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52.14.115.102,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

一 国际安全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与议题

来 源
当代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2
摘 要
国际安全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分支之一,也是国际关系研究的“特色”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国际安全研究有其特定的理论范式、研究议题以及研究方法。中国的国际安全研究既有其独特之处,也具有普遍的学理特征。针对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可以通过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方式克服安全困境。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冷战刚结束,世界政治形势和权力格局发生巨变,两极格局转换为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学界对国际安全的研究也开始转向被冷战所掩盖的国际安全议题,如非传统安全、周边安全和地区安全等,并对“中国威胁论”等论调进行了学术上的回应。因而学界也开始热烈讨论全球性安全问题如恐怖主义、环境安全等新的安全问题。
关键词

研究方法

议题

现实主义

安全困境

学界

安全问题

理论范式

军事问题

理想主义

安全

国际安全问题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国际安全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与议题

字体:

国际安全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分支之一,也是国际关系研究的“特色”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国际安全研究有其特定的理论范式、研究议题以及研究方法。中国的国际安全研究既有其独特之处,也具有普遍的学理特征。

(一)研究范式

与国际关系其他研究领域类似,国际安全研究也存在理论上的争鸣。主要的理论范式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这些主流理论对国际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实现和维护国际安全的路径等基本问题作了各自的论述,其核心概念、基本假设和主要命题对于国际安全学界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有着持久而重要的影响。

现实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和自助以及两者所导致的安全两难,是国际安全的主要内容,在此情况下,对于如何实现国际安全现实主义有不同的认识。在结构现实主义看来,国家的制衡行为并引发国际社会均势的自动生成,是实现国际安全的主要途径;而进攻性现实主义则认为,获取最多的权力从而成为霸权国,是确保一国安全的最佳方式。可见,现实主义所定义的国际安全环境是无政府且安全困境普遍存在,权力的增加、使用乃至成为霸权是国家安全的维护手段。然而,传统现实主义所追求的获取更多权力,以及进攻性现实主义所强调的成为最强大的国家,都是实现一国安全的途径,而要实现国家间的安全,国家间权力的制衡是可行的手段。

自由主义源自于理想主义哲学思想。理想主义认为,通过国内社会契约的国际化,即建立国际法的方式,可以消除战争,实现永久和平。针对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可以通过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方式克服安全困境。尽管理想主义在实践中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是其思想价值并未消失。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安全的范围随之扩展,不再以军事问题为唯一的核心。与此同时,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为国家间合作提供了条件,因而,越来越多军事问题之外的国际安全问题可以用国际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合作的方式包括建立国际组织、设定国际机制等。由于国际组织与国际机制能够降低合作的成本,使国际的承诺可信,从而减少了国家对参与合作被骗的恐惧,达到了减轻安全困境的效果,实现维护国际安全的目的。

建构主义则强调国际安全的文化因素,认为国际安全的物质因素只有在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行为体的安全由其观念和角色所决定,国家间的安全态势是行为体之间的观念所导致的,而不仅是外在的权利和制度。由此,无政府状态与安全困境也是国家的观念所构建:如果国家间彼此信任且愿意通过合作解决争端,那么国家就可以采用建立安全共同体的方式实现国际安全;而如果国家间彼此视为威胁,那么安全困境的形成就在所难免。

此外,其他理论范式如批判理论、英国学派、女权主义、哥本哈根学派等也讨论了国际安全的相关研究。在这些宏观的理论范式之下,形成了诸多具体的国际安全理论,如霸权稳定论、民主和平论、集体安全理论和安全共同体理论等中观层次理论。[※注]

(二)研究议题

如果对各个理论范式的演进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国际安全的内容在泛化,国际安全的行为主体以及安全的外延都在扩大。这种扩展主要体现在研究议题的变化上。一直以来,国际安全的主要议题是军事问题,例如武力的使用、军事联盟、核武器、国际冲突、军备竞赛等,国际安全的主体是国家、国际组织等行为体。而随着安全研究的泛化,研究的主题也在扩展,例如环境安全、能源安全、恐怖主义、太空争夺、金融安全等。安全的主体也从国家扩大到地方政府以及个人等。此外,国际安全的研究议题也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兴衰更替,比如冷战初期较为流行战略研究与核威慑,而“9·11”事件之后,恐怖主义迅速成为研究热点,最近几年由于部分地区国家内部局势动荡,对国际干涉、国际危机的研究随之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同时,国际安全研究的理念也从传统上以国家为中心的安全观,向大国一致、国际安全组织等合作安全观演进。

广义上的国际安全包含一切与国际安全相关的问题,包括全球安全、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等不同层次;而传统狭义上的国际安全指的是国家之间的安全。由于鉴别国际安全与国家安全不在本章的讨论范围之内,本章的讨论包含了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两个层次的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国际安全研究的多样性也体现在方法上。国际安全的研究方法与国际关系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类似,包括数量研究、案例研究、形式模型和博弈论等。案例研究:优势在于能够发现新的变量和假说,明晰因果关系及其机制,就具有内部有效性和经验有效性;缺点在于变量繁杂,案例选择具有非随机性并导致代表性不足,缺乏一般推理和外部有效性。数量研究能够发现变量之间规律性的联系,以及相关关系的方向和强弱程度,并对因果关系和假说进行系统检验,但是对数据的可获性和可靠性的依赖度较大,缺乏对因果机制的明晰。而形式理论模型高度简约,本身的逻辑一致性较强,不足之处在于内部有效性模型与现实之间的贴合不够,缺乏经验有效性。[※注]

目前,对冲突、战争、国际危机、领土争端、联盟等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数量研究的方式进行的。因为这些议题一般有比较完善的数据支持,近代以来的案例数目非常庞大,且有特定规律可循。因而,对这一类数量多、有规律的国际安全议题,采用数量研究能够更好地检验假设,提供新的知识。这也是当前学术界通行的做法。

对于国际安全组织以及具体的国际安全事件,前者如北约、上海合作组织,后者如朝核问题、钓鱼岛争端等,学界一般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进行讨论。因为具体的安全机制和安全事件有其独特的原因和结果,需要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但是这一类研究常常缺少案例的对比,因而更偏向于介绍和评论。形式模型和博弈论则一般用于安全战略的分析。因为这类方法能够模拟战略决策的过程,体现战略决策的特点。此类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普及程度在提高。

可见,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范式、研究议题和研究方法都呈现出多样性,反映出国际安全研究内容广泛、流派众多,体现了该领域鲜明的特色。中国学者对国际安全的研究:一方面体现了上述范式、方法和议题;另一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本章根据中国学界对国际安全研究的特点,将中国的国际安全研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安全研究,这一时期随着中国国内政治发生重大变化,对国际安全形势的判断以及国家战略也相应发生转变,学界立足于这一基础对美苏对峙及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冷战刚结束,世界政治形势和权力格局发生巨变,两极格局转换为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学界对国际安全的研究也开始转向被冷战所掩盖的国际安全议题,如非传统安全、周边安全和地区安全等,并对“中国威胁论”等论调进行了学术上的回应;第三个阶段为21世纪以来,这一阶段中国的国家实力显著提升,在世界和地区的影响力大为提高,对周边地区安全性的关注也大大增加,同时参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的增加,面临的全球性安全问题日益增多,因而学界也开始热烈讨论全球性安全问题如恐怖主义、环境安全等新的安全问题。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