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1.6.24,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

十 简牍文书所反映的汉代关津与传置

来 源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0 \ 中编 简牍文书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及《二年律令》中有大量涉及关津出入的条款,而居延、敦煌汉简中亦有许多与关津有关的具体内容,皆为研究关津制度的第一手资料。史籍中有关玉门关的记载多歧异,而自敦煌发现汉简及纸质文书后,似乎找到了突破点,研究者渐多,择其要如下:法国汉学家沙畹根据小方盘城遗址出土汉简及《史记·大宛列传》的记载,主张汉武帝太初以前的玉门关位于敦煌以东,太初以后才迁至敦煌西北。
关键词

遗址

汉简

关津

津关令

诸侯

制度

函谷关

简牍

律令

古城

流民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十 简牍文书所反映的汉代关津与传置

字体:

关津与传置是秦汉交通体系的重要设施。关是设于分界线(国界、区域界)上的门卡,津是渡口,具有检查站的功能。张家山汉简《奏谳书》及《二年律令》中有大量涉及关津出入的条款,而居延、敦煌汉简中亦有许多与关津有关的具体内容,皆为研究关津制度的第一手资料。

李均明《汉简所反映的关津制度》一文对汉代关津的大体情况作了论述。[※注]

先述设施与职能。认为关津有一定的建筑形式,今见经科学发掘者如肩水金关遗址等,主体为两边设有楼橹的关门,关门两侧为延伸之塞墙,配套设施有坞、方堡、烽火台等。关门内外布设着尖桩虎落,坞内有房屋、马厩遗址。至今未见河津(渡口)遗址。再者设管理机构及驻防人员:通常隶属于军事治安部门,如卅井悬索关归居延都尉管辖,肩水金关归肩水都尉管辖。小关设关啬夫及关佐。汉武帝西拓,设玉门关与阳关为丝路咽喉,重要性不言而喻,故其行政级别及人员规模大于一般关津。西汉初,武关、函谷关、临晋关、扞关、郧关对确保关中的安全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故张家山汉简屡屡提及。关津在军事防御、控制人员流通、查禁违禁物资、缉拿罪犯等方面起很大作用。

二述通关手续。常见通关证件有传、符、致、檄等,不同的人持用的证件不尽相同。高级官员及使者出行尚用节。传分因公与因私两种,申请手续不尽相同。公务用传通常由县级以上机构颁发,传上署有持传人享受待遇的说明,职务与爵级不同则待遇也不同。关门遗址往往留存许多过关人员的名单,这些名单中有些可能是“致”的附件,而更多的是对过关人员的登记记录。

三述违禁惩罚。与关津相关的常见违禁罪名有阑出入,包括(一)“越塞阑关”、“越关、垣篱、格堑、封刊,出入塞界”、“阑渡塞”等,指无合法证件而出入者;(二)诈伪符传,见“假予人符传”、“擅为传”、“袭人传”等,指伪造证件;(三)诈伪出马,见“马当复入而不入”、“诈贸易马及伪诊”等,指以各种违法手段出入马匹;(四)盗出黄金财物,见“禁毋出黄金、诸奠黄金器及铜”、“禁毋出私金”,指禁止出口贵金属;(五)亡符、传,指丢失通行证;(六)关津官员之渎职与失职:渎职指知情不报或纵容违禁,失职则为未知情而失误。惩罚则依犯罪程度与情节处罚金至死刑不等。

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一书对西汉初年的关津制度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注]后附张家山汉简《津关令简释》。除绪言简述津关令、津关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外,全书共分七章:

关于《津关令及其法律地位》,主要是对《津关令》本身的论述,包括(一)《津关令疏证》:述汉“令”形成方式、《津关令》的令文体例、《津关令》的令文内容;(二)《津关令》制订年代初探:述令条形成时间、《津关令》的编订时间;(三)《津关令》的法律地位:述秦汉律令法体系、《津关令》的法律地位。文中对汉令有独到见解,云:“汉令的存在方式与秦令有很大不同,即它们似乎并不与内容相关的‘律’并存”,认为“汉代的‘令’并非只是作为‘律’的补充而处于附属法的地位,‘令’的形成与帝王制诏关系密切,因而具有专属特征,即‘令’较‘律’在制定上对时间、空间、事件乃至当事人等诸多事项有更为具体的规定,它的形成和存在具有相对的‘特殊性’和‘时效性’,与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有紧密联系。……《津关令》在汉初律令体系的地位亦当如此。”确认《津关令》编订的时间下限为吕后二年,主要令条形成于高祖十一年至吕后二年间。

