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郭店楚墓竹简
来 源
:
|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0 \ 上编 简牍典籍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郭店一号楚墓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该墓先后两次遭遇盗掘, 1993年10月,荆门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郭店简《老子》是研究战国时期《老子》成书及流传过程鲜活的文本资料,郭店儒简使《礼记》、《大戴礼记》等古书“复活”,郭店儒简中《五行》、《鲁穆公问子思》明确可以肯定为子思学派的著作,代表了子思时代儒家心性之学所达到的水平与高度。总之,作为孔孟、老庄之间的学术链环,郭店楚简与以往楚地出土文献不同,它时代早,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古代典籍,这就为我们研究古代经典的形成与流传过程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佐证,多数学者认为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注]。 | ||||||
关键词
:
|
老子 缁衣 楚墓 形制 战国时期 性自命出 鲁穆公问子思 典籍 太一生水 竹简 成之闻之 |
在线阅读
三 郭店楚墓竹简
字体:大中小
郭店一号楚墓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该墓先后两次遭遇盗掘,1993年10月,荆门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该墓是一座长方形土圹竖穴墓,墓道在墓室东壁。墓口东西长6米、南北宽4.6米。墓底长3.4米,宽2米,从墓口至墓底深7.44米。墓圹上部填充五花土,下部及停室四周填白膏泥。葬具为一棺一椁,保存较好。停室以隔梁分隔为头厢、边厢和棺室三部分。棺为长方形悬底,棺内尸体仅存骨架。此墓虽然被盗,但出土器物比较丰富,计有铜、陶、漆木、竹等各类器290件[※注]。
对于郭店一号墓的年代,学界有不同的说法,一是战国中期偏晩说,郭店楚简的发掘整理者认为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前3世纪初[※注]。李学勤先生说:“由考古学的证据看,郭店1号墓是战国中期后段的,其具体年代,可估计为公元前四世纪末,不晚于公元前300年。”[※注]李伯谦、彭浩、刘祖信、徐少华等学者皆赞成其说[※注]。二是“白起拔郢”(公元前278年)之后,以王葆玹、池田知久为代表[※注]。王葆玹认为战国晚期至末期楚郢地区所受秦文化的影响,也不如学人设想的那么严重。他推定郭店一号墓的下葬年代有可能较晚,其上限为公元前278年,下限为公元前227年[※注]。三是在公元前299年至前278年间,李裕民认为郭店楚墓墓器物与雨台山6期楚墓(555号墓)相似,而不是与包山二号墓相似,从器物形制特征等方面考察,应在战国晚期前段,墓主人绝非陈良或环渊,而很可能是楚太子横之师慎到[※注]。
包山二号墓有明确的时间段限,即公元前316年,郭店一号墓与包山二号墓的随葬品十分相似。秦将白起拔郢之后,楚地深受秦文化的影响,而郭店一号墓具有明显的楚文化特征,因此,和王葆玹、池田知久从思想史角度为郭店楚墓断代相比,考古学者的说法更为可信。李裕民考订郭店楚墓下葬时间在公元前299年至前278年间,我们知道,依靠出土器物只能对墓葬进行粗略断代,因此李先生将墓葬时间定位如此准确本身就值得怀疑。竹书的写作时间要早于下葬时间,结合《五行》、《鲁穆公问子思》为子思学派著作看,郭店竹简为孟子之前的学术典籍,是目前较为可信的说法。
郭店竹简出土于头厢,共804支,竹简长15—32.4厘米,宽0.45—0.65厘米,编绳2—3道,形制有两种:一种是简端平齐,一种是两端作梯形。有字简726支,墨迹清晰,计1万3千余字,明显带有战国时期楚国文字的特点,内容以道、儒两家学说为主,儒家典籍有11种14篇,按照形制,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缁衣》、《五行》、《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六篇,简长32.5厘米,简端梯形,编绳两道;二是《穷达以时》、《鲁穆公问子思》两篇,简长26.4厘米,简端梯形,编绳两道;三是《唐虞之道》、《忠信之道》两篇,简长28.1—28.3厘米,简端平齐,编绳两道;四是《语丛》(一、二、三),简长15.1—17.7厘米,简端平齐,编绳三道。道家典籍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老子》甲组39支简,简长32.3厘米,乙组18支简,简长30.6厘米,丙组与《太一生水》形制相同,简端平齐,简长26.5厘米,编绳两道。《语丛四》简端平齐,简长15.1厘米,或与纵横家有关。
