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81,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第五节 家学承传:古代文学世家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19 \ 下卷
作 者
-
浏览次数
16
摘 要
针对这种名实争论的情况,有学者提出“文学世家”以替代“文学家族”。文学世家的理论文章主要有:李真瑜《世家·文化·文学世家》、《文学世家:一种特殊的文学家群体》,罗时进《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文学家族学: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同时在文学本位的基础上重视文学世家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哲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关键词

文学

家族

世家

学报

博士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

家族文化

个案

学术

地域

文化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五节 家学承传:古代文学世家研究

字体:

钱穆说:“‘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注]因此,以文学世家为突破口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十分契合中国古代宗族社会的历史文化特点,能够深刻地把握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家族性和地域性特色。同时,基于古代文学研究“西化”理论的反思和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文学世家研究的兴起实际上是对古代文学研究的本土话语回归呼声的响应,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文学世家研究是伴随着家族文化研究的兴盛繁荣而兴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90年代的初步发展到21世纪已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向,并且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

一 古代文学世家研究的学术历程

古代文学世家研究是伴随着家族文化研究兴起而产生的。自1937年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注]对嘉兴91个世家大族进行梳理研究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文化热”的带动下,家族文化研究才真正得到勃兴。由此也促进了文学世家研究的兴起。1986年,李真瑜《明代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世家》对明代吴江沈氏文学世家情况作了初步的介绍。[※注]此后,孔繁信《明清著名文学世家——临朐冯氏》(《山东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陈福季《明代临朐的冯氏文学世家》(《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两文对山东冯氏文学世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90年代,特别是中后期,文学世家研究得到了初步发展。李真瑜继续对吴江沈氏文学家族作了深入的研究,先后有《明清吴江沈氏文学世家论略》(《文学遗产》1992年第2期)和《吴江沈氏文学世家作家与明清文坛之联系》(《文学遗产》1999年第1期)两文发表。文学世家个案也开始多样化,有程章灿《陈郡阳夏谢氏:六朝文学士族之个案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版),李国庭《兴化蔡氏家族诗词小论》(《福建论坛》1994年第5期),秦元《梁代萧氏家族的文学观》(《齐鲁学刊》1997年第1期),马宝记《南朝彭城刘氏家族文学研究》(《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2000年第3期),高万湖《俞樾家族的诗词创作》(《湖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等等。杨东林《略论南朝的家族与文学》(《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一文从断代上研究文学世家,对南朝文学世家大量出现的原因及文学世家的共性特点进行分析。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全面考察了六朝文学世家的发展轨迹和文学特征,这对此后的文学世家研究具有开风气的意义。

跨入21世纪,文学世家研究在学术研究的世纪反思中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成为古代文学研究本土话语回归的典型学术范式和新的学术增长点,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和繁荣。一是个案研究得到广泛拓展,许多重要的文学世家个案都得到了研究;二是时代分布上主要由六朝扩展到两宋和明清,并且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及;三是空间分布上集中在江南地区,同时中原、关中、河东、山东、江西、广西等地文学世家也受到一定关注;四是研究深度得到挖掘,家族文学与政治、经济、科举、出版等关系的专题研究得到深化,特别是家族女性文学在个案研究中受到重视;五是研究队伍得到扩大,尤其是硕、博士生成为文学世家研究的生力军而得到了大量培养。

理论研究是学术实践的理性升华,同时又反过来指导学术实践的发展。随着文学世家研究走向繁荣,文学世家的理论问题在21世纪也随之受到关注和讨论。

第一,文学世家的名实问题。文学世家,或称文学世族、文学士族,也称家族文学,或“文学家族”,罗时进曾提出“文学家族学”概念[※注]。文学世家的基石是“家族”,而“家族”是介于“家庭—家族—宗族”序列中的中间序列。在文学世家研究实践中,三者往往易混。正如柳立言所批评:“常见的问题,是把‘家庭’和‘家族’混为一谈,对家族的不同形态也缺少分辨。”[※注]目前大多文学世家研究皆有此情况,并且由家族延伸到宗族。但张剑认为“家族”这个概念更富于魅力和弹性,讨论“某氏家族”时,并非无条件地以全宗族为考察对象,通常会有时段、地域、房支等条件的限制,五服制是把握家族的一种主要方式,但绝非唯一的方式。[※注]针对这种名实争论的情况,有学者提出“文学世家”以替代“文学家族”。如李真瑜指出:文学世家“是由同属于一个家族的几代文人构成的文学家群体”。[※注]梅新林认为:“所谓文学世家,通常是指在直系血缘关系中出现两代及以上知名文学的家族。”[※注]