关于《关津布局与关中区域》,主要谈五关与关中的关系,包括(一)《汉初内地津关布局》:述“五关”布局及沿革,所云五关有扜关、郧关、武关、函谷关、临晋关。文中详细考证诸关地望,文中指出:“整理组据传世文献认为‘扜’为‘杆’之别字而改之,恐误。”认为扜关即《汉书·地理志》所见“江关”,在汉鱼复县,今重庆市奉节县境内。展示关中通向关外的五条通道,皆与五关相关。五条通道为:1.关中—临晋关—河东通道,经由路线大致为:长安—(经)渭桥—故咸阳—高陵—栎阳—临晋—临晋关—(渡黄河)—蒲阪—河东、山东各地。2.关中—函谷关—中原通道,经由路线大致为:长安—灞陵—新丰—鸿门—郑县—武城—平舒—华阴—(阌乡)—胡—函谷关—崤关—洛阳—中原各地。3.关中—武关—南阳通道,经由路线大致为:长安—灞上—蓝田—峣关—商县—武关—析县—内乡—南阳、荆襄地区。4.关中—汉中—郧关—江汉通道,经由路线大致为:汉中—(南郑、成固)—西城—旬阳(旬关)—郧关—荆襄、南阳地区。5.关中—巴蜀—扜关—江汉通道,与巴蜀至江汉水路大致相同,即巴蜀—扜关(鱼复)—巫—夷陵—夷道—江汉地区。认为五关位于关中通往关东地区的交通要冲,是汉初控扼关东、拱卫关中的重要关隘。(二)作者将“关中”定义为上述五关包围的地区,大体相当于战国后期秦国固有领土的关中、汉中和巴蜀等地,是汉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而这一局面是通过不断扩大形成的,秦用于拱卫关中者仅为函谷关、武关、临晋关三关,汉初才加入扼守巴蜀与楚地之间的郧关和扜关。汉初之关中与关东存在对立关系,常体现为汉初之“汉”与“诸侯”的一对概念,亦深刻影响其各项政策。

关于《津关构成及其管理》述津关之结构、基本功能、官员设置、权属等,包括:(一)关塞防御构成:首先论述塞与津关的概念与彼此之间的关系,指出“津、关、塞均设在山川要冲,用于阻隔出入,控制交通往来。”关塞筑有防御工事,如垣,指墙、土墙;格,或作“落”,指篱笆;堑,指深沟、壕沟;封,即土堆,用以分界;刊,斫木削尖以为界限。此外尚有“竹落”、“虎落”等。防御之常规勤务有候望放哨、服迹等。(二)津关管理:先对《津关令》涉及津关设置之“廿三”号令中容易产生歧义的“备塞都尉”、“河北县”、“夹溪河”、“漕”等作了解释,如指出“河北”不是专有名词,而是表示方位“在河之北”;“夹溪河”指支流注入黄河处。关于津关权属,认为津关设置之初,是以军事防卫为首要功能,故当隶属于军事系统。就军事体系而言,主要由都尉、关都尉管辖;从民政角度而言,内地津关诸事务,似乎与内史有关。关于津关内部的职官设置,见关令、关啬夫、关佐、官属、军吏卒、关吏、津渡职官之“津吏”“船嗇夫”等,分文职与武职两套系统。

关于《人员出入》,探讨汉初人员出入关情况与政策,包括:(一)吏民出入关中:述出入关津的人员主要有1.官吏归休,即官员回乡探亲之类,沿途可享受“传食”待遇;2.行旅出入;3.一般吏民出入,包括在关中从事劳役的人员;4.“不幸死者”归葬,指因战争捐躯、因公殉职或行徭役而不幸身亡者,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用传车督运回乡。(二)迁徙与流民:迁徙指政府有组织地进行大规模的居民迁徙活动,被徙者为豪民、豪杰、不轨之民、诸侯强族、豪杰名家、奸猾吏民、豪侠等,大体指流国地区的旧贵族、皇族支庶、世家大族和富商大贾。流民是脱离户籍的人口,汉初禁止流民入关,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持关中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三)盗贼与诸侯人:汉初设置关津的最大作用是保障关中安全,因此查禁盗贼、群盗出入是其中重要内容;又汉初诸侯王国享有相当大实权,拥有军队与官署,因此津关对防范来自诸侯国的犯罪亦起很大作用。

