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
来 源
:
|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0 \ 上编 简牍典籍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7 | ||
摘 要
:
|
1972年4月,山东省博物馆和临沂市文物组发掘了银雀山一号、二号汉墓,一号墓下葬年代为公元前140—前118年间[※注],出土竹简4942枚、木牍2块。字迹为隶书,似非出于一人之手,竹简内容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传世典籍的古本,也有失传已久的佚书。文物出版社分三辑刊出《银雀山汉墓竹简》,第一辑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管子》、《晏子》、《守法守令等十三篇》。《银雀山汉墓竹简·贰》2010年1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前半部分为竹简图版,后半部分为释文注释,根据内容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论政论兵之类”,共收五十篇。 | ||||||
关键词
:
|
竹简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六韬 管子 相合 守法守令等十三篇 元光元年历谱 银雀山汉墓 三十时 地形 |
在线阅读
十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
字体:大中小
1972年4月,山东省博物馆和临沂市文物组发掘了银雀山一号、二号汉墓,一号墓下葬年代为公元前140—前118年间[※注],出土竹简4942枚、木牍2块。竹简性质有两种,长简长27.5厘米,宽0.5—0.7厘米,厚0.1—0.2厘米,3道编绳,短简长约18厘米,宽0.5厘米,2道编绳。字迹为隶书,似非出于一人之手,竹简内容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传世典籍的古本,也有失传已久的佚书。木牍为《孙子兵法》、《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的篇题。二号墓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134—前118年间,出土竹简32枚,为《元光元年历谱》,是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竹简篇题有三种形式:一是单独写在第一简的简首正面;二是写在第一简的简首背面;三是写在篇末。
文物出版社分三辑刊出《银雀山汉墓竹简》,第一辑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管子》、《晏子》、《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第二辑为《佚书丛残》;第三辑包括全部散碎竹简、篇题木牍及《元光元年历谱》[※注]。目前第一、二辑均已出版[※注]。《孙子兵法》竹简300余枚,篇题为整理者根据内容所加,除《地形》篇外,简文与传世本各篇皆有对应文字,篇次与今本有所不同,正文篇题仅存《作战》、《刑(形)》、《执(势)》、《虚实》、《九地》、《火攻》、《用间》七个。《孙膑兵法》440余简,共16篇,第一至第四篇及第十六篇为孙子与齐威王、田忌问答,第五篇至第十五篇皆称“孙子曰”,内容、书体与同时出土的《孙子兵法》颇不相同,从《擒庞涓》一篇看,其所记史实与《史记》、《战国策》记载的孙膑指挥桂陵之战并取得胜利的经过大体相同,因此学者质疑简文不是《孙膑兵法》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尉缭子》五篇,与传世本《兵谈》、《攻权》、《守权》、《将理》、《原官》五篇文字相合,但篇题有所不同,第一篇篇题为《治□》,传世本中作《兵谈》,第二篇篇题为《兵劝》,而传世本中作《攻权》,其他篇题残缺。《守法守令等十三篇》与写有篇题的木牍一起出土,木牍上篇题有《守法》、《要言》、《库法》、《王兵》、《市法》、《守令》、《李法》、《王法》、《委法》、《田法》、《兵令》及《上篇》、《下篇》十三个,整理者据此进行了整理,但仅存10篇。《守法》、《守令》讲守城防御之法,与《墨子》书《备城门》、《号令》相近,《要言》篇为格言的汇编,《库法》、《市法》、《田法》为土地赋税、器物库藏制度,《王兵》篇见于传世文献《管子》中的《参患》、《七法》、《地图》、《兵法》等篇。《上篇》、《下篇》可能是简本《六韬》。
《晏子》十六章,除首章外,其他章节以墨点“·”分章,内容散见于传世本八篇之中,但章次、语句与传世本有所不同,如简本第十章,今本属于《内篇问上》第二十、二十一两章,证明《晏子》在流传过程中,篇章分合并不固定。《地典》以黄帝和地典问答的形式,论述了地形的阴阳、顺逆、高下、死生,讲地形的选择在作战中的重要性。《天地八风五行客主五音之居》是用五行讲布阵的原理,以风向来占卜战争的宜忌,与《地典》同属《汉志》兵阴阳家。《六韬》十四组简文,整理者将其分为三类:第一至第七组见于传世本《六韬》,第八至第十三组见于《群书治要》、《通典》、《太平御览》所引《六韬》佚文,第十四组为残简。简文中议兵的内容很少,就此点来说,与传世本差异较大。
《银雀山汉墓竹简·贰》2010年1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前半部分为竹简图版,后半部分为释文注释,根据内容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论政论兵之类”,共收五十篇,一《将败》、二《将失》、三《兵之恒失》、四《王道》、五《五议》、六《效贤》、七《为国之过》、八《务过》、九《观庳》、一〇《持盈》、一一《分士》、一二《三乱三危》、一三《地典》、一四《客主人分》、一五《善者》、一六《五名五共》、一七《起师》、一八《奇正》、一九《将义》、二〇《观法》、二一《程兵》、二二《将德》、二三《将过》、二四《曲将之法》、二五《雄牝城》、二六《五度九夺》、二七《积疏》、二八《选卒》、二九《有国务过》、三〇《十官》、三一《患之》、三二《六举》、三三《四伐》、三四《亡地》、三五《五议》、三六《君臣问答》、三七《郭偃论士》、三八《民之情》、三九《有国之效》、四〇《有主以为任者》、四一《自危自忘》、四二《国法之荒》、四三《听有五患》、四四《德在民利》、四五《十阵》、四六《十问》、四七《略甲》、四八《万乘》、四九《富国》、五〇《三算》。
第一至十二篇,篇题见于一号墓所出的残碎篇题木牍。十二篇之外各篇字体分为两组。第四五至五〇篇各篇字体带有草意,第十三至四四篇各篇都是正体。各组之中,论兵之篇列前,论政之篇列后。论兵之篇中,有不少篇过去曾编入《孙膑兵法》,篇名与“王道”等论政之篇同见于一块标题木牍,其非孙膑书尤为明显。四四篇《德在民利》的文字,与《周书·王佩》基本相合。
第二类为“阴阳、时令、占候之类”,共十二篇,《曹氏阴阳》、《阴阳散》、《禁》、《三十时》、《迎四时》、《四时令》、《五令》、《不时之应》、《为政不善之应》、《人君不善之应》、《天地八风五行客主五音之居》、《占书》。《曹氏阴阳》以阴阳划分天地万物,说“阳中有阳,阴中有阴”,又说“阳中有阴,阴中也有阳”,在阴阳包容、交感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三十时》把每年分为三十个时节,每个时节十二天,多余五天为节日,与《管子·幼官篇》相近。第一辑的《王兵》篇与《管子》有密切关系。第二辑《四时令》篇的文字与《管子·五行》的后半篇相似。《三十时》篇的十二日为一时,一年为三十时,与《管子·幼官》相合。《禁》篇、五《迎四时》篇的内容,也与《管子》的某些篇章有相关之处,这些都是研究《管子》书源流的重要资料。
第三类为“其他”,文学类有“唐勒论御赋”一篇,杂技类有相狗方、做酱法等残篇。《元光元年历谱》为汉武帝元光元年全年日历,是当时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见于第三辑,尚未出版[※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