第二,文学世家的范畴问题。李真瑜认为标志一个文学世家有几项指标:文化上的长期积累;理论和创作上的家学特点;延续时间长;家族文学作品的编辑刊刻。[※注]张剑指出“文学家族”的文化地图可分为五个层面:家族血缘图、生态环境图、家族活动图、文学生产图和标志事物图。[※注]“家族文学”研究要从这些层面入手,并“致力于贯串着家族意识的整个文学生态和一般文学史的基层呈现”。[※注]罗时进提出的“文学家族学”概念,基本内涵包括:家族文学的血缘性研究、地缘性研究、社会性关联研究、文化性关联研究、与文人生活姿态及经济关联研究、创作现场和成就研究等。[※注]

第三,文学世家研究的方法问题。张剑认为当前研究多为模式化和描述化的方法,重在简单呈现“家族血缘承继的链条及家族文学风格表面的相似”,甚至是“家族血缘的‘历史’研究和家族成员作品的简单汇集、评价”。应该将其转变为多元化、结构式和构成式的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方法是指适度引入其他学科视角;结构式研究方法是指发现、总结和阐述家族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的制度化或约定化命题;构成式研究方法是指要动态分析家族文学生成的细节和过程,揭示各种因素如何具体影响到家族成员的思想、性格及其创作;同时还要注意家族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注]梅新林提出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注]李朝军提出家族文学史建构,[※注]都强调从“史”的角度对家族文学作通观研究,包括特定个体文学世家史研究、特定时代文学世家史研究、特定区域文学世家史研究和中国通代文学世家史研究。

二 古代文学世家研究的学术成果

文学世家研究是以家族为视角探讨“文学的家族”与“家族的文学”的历史发展、家族个性、家学本质和社会地位的文学研究。其学术范式或者以文化为本位,或者以文学为本位。前者立足于家族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文学世家是家族文化研究有机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后者立足于文学世家的特定性研究,家族文化作为文学世家的重要背景而受到重视和研究。两种学术范式各有侧重,各有特点,但都强调“家学”独特性的择微,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并没有优劣之分。不过就文学学科的属性来说,采用以文学为本位的学术范式更为切合古代文学研究自身的特征和要求。文学世家研究是基于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西化”反思和学术创新需求的结果,体现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本土话语回归和学术范式创新。古代文学世家研究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从以个案研究为主走向以朝代为主、区域为主和专题为主的多样化研究。其中通代研究亦有杨晓斌、甄芸《我国古代文学家族的渊源及形成轨迹》(《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梅新林《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等论文问世,后文对中国文学世家的“经学—文学世家”“门阀—文学世家”“科宦—文学世家”前后相承的三重形态作了提纲挈领的历史还原,或许会对源远流长的文学世家的贯通性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迄今为止尚未出现贯通历代的集成性的学术著作,需要学界做出更多的努力,予以重点突破。

1.个案性研究成果。个案性研究是指文学世家的个案研究,主要集中在六朝、宋代和明清三个时段上,以汉族文学世家为主体,也有少数民族文学世家。先秦时段,成果不著,赵逵夫《战国屈氏世系及其对屈原的影响》(《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在广泛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包山楚简、长沙铜量铭文等地下出土文字资料,对战国屈氏世系加以考察、排列,比以前论屈氏世系者多出十多人,填补了以往谈屈氏世系者在春秋末年的屈生、屈申之后即接伯庸(误以为屈原父亲)的空缺,同时也分析了屈氏先世对屈原思想的影响,的确难能可贵。汉代主要集中于班氏、崔氏、马氏文学世家研究,诸如王珍《东汉班氏三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李雪莲《两汉扶风班氏家族文学考论》(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8年),胡健美《汉代班氏家族辞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李云朵《班氏家族文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9年),商戈《班氏文学家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1年),吴桂美《东汉崔氏家族散文初探》(《海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沈佳莉《崔骃及其家族文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年),司尚羽《东汉崔氏家族文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07年),王雪华《两汉马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1年),田汉云、秦跃宇《汉晋高平王氏家族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3年版)等,多为硕士学位论文。

