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简牍的发掘整理与保护
来 源
:
|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0 \ 上编 简牍典籍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具体操作办法是首先在清水中洗去竹简上的污垢和脏物,将竹简在3%—5%的草酸溶液中浸泡3—5分钟,然后分别用清水、蒸馏水洗去酸液,记录下竹简的尺寸。用两条宽10—13毫米、厚1.5—2.0毫米的玻璃条将竹简夹好,用细线分段适当扎紧,最后将竹简装入内径12—15毫米带有磨口塞或橡皮塞的试管中,用浓度逐渐增大的乙醇水溶液(30%、50%、70%、90%、200%——皆为容量百分数),依次浸泡竹简。在浸入乙醇之前,还必须先对撕裂变形之竹简进行预处理,即在竹简绑夹到玻璃条内后,在其两边填入铝箔条,使原来已经撕裂、变形的竹简合拼到一起和调直,然后连着铝箔一起浸入乙醇、乙醚、乳香胶溶液内。 | ||||||
关键词
:
|
竹简 简牍 乙醇 乙醚 玻璃 形制 乳香 蒸馏水 草酸 电源 胶片 |
在线阅读
三 简牍的发掘整理与保护
字体:大中小
层位学和类型学是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石,简牍作为一种文物,在发掘整理中,层位学和类型学的方法是必须贯彻的原则。层位学主要关注未经扰乱的文化堆积在地层上的叠压顺序,类型学则是根据简牍的形制、字体进行合理分类。自陈梦家将考古学的方法应用于简牍研究以后,层位学和类型学在简牍发掘整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对于从墓葬、遗址中出土的简牍,首先要按考古程序确定出土地点、方位(单元)、层次、原状、共存关系等的原始状态,特别要注意原来的编册连缀情况。出土地点的名称、性质、用途、沿革和一切考古迹象,都是简牍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没有出土地点的简牍,将失去编缀、断代的依据。保持、记录、分析简牍的原状和底层叠压关系,是简牍整理与文字考释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成束、成堆、成片的竹简,最好是一次全部取出来。器物交叠时,首先清理竹简的外围,尽量使竹简完全暴露出来,以保证一次取出。一次完全取出的优点在于能最大限度地保存竹简出土时的“编册”状态,万一无法一次取出时,应按顺序分批取出,以保持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根据简牍具体情况对每一根竹简(包括残简)进行编号,分放及清洗。沉积在竹简表面上的水垢或盐类,由于比较坚固(特别是当地下水中矿物、盐类的含量较多时),可将竹简放进预先配制好的6%左右的草酸水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依不同的情况,浸泡时间有所不同),然后用毛笔或画笔轻轻地进行清洗。
竹简应尽早进行照相。简牍应先去除外围的污物,使其外围完全暴露,再进行照相和绘图。可用适量脱色剂再处理,以获取清晰的照片资料。如竹简保存情况不好或字迹十分模糊不清时,建议采用红外胶片拍照。红外拍照的原理是利用墨迹吸收红外线的能力比竹质大,从而在红外胶片上产生较大的“反差”,这样字迹就能较容易地被显示出来。
搬运时不能将出土的饱水竹简完全地泡入水中,由于竹简在水中的漂动,会破坏相互间原有的排列顺序。最好用吸饱水的泡沫塑料(3mm厚)或浸透水的棉花、湿布包好,外面再包一到二层塑料薄膜。这样既不破坏出土时的排列顺序,又能防止竹简干燥变形。由于竹简内部含有大量的水分,加上表面带有污泥及沉渣,所以重量很大,十分松软脆弱。特别是长度大的竹简,很容易发生断裂、扭曲等损坏,因此在处理它们的过程中,每一步操作都应尽量将竹简放在托板上来进行。
室内整理包括清理、建档、编缀、释校等步骤。清理是将野外临时注明地点、层位、号码的简包拆开检查,切忌扰乱原始顺序。接着按地点、方位(单元)、层次,依次编号,将每枚简牍的详情逐项造册,内容包括:原始号、编号、木质、尺寸、形制(如简、两行、版、册、觚、检……)、名称、草图、文字、时代(含纪年)、保存现状、备注、释文和校释者姓名、时间等项。再比照简形作图,在图上作释文,格式及大小字标点等一如原简,并加注释文符号。
