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戏曲史的编写
来 源
: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0 | ||
摘 要
:
|
通代、断代或区域文学史都带有综合研究的性质,凡是作家作品、文学活动、文学思潮、文人交游、文体流变、风格趋尚诸端,都被纳入其中,在整体把握文学宏观样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使得其中单体组成要素的特质淡化。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赵义山、李修生主编的《中国分体文学史》,此书分为小说、诗歌、戏曲与散文四卷,从文学的体裁特点与发展走向出发,对文学史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以文本要素为中心,突出文学本位意识,是第一部系统的分体文学史。分体文学史具有相当高的学术起点,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是其中的标志性著述。 | ||||||
关键词
:
|
诗歌 戏曲 小说 散文 中国小说 散曲 文学史 作家作品 脉络 骈文 文学 |
在线阅读
三 戏曲史的编写
字体:大中小
广义的戏曲史包括戏剧与散曲。从史的角度来看,显然以戏剧史研究成果更为丰硕。周贻白《中国戏剧史》(中华书局1953年版)对戏剧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整体呈现了其发展脉络。此书线索明晰,自戏剧的萌芽、产生直至演变发展,各期特征论述精当。在编写方面突破了作家作品模式,而注重各阶段戏剧的文本特征、音乐形式、剧场表演诸端,强调了戏剧的自身特点。此书一个突出特点在于,不仅仅关注戏剧的文本形式,更注目于其立体性,强调剧场的作用,注重联系舞台实践,从而使戏剧史摆脱了单纯案头文学的研究样式。此外对地方戏曲的介绍也颇有加强,尤详于皮黄剧。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1981年版)论述范围自戏曲滥觞阶段至鸦片战争前后,分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北杂剧与南戏、昆山腔与弋阳腔、清代地方戏四编进行论述。此书结构明晰,论述细致,其分期反映出对戏曲史自身流变的认识。论述方面注意结合社会文化因素与戏曲本身的发展动因来展开;在对重要作家作品突出强调的同时,以较多篇幅关注舞台艺术,对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的探讨均有所加强;关注文本的同时,注重结合相关文物来佐证说明,加深认识;对地方戏的论述尤为详细,对其声腔、板式变化结构体系、角色体制、表演形式的演变有清楚的分析;同时结合特定时代因素对宫廷戏曲予以关注。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则强调了文学性。作者超脱了作家作品格局,在纵的方面突出戏曲演进的各个阶段,由雏形至成熟,并论述了此后明代的雅化倾向,清代的由雅而俗趋势,凸显其主线;横的方面则对各时代戏曲文学的面貌、价值、审美特征加以概述,同时以点带面,通过对重要作家作品的叙述来突出这一概述。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更带有文化研究色彩,是21世纪以来最有代表性的戏曲通史。第一卷主要是对戏曲的发生学研究。论述原始戏剧形态时突出了仪式、祭祀的影响,结合礼制文化特点分析戏剧的形成机制;论述西域戏剧文化的影响,分析剧场的起源,关注傩戏、木偶戏、目连戏等特殊戏曲样式;对杂剧形成阶段的商业环境、杂剧内容、体制、舞台特征、艺人活动的提揭,都颇具新意。第二卷从舞台艺术与文学创作角度论述元代戏曲成就。第三卷对明代声腔演变与舞台发展、具体创作、戏曲理论进行论述。第四卷集中论述清代地方剧种的兴起与舞台繁荣,并归纳了戏剧创作与理论的发展。此书的历史意识贯穿于对剧场与戏曲文学论述的全程,较好地体现了作为表演艺术的戏曲的鲜明特征。对特殊剧种的论述也能做到沿波讨源、源流并重。在重视文献材料的同时,大力强化了对文物的利用,特别是对剧场发展史的概括。在处理文学创作之际,也强调自出心裁,不随人附论,多结合研究所见而有所生发。在章节的编排方面别具匠心,结合重要戏曲创作的价值与意义立题,避免了以人为目的常见套路。在对戏曲历史的勾画中有力突出了戏曲的发生环节,强调文化氛围、时代因素、文人心态的合力。此外对艺人活动的重视也使得此书在文学与剧场之际找到了关节点,戏曲史从而更具有立体性。谭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独辟蹊径,对中国古代戏剧理论史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全书以理论问题为经、历史分期为纬,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发展脉络。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对明清戏曲评点进行了研究,虽为论,亦有史的梳理。
戏曲断代史相对较为集中,元代是论述的重点,而其他时段也不乏学术关注。李占鹏《宋前戏剧形成史》(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注力于戏剧形成阶段的形态、特征、文化意蕴及戏剧史意义。徐宏图《南宋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系统论述了中国戏曲在南宋时期的发展史,对南宋时期的南戏、宋杂剧、傀儡戏、影戏等各种形式的戏曲都进行介绍,还原了南宋作为中国戏曲生成期的原貌。李春祥《元杂剧史稿》(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以作家剧作为中心,并对元杂剧的兴起、体制、繁荣与衰微原因及断限进行了论述。刘荫柏《元代杂剧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从社会背景、作家历史分期、作家作品、理论、演出等方面对元杂剧进行论述,并论及其选本、影响与研究史。