三国南北朝时期,除了如张明华等《曹氏文学家族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翟云《前秦苻氏家族文学简论》(《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第3期),贾婷《两晋太原孙氏诗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等零星成果之外,主要聚焦于陈郡谢氏、琅琊王氏、兰陵萧氏、琅琊颜氏、东海徐氏、彭城刘氏、吴郡陆氏等七大家族。兹简略梳理如下:陈郡谢氏,有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周淑舫《东山再起:六朝绍兴谢氏家族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周昌梅《六朝陈郡谢氏家族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等;琅琊王氏,有姚晓菲《两晋南朝琅琊王氏家族文化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马晓坤、孙大鹏《两晋南朝琅邪王氏与陈郡谢氏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赵静《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等;兰陵萧氏,有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中华书局2004年版),杜志强《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琅琊颜氏,有孙艳庆《中古琅邪颜氏家族学术文化与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10年),常昭《六朝琅琊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等;东海徐氏,有刘春宝《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等;彭城刘氏,有王婷婷《南朝彭城刘氏家族与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郭慧《南朝彭城刘氏家族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6年);吴郡陆氏,有陈家红《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等。此外,六朝个案研究还有陈郡袁氏、河东裴氏、平阳贾氏、舞阳范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吴郡张氏、陈留阮氏、范阳祖氏等,多为硕士学位论文。

由汉魏延展于唐代文学世家研究的有:孟祥娟《汉末迄魏晋之际文学家族述论》(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年),余乐《魏晋隋唐间的阳翟褚氏家族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7年),王学林《北朝至隋唐时期穆氏家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等。而集中于隋唐五代文学世家研究的有:徐凤霞《唐代长孙家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余静《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李海燕《隋唐之际河汾王氏家族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董超《唐代吕温家族与文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7年),王春华《唐代颜氏家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刘鹏《唐代天水赵氏家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王伟《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9年),倪辉《中唐扶风窦氏文学家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孟祥娟《隋唐京兆韦氏家族文学论考》(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年),吕静《唐代薛道衡子孙的文学创作与成就》(《运城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邓军《唐代柳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0年),沈文凡、孟祥娟《唐代河南于氏家族文学缉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许智银《唐代临淄段氏家族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3年版),高淑君《唐代吴郡陆氏家族与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3年),王伟《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刘冰莉《唐宋义兴蒋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6年)。五代则有池泽滋子《吴越钱氏文人群体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等等。以上论文几乎都是由来自文史两界的硕博士撰写,而以古代文学硕博士为主体。

宋代文学世家的研究,主要有:昭德晁氏,有刘焕阳《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何新所《昭德晁氏家族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李朝军《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滕春红《北宋晁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年)等;东莱吕氏,有陈开勇《宋代开封—金华吕氏文化世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姚红《宋代东莱吕氏家族及其文献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罗莹《宋代东莱吕氏家族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等;临川王氏,有汤江浩《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鄱阳洪氏,有沈如泉《传统与个人才能——南宋鄱阳洪氏家学与文学》(巴蜀书社2009年版)等;墨庄刘氏,有葛付柳《宋代墨庄刘氏家族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等;眉山苏氏,有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王毅《论苏氏文学家庭》(《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等;钱塘沈氏,有林阳华《宋代钱塘沈氏家族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12年)等;浙东高氏,有左洪涛、张恒《两宋浙东高氏家族研究》(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等;四明史氏,有夏令伟《南宋四明史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9年)等;崇安刘氏,有王小珍《宋代崇安五夫里刘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以刘子翚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等;成纪张氏,有张明强《宋代成纪张氏家族与文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1年)等。金代有刘达科《金元耶律氏文学世家探论》(《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杜成慧《金元时期浑源刘氏家族研究——以刘祁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等。元代文学世家个案研究较少,如翟朋《元代宣城贡氏文学家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4年)等。

