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马王堆帛书的发现
来 源
:
|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0 \ 下编 帛书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马王堆帛书是马王堆汉墓发掘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另外还发现了T形帛画、素纱蝉衣、漆器、乐器、木俑等一千余件珍贵的文物,一些器物上还写有“轪侯家”等文字。另外,在发掘一号汉墓的过程中,又在它的南面发现了一座汉墓,考古工作者将之命名为马王堆三号汉墓。三号汉墓在一号汉墓南4.3米,由于三号汉墓的封土堆几乎全部被一号汉墓的封土所覆盖,外表上很少露出痕迹,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这里只有两座墓葬。由于三号墓的下葬时间是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前168年),这就为该墓所出帛书的断代提供了一个下限,即它们的抄写时间都不会晚于这一年。 | ||||||
关键词
:
|
汉墓 马王堆 封土 马王堆汉墓 墓道 帛书 墓 漆器 简牍 随葬 帛画 |
在线阅读
三 马王堆帛书的发现
字体:大中小
马王堆帛书是马王堆汉墓发掘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是新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史上一次重要的考古发掘。对于马王堆汉墓发掘的意义及其重要地位,李学勤曾经形象地指出:“真正的重大发现当然包括相当数量的珍品,但其根本的意义并不仅在于此。重大的考古发现应当对人们认识古代历史文化起重要影响,改变大家心目中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以至一个民族的历史面貌。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必须载入考古史册的重大发现。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就是这样意义的重大发现。……发现中有完好无损的女尸,有成组成套的物品,还有内容珍秘的帛书、竹木简。这三项有其一,已可说是重要发现,如今三者兼有,在中国考古史上尚没有其他例子。”[※注]
马王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五里牌外,距长沙市中心4公里,这里的周围地势平坦,交通方便,中间有一个方圆约半里的土丘,土丘的中部残留着两个高约16米的土冢。土冢一东一西,紧相邻接,底径各约40米,顶部圆平,直径各约30米。两冢平地兀立,中间接连,从远处看,形状很像一个马鞍。
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工作队曾对马王堆这两个土冢作过调查,根据封土及有关情况,断定这里是一个汉墓群。1972年,考古工作者正式发掘东土冢,整个发掘工作至4月底结束。因为这是一座汉墓,故被定名为马王堆一号汉墓。马王堆一号汉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即墓坑下部)组成,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斜坡墓道在墓坑北边正中,上宽下窄。墓坑在封土下,墓口南北长20米,东西宽17.9米,从墓口至墓底深16米。墓坑中填“五花土”,并经夯打,木椁四周及上部填塞木炭,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可能主要是由于木炭和白膏泥的防潮防腐作用,使尸体、葬具以及大量随葬器物得以保存完整。
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另外还发现了T形帛画、素纱蝉衣、漆器、乐器、木俑等一千余件珍贵的文物,一些器物上还写有“轪侯家”等文字。一号墓的材料一经公布,立即轰动了世界。
因为马王堆东土冢被定名为一号汉墓,相应地,西土冢就被定名为马王堆二号汉墓。另外,在发掘一号汉墓的过程中,又在它的南面发现了一座汉墓,考古工作者将之命名为马王堆三号汉墓。三号汉墓在一号汉墓南4.3米,由于三号汉墓的封土堆几乎全部被一号汉墓的封土所覆盖,外表上很少露出痕迹,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这里只有两座墓葬。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马王堆汉墓的总体情况,1973年,考古工作者继续对马王堆二、三号汉墓进行了发掘。其中三号墓墓坑是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墓口南北长16.3米,东西宽15.45米。墓道位于墓坑北端的中部,坡度为19度,这座墓墓口的西、北两壁和墓道,在构筑一号墓南壁时被部分破坏,表明三号墓是早于一号墓的。
马王堆三号墓共出土了一千余件随葬器物,包括帛画、帛书、简牍、兵器、乐器、漆器、木俑、丝织品、博局等。其中帛书全部出土于东边箱的57号长方形漆奁。这个漆奁长59.8厘米,宽37厘米,高21.2厘米,内有五格,大部分帛书放在漆奁中间较大的一个格子里,少部分放在边上那个较窄的通格里,上面还压着两卷医书竹简[※注],由于年久粘连,有残损。
三号墓出土的简牍从内容上看可分为遣策和医书两种,其中的木牍记有该墓的下葬年代,时间是“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另外,墓中还出土了带有“轪侯家”铭文的漆器。西汉初期纪年中超过十二年的,仅汉高祖有十二年和汉文帝初元有十六年。“轪侯”系汉惠帝时封给长沙相利苍的爵位,自然可以排除汉高祖时代的可能性,而汉文帝初元十二年二月恰好是乙巳朔。这样三号墓的年代就得以确定,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前168年)。
随后考古工作者又对马王堆二号墓进行了发掘。二号墓的封土被一号墓的西壁打破,由此证明二号墓的年代也是早于一号墓。二号墓也是带墓道的坚穴,二号墓由于密封不好,再加上历史上多次被盗,所以保存情况较差。在墓内残存的随葬品中,最重要的是三颗印章。一颗是玉质私印,刻阴文篆体“利苍”二字,另两颗是铜质明器,分别刻阴文篆文“轪侯之印”和“长沙丞相”,从而为判断二号墓的墓主身份提供了证据。
通过对马王堆三座汉墓的全部发掘,这三座汉墓的年代、墓主身份等问题也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二号墓出土的“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苍”三颗印章,是马王堆为利苍一家墓地的确证,从而纠正了过去将之说成长沙王刘发等人墓地的说法。据《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的记载,利苍是汉惠帝二年(前193年)被封为轪侯的,死于吕后二年(前186年),由此可知二号墓的时间即应当在此年。
三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上有明确的纪年,据此而推定它的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其情况已如前述。
至于一号墓的年代,由于它分别打破了二、三号墓,从地层关系上看是晚于二、三号墓的。但是,一号墓和三号墓的随葬器物,无论是漆器的形制、花纹和铭文,还是丝织品的图案,或者简牍文字的书体、风格都非常接近,往往如出一人之手;而一号墓出土的泥“半两”和三号墓填土所出“半两”钱,又同样都是文帝时期的四铢半两,因此,两墓的年代应该相当接近,可能相距仅数年而已。
弄清楚了马王堆三座墓的年代,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一号墓与二号墓东西并列,都是正北方向,两墓中心点的连接线又是正东西向,封土也几乎同大,由此推断这是两座不同穴的夫妇合葬墓。男西女东,正符合“古时尊右”的习俗。可见二号墓是第一代轪侯利苍之墓,一号墓应是利苍妻子的墓,她比利苍晚死20余年。
三号墓紧靠一号墓的南方,即利苍妻子之墓的脚下,两墓墓口相距仅4.3米。据鉴定,一号墓女尸的年龄为50岁左右,三号墓墓主的遗骸为30多岁的男性,二者相差20来岁,当是母子关系。因此,三号墓墓主应是利苍夫妇的儿子。
由于三号墓的下葬时间是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前168年),这就为该墓所出帛书的断代提供了一个下限,即它们的抄写时间都不会晚于这一年。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