简牍编号、建档后,应着力缀合,特别是编册排次,尽量使散乱断失者归位,恢复其原貌。残简缀合,主要用考古学的异同比较法,视形制、尺寸、部位(如上、中、下断,左半、右半等)、破损情形、木质(种类、纹理、色泽)、字迹(书法特征)等特点,结合简牍形式,看语意是否通达,来逐一缀合。
简牍的整理分类,即按形制、字体、内容等因素分类辑集在一起,要求做到统筹兼顾,将简牍分为几个编联组,然后尽量缀合编联,使简牍前后篇章完整,实在不能缀合者附于文末,以备学者参考。文字考释要依据字形、字音,细致考虑,务必结合于简牍典籍同时期的同类文献,有文字不能考释,则阙如存之,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强行曲解。简牍经发掘、整理,要撰写考古发掘简报,客观、准确是发掘简报撰写的基本要求,简牍图版要清晰,可以配合适当放大照片,对于契口、简长、符号、断残都要一一交代清楚。对发掘报告及简牍照片的出版,要合理定价,着眼于普及,不要令学人望“书”兴叹。
做好后期的简牍保护工作。根据简牍长宽,制作适当规格的玻璃条,用玻璃条按支夹好竹简,再用棉线轻轻扎住,装入容器中,灌满蒸馏水,塞上橡皮塞密封保存。由于使用的是蒸馏水,加上胶塞的密封作用,一般说来在3—5个月内很少会发生长霉的现象。因此,最好不要在蒸馏水中加入防腐防霉的药品,必须要采用的话,其用量也应控制在最低限度,以便于下一步的脱水处理[※注]。简牍的防霉灭菌剂主要有菌毒清、霉敌、新洁尔灭和异噻唑啉酮等,它们杀灭、抑制霉菌的生长繁殖效果显著,有效期长,对文物安全,用量少,产品易得,对水中的霉菌和细菌有很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均可作为饱水竹简和漆木器的杀菌、防霉用剂[※注]。
对于饱水竹木简牍的整理来说,有清洗、饱水保存、脱色、脱水、脱水后库房保存等众多环节,其中脱色、脱水处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饱水竹简脱色最基本的方法有草酸法和连二亚硫酸钠法。由于草酸的水溶液为酸性,现已少用。现在基本用中性的连二亚硫酸钠,或者配合其他一些盐类进行脱色。
竹简脱色的目的是为了使竹简上面的字迹能清楚地分辨出来,并且能够保证脱色效果稳定即可,这和造纸行业、木材工业对漂白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在对竹简进行脱色时,在保证脱色效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少使用化学试剂,这样即可起到脱色作用,又减少了对文物的损伤。
简牍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或木质素组成,长期埋藏在地下,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下水丰富的地区,简牍受微生物细菌的作用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细胞内充满水分,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这些饱水简牍,若不进行科学处理,任其自然干燥,一旦水分大量挥发后,会发生强烈的收缩、开裂,甚至彻底毁坏。简牍被发掘后,由于陈列及考古研究时,不可能始终使其处于饱水状态,所以只有把简牍脱水后,放置在真空环境中才能实现长久安全保存。目前简牍脱水主要是置换法,以乳香胶作为加固材料,利用乙醇、乙醚置换饱水竹简中的水分,银雀山汉简、阜阳双古堆汉简、望山楚简、走马楼三国吴简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1972年冬至1973年初,整理者分别对望山一号、二号楚墓出土的竹简,用乙醇—乙醚法进行了多次试验,获得成功。具体操作办法是首先在清水中洗去竹简上的污垢和脏物,将竹简在3%—5%的草酸溶液中浸泡3—5分钟,然后分别用清水、蒸馏水洗去酸液,记录下竹简的尺寸。用两条宽10—13毫米、厚1.5—2.0毫米的玻璃条将竹简夹好,用细线分段适当扎紧,最后将竹简装入内径12—15毫米带有磨口塞或橡皮塞的试管中,用浓度逐渐增大的乙醇水溶液(30%、50%、70%、90%、200%——皆为容量百分数),依次浸泡竹简。每次液面都应高于竹简50毫米以上。塞紧管口,每隔6—8小时上下摇动几次。每次溶液浸泡的时间为24—28小时(竹简过长时可适当加长时间)。当浸泡竹简后的乙醇溶液浓度达95多以上时(20℃),改换成乙醚浓度逐渐增大的乙醚—乙醇混合液(乙醚、乙醇的体积比为1/3∶2/3、1/2∶1/2、2/3∶1/3、1∶0),当乙醚比较完全地取代乙醇以后,将竹简连同玻璃条一起取出,放入真空干燥器中,在室温下放置4—8个月,待其内应力消失后,再去掉玻璃条。按有关要求进行茬口拼接,然后用有机玻璃进行封装,保存[※注]。