明清时期的文学世家研究,主要有:吴江沈氏,有李真瑜《明清吴江沈氏文学世家论考》(香港国际学术文化资讯出版公司2003年版),郝丽霞《吴江沈氏文学世家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吴江叶氏,有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岳麓书社2008年版),朱萸《明清文学群落:吴江叶氏午梦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常熟翁氏,有曹培根《常熟翁氏文化世家》(广陵书社2009年版)等;常熟杨氏,有张剑《清代杨沂孙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常州恽氏,有许菁频《明清常州恽氏文学世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海虞冯氏:陈望南《海虞二冯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长洲文氏,有杨升《长洲文氏文化世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等;扬州李氏,有王向东《明清昭阳李氏家族文化文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等;锡山秦氏,有高田《锡山秦氏家族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年)等;海宁查氏,有洪永坚、贾文胜、赖燕波《海宁查氏家族文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湖州董氏,有赵红娟《明清湖州董氏文学世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新安吕氏,有杜培响《明清之际新安吕氏家族及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等;桐城方氏,有宋豪飞《明清桐城桂林方氏家族及其诗歌研究》(黄山书社2012年版)等;桐城姚氏,有汪孔丰《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与桐城派兴衰嬗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3年)等;三山叶氏,有阮娟《三山叶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以叶观国、叶申芗为核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等;侯官许氏,有郑珊珊《明清福建家族文学研究:以侯官许氏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等;滨州杜氏,有侯玉杰《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等;安丘曹氏,有赵红卫《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3年版)等;莱阳宋氏,有李江峰《明清莱阳宋氏家族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3年版)等;曲阜孔氏,有姚金笛《清代曲阜孔氏家族诗文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等;临朐冯氏,有孔繁信《明清著名文学世家——临朐冯氏》(《山东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陈福季《明代临朐的冯氏文学世家》(《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张秉国《临朐冯氏文学世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6年)等;其他还有朱万曙《〈丛睦汪氏遗书〉与汪氏文学家族》(《文献》2007年第4期)、袁慧《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8年)、王德明《清代全州蒋氏家族的文化与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等。

2.断代性研究成果。断代性研究是指以某一个朝代的文学世家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世家研究。以汉代为主的有吴桂美著作《豪族社会的文学折光:东汉家族文学生态透视》(黑龙江出版社2008年版)、《东汉家族文学与文学家族》(《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孙亭玉《论汉代的文学家庭》(《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其中吴桂美集中于汉代尤其是东汉家族文学,成果显著,有效弥补了原先汉代文学世家研究的不足。以魏晋南北朝为主的有杨东林《略论南朝的家族与文学》(《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田彩仙《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族》(《文史知识》2001年第1期)、《魏晋文学家族的家族意识与创作追求》(《中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王建国《东晋南迁士族与文学》(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王文才《六朝文学家族繁盛原因初探》(《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赵雷《士族与魏晋南朝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9年),孙明君《两晋士族文学的走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等等。其中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是最先问世的学术专著,曾对后来的六朝文学世家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以唐代为主的有童岳敏《唐代文学家族的地域性及其家族文化探究》(《人文杂志》2009年第3期),梁尔涛《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1年),该文旨在以要件研究的方法对唐代家族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结构性分析,发掘二者发生关系的内在动因,进而揭示唐代家族文学发展演进的某些基本特征。胡可先《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以大量新出土石刻文献为新材料的基础,与传世文献互证,从士族文学研究的角度,考察南北朝门阀士族到唐代科举家族这一历史转型期中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学家族,主要是透过以墓志为主的石刻文献探讨这些文学家族传承千年的家风、学风与文风,进而揭示唐代文学生态的多面向。以宋代为主的有王毅《宋代文学家庭》(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张剑、吕肖奂、杨海波《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张兴武《两宋望族与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著作,以及王毅《论宋代文学家庭》(《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张剑、吕肖奂《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吕肖奂、张剑《两宋家族文学的不同风貌及其成因》(《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等文章。以明清为主的有徐雁平《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李真瑜《明清文学世家的基本特征》(《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王德明《清代壮族文人文学家族的特点及其意义》(《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兰秋阳、邢海萍《清代文学世家及其家学考略》(《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米彦青《清代中期蒙古族家族文学与文学家族》(《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等。徐雁平《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从清代文学世家培育的外在条件、家族文学传承的文本载体以及文学世家个案等方面探讨了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的关系。徐雁平《清代家集叙录》(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对清代家集进行较为详细的叙录与考辨,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清代家集相关情况;与此同时,作者还主编影印两套大型丛书《清代家集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版)和《清代家集丛刊续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版)尤为清代文学世家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文献资料。

