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见汉简
来 源
:
|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0 \ 中编 简牍文书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43 | ||
摘 要
:
|
1951年至1952年,湖南省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203号西汉墓发现木牍9枚,在长沙市杨家大山401号汉墓获木牍1枚。1963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江苏盐城三羊墩汉墓获木牍1枚,内容为随葬物品清单。1975年,陕西省咸阳市博物馆在灵台县发掘马泉西汉墓,获竹简残片3枚,字迹漫漶。2002年7月,连云港市博物馆在连云港市海州区双龙村建设工地发掘清理了M1号西汉墓,在北椁室2号棺内出土一批木简,主要是名谒,记载河南太守、河南都尉、弘农太守曾派属下拜谒墓主的事实。有关报道见《中国文物报》2008年8月29日第5版《宜都中笔墓地一号墓发掘收获》。 | ||||||
关键词
:
|
汉墓 楬 博物馆 文物 竹简 简报 随葬 物品清单 甘肃省 简牍 湖北省博物馆 |
在线阅读
散见汉简
字体:大中小
除了成批出土之外,各地尚有零星简牍发现,撮其要者大致有如下数种。
1951年至1952年,湖南省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203号西汉墓发现木牍9枚,在长沙市杨家大山401号汉墓获木牍1枚。详见林剑鸣《简牍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951年至1952年,湖南省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北郊五家岭201号西汉墓获封检9枚,在长沙东郊徐家湾401号西汉墓获木楬1枚。详见李均明、何双全《散见简牍合辑·附录》,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县刘家湾23号汉墓获木简2枚。详见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一九五六年河南陕县刘家湾汉唐墓葬发掘简报》,载《考古通讯》1957年第4期。
1962年,南京博物馆在江苏连云港市海州纲疃庄焦山东汉初期墓获木牍1枚,内容为随葬物品清单。详见南京博物馆《江苏连云港市海州纲疃庄汉木椁墓》,载《考古》1963年第6期。
1963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江苏盐城三羊墩汉墓获木牍1枚,内容为随葬物品清单。详见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盐城三羊墩汉墓清理报告》,载《考古》1964年第8期。
1972年,湖北省博物馆、孝感地区文化局、云梦县文教局、云梦县文化馆联合发掘云梦大坟头1号汉墓,出土木牍1枚,内容为随葬物品清单。详见湖北省博物馆、孝感地区文化局、云梦县文化馆《湖北云梦西汉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3年第9期。
1973年,湖北省博物馆在光化县五座坟发掘一座西汉墓,出土竹简30余枚,其中仅5枚存字,内容为随葬物品清单。详见湖北省博物馆《光化五座西汉墓》,载《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
1973年,南京市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联合清理连云港市海州西汉霍贺墓,出土木牍7枚,仅1枚存字。详见南京市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海州西汉霍贺墓清理简报》,载《考古》1974年第3期。
1973年底,南京市博物馆发掘连云港市海州区南门大队纲疃庄西汉侍其繇夫妻合葬墓,出土木牍2枚,仅1枚存字,内容为随葬物品清单。详见南波《江苏连云港市海州侍其繇墓》,载《考古》1975年第5期。
1974年,北京市考古工作者在北京丰台区发掘大葆台1号和2号汉墓。其中1号墓出土竹简1枚。详见北京市古墓发掘办公室《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7年第6期。
1975年,陕西省咸阳市博物馆在灵台县发掘马泉西汉墓,获竹简残片3枚,字迹漫漶。详见咸阳市博物馆《陕西省马泉西汉墓发掘简报》,载《考古》1979年第2期。
1978年,山东省临沂市博物馆在临沂金雀山发掘11号、13号汉墓,出土竹牍残片8枚,字迹无法辨认,可能是随葬品清单。详见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墓群发掘简报》,载《文物》1984年第11期。
1979年,南京市博物馆清理了江苏盱眙东阳1号至7号汉墓,在7号墓中发现木牍1枚,内容为人们向神灵祈福之辞。详见南京市博物馆《江苏盱眙东汉墓》,载《考古》1975年第5期。