走马楼三国吴简质地较差,出土时已经相当朽坏,研究人员采用AMARY100B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竹简的腐朽程度进行了检测,发现竹简竹质严重腐朽,失去强度。经过试验发现采用乙醇—乙醚—乳香胶连浸法脱水的竹简基本上可以达到不收缩、不变形、色泽正常、字迹清晰的效果,原来撕裂开来的竹丝,经处理后均能合为一体,原来弯曲变形的竹简,脱水后恢复得很直。在浸入乙醇之前,还必须先对撕裂变形之竹简进行预处理,即在竹简绑夹到玻璃条内后,在其两边填入铝箔条,使原来已经撕裂、变形的竹简合拼到一起和调直,然后连着铝箔一起浸入乙醇、乙醚、乳香胶溶液内。最后,在竹简从乳香胶溶液内取出时,立即将玻璃条打开,直接放入通风橱内让乙醚挥发掉,表面并无乳香胶的残留痕迹,亦无炫光[※注]。
罗曦芸、陈大勇认为,目前采用的材料浸渍自然干燥法,有些虽然具有较好的加固效果,但往往从浸渍至完全干燥需花费很长时间。若浸渍加固后采用后续真空冷冻法干燥,将大大缩短处理周期。操作时首先将竹简漂白并夹在特制玻璃条中,两头用绵线扎紧后置于蒸馏水管内保存。对含水量高、材质差的竹木器为了防止细胞崩塌减小收缩,在进行真空冷冻干燥之前对样品进行浸渍预处理。用自制乙二醛水溶液作为浸渍液。在35℃下将竹简依次浸渍在20%、40%、60%乙二醛溶液中,置换竹简中的水(温度对溶液黏度有很大的影响)。
将预处理后的竹简放入样品容器,置于-20℃的冷冻柜内一段时间以保证竹简内水分凝固;打开扩散泵冷却水,开启考克2使与油扩散泵接通,打开电炉加热,待泵内油沸腾后接通系统;冷井中始终装满液氮,使抽出的水汽冷凝在冷井内,当操作一段时间因器壁水汽吸附导致真空度上不去时,应用电吹风吹扫管路。经72小时竹简完全干燥后取出。经真空冷冻干燥后的竹简色泽明显较脱水前浅,强度增加。长度方向收缩率为0.02%—0.8%,宽度方向收缩率为0.7%—1.9%,真空冷冻干燥法能有效控制干燥开裂、缩短干燥周期[※注]。
上面所讲的是从墓葬中正式发掘的情况,而近些年盗掘流失的简牍日益增多,对于这些盗掘流失的简牍,如何整理保护,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对清华简的整理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清华简的整理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从2008年7月竹简入藏,到10月2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是第一阶段,中心工作是竹简的鉴定和抢救性保护。从2008年11月中旬我们组织向藏有竹简的单位学习经验,到2009年1月12日清华简的拍照基本完成,是第二阶段,中心工作是竹简的进一步保护和拍照。2009年3月,我们利用简的数码照片,对全部有字简试做通读,以求更多地了解简的内容,这一浏览至2009年6月中旬告一段落,是我们工作的第三阶段。
2008年7月,竹简入藏清华大学后,因为在简上发现了污染霉变的迹象,整理者迅即进行逐支的保护清洗。在清洗过程中,注意了简的质地、字迹等现象,没有见到任何伪作的痕迹。同时,根据简的形制和字的特征,判断其时代为战国中晚期,与以前发现的荆门郭店一号墓简、上海博物馆藏简相近似。