关于《物资出入》,述汉初为保障关中的重要资源或战略物资不向关外郡县、诸侯王国地区流失,保持关中经济实力,在通往山东的关塞上实施严格的稽查制度,包括:(一)物资出入关中:主要探讨《津关令》对有关禁物出入与查验的规定,如禁止携带黄金、黄金器物及铜出关中;加强漕运管理;禁止兵器等其他禁物出关。(二)马匹出入制度:述买马政策,买马相关要求,马出入关中的规定,确保关中的马资源优势。

关于《津关制度与汉初政治》,从探讨汉初郡国并行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其演变入手,揭示汉初津关制度确立的目的及其演变,包括:(一)汉初加强皇权的努力:述汉初的置郡与封国,总结秦失帝业的教训,依俗分治而缓解文化冲突的策略;(二)强化皇权与“关中政策”:述巩固皇权的措施,对诸侯王的防范,立法与推行“关中政策”;(三)津关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述关中政策的重要部分包括“津关制度”,认为“在一定意义上,《津关令》中有关人员出入、禁物出入及马匹出入关中等令条所防范的主要内容多可归结为保障关中的安全和防止关中资源的流失,可视为关中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津关制度的确立旨在强化、巩固关中力量,防范山东诸侯王国的潜在威胁。又津关制度依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关于具体关塞的研究,讨论较多的是对玉门关位置的指认。史籍中有关玉门关的记载多歧异,而自敦煌发现汉简及纸质文书后,似乎找到了突破点,研究者渐多,择其要如下:

法国汉学家沙畹根据小方盘城遗址出土汉简及《史记·大宛列传》的记载,主张汉武帝太初以前的玉门关位于敦煌以东,太初以后才迁至敦煌西北。王国维赞同此说,《流沙坠简·序》详述西迁之前的玉门关在汉酒泉郡之玉门县,其主要依据是《史记·大宛列传》的记载,而西迁后的玉门关位于汉龙乐县西北之小方盘城遗址。[※注]劳榦、向达、夏鼐、陈梦家先生否定玉门关西迁说,皆认为玉门关设于小方盘城周围。试举陈梦家《玉门关与玉门县》一文的主要观点[※注]

陈文首先归纳了否定西迁之三说,“甲、劳榦《两关遗址考》以为旧玉门关在今赤金峡,汉代冥安县(今玉门县附近)之东。太初二年以后西迁至敦煌西北。乙、向达《两关杂考》以为‘汉代玉门关自始置以至终汉之世俱在敦煌’,太初二年自西迁至敦煌之东说是不可据的;但他又以为‘使使遮玉门关’之玉门指玉门县(赤金)而言。丙、夏鼐《新获之敦煌汉简》根据在敦十四新获‘酒泉玉门都尉’一简,‘知其他于敦煌未置郡以前……玉门关即已在敦煌西之小方盘城’;‘敦煌建郡当在太初二年以前亦已必在敦煌之西’。”文中引大量史籍如《续汉书·郡国志》、《括地志》、《元和郡县志》、两《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志》等证汉玉门关在汉龙勒县,即今敦煌市西北。

陈文区别了西汉以来称为玉门与玉门关的四个地点,包括1.汉玉门都尉和玉门关;2.汉玉门县;3.隋唐玉门关;4.今玉门县。所云今玉门县设于清初,位于隋唐玉门县之东,汉玉门县之西。认为四者不能混同看待。

关于玉门关具体地址及设置时间,陈文首先陈述小方盘城(T14)当为玉门都尉治所,然后从烽隧分布的情况分析,认为“玉门关口只能在T14古城之西或西北,即T11—12之间或T13—14a之间。”认为玉门都尉设置时间当在元鼎六年置酒泉郡之后,元封四五年置敦煌之前,约当公元前110—108年间,玉门关之设置或与之同步。

