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22,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二 隋唐宋元的文学史编写

来 源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2
摘 要
断代文学史是对文学史长河中特定时段文学发展面貌的论述,由于研究对象的限定,相对于通代文学史而言,它更显深入与专精。在断代文学史的草创阶段,也不乏粗略介绍性质的著作,其意主要在于界定学术范围,探讨时段文学特征,伐山林之功多于精耕细作之力。先秦文学较受关注,而唐宋等研究较为成熟的时段反而并不突出,宋代以后的断代文学史更少。郑方泽《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吉林人民出版1983年版)钩稽史料,对近代文学活动、历史事件、作家行止、报刊电影记事等进行编排,收录作家374人,作品约400种,报刊105种。
关键词

文学

文学史

文学编年史

文学发展

散文

作家

诗歌

文化

史料

文学活动

文学思潮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二 隋唐宋元的文学史编写

字体:

周祖譔的《隋唐五代文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的成熟断代文学史之作。作者从文学流变的角度来考察这一时段,认为虽然政权更迭,但是隋唐五代在文学上是一脉相连的,隋是唐文学的序幕,五代是唐文学的尾声。作者敏锐地指出,此前文学的繁荣主要体现在诗歌成就方面;将唐文学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显然有这方面的考虑。在内容安排方面,作者对词、散文的发展进行了适当考虑,同时为唐传奇作者如沈既济、李朝威、白行简、袁郊、裴铏、杜光庭安排了不少篇幅,从而大致勾勒出以诗歌为主体,小说、散文、词并行演进的文学面貌。在论述策略方面,主要是先概述时代文学背景,而后以作家条目的形式展开分析,这自然与当时的文学史主流书写样态保持了一致。在具体观点方面,如提揭魏征诗歌,重视其对宫体诗风的摆脱;详细论述沈宋在律体定型方面的贡献,都颇有心得。

王士菁《唐代文学史略》(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对唐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大致梳理。全书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小说、词及说唱文学,注意结合时代精神、民族品格与阶级特性来阐述作家作品,同时关注文化交流,突出唐代文学的文学史价值。李从军《唐代文学演变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着重探讨唐代文学的嬗变之迹。作者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十个时代,阶段划分主要着眼于文学发展的能动、转折及受动,而以安史之乱为文学的盛衰分界。此书不以作家作品为中心,所论述的作家也多为体现文学转变的典型性人物,其重点实在于反映文学的流变与走向。因而书中对文学与政治、文化、社会的关系、对创作思想与文学理论、对文学思潮与流派的论述更显突出,体现了作者在宏观层面把握文学发展脉络的意图。其分期即为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与体现。

罗宗强、郝世峰主编《隋唐五代文学史》(上、中册)[※注]更注重于此期不同阶段的文学面貌与特点。作者认为士人心态的变化与文学演变关系密切,而心态又与政治、思想及文化环境,故而对文学现象的描述必须要考虑上述背景,从而使文学流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心态史的意味。此书以体裁为章节框架,对不同体裁文学作品发展所具有的阶段性差异进行细论,充分尊重文学本身发展样态与规律。对文学性的强调也值得关注,其内容构架也往往以艺术分析与审美判断为基础。如盛唐诗人群体中,常见的表述往往是山水田园诗派与边塞诗派。此书则从美学风貌入手,将王孟等诗人归结为“以人与自然为题,追求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群落”,又以“寄热望于人间世的诗人”统领三类诗人,即“追求雄健狂放的清刚之美”的王昌龄、李颀等诗人,“追求慷慨苍凉的豪壮美”的高适与“追求奇峭俊逸的壮丽美”的岑参,表现出论述策略与文学史观的不同。

聂石樵《唐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版)保持了作者同类著作的一贯特点,首章概述经济、文化交流、科举、宗教及哲学对文学的影响,下文分诗歌、赋、骈文、散文、传奇、词来详细论述。考述结合,强调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内容充实而富参考价值。其中论述唐赋发展特点,也是一般文学史中所不常见的。毛水清《隋唐五代文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则突出了对中小作家的关注,特别是对五代十国诗坛的论述,颇为细致。

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作为第一部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的集成之作,体现了学界对于文学史的反思与探索,具有特别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作者有鉴于作家小传、作品汇编类的文学史难以呈现文学史整体面貌,注重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细致梳理作家事迹、考订作品编年、关注文化政策、留心文坛走向,由个人活动拓展至群体交游,由文学延及艺术,此外如宗教活动、社会风尚等,凡与文学相关的代表性资料,并行搜采辨析,以求立体呈现当时文学活动的原貌与实景。在具体操作上,编排具体到月,以纲目形式概述文学活动,下列材料补充论述。考辨细致,线索清楚,极便于体察唐五代时期文学发展的全景。此外,熊笃《天宝文学编年史》(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对盛唐文学高峰时段十五年间的史事、文学活动、作家作品等进行比次,以作家为纬依年编订。张兴武《五代十国文学编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则填补了对五代十国文学编年的空白。

宋代文学史研究中出现了特色鲜明的著作。吴组缃、沈天佑《宋元文学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对此期文学现象有简明的阐述,限于篇幅未能细化。程千帆、吴新雷合撰的《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体现了理论评述与文献梳理的良好结合,在对宋代文学作出综观把握的同时,不废细节方面的精细追求,常常以寥寥数语对文学现象作出很好的概括,如对西昆派后期作家的论述。此书有不少创见,如对南宋散文脉络的梳理,对宋骈文、小说、戏曲的介绍,都发人所未发,至于在对重要作家作品的论述中时出考论,上下勾连以突出文学发展脉络,充实以中小作家的评述等,都是其突出特点。王水照、熊海英《南宋文学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加强了对学界研究较为薄弱的南宋部分的研讨。此书在重视南宋文学对北宋文学继承与延伸的同时,更强调了南宋文学一系列新质的变化。作者指出,南宋文学的繁荣与整体成就可与北宋比肩;南宋作家的阶层分化更为明显,文化下移,文学取向出现巨大差异;就地域空间而言,文学重心由北而南,就文学样式而言,重心由雅趋俗。在传统诗、词、文的脉络梳理之外,还强调了南宋笔记、诗话、词话、文话的成就,介绍了通俗文学的成绩,并就南宋与汉文化圈其他民族政权的文学交流进行讨论,从而使文学史出现了新的样貌。曾枣庄、吴洪泽《宋代文学编年史》(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为首部宋代文学编年史之作,两位作者以编纂《全宋文》、《中华大典·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等为基础,通过广泛收集稽考宋代文学史料,以编年的体例立体地呈现宋代320年的文学发展历程,对于推动宋代文学史研究的“实化”与深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