3.区域性研究成果。区域性研究是指以某个地域为主的文学世家研究。世纪之交,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两书的率先问世,对此后的区域文学世家研究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前书有意识地将文化地理学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以唐代关中士族作为对象,考察其社会背景、成分构成、家族教育等具体史实,并分析这一文学群体的创作及对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后书对以往研究问题从地域上加以拓展,考察唐代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文学士族,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进入21世纪后,区域文学世家研究呈现以江南为中心同时向全国铺开之势。其中由梅新林、陈玉兰主编的《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已于2010年出版,目前收录该丛书的有张剑《清代杨沂孙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陈开勇《宋代开封—金华吕氏文化世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赵红娟《明清湖州董氏文学世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马晓坤、孙大鹏《两晋南朝琅邪王氏与陈郡谢氏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皆为文学世家。其他相关的重要著作有:王永平《汉魏六朝时期江东大族的形成及其地位的变迁》(《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渠晓云《中古会稽士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朱丽霞《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明代江南家族与文学——以上海顾、陆家族为个案》(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凌郁之《苏州文化世家与清代文学》(2008),罗时进《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周昌梅《六朝侨姓世族文学研究》(线装书局2012年版)等。罗著是作者对清代江南诗文创作与地域、家族关系的系统研究后所撰写的相关论文的汇集,由“江南地域与家族文学研究”“清代江南地域性文学群体研究”“清代江南诗文作家作品研究”三个部分组成,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地域、家族与文学发展关系的理性思考与实证研究成果。徐侠《清代松江府文学世家述考》(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对清代松江府文学世家的谱系传承及世家成员的生平简历、师承交友进行了详细的考辨,是文学世家文学研究的新范式。至于相关的重要论文则有:王欣《中古吴地文学世家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王绍卫《孙吴的世家大族与学术》(《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景遐东《唐代江南家族诗人群体及其家学渊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俞樟华、冯丽君《论宋代江浙家族型文学家群体》(《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曾礼军《清代两浙文学世家的时空分布与文学建设》(《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清代两浙文学世家的地域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11日),杨镰《元代江浙双语文学家族研究》(《江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顾世宝《元代江南文学家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童岳敏、罗时进《明清时期无锡家族文化探论——兼论顾氏家族之文学实践》(《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罗时进、陈燕妮《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罗时进《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文学文献建设》(《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3期),罗时进《清代江南文化家族雅集与文学创作》(《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等等。

江南之外区域的文学世家研究,则主要分布于:河南地区,有马予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南家族文学》(《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王惠敏《清代商丘家族文学著述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河东地区,有梁静《中古“河东三姓”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张丽《北齐隋唐河东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山东地区,有曲洋《唐代山东士族家庭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李建华《唐代山东士族与文学》(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黄金元《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与诗歌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江西地区,有黎清《宋代江西文学家族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吴中胜《清前期赣南家族文学评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四川地区,有张远东《乐山古代文学家族性现象及其成因初探》(《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安徽地区,有周成强《明清桐城望族诗歌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广西地区,有王德明以《清代广西的文学家族》(《南方文坛》2008年第3期)为代表的“清代广西文学家族研究”系列论文,此后形成专著《清代粤西文学家族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出版。

