据《诗渊》等书辑补词作430余首(唐圭璋只见到《诗渊》第一至九册,其余十六册未及利用),于1981年出版《全宋词补辑》一书。为使文献趋于完备,中华书局结合经校正过的订补、补辑等材料,于1999年出版了新本《全宋词》,共分五册,以简体横排。

宋代文章总集《全宋文》的编纂由曾枣庄、刘琳两人主持。宋文总集诸如《宋文鉴》之类皆录文有限,而别集繁夥,散见文章极多,故而整理难度甚大,正像缪钺序文所言,有普查搜采、校勘辨订、分类编序、制定条例等四难。经过艰辛工作,共收罗作者近万人,文章十万余篇。此书1988年由巴蜀书社陆续出版,至五十册后因故中辍。2006年始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共计360册。有宋一代文章,基本全备。在编纂体例上,此书以作者为纲,对文章进行重新分体编排,以辞赋、诏令、奏议、公牍、书启、赠序、序跋、论说、杂记、箴铭、颂赞、传状、碑志、哀祭、祈谢、其他等十六类为序,具有文体学意义。据称尚有佚名作者文章数十册,已整理完成,尚待出版。

以“全”为名的宋代文献尚有《全宋笔记》。此书由傅璇琮、朱易安等主编,大象出版社2003年出版。“笔记”一词内涵颇难界定,此书取“随笔记事而非刻意著作之文”。取择颇宽,但诗话、小说等类并不阑入,且以单独成书为限。在充分吸收已有单行校点本的基础之上,广予搜罗,共确定约500种,以是非校的形式确定文本。一代笔记完整结集,此书当推首帙。在求全备、求核实方面皆可期待。此书拟作十编出版,目前已有四编问世。

辽代艺文总集有陈述所辑《全辽文》。此书在缪荃孙的《辽文存》6卷、王仁俊的《辽文萃》7卷、黄仁恒的《辽文补录》1卷、罗福颐的《辽文续拾》2卷基础上重加整理。四书互有重见,且以分体编排。陈述辑入新见辽文,并重予编次,除先列诸帝外其余文章皆以作者先后为序。此即《辽文汇》10卷。其后续有所得,遂编入一书,即中华书局1982年所出之《全辽文》13卷。此书兼收诗文,共录作品800余篇,多随文系年,后附作者事迹考及图版。

金诗全集有薛瑞兆、郭明志所编的《全金诗》,由南开大学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金诗的编纂最早可溯源至元好问的《中州集》,收录诗人251人,诗作2000余首。但此书不收元好问同时诸人诗作,故而金末诗歌多有缺漏。清人郭元釪遂立意重编,成《全金诗增补中州集》74卷,收入《四库全书》,提要称“是编所增补者卷六倍之,人几三倍之,诗倍之,一代之作,乃苞括无遗矣”。实际上此书搜罗仍有未尽,且以帝藻、公族、诸相、状元等十六类为序,体例未善。《全金诗》则广事辑录,成书160卷,收入诗人534人,诗作12066首;以诗人时代先后为序,撰写小传,对作者生平等皆有考订。

合辽金诗编为总集的有阎凤梧、康金声主编的《全辽金诗》,由山西古籍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全书录入诗人七百余家,诗作11662首,残篇近400则;其中辽诗142首。其主体部分为金诗,对《全金诗》亦有所补正。[※注]合辽金文为一书则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所出的《全辽金文》。辽代部分比《全辽文》增收14篇;金代文章收录2546篇,其前言称较之清人张金吾的《金文最》增收948篇。[※注]

唐圭璋则合编金、元词作为《全金元词》,由中华书局于1979年版。此书体例与《全宋词》相同,收录金元词人282人,词作7293首,其中金70人,3572首;元212人,3721首。全书引用书目200多种,在搜罗、校勘、考订方面皆有贡献。作为金元词作的总汇,虽有补缺余地,但已远迈前人,基本具备全集规模。

元代诗歌的搜辑,清人顾嗣立《元诗选》为迄今所见最全备的总集。此书分为三集,每集又由甲至壬分九部分;每集收诗人百家,加上附录共340余人。因搜罗广博,四库提要对之评价甚高:“每人各存原集之名,前列小传,兼品其诗。虽去取不必尽当,而网罗浩博,一一采自本书,具见崖略,非他家选本饾饤缀合者可比。有元一代之诗,要以此本为巨观矣。”原本各编皆有癸集,采摭各家选本、山经地志、野史稗官之散见诗作,共计3000余人,未成而顾嗣立卒。此后席世臣与顾果庭对残稿加以整理,历时十年始成,即《元诗选癸集》。国家图书馆藏有钱熙彦编次的《元诗选补遗》,收金履祥之下82家,未见于三集之中,据信此书利用了顾嗣立的稿本加以诠次。以上三书分别于1987 年、2001年、2002年由中华书局整理出版。另外杨镰主持的《全元诗》已经完成,收诗十三万余首,将于近期出版。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凤凰出版社2004年出版,共61册(含索引一册),为元代汉文文章总汇。由于唐宋文学的辉煌,元代文学向来不太受重视,但实际上正像陈垣指出的那样:“元代之儒学文学,均盛极一时。”编者普查各家图书机构所藏元人文集,并在搜罗别集之余,广加辑佚,遂使元代散文、骈文、赋以及诗歌以外的韵文蔚为大观。此书收录作者3140余人,文章约33400篇,计2800万字,对元代文史研究的促进自不待言。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齐,共12册。作为一代之文学代表,元曲广受重视。此书为第一部整理校点的元代戏曲全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编者在钟嗣成的《录鬼簿》、臧晋叔的《元曲选》、赵琦美的《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王季烈的《孤本元明杂剧》、隋树森的《元曲选外编》的基础上加以搜辑、整理,将杂剧与南戏汇为一编,使南戏缺少整理的情况大为改观。在校勘方面,考虑到元杂剧的创作是由作家与演员共同完成这一特点,并不盲从最早版本如《元刊杂剧三十种》,而是根据实际择善而从。此书共收录完整杂剧210种,南戏19种,在作者考订、作品归属等方面也不乏新见。[※注]徐征等主编《全元曲》共12卷,由河北教育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此书总括散曲与杂剧,共收完整杂剧162种,小令4075支,套数489套,另收残剧、残曲。并著录佚目,以便检考。

