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简帛文献的发现与整理
来 源
: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0 | ||
摘 要
:
|
出土文献是相对于传世文献的概念,主要指出土文物中的文字资料,包括甲骨文献、金文文献、简帛文献等。与传世文献的传承有序不同,出土文献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湮灭无闻而又重新面世,其学术价值甚至文物价值都值得高度关注。”他还特意列举了“今之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以为足与“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见”。它不但提供了史上佚失的部分材料,直接丰富了文学作品库,而且可与传世文献互证互释,进而校订传世文献、勘断旧说。此书出版后,因不断有新墓志出土,遂另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增收墓志1564方。 | ||||||
关键词
:
|
金文 甲骨文 竹简 敦煌文献 图版 甲骨 简牍 石刻 墓志 传世文献 学术价值 |
在线阅读
三 简帛文献的发现与整理
字体:大中小
简帛文献即以简牍与绢帛为书写载体的出土文献,史书所载鲁恭王坏孔子壁所获古文书及晋时汲冢书的出土,表明在古代简帛文献即已引起普遍的关注。近百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简帛文献的出土日益增多,简帛学也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新领域的开拓与发现直接影响到学术的发展轨迹。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起出版《中国简牍集成》,共计23册,以省区分卷,为简帛材料的利用提供了极大便利。
1.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底在湖北云梦的秦墓中出土,共1000多枚竹简。简文为墨书隶体,其内容经整理可分为10个部分:编年记、语书、秦律18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种和日书乙种,手书年代为秦始皇时期。这是秦代竹简的首次发现,填补了竹简出土年代的空白。其整理成果《睡虎地秦墓竹简》1990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全部竹简的图版和释文、注释。
2.银雀山汉简。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共有竹简约5000枚。简文为墨书早期汉隶,写于汉文帝至武帝初期。主要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其中有大量的佚书。特别是孙武与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使后世孙武兵法伪托说不攻自破,具有重要价值。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了《银雀山汉墓竹简》(一),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晏子、六韬、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的图版、摹本与释文、注释。2010年文物出版社推出了《银雀山汉墓竹简》(二),主要内容为古佚书,分为论政论兵之类、阴阳时令占候之类和其他三部分。
3.马王堆帛书。1973年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该墓年代为公元前168年,出土帛书共28种约12万字。内容包括《周易》、《老子》甲乙本、战国纵横家书、五十二病方、五星占等。其中两本《老子》与今本文字多有出入,而且顺序正好相反。马王堆帛书内容广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汉代缣帛文献最具价值的一次发现。其相关整理成果由文物出版社于1974年陆续出版,所见有《老子》甲本及卷前古佚书、《老子》乙本及卷前古佚书、春秋事语与战国纵横家书、五十二病方、经法、导引图、古地图等。其全面整理成果《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由裘锡圭主编,图版与文字分列,计划于2012年出版。
4.张家山汉简。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共有竹简2787枚,其中包括《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引书》、《算术书》、《盖庐》、《历谱》、《遣策》等8种古文献资料,涉及法律、科技、医药等多方面。2001年11月,相应图版与注释、释文《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
5.居延新简。1930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甘肃北部的居延地区发现大量汉代简牍,总数逾10000枚,是当时重大的考古发现,这批简牍被称为居延汉简。1972年至197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又发现大量简牍,数量超过20000枚,被称为居延新简。由于居延是汉代屯垦戍边要地,新简多为文书,对其时的屯戍活动、军事、经济方面的记载尤多,而且颇有完整簿册形式,确保了整理的便利与准确。文物出版社1990年出版了《居延新简 甲渠侯官与第四燧》,主要为释文。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的《居延新简甲渠侯官》则提供了图版。
6.尹湾汉简。1993年连云港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共有木牍24方、竹简133枚。主要为集簿、吏员簿、神龟占、博局占等。其中《神乌赋》为拟人体俗赋,其发现将俗赋的历史提早了200余年,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了《尹湾汉墓简牍》,收录了此次出土简牍的图版与释文。
7.郭店楚简。1993年湖北荆州出土,共存有字楚简730枚。书写文字为典型楚系文字,内容方面有两种为道家著作,其余多为儒家著述。主要包括《老子》甲乙篇、《太一生水》、《缁衣》、《鲁穆公问子思》、《性自命出》等。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包括了竹简的图版、释文及注释。
8.走马楼三国吴简。1996年长沙市中心走马楼建设区域古井内出土。据初步估计简牍数量大约为10万片,简牍所见年号大部分为三国孙吴时期。内容主要为地方文书档案,大致分为嘉禾吏民田家莂、司法文书、黄簿民籍、名刺、签牌、簿籍等。由于简牍数量的巨大,加上历史记载中孙吴史实的阙略,这一重大发现不仅填补了三国简的考古空白,对研究三国孙吴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情况更具有突破性的意义。相应整理成果由文物出版社自1999年起陆续出版,全面整理尚待时日。
9.上博楚简。1994年上海博物馆自香港文物市场抢救回归,共计竹简1200余枚,其出土地点与时间尚不确定,据传来自湖北。共计80余种,有大量佚书,文献价值极高。如《孔子诗论》,是重要的儒家经典,目前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另外如最早的《周易》、第一部字书、战国道家佚书等,均显示出填补空白的学术史意义。其整理成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自2001年起陆续出版,目前已出版8册。
10.清华简。2008年由清华大学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为清华校友捐赠,近2500枚。竹简内容为书籍,共60余篇,以史部居多,特别是发现了古文《尚书》,与今本多有不同,且有多篇属于佚篇,文献价值极高。首批整理成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册2010年由中西书局出版,收录了《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等九篇文献。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