甘肃省考古界老人岳邦湖、钟圣祖二人曾多次赴敦煌,徒步勘察马圈湾至小方盘周围的烽隧、塞墙遗址。注意到小方盘城西端约150米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城,南接阳关,北连北部长城,存四座烽隧。他们的结论认为“玉门关只有置于小方盘城西的南北长城线上,才合乎历史客观实际”。但未确定具体遗址。关于设置时间,认为约在元封年间(公元前110—105年)。

何双全《论西汉敦煌玉门关的三次变迁》依据出土汉简资料(主要为小方盘城、T6b、T5和马圈湾遗址出土汉简),指出玉门关并非长期固定于一处,而是历经三次变迁。[※注]其初步结论为:

1.西汉时期,先有玉门都尉府,而后有玉门关。玉门关是伴随着敦煌郡的设立而始建的。建关时间当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之际。

2.自武帝至王莽,凡130年间,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的变化和自然条件的改变,玉门关并非死守一地,而是曾有三次变迁,所以应有三个遗址。

3.据汉简反映的史料,其变迁时序和地点是:武帝至昭帝时,玉门关和玉门都尉同驻小方盘城。宣帝至哀帝时,分迁向西,与大煎都候官相依存,同驻T6b至T5一带。平帝至王莽时,又与大煎都候官一起东迁马圈湾。

4.玉门关有三处遗址。早期小方盘城,学术界早有公认,不应否定。晚期马圈湾,已经发掘,事实证明它就是王莽改制的产物,应以认定。而中期,曾经起重大作用,最辉煌时期的关址,我们至今尚未找到。它的位置是与大煎都候官相邻近的,所以T6b、T5一带是寻找中期玉门关遗址的重要地区。

关门通常应有像肩水金关那样的门楼建筑,何况玉门关是个大关。关于马圈湾未见关门建筑的现象,作者则解释云:“从种种迹象看,玉门关东迁至此后,因动乱、经济困难,与西域关系恶化、出入关者较少等原因,并没有专门兴建想象中的玉门关,而是扩建马圈湾,使其充当关口的角色而已。”可备一说。

可见,关于玉门关的讨论远未结束,还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

传置是中国古代交通路线上专事传递邮件、接待过往人员的设施与管理机构,史籍记载不甚多,而出土简牍中却屡见,有的从中尚可看出交通路线的走向,例如:

长安至茂陵七十里 月氏至乌氏五十里

好止至义置七十五里 平林置至高平八十里

媪围至居延置九十里 删丹至日勒八十七里

小张掖去姑臧六十七里 昭武去祁连置六十二里府下

姑臧去显美七十五里 祁连置去表是七十里

玉门去沙头九十九里

沙头去乾齐八十五里

乾齐去渊泉五十八里

右酒泉郡县置十一,六百九十四里。(《悬泉》Ⅱ90DXT0214①:130)

关于上述驿置,吴礽骧先生曾结合考古发现对甘肃河西段部分详做考证,[※注]主旨乃讨论汉代河西驿道走向及沿线古城的方位。自东而西分别为:

令居。推测令居故址在今永登县城,而汉永登亭古址疑位于今永登大同乡。

仓松。《汉书·地理志》作“苍松”,推测方位在今古浪河上游的黑松驿。

媪围。今甘肃景泰县卢阳镇吊沟村村后有两座南、北并列的古城,其中北城当为汉代媪围县遗址。

居延置。认为居延置当在今景泰县西北之昌林山南,是汉媪围县所属驿置。

小张掖,即武威郡属的张掖县,其方位当在黄羊河东岸,今武威市七里乡七里堡一带,遗址已无存。

姑臧,武威郡治。关于其地望有两种推测:一认为姑臧城即匈奴所筑盖臧城,位于今武威市西北2公里金羊乡赵家磨村南,小沙河与四坝河汇流处三角洲上的“锁阳城遗址”,但吴先生以为此处仅为晋代贵族墓地遗址;二认为姑臧位于今武威市城内,吴先生力主此说。