《缁衣》分23章,每章章尾有墨钉,篇尾计章数“二十又三”,《缁衣》原无篇题,其内容与传世本《礼记·缁衣》基本一致,整理者以此命名。郭店简《缁衣》无传世本的第一、十六两章,简本第一章为传世本的第二章,章序的排列比传世本更为合理,为研究先秦到汉代《缁衣》文本的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性自命出》原无篇题,整理者撮取简2“性自命出”为题。《性自命出》计有67支简,由于简35有钩号,其下半段为空白简,可知全文当分为上、下两篇。《性自命出》注重心术与性情,以天、命、性、情、道(礼)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其人性理论,上承孔曾,下启孟荀,为郭店简中哲学思辨水平最高的一篇。
郭店简《成之闻之》主张反己正身,以顺天常,既讲教化之道,又有圣人之性与中人之性的区别,将人间的社会秩序归因为“天降太常”,内容较为复杂无序,在分篇、编连上还有继续挖掘的空间。《六德》将“圣”、“仁”、“义”、“忠”、“智”、“信”六德与父子、君臣、夫妇六位对应起来,鼓吹各行其职(教、孝、率、从、使、事),目的在于为重建礼乐社会秩序张本,其仁内义外的理论颇具特色。《尊德义》阐发为君治国之道,说“为古率民向方者,唯德可”,强调国君要以德义为本,率先垂范,与《六德》、《成之闻之》内容有相关联之处。
《五行》为子思所作,德为仁、义、礼、智、圣,善为仁、义、礼、智,子思借助德与善的区别,实现了心内身外、天道与人道的贯通,与马王堆帛书《五行》经部大体相同。《穷达以时》在天人关系上主张人与天各有不同的职分,要修德行以待天时,内容与《荀子·宥坐篇》、《孔子家语·在厄篇》、《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篇》陈蔡绝粮时,孔子与子路对话相似。《鲁穆公问子思》主要阐发的是子思对忠臣的理解,为子思弟子所作。《唐虞之道》强调由孝敬父母到爱天下之民,由尊贤而推崇禅让,与孟子、荀子对禅让的态度皆有所不同。《忠信之道》说“至忠如土,化物而不伐;至信如时,毕至而不结”,以忠信作为“百工不楛,而人养皆足”的根本原则。《语丛》四篇系抄录当时典籍中义理隽永的格句而成,目的在于教人熟知修身礼德、结交谋友等为人处世的原则,体例与《说苑·谈丛》、《淮南子·说林》相似。
郭店简《老子》(甲、乙、丙)是现存年代最早的战国抄本,内容可与传世本《老子》对照,《老子》甲本包含今本《老子》第十九章、六十六章、四十六章中段和下段、三十章上段和中段、十五章、六十四章下段、三十七章、六十三章、二章、三十二章、二十五章、五章中段、十六章上段、六十四章上段、五十六章、五十七章、五十五章、四十四章、四十章、九章的文字。乙本包含今本《老子》第三十九章、四十八章上段、二十章上段、十三章、四十一章、五十二章中段、四十五章、五十四章的文字。丙本包含今本《老子》第十七章、十八章、三十五章、三十一章中段、六十四章下段的文字。郭店简《老子》内容相当于今本的五分之二,不分道经和德经,章次与今本也不一致,有的章节与今本同,有的只保留了今本该章的部分内容,其与传世本《老子》的关系有父子、子父、兄弟三种可能,迄今学界仍未有定论。
郭店简《老子》是研究战国时期《老子》成书及流传过程鲜活的文本资料,郭店儒简使《礼记》、《大戴礼记》等古书“复活”,郭店儒简中《五行》、《鲁穆公问子思》明确可以肯定为子思学派的著作,代表了子思时代儒家心性之学所达到的水平与高度,对于认识孔孟之间早期儒家思想传承与演变的轨迹,重新定位战国时期儒道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太一生水》与《老子》丙组同抄一卷,以水为媒介,阐发了太一化生天地、四时、阴阳、寒热、燥湿的过程,不见于传世文献记载。《太一生水》作为战国时期道家宇宙生成论,与传世本《老子》的道论及《易传》的太极说皆有所不同,其在古代思想史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总之,作为孔孟、老庄之间的学术链环,郭店楚简与以往楚地出土文献不同,它时代早,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古代典籍,这就为我们研究古代经典的形成与流传过程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佐证,多数学者认为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