1983年,江苏省扬州市博物馆在扬州市平山养殖场发掘3号汉墓,获木楬3枚,内容为随葬食品清单。详见扬州市博物馆《扬州平山养殖场汉墓清理简报》,载《文物》1987年第1期。
1983年底,山东省临沂市博物馆发掘临沂金雀山28号汉墓时,获木牍1枚,字迹漫漶不识。详见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座汉代墓葬》,载《文物》1989年第1期。
198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武威市韩佐乡五坝山3号汉墓时,获木牍1枚,内容为墓主死事文告。详见李均明、何双全《散见简牍合辑》,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2000年,天津市考古队在蓟县发掘18口战国及两汉时期的古井,其中刘家坝乡大安宅村一口古井中出土1枚道教方术木牍。《中国文物报》2000年9月24日刊载梅运鹏等撰写《蓟县出土国内首见道教木牍文书》一文,详细报道了这次考古发现的全部文物情况。
2001年6月至7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台县博物馆对甘肃高台骆驼城遗址及墓葬区进行了发掘清理,其中5号墓出土“升平十三年”(369年,前凉末代王张天锡年号)木牍1枚,内容为死者衣物疏。《考古》2003年第6期刊载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台县博物馆《甘肃高台县骆驼城墓葬的发掘》,介绍该墓发掘和出土木牍情况,并公布了该木牍释文。
2001年8月,陕西西安杜陵陵区内一座汉代墓葬中出土1枚木牍,内容为《日书》,有始田良日、禾良日、及粟、豆、麦、稻良日等,与睡虎地简《日书》“农事篇”相近。张铭洽、王育龙《西安杜陵汉牍〈日书〉农事篇考辨》(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九辑、《国际简帛学会会刊》第四号)一文,公布了木牍内容。
2002年5月至6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疏勒河移民安置区今玉门花海乡上回庄西北约2公里的毕家滩对一处五凉十六国时期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小型竖穴土坑墓55座,出土衣物疏木牍9枚,内容为记录随葬品衣物清单,两面分栏书写,而记录埋葬时间、墓主人名称与道家用语的文字则全部没有分栏书写。衣物疏中纪年最早为建元十六年,最晚为庚子四年和麟嘉十五年。有关介绍见200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
2002年7月,连云港市博物馆在连云港市海州区双龙村建设工地发掘清理了M1号西汉墓,在北椁室2号棺内出土一批木简,主要是名谒,记载河南太守、河南都尉、弘农太守曾派属下拜谒墓主的事实;在北椁室3号棺内出土1枚衣物疏木牍。有关报道见2002年7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
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宿迁市文化局、泗阳县广播电视文化局等单位对位于泗阳县城西北15公里处三庄乡夫庙村的大青墩汉墓进行发掘。墓中出土数十枚木牍。根据正南外藏椁盖板上烙印的“泗水王冢”,结合出土器物及文献资料,初步判定墓主为西汉泗水国的第四代王刘综或第五代王刘骏。200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以“泗阳县大青墩汉墓”为题对此予以报道。
2002年,为配合三峡水库建设,对位于重庆云阳县旧汉坪的汉朐忍县城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出简牍20余支,内容为记事等,2002年8月16日《中国文物报》予以报道。
2003年6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西县布隆乡九上村一处汉代烽燧遗址发掘清理木简33枚,竹简2枚,2005年文物出版社《中国考古学年鉴(2004)》有介绍。
2007年9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考古人员联合对广南县牡宜村M1号汉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5枚汉文竹简残片,内容记录随葬品的“遣册”。2008年,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边境地区(文山州和红河州)考古调查报告》,书中收录该墓的清理报告,公布了竹简残片的图版和摹本。
2008年5月至6月,湖北省宜昌博物馆在宜都市陆城镇中笔村一座编号为M1的西汉墓中发掘出土木牍1枚,长46.6厘米、宽6厘米、厚0.6厘米,内容为遣册。有关报道见《中国文物报》2008年8月29日第5版《宜都中笔墓地一号墓发掘收获》。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