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2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

三 帛书《春秋事语》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0 \ 下编 帛书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帛书《春秋事语》的释文发表后,最早对《春秋事语》进行研究的是参与帛书整理工作的张政烺,他发表的《〈春秋事语〉解题》(《文物》1977年第1期)是研究帛书《春秋事语》的一篇重要论文。在张政烺的论文发表后,徐仁甫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和〈左传〉的事、语对比研究——谈〈左传〉的成书朝代和作者》(《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4期,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郑良树的《〈春秋事语〉校释》(《竹简帛书论文集》。另外,帛书记载的上下限与《左传》相一致,帛书袭用《左传》之处甚多,帛书的文例也多同《左传》等等,都可证《左传》为《春秋事语》所本。
关键词

张政烺

帛书

成书

公羊

秦始皇

古籍

学者

底本

史料价值

战国时期

竹简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三 帛书《春秋事语》研究

字体:

帛书《春秋事语》的释文发表后,最早对《春秋事语》进行研究的是参与帛书整理工作的张政烺,他发表的《〈春秋事语〉解题》(《文物》1977年第1期)是研究帛书《春秋事语》的一篇重要论文。张先生在文中首先指出了本篇帛书取名为《春秋事语》的缘由。这篇帛书存16章,没有篇题,每章各记一事,既不分国别,也不论年代先后,记事最早的是鲁隐公被杀,事在公元前712年,最晚的是韩赵魏三家灭智伯,事在公元前453年,可见其记事年代属于春秋时期。这16章的文字记事十分简略,而每章必记述一些言论,所占字数要比记事多得多,内容既有意见,也有评论,使人一望而知这本书的重点不在讲事实而在记言论。这种体裁的书在春秋时期名叫“语”。语,就是讲话。语之为书既是文献记录,也是教学课本。“语”这类书虽以记言为主,但仍不能撇开记事,所以又有以“事语”名书的,如刘向《战国策书录》在叙述他所根据的底本中,有一种就是《事语》。马王堆出土的这件帛书所记皆春秋时事而以语为主,因此帛书整理小组给它取了《春秋事语》这样一个书名。

对于帛书《春秋事语》的性质,张政烺认为它可能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张先生引用了《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的记载,认为《春秋事语》与《铎氏微》的性质是一致的[※注]。所不同者在编者文化水平的高低。铎椒的书有条理,企图体现“微言大义”,而《春秋事语》则显得分量轻,文章简短,编辑体例也很混乱,因此张先生认为它可能出自一位头脑冬烘的教学先生之手。这样的书当是儿童读本,讲些历史故事,学点语言,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春秋》等书做准备。这和清代的启蒙书《鉴略》、《论史论略》、《幼学故事琼林》等书有些相似。

至于《春秋事语》的史料价值,张政烺指出本书这16章所记的16件事绝大部分见于《春秋》三传、《国语》和一些子书中,但还是可以互相补充参考。其中第二章《燕大夫章》所记不见于它书记载,该章文字虽然不多,却画龙点睛,增加了我们对于春秋时期燕国的认识。又如第五章说“晋献公欲得随会”,所记内容虽有不少史实上的错误,但也有一些不见于传世古籍的句子,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证实《左传》和《韩非子》的相关记述。

至于《春秋事语》在校勘方面的价值,张政烺指出,考古出土的竹简帛书都是极其珍贵的文物,但由于底本和抄手的好坏不一,其价值也有所不同。“对古本的优劣不能绝对化,更不能迷信古本。这些古书的出现,只是增加了校勘的资料,而不是免除了我们校勘的劳动”。具体到《春秋事语》而言,既在校勘上有可贵的价值,也有不少错误之处。应该说,张先生的这些论述对于利用出土文献校勘古籍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张政烺还利用《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与《管子·大匡篇》作了对比研究,既指出了帛书的众多错字,也举出了帛书的一些地方可能校正《管子》之误,如:A.“今彭生二于君”,“二”当从帛书作“近”。B.“而腴行以戏我君”,“我”当从帛书作“阿”,“戏”字后加,当删。C.“又力成吾君之祸”,“祸”当从帛书作“过”。D.“岂及彭生而能止之哉”,“止”当从帛书作“正(贞)”。E.“无所归死”,“死”当从帛书作“怨”。

在张政烺的论文发表后,徐仁甫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和〈左传〉的事、语对比研究——谈〈左传〉的成书朝代和作者》(《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4期,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郑良树的《〈春秋事语〉校释》(《竹简帛书论文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李学勤的《〈春秋事语〉与〈左传〉的传流》(《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骈宇骞的《帛书〈春秋事语〉与〈管子〉》(《文献》1992年第2期)、吴荣曾的《读帛书本〈春秋事语〉》(《文物》1998年第2期)等文继续对帛书《春秋事语》加以探讨。