4.专题性研究成果。专题性研究是指围绕某个专题内容对文学世家进行研究,其中:政治专题方面,有王毅《宋代政治与文学家庭》(《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张剑、吕肖奂《两宋党争与家族文学》(《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经济专题方面,有王毅《宋代经济与宋代文学家庭》(《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科举专题方面,有吕肖奂、张剑《两宋科举与家族文学》(《西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4期);出版专题方面,有王毅《宋代出版与宋代文学家庭》(《聊城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徐雁平《清代家集的编刊、家族文学的叙说与地方文学传统的建构》(《古典文献研究》2009年第12辑);少数民族专题方面,有陈友康《古代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现象》(《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李小凤《回族文学家族述略》(《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多洛肯、安海燕《清代壮族文学家族及其诗文创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多洛肯《清代中期满族文学家族及其诗文创作初探》(《西北师大学报》2014年第6期)、《明清回族文学家族文化生态环境探析》(《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明清白族文学家族诗歌创作述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论明清纳西族家族文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10期),多洛肯、朱明霞《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明清土家族土司文学家族》(《中外文化与文论》2016年第4期)、《明清土家族土司家族文学创作及其风貌叙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还有女性专题最为突出,有李贵连《明末清初山阴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研究》(黄山书社2016年版),娄欣星《明清环太湖流域文学家族女性群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6年),李真瑜《略论吴江沈氏世家之女作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文学世家与女性文学——以明清吴江沈、叶两大文学世家为中心》(《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郝丽霞《吴江沈氏女作家群的家族特质及成因》(《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明清吴江沈氏家族的女性文学意识》(《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6期),陈书录《“德、才、色”主体意识的复兴与女性群体文学的兴盛——明末吴江叶氏家族文学研究之一》(《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郭永锐《方以智家族女性作家考略》(《运城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陈水云、王茁《文学女性从闺内到闺外——以山阴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为例》(《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等等。与家族女性相关联还有家族联姻研究,有徐雁平《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邢蕊杰《清代阳羡联姻家族文学活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等著作。

5.理论性研究成果。文学世家的理论文章主要有:李真瑜《世家·文化·文学世家》、《文学世家:一种特殊的文学家群体》,罗时进《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文学家族学: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李朝军《家族文学史建够构与文学世家研究》、《历代家族文学的贯通研究》,张剑《绘制文学家族的文化地图》、《宋代以降家族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及文献问题》、《家族文学研究的分层与守界原则》等,罗文提出家族文学研究将触角深入“家—族—宗”宗法社会的基本构成中,力图介入中古以来文学创作基层写作的具体过程,通过家族性文学经验,揭示中国文学创作的族聚性、互动性、基层性特点。近年来学者们在家族文学相关研究中所关注的历史建构、依存关系、类型特点、生产方式、现场情境、成果样本等问题,体现出这一研究方向的核心知识和发展趋向。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地方性知识理论等可为研究提供一定的认知视角,但家族文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本土化和民族性的特点,故应以朴学的态度,重视文献价值,在此基础上兼容多元方法,以推进研究的深入发展。整体而论,文学世家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古代文学世家研究的学术反思

经过三十余年的学术研究,特别是21世纪以来,无论是涉及的家族数量,还是家族所分布的时代和地域的广泛性,古代家族文学研究都取得极为突出的成就,呈繁荣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检讨和反思的地方。

一是重个案研究轻系统考察。个案研究取得了可喜成就,并且有些家族还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典型者如六朝陈郡谢氏、琅琊王氏和颜氏,宋代昭德晁氏和东莱吕氏,明清吴江沈氏和叶氏等都有多部研究论著或博士论文。但对特定区域、特定时代或通代家族文学的系统研究则很少。个案研究固然是基础,但只重个案而轻整体,往往会挂一漏万,见木不见林,且易造成研究模式化和雷同化。张剑等《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张兴武《两宋望族与文学》和梅新林《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等在系统考察上具有开拓性意义,前两部论著重横切面的系统研究,紧密联系时代社会、地域文化来研究家族文学;后一篇长文重纵向性的系统研究,气势宏阔而又鞭辟入里。