隋树森的《全元散曲》对元代散曲作了较齐备的搜集整理,由中华书局于1964年出版。因为散曲属于通俗文学,而传世曲集有不少又属于稀见本,故而搜集不易;散曲作家之有别集传世者亦不多;而曲集之精刊、精抄本罕觏,这些都对元代散曲的全面整理构成障碍,也对学界此项工作充满期待。该书在遍觅散曲别集、选集之外,复从他书搜括,共收录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残曲上不计在内。编排方面以作者时代为序,对作者异说、题目差异、字句不同等情况,皆有详细的校勘记。此书颇重视文献性,在各曲末尾皆注明最早见于何书,并注出散曲为他书收录情况,极便于考索。

章培恒等主编的《全明诗》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3册。此书拟收现存明人别集以及绝大多数总集当中的诗作,其他散见作品则打算另编入《全明诗续编》。编者在资料收集整理方面作了很多工作,从已出版的3册来看在校勘方面颇有追求。[※注]钱伯城等主编的《全明文》体例与《全明诗》相近,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2册。[※注]明代诗文由于存世文献数量浩繁,对之全面整理难度很大,需要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

明词号称“中衰”,故而长期不受重视,缺乏相应整理成果。直至赵尊岳的《惜阴堂汇刻明词》成,始改变这一局面。此书收明代词籍268种,词作数千首。辑成后一直未能全部出版,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始据试印底本影印成《明词汇刊》上下两册。饶宗颐以此为基础,加以增辑,共得明词900余家。嗣后张璋重加搜辑,共得词人1390余家,词作近2万首,此即中华书局2004年所出版的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对其具规模的补编之作有周明初、叶晔之的《全明词补编》,由浙江大学于2007年出版。补录词人629人,词作5000余首,其中《全明词》未收词人有471人。

对明代散曲的全面搜集,有谢伯阳的《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全书收录散曲作者406家,小令10606首,套数2064套。清代散曲有凌景埏、谢伯阳编《全清散曲》,收有散曲作者342人,小令3214首,套数1166套,由齐鲁书社于1985年出版,2006年又推出增补本。明清两代散曲基本已可窥全貌。俞为民的《历代曲话汇编》(黄山书社出版社2007年版)对历代曲话进行汇编整理。

清文由于数量太多,总集编选困难太大,故而南开大学古籍所主持进行选编工作,其成果《清文海》已于2010年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推出,选录作者近2000人,文章18000余篇,字数2000余万。

至于清词的搜集整理则大有渐成显学之势。中华书局1982年印行了叶恭绰的《全清词钞》,虽为选本,但已颇具规模,共收录词人3196家,词作8260多首。中华书局2002年出齐的《全清词·顺康卷》则为有清一代词作的全面清理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全书20册,收录词人近2100家,词作逾5五万。此后张宏生等对之进行补辑,2008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全清词·顺康卷补编》4册,补得词人455家,词作1万余首。《全清词》原拟按时代分为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5卷,至此基本完成五分之一,则清代词籍规模可以想见。而雍乾卷的编纂正在张宏生主持下有序进行。

这些规模宏大、搜罗巨细的大型总集的编纂,为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进展提供了全备的基本文献,省却了大量的文献翻检工夫,同时对相关作品、人物行实的考订也切实推动了具体研究。大型工程所涉及的文献之浩繁,编纂过程之艰辛,都使其编纂行为令人钦敬。由个人独立完成的撰著,其繁难更可想象,前贤为学术事业所付出的努力值得推阐。而当下学术环境的好转,文献查阅的便捷,新出文献的繁夥,都极大促进了相关总集的有序编纂。

值得提出的还有一些大型丛书的影印与编纂。《四库全书》对古代典籍进行了较系统的排比,虽然有不少问题,但是保留了大量珍贵文献,故编成之后至江浙三阁传抄的士人络绎不绝。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学界提供了极大便利。嗣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又予以缩印。文津阁与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也由商务印书馆与杭州出版社分别影印。此外,齐鲁书社网罗四库列入存目诸书,共收集古籍4500余种,影印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1200册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纂完成《续修四库全书》,既有对四库全书的补选,又包括成书之后的续选,共收书5200余种,合1800册;北京出版社编纂影行《四库禁毁书丛刊》,收录古书1500余种,又编有四库未收书辑刊,收书1300余种。这些四库系列图书已经成为各大图书馆收藏的重点,对古典文献的保存与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重要的大型丛书,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入收珍本古籍462种,计120册;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编纂、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清代诗文集汇编》,收录清代诗文集4000余种,共800册,已经出齐。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