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帛书《相马经》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0 \ 下编 帛书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帛书《相马经》的释文发表于1977年第8期的《文物》杂志上,同期还发表了谢成侠的研究文章《关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相马经〉的探讨》。谢先生还分“帛书《相马经》的时代背景和来历”、“帛书《相马经》内容分析”、“《相马经》的科学历史意义”三个部分对帛书《相马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这些思维模式可以用来判断马的良劣,也可以适用于宇宙和人事的各个方面,是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注]。 | ||||||
关键词
:
|
帛书 相马经 故训 马王堆汉墓 相术 经文 马 汉学家 科学历史 历史文献 外部形式 |
在线阅读
十四 帛书《相马经》研究
字体:大中小
帛书《相马经》的释文发表于1977年第8期的《文物》杂志上,同期还发表了谢成侠的研究文章《关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相马经〉的探讨》。谢先生在该文中指出,“这部关于古代相马的帛书,可以肯定抄录自早已失传的《相马经》,虽则它抄得很不完整,未能从中窥知古代相马法的全豹,但它对研究中国畜牧史提供了历史文献从来所未见的关于相畜方面的材料”。谢先生还分“帛书《相马经》的时代背景和来历”、“帛书《相马经》内容分析”、“《相马经》的科学历史意义”三个部分对帛书《相马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在谢先生的文章之后,国内长时间内未见有人发表有关帛书《相马经》的文章。从80年代末开始,赵逵夫分别发表了《藻辞谲喻,意蕴宏深——从帛书〈相马经·大光破章〉看屈赋比喻象征手法的形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3期)、《马王堆出土〈相马经·大光破章故训传〉发微》(《江汉考古》1989年第3期)、《马王堆汉墓帛书〈相马经〉发微》(《文献》1989年第4期)等三篇论文,其中第一篇文章对于帛书所反映的楚语乃至楚文化特征作了陈述,第二、第三篇文章则对帛书《相马经》的结构和内容作了集中阐述。作者指出,帛书《相马经》并不是学者们所认为的全部为《相马经》之经文,而是包括“经”、“传”、“故训”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经”,即从第1行至第22行是《相马经》的本文。第二部分是“传”,即从第23行至第44行的“处之,多气”,是通摄经文大意,阐发精要的文字。它不是按“经”的行文、章法依次解释字句、加以串讲,而是摆脱原文的外部形式,或寻绎文意、综合归纳,或广征博引、自由发挥的文字。第三部分则是“故训”,即从第44行“有月出其上,半矣而未明者”至帛书末尾,它们完全是对第一部分经文的解释,其中一些重要文字,不过是为了解释的方便先引录了经文有关文字而已。帛书“经”的部分只是《相马经》的《大光破章》,讲的是相马眼睛的学问,“大光”即指眼而言,“破”为解析、识透之义。因此,这篇帛书似可定名为《相马经·大光破章故训传》。帛书“经”、“传”、“故训”这三部分的作者和成书时代也是不一致的,“传”同“故训”两部分有可能同出一人之手,但经文同“传”、“故训”,非同一作者所作,且非同一时期的作品,其中“经”当产生于战国中期以前,而“传”与“故训”则要迟一些。这些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帛书《相马经》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国外的汉学家们也很注意帛书《相马经》,据李学勤介绍,美国的一位学者曾对《相马经》作了思想史的分析。他完全没有从养马的技术方面看待这篇帛书,而是把它看做哲学思想的资料。他一一分析《相马经》里关于马体各部位相术的叙述,怎样是良马的标志,怎样是驽马的标志,认为在这些相术中包含着一些普遍的思维模式,而这些模式是与当时流行的象数的世界观一致的。这些思维模式可以用来判断马的良劣,也可以适用于宇宙和人事的各个方面,是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注]。
显示更多