2008年10月14日,应清华大学邀请,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上海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的11位学者出席“清华大学所藏竹简鉴定会”。由这些专家组成的鉴定组,在对这批简仔细考察后做出鉴定意见,确定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2008年12月,整理者委托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这批简中的无字残片标本进行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数据为公元前305±30年,即相当战国中晚期之际,与上述专家的时代判断一致。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对竹简残片的含水率做了科学测定,结果是400%,这也是伪作的简不可能达到的。
2008年12月16日至17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清华大学、中国文物保护协会和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协办的“出土饱水竹木漆器及简牍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期间多位专家观察了清华简,并对其进一步保护提出了重要建议。
根据裘锡圭等专家提出竹简应缓脱水、快拍照的建议,整理者着手筹划拍照的工作,并将学习拍照的经验作为出访调研的主要目的之一。大家对竹简拍照的要求,首先是尽可能准确清晰地表现简的原来状貌,但在不脱水的条件下,要拍好竹简的照片,确实是很大的难题。
清华简拍照采用的是饱水拍摄法,这种拍摄法也带来了拍摄上的困难:一是在拍摄过程中不能干透,竹简表面必须保持一定的湿度;二是竹简本身是吸光体,在经过饱水保护处理之后,表面形成一层水膜,形成类似镜面的反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反光体;三是虽然竹简外形大体一致,但是每一枚竹简的细节都有所不同,不同的厚薄、宽窄和竹节的位置,而且历经两千多年,部分竹简发生霉变、腐化,凹凸不平的表面极易形成方向不同、形状不一、难以控制的光斑,导致拍摄过程很难确保所有的转折面都可避免光斑的形成。
清华简照片的拍摄有以下几个重要步骤:一是器材准备,足够数量的8×10专业胶片(要求同一型号、同一生产日期)、拍摄台(底托)的制作、SINAR P2专业8×10座机一台、片盒15盒、300mm SINARON镜头一支、快门线一支、蛇腹遮光罩一个、8×10增光屏一块、对焦放大镜一支、延长杆一支、机身支杆一支(用来增加相机的稳定)、金宝专业十字架2台、利图AFi6数码相机一台、3300万利图数码后备、施奈德180mm镜头、苹果电脑(32寸显示屏)、HENSEL EH Pro 3000电源箱2个、HENSEL EH Pro 1500电源箱2个、HENSEL 3000灯头4支、支架8支、HENSEL标准12'反光罩2个(附四页遮板)、银色反光伞2支(内表面呈颗粒状)、对焦用800瓦长明灯1支、中黄背景纸1张、分频道引闪系统7套(1套备用)、胶布、电源轴线、8×10观片器(5500色温)、水平仪2支、DVD数据光盘、记号笔、布置“暗房”(换胶片用)、黑色布(用于将屋顶遮挡,避免屋顶的漫射光)、国际标准色标、刻度尺(国家文物申请标准要求)、工具箱等。
二是拍摄技术的控制,拍摄最终选用白色磨砂有机板作为背景,与竹简形成一定的明度反差,以突出、烘托、渲染文物。同时,对有机板进行粗粒喷砂(以消除有机板本身的反光)、雕刻底纹(雕刻均匀的格线与外边框,以控制竹简摆放一致)等一系列的处理。在有机板背面加一层黄色作为衬底,白色有机板经过饱水处理后会产生投射及颜色稍微加深的现象,经过曝光调整后画面微微透出一点偏黄的暖色基调,从而摆脱此前的阴冷感觉,最终获得比较理想的竹简图版。
清华简拍摄以标准反光罩作为主光,形成较硬的光源,从而加强竹简与简上文字的反差,增强清晰度,方便专家学者研究;同时,采用银质反光伞作为辅助光源,以充分反映竹简的细部形态和色彩。拍摄选用富士RDPⅢ8×10专业反转片,色温为标准5500k;HENSEL 3000电源箱与EHPro 3000灯头作为主光,HENSEL1500电源箱与EH Pro 3000灯头作为辅助光源。通过综合控制主光与辅助光,色温调整为5580k,基本上接近标准色温。整理者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摄影专家合作,经过反复试验,克服重重困难,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