郑良树之文系对帛书《春秋事语》全篇加以详细校释,对《春秋事语》的史料价值颇有发明,很便于人们理解帛书内容。骈宇骞之文则在张政烺所述基础上,对于帛书《春秋事语》对《管子·大匡篇》的校勘作用又作了几点补充:(1)“文姜告齐侯”,帛书作“文姜以告齐侯”,义长。(2)“身得免焉”,当从帛书作“身得庇焉”,“庇”,庇护。《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云:“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3)“夫君以怒遂祸,不畏恶亲。开容昏生,无丑也”一句,当从帛书作“君以怒遂祸,不畏恶也。亲间容昏,生□无慝也”。(4)“二月”,为后人所加,当删。(5)“无所归怨”前应从帛书加“恶于诸侯”四字。吴荣曾之文则举东汉画像石刻材料所见之“敏子愆”即“闵子愆”的材料,补证张先生所作推测的精确性”字。见《〈春秋事语〉与〈左传〉的传流》一文。">[※注]

关于《春秋事语》的成书、抄写年代。张政烺认为“帛书《春秋事语》当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抄写在秦末汉初”。这种观点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肯定。但徐仁甫则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不避汉高帝刘邦之讳,而避秦始皇的父亲名楚,故称曰荆。这和《韩非子》一书‘凡言荆者,俱为楚之代名,以避秦讳改也’一样。那么《春秋事语》的成书当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即公元前200年左右。”这种观点,其实是采用帛书整理小组的意见,但这段话中有两点不太正确。一是将帛书的抄写年代换成了“成书”年代。二是所言避秦始皇父楚讳的问题,李学勤指出:“古代最需要严格避讳的是‘今上’之名。……帛书第十三章确称楚为荆,但西周金文已有称楚作荆或楚荆之例。即使帛书此处确为讳字,也可能是传抄未改。帛书中不讳秦始皇名政,如第九章有‘后(苟)入我□,正(政)必宁氏之门出’,可见恐不抄于秦代。作为楚汉交争时期的写本,是最合理的。”现在看来,关于帛书成书及抄写年代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帛书《春秋事语》与《春秋》、《左传》的关系,也是许多学者很感兴趣的问题。徐仁甫在其论文中,从帛书的避讳,个别词语的有无以及《春秋事语》第十章与《左传》的比较来说明《春秋事语》所采原书的作者,一定没有见过《左传》这部书。因为《左传》对《春秋事语》所采原书的文字,有所增,又有所改;而且所增、所改,又比原书总要好些。因此,他认为:“《左传》的成书,在《春秋事语》之后——西汉时代;而其作者,决不是春秋时的左丘明,而是西汉末刘歆托之左丘明的。”这种观点也不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李学勤认为:“《左传》之不同于帛书的,不只是文字语句,而且是史事内容。假如《左传》是袭用《春秋事语》,那么多出的那些事迹过程又从哪里来的呢?如果是杜撰,如何能委曲尽理?如果别有所据,岂不是当时存在另一部《左传》么?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至于帛书内容有的与《左传》少有出入,这只能说是作者闻见有异,帛书的作者博采其他书籍,对《左传》作个别更改。这种现象在古籍中是常见的。另外,帛书记载的上下限与《左传》相一致,帛书袭用《左传》之处甚多,帛书的文例也多同《左传》等等,都可证《左传》为《春秋事语》所本。李先生最后归纳说:“《春秋事语》一书实为早期《左传》学的正宗作品。其本于《左传》而兼及《穀梁》,颇似荀子学风。荀子又久居楚地,与帛书出于长沙相合,其为荀子一系学者所作是不无可能的。”

吴荣曾则对战国时期的《春秋》之学进行了讨论,指出,由于儒家对《春秋》的重视,战国时儒门弟子及其后学致力于《春秋》者不乏其人,子夏、曾子等人都是治《春秋》的大家。当时儒家研治或评说《春秋》已成为一种风气。流传到后世的作品,以《左传》、《公羊》、《穀梁》为最著。还有铎椒、虞卿以及西汉人提到的邹氏和夹氏的《春秋》,《公羊》、《穀梁》二书中引用的公羊子、沈子、鲁子、司马子、北宫子、女子、穀梁子、尸子,也都是诸子百家中擅长于《春秋》之学者。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说:“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以为见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明。故子贡、闵子、公肩子吾言其切而为国家资也。”董仲舒把闵子骞和子贡等并列在一起,以为都是长于《春秋》者,但有关闵子骞的记载不见于传世古籍,帛书《春秋事语》的出土,还可证明闵子骞亦是精于《春秋》的名家。战国时代《春秋》之学的特点是诸子学和史学的合流和相互渗透。当时《春秋》之学的盛行,其原因也在于此。这种状况也为汉代所继承,故《公羊》、《穀梁》一直是两汉时的显学。

对于《春秋事语》的结构特点,吴荣曾也作了一些讨论。吴先生认为,此书的性质和《左传》比较近似,以纪事为主。书中所引人物的议论,有些可能是出于作者的假托,目的是借他们之口阐明自己的看法或主张。吴先生还专门用这些议论与《春秋》三传的议论作一比较,指出《公羊》、《穀梁》两书都致力于对“微言大义”的探讨和辩证,而《春秋事语》论史多从政治利害得失为着眼点,所以它和《左传》相近,和《公羊》、《穀梁》则相差较远。

近年来关于《春秋事语》也有一些学者撰写了研究论文[※注],可见相关的研究工作还在继续走向深入。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