以上为汉武威郡所设驿置。

显美。其方位当在谷水水系(今石羊河水系)之一的横水(今西营河)西岸,今武威市丰乐镇一带,遗址已无存。

番和。其县治或在今永昌县西10公里的焦家庄至水磨关一带。此地有一名“西寨古城”的遗址,地望符合汉番和城所在,但性制不似汉城,或已经后人改建。

日勒。汉日勒城当在今山丹县城西南,山丹河西南岸,正位于汉塞与弱水交会处形成的夹角内,城北地当今龙首山红寺沟口,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删丹。其方位当在今山丹县李桥乡一带。

钧著置。钧著,或名“钧耆”,其方位当在弱水南岸、今山丹县东乐乡一带。

屋兰。方位当在今张掖市碱滩乡古城村,其遗址位于弱水南岸,东北距今龙首山主峰东大山烟洞口15公里。

昭武。其方位当在今临泽县鸭暖乡昭武村一带。今昭武村西南2公里有一座“半个城”遗址,地望与汉昭武县相当,但未能最后确定。

祁连置。其方位当在今临泽县蓼泉乡双泉堡一带。

关于传置自身的研究,最重要的资料当数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可惜这批资料未悉数公布,只见零星发表。郝树声、张德芳:《悬泉汉简研究》一书[※注]涉及该批简的资料最多,研究之广度甚宽,亦有一定深度。其中直接涉及传置研究的主要是第一章《悬泉汉简与悬泉置》,分三节:

关于《敦煌悬泉置遗址》,述悬泉置的位置、发现与发掘、出土遗物:

悬泉置遗址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瓜州与敦煌两县市交界处瓜敦公路南侧1.5公里的戈壁滩上,地当丝路要冲,所在地清人称之“贰师庙”,今人谓之“吊吊水”、“甜水井”;东距瓜州县城60公里,西距敦煌市区64公里;座当北纬95°20′,东经40°20′;今属敦煌市五墩乡,是迄今我国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处汉魏驿置机构。

1987年敦煌市博物馆首先发现悬泉置遗址,1990—1992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共开探方141方,占地面积22500平方米,包括:1.坞院:为一50米×50米正方形院落,东北与西南角筑有正方形角楼,坞院内靠坞墙处筑有27间房屋。东门外南侧有房屋遗址5间,估计为门卫戍守住所。2.马厩:搭建于坞院南墙外,分东、西两部分。靠东凡两间,靠西为一大通间。厩内残留部分木桩,马粪土层厚达半米,其上有0.5米草木灰堆积。3.灰坑:遗址内有灰坑10余个,形状不一,无规律分布,或形成于东汉初。此外,坞院西墙外和东门口及北侧均有3区堆积。

出土遗物凡7万余件,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文具及简纸文书四大类。生产工具主要为铁器,此外还有石磨。生活用具主要为竹木漆器、草编器、皮革和丝绸制品等。文具类主要为笔和纸。简纸文书类四种:1.简牍:出土两汉简牍凡3.5万余枚,其中有字者2.3万余枚。以木质为主,竹质极少。形制有简、牍、觚、两行、封检、削衣等。比较完整的册书有50余编,每册3至10余枚不等。简牍内容可分为诏书、律令、科品、檄记、爰书、簿籍、符传、历谱、术数、医方及一些古书残篇。2.帛书:凡10件,皆为私人信件。3.纸文书:凡10件,其中汉代9件、晋代1件。4.墙壁题记:原书于墙壁,后坍塌成碎块,经复原,长222厘米、宽48厘米,用黑宽线勾出边框,中间用红色分栏,共101行。此外,还出土封泥、印章、钱币、车马器残件、带钩及大麦、粟、糜、豆、苜蓿、大蒜、核桃、胡桃、杏核等农作物和马、牛、羊、鸡、狗、兔、骆驼等骨骼。