二是重南方家族轻北方家族。古代文学世家研究所涉及的家族绝大部分是以江南为中心的南方地区,特别是两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的家族文学研究更是如此。这与古代江南经济发达、人文荟萃和家族兴盛有着密切关系,因而易为研究者所关注。但北方同样也不缺文化望族,而且历史更为悠久,缺少北方家族的参与,对于完整的古代家族文学研究来说是一个残缺,也不符合古代家族文学的实际情况。

三是重汉族家族轻少数民族家族。古代文学世家研究基本上集中在汉族文学世家当中,少数民族文学世家研究只有寥寥几篇论文。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族大量的文学家族诗书传家外,也有许多少数民族文学世家留名青史。只有把少数民族的文学世家也纳入研究视野内才能真正完整地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世家,并且激发杨义所说的“边缘活力”的少数民族文学世家研究。

四是重作家群体梳理轻作品辨析。由于作家是文学世家的主体和核心,古代文学世家研究当中,一般首先关注的是对家族中具有文学特性的成员进行梳理,由此构建起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文学网络,而作品附属于作家分布在网络各个节点上。这一方面有利于快速建立起文学世家网络图,但另一方面也舍弃了作品的文献考辨、文本阅读和文意理解的文学本位研究。这种家族文学研究既偏离了回归文学本位的学术反思和要求,也不利于对家族作家及其文学的深入研究。因此,文学世家研究应该加强作品的考辨和分析,并坚守文学为本位的多元化研究。

五是重家族内部考察轻家族外联研究。古代文学世家研究总体上来说是局限于家族内部考察,包括家族内部成员关系的梳理、家族作品的排列和文学世家现象的描绘等内容,而很少以开放态度和视角来考察家族与家族、家族与社会、家族与地域之间的关系。这种封闭性的文学世家研究势必影响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很难看出研究对象在特定局域或整体文学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也势必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学术作用和社会效果。

六是重现象描述轻理论提炼和归纳。不少文学世家研究论著只关注以作家活动为中心的家族文学现象,然后简单地勾勒出文学世家成员血缘关系的网络图以及一些表面性的比较结果,而难以对文学世家传承的深层规律与外部影响、传承共性与个体变异、成员特性与家族共性等一系列文学现象做出理性区分和辨析,并作理论上的阐释和研究,从而影响文学世家的深层研究。同时又由于指导文学世家研究实践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学界虽然有所关注,但总体上还很欠缺,这也必然影响到文学世家的深化研究。所以,无论是内在理论归纳还是外在理论指导,文学世家研究都显得缺乏而又迫切需要。

鉴于以上的学术检讨,未来的文学世家研究在强调个案研究的同时也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拓新和深化。其一,加强贯通性研究。贯通性研究包括时代贯通、地域贯通和民族贯通,时代贯通是对特定时代或通代的文学世家作贯通性研究,地域贯通是对特定区域或整个中国的文学世家作贯通性研究,民族贯通是对特定少数民族或所有少数民族的文学世家作贯通性研究。其二,加强文学性研究。文学性研究包括文学世家作品的文献考辨、文本理解和文化分析。文学性研究的强化既可以深化作家主体意识、家族独特个性和文学传承基因等文学世家深层次内容的研究,也符合文学本位的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需求。其三,加强理论性研究。理论来源于学术实践又指导学术实践,文学世家的理论研究对于文学世家的学术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指导作用和意义。文学世家的理论研究一方面要对个体、局域和整体的文学世家发展的内在规律、特定内质和发展动态作理性归纳和升华,以凸显“文学的家族”和“家族的文学”的独特个性和整体共性;另一方面则要从哲学层面探讨文学世家的概念、内涵、范畴和研究方法等抽象的理论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文学世家研究实践。其四,加强开放性研究。开放性研究就是要跳出封闭的家族内部,放眼于家族与家族、家族与社会、家族与地域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同时在文学本位的基础上重视文学世家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哲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