黄卉《元代戏曲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不仅对元杂剧的崛起、发展历程、重要作家作出研讨,同时扩展议题论及南戏;并从宏观层面对元代戏曲的审美形态、理论批评、演出方式、舞台艺术进行全面论述,从而使此书脱离了单纯案头文学史的形态。李修生《元杂剧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对元杂剧的面目、演出与剧本体制加以综述,注重蒙元文化对杂剧的影响,并结合自身思考将元杂剧分为初、中、晚三个发展阶段,逐一介绍其代表作家与作品。并附论南戏的兴起、发展及杂剧的研究史。金宁芬《明代戏曲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勾画了明代戏曲发展变化的轨迹,论述了明代戏曲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对明代每个时期的戏曲形式和重要作家作品都进行了重点探讨。徐子方《明杂剧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是第一部明杂剧史著作,作者运用系统论和心态史学、艺术美学等方法,对杂剧入明以后的发展状况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明杂剧由民间进入宫廷,再由宫廷转入文人书斋的发展脉络。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将明清传奇分为生长、勃兴、发展、余势、蜕变五个时期,结合社会情状、文化思潮、曲坛动向、体制、声腔、主题、派别等因素对其发展演变历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以作家为纲,以作品为目,考虑到清代戏曲实际而不以杂剧、传奇分类,以时间先后为序对清代戏曲的发展面貌进行了细密的论述,标举了大量中小作家;在内容安排方面还对戏曲理论、曲选曲谱、花部、地方戏及少数民族戏曲予以特别关注,颇有填补空白之效。王汉民、刘奇玉《清代戏曲史编年》(巴蜀书社2008年版)对清代戏曲作家作品资料进行系年编排,并适当涉及演出情况,体现了从文献角度梳理戏曲史的努力。左鹏军《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概述了晚清民国时期(1840—1949年)传奇杂剧基本面貌、题材选择、艺术结构、文体形态、语言建构、舞台艺术等方面的显著变革和突出特征,并对一些代表性戏曲家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论,描述了传奇杂剧从承续前代兴盛余绪到实现短暂繁荣再到渐趋消歇的曲折历程,展示了最后阶段的传奇杂剧的复杂情景与多姿面貌。程华平《明清传奇编年史稿》(齐鲁书社2008年版)对明清传奇进行编年史著述。俞为民《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台湾华正书局1998年版)对古代戏曲理论史进行了论稿研究。
戏曲由于兼具文学与艺术特质,史的编纂也体现出自身特点。史纂中表现出的指导观念,反映出对戏曲史的切入的路径:或重视文献考辨,或重视声腔音韵,或重视舞台表演。这三方面都能有效把握戏曲的特征,文献是戏曲遗留的最重要材料,声情体现出中国戏曲的民族特点,表演是戏曲的动态样式,而三者的结合则更能以全景立体的方式呈现戏曲的整体样貌,这也是史纂中显现出的日益明显学术动向。随着文物考古的进展,大量戏台、壁画、墓砖的出土,有力促进了对戏曲原生态的还原与重构,因而戏曲史中对文物的重视是近年来呈现出的重要特征。而人类学对远古祭祀、仪式、民间宗教的研究,也促进了戏曲的发生学探讨,戏曲史不再是单纯的文本史,更多带有了文化学的色彩,甚至政治史、思想史渗入的痕迹也偶或一见。而剧种研究的深化则是对戏曲史的一大贡献,如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等皆可称述。不过仍然需要注意的是,对戏曲成就的评判,不少论著仍从西方戏剧的标准出发,谈人物塑造、论戏剧冲突,对戏曲的本土特征似乎关注不够。相对而言,作为一代文学的散曲,研究状况要冷寂得多。择要而论,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论述丰厚的通代散曲史。第一卷对散曲形式发展历程进行归纳。通过对南北曲的渊源与形成、格律、篇制、语体形式的分析,揭示了散曲这一文学样式自身的形式发展规律。第二卷为文学潮流史。作者将散曲文学精神构架概述为避世思想与玩世哲学,以风力、情采、物色、辞藻构成其审美内涵。结合元明清时代的文化心理与文人心态,作者对散曲演进中各流派的具体面貌、风格类型、审美嬗变等进行了细致分析,从而在宏观层面勾勒出散曲发展的特征。第三卷为作家创作史,对三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史意义进行抉发,在具体细节方面深化了此前的论述。梁扬、杨东甫《中国散曲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体例上没有什么创新,但该书把民国的散曲史纳入考察范围,是其新创。羊春秋《散曲通论》(岳麓书社1992年版)虽是通论性质,但对于元明清的散曲作家群、流派和风格进行了曲史式的梳理,具有通代散曲史的特点。赵义山《元散曲通论》(巴蜀书社1993年版)对元散曲的发展划分为演化期、始盛期、鼎盛期和衰落期四个阶段,对元散曲的作家群和流派进行详细的考察。赵义山《明清散曲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对明清散曲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作者通过文献梳理与艺术分析,提出明散曲的成就实不下于元曲;并从过渡、低落、复兴、鼎盛、继盛五期对明曲的发展脉络进行重点勾画,同时注重各阶段的文化走向、曲坛面貌及风尚递迁。又从变异、衰落、式微三阶段对清散曲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在关注文人创作、南北差异的同时,亦注目于民间时尚小曲。文辞简练,脉络清晰,是一部颇为详备的断代曲史。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