关于《悬泉汉简的学术价值》,述悬泉汉简的时代、内容、学术价值、与遗址的关系等。悬泉汉简中有明确纪年者达2100枚,最早纪年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最晚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其内容主要是保存了大量具体的交通邮驿资料,将使两汉邮驿史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展示敦煌邮路基层单位之西门、乐望、效谷、月春等近60座邮亭名,东汉时称邮,对了解两汉邮亭的功能、相互关系及整个邮驿体系都有帮助。展示邮件的具体收发过程,如传递方式见“以邮行”、“以亭行”、“亭次行”、“县次行”、“驿马行”、“驿马驰行”、“吏马行”、“吏马驰行”、“驸马行”、“亭次走行”、“太守府以次行”、“亭次行”等。对传递速度、到达时间的规定也很具体。悬泉作为驿置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负责接待朝廷官吏和各国使者,今所见涉及的国家有楼兰(鄯善)、且末、小宛、精绝、扜弥、渠勒、于阗、蒲犁、皮山、大宛、莎车、疏勒、乌孙、姑墨、温宿、龟兹、侖头、乌垒、渠犁、危须、焉耆、孤胡、山国、车师等24国。其中关于乌孙的资料尤为具体而生动。此外与西域都护以外国家如大月氏、康居、祭越等的往来也有记载。关于羌人的资料也很多。

关于《悬泉汉简中的悬泉置》阐述最为详尽,涉及驿置的性质、隶属关系、管理体制、人员规模、基本设施、运行机制、社会功能等:1.置,作为邮驿机构大概春秋已有,它是集邮、驿、厩于一处,具有多种功能的机构。2.悬泉置在行政上属效谷县,再上属敦煌郡。敦煌郡共设九置,今见七置有鱼离置、悬泉置、遮要置、渊泉置、广至置、效谷置、龙勒置,平均每县设1.5置。3.悬泉置的日常工作由置啬夫总领,上受效谷县领导之外,敦煌郡尚派员监领。所派人员通常为太守属吏,如守属、都吏、史等。4.悬泉置的员额编制通常为卅七人左右:啬夫之下,设置丞、置佐,协助啬夫工作。下层人员有卒、御、奴、徒、复作等。5.“悬泉置”包含了“悬泉驿”,知“驿”是“置”的一个内设机构。驿有驿佐、驿骑、驿史、驿卒等,职责是承担公文之传递任务。6.悬泉置设有“厩”,亦是置的内设机构,厩有厩啬夫、厩佐、厩御、厩徒、马医等,职责主要是饲养马匹。除置设厩外,各县亦设厩。7.悬泉置的附属机构还有厨,厨有厨啬夫、厨佐,负责粮食出入和行旅膳食等。8.悬泉置的内属机构还有“骑置”,此“骑置”不同于一般的驿骑,而是专门为皇帝和朝廷投送军情急报的机构。置的内属机构还有传舍,设传舍啬夫、传舍佐,负责行旅之住宿。9.西汉并邮入置,新莽、东汉时似又恢复“邮”的建置,但此邮附属于置。10.悬泉置的车辆,主要是传车,其次是牛车。传车十至十五辆。额定传马40匹,少时20匹,多时达50匹。悬泉置大宗的物资运输要雇民间就人就车,但日常也装备少量牛车及牛,以便满足生活所需,额定牛车数量为五辆。

该书第三章《河西地理略考》亦谈及驿置里程,列举诸说地望并择优取一说或重做考证,与吴礽骧说不尽相同:

姑臧。列武威城东北二里说、武威城西北二里锁阳城说,主张姑臧旧址在今武威城内。

张掖。列武威城南二百里说、武威市张义堡说、武威县北洪祥滩说,主张张掖旧址在今武威市南谢河乡武家寨子一带。

鸾鸟。列武威城西北说、永昌西南说,主张鸾鸟旧址武威以南说,具体位置在今武威南谢河乡武家寨子南六十汉里处。

苍松。列天祝安远镇说、古浪县西说,主前一说。

显美。列武威以西永昌以东说、武威西北丰乐堡说,主后一说。

氐池。列今张掖以东说、今删丹西南说、今民乐县城说,皆较粗略。又举李並成今民乐李寨乡菊花地说。郝、张二氏考证以为氐池当在今张掖市东南郊梁家墩之地。

昭武。赞同李並成昭武位于今临泽县鸭暖乡昭武村一带说。

祁连置与表是。赞同吴礽骧祁连置在今临泽县蓼泉乡双泉堡一带说。述汉表是县城曾因地震有过搬迁:光和三年(180年)地震前汉表是城在高台县黑泉乡安定村一带,位于东经99°41′,北纬39°27′;光和三年地震后迁至